《确定位置》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的地位,作用及前后联系: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习了前后、上下、左右等表示物体具体位置的知识,也学习了简单的线路图。本节课的学习则是第一学段内容的发展,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这些知识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生活周围的环境有较大的作用。也为今后学习直角坐标系的知识做铺垫。
(二)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
教材从学生自己十分熟悉的座位表着手,通过说一说小青的座位,引出第几组与第几个的话题。接着,再从第几组第几个引出抽象的数对表示方法,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规律,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对”在确定位置中的作用,然后说一说学生自己在班里的位置,进一步理解数对的含义。
教材中安排的“练一练”第一题是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某一点的位置。第二题设计了动手操作,物体的位置可以由学生自己摆,而且还增加了一个路线图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学生可以更好的掌握数对,从而将其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数学游戏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喜爱的游戏,巩固对“数对”的认识。
(三)学习目标
1、在活动中,学会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2、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3、使学生养成观察、操作、思考和积极交流的习惯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理由:
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数对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体验确定位置的重要性。(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数对”概念,再加上“数对”比较抽象所以理解上会有一点困难)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一)结合具体情境,自主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
创设现实情景,让学生自主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确定位置”这一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因此,在教学中主要采用谈话法。在谈话中,推动学生自身的自主观察、探究,合作交流和自主活动的能力。
(二)合作交流,挖掘学生经验
在合作交流中,凭借有价值的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推动学生自身知识水平的发展。
(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对“数对”知识的理解
确定位置的内容已经涉及到坐标的初步知识,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于是运用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更形象、直观、生动的展现出“数对”的相关知识。
三、我的思考:
这节课单从知识上看,学会用数对表示和确定位置并不难。但要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用数对表示位置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必要性、数对在确定位置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发展学生的符号感、空间感,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却需要我们紧紧围绕本节课的核心思想制定恰当的学习目标,精心设计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
⑴从学生身边寻找素材。
如果一个人对数学有一种需要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很有用、很有价值,他就会喜欢数学。数学很有用,不是靠我们教师说出来的,而是需要孩子们亲身的体验。因此我从学生们的身边寻找素材,既然是确定位置,为什么每天孩子们来到学校都能够很快地找到他们的座位呢,因为他很清楚自己坐在第几组第几个。学生们有着这样的生活经验,我们为什么不利用起来呢?因此我从学生介绍自己的位置开始,引发学生们的思考,让他们从中体会“位置”需要两个数来确定。
⑵让学生亲身经历“实物——点阵——方格——坐标”的逐渐抽象过程,体会数学知识的简洁美。
“数学使用了最小的空间,惊人地集中了最大的思想。”如果每个学生都能够感悟到这种简洁的美,那么还有谁会不喜欢应用数学呢?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两次认知冲突来让学生感受这种简洁。第一次是让学生自己设计一种方法来记录位置,然后学习数对的表示方法,突出数学符号的简洁。第二次应用“学校附近的建筑(零星的点)”逐渐进行抽象,最后形成坐标。借此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知识的强烈欲望。
⑶给学生提供一个平台,让学生探索坐标的规律。
因教材后面练习中已出现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练习,其实这些图都可以看作平面直角坐标系的雏形。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图,使用这样的图有什么好处?因此,教学设计中我不断地鼓励和激发学生们的思考热情,“观察这些点,你有什么发现?”“把这一行的每个点的数对写一写,你发现了什么?”等等。让学生感受,图上的点与点之间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图上任意一点的位置。
四、学生分析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四年级的数学课堂,学生参与的程度却与学生学习时产生的情绪因素密切相关。通过对学生的调查,我发现学生都具有学习这部分知识的生活经验。因此我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座位、地图、地球仪……等等)让学生观察、思考、创造、交流、反思。让他们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用数对表示位置的基本技能。
2、借助有关的数学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
虽然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认知上的差异,但是所有的孩子都有着一颗好奇的心。为了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要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我以“我思、故我在!”作为贯穿全课的主题,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每一个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与同伴平等地交流各自的数学想法,相互合作去解决数学问题。在此过程中,我适时地为学生介绍了一些数学史,让他们感受到数学文化的价值。
3、注重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符号是数学的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工具。一直以来,我们学生对符号的认识停留在教师教,学生学的层次上,只要一涉及到符号,似乎就是约定俗成的东西,我们的学生缺少“从具体事物→学生个性化的符号表示→学会数学地表示”这一逐步符号化的过程。因此本节课我花了一定时间让学生尝试探索的过程,尽量避免让学生机械地练习和记忆。
五、说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做游戏“听口令”强化组和列引起学生的兴趣
2、想和学生做朋友,请大家在色卡纸上一边写上自己的名字,一边描述自己的位置,看那一个简单,念几个让学生感受那个简单,在问能不能用数字和符号来表示位置,让学生发挥想象,让学生记录,发现异同引出数对,
3、教师介绍:(5,2)这样的数叫做数对(板书:数对),用数对来表示位置,是先表示横的方向(也就是我们刚才说的第几组),然后表示纵的方向(也就是从前往后数的第几个)。了解笛卡尔。
(二)将实物抽象为点,在抽象为表格。
1、走进小青的教室,用数对来表示位置,如果却掉图形只剩下点,你能确定出他的位置吗?在加工制作成表格,能确定出它的位置吗?
(1) 一组的数对有什么规律。(2) 一排的数对有什么规律。(3) 做一些简单的练习。
2、练习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1)简单的方格纸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2)根据建筑物的数对来确定它的位置。
3、知识小扩充。
(0,0)也是一个重要的数对。
(三)拓展联系
发电影票找新位置,( ,4)和(4,)找不到让学生帮忙,明确第一个数与第二个数的区别。
(四)课堂小节,单元回归。
这节课就要结束了,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