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2.14 圆的认识 浙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2.14 圆的认识 浙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9-09-06 10:32: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圆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说教学内容
“圆的认识”这节课的内容包括:圆的特征、圆心、直径和半径的认识以及半径、直径长度间的关系。
(二)教材简析
“圆的认识”是在学生直观认识圆和已经较系统地认识了平面上直线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学习曲线图形的开始。它与“圆的周长和面积”、“轴对称图形”的学习关系十分密切。所以正确树立圆的表象,掌握圆的特征,是本课的首要任务。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内容、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学生的认识特点、年龄特征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 让学生了解、掌握画圆的多种方法,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组织学生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理解在同一个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懂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2、让学生养成在交流、合作中获得新知的习惯。 2、在交流和沟通中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想。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教学难点:明确圆心与圆的位置之间的关系,半径与圆的大小的关系。
(五)、说教具和学具准备
采用多媒体课件,圆形实物,画圆工具、纸片、剪刀等。
二、说教法、学法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上述三维目标,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我将采用多媒体课件为主要教学手段,以分组合作,探究学习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有机结合。在教学中创设多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操作,分组合作探究,自主发现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从培养学生主体参与和创新意识的角度出发,通过学生的说、摸、剪、折、画、辩、议、展示、欣赏等,使学生在学法上,得到培养和锻炼。
三、 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设计为以下四步主要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圆
通过激趣导入看《小动物自行车比赛》,唤起学生对生活中的圆的认识,为课堂的学习作铺垫。然后,通过课件展示生活中美丽的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动手实践,初步认识圆
此过程设计为五步,充分利用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近,第一步学生摸圆,感知;第二步尝试画圆;第三步引导学生剪圆、反复对折、观察、发现、,汇报;第四步,以自学提示为指导,小组探究,互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同步演示套圈活动等精彩课件,让圆心、半径、直径、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等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得以直观展示,让学生的探究结果更形象,更明确,学生体验到成就感。第五步,师生合作,引导画圆.
(三)、多层训练,初步应用圆。
练习是巩固新知,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环节, 有机地配合新知的学习,精选适量的联系生活的,形式多样的习题,如:选择、判断、讲练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习题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重视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思维,并把所学知识延伸到了课堂之外,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 四)、感受圆文化,拓展延伸
此环节,教师在学生学了约35分钟,有些疲劳的情况下,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圆,感受圆的魅力,感受圆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多姿多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回家设计由圆(或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组成的图案),并写出创意,带回与同学、老师交流。
本节课我教学的基本思路是不拘泥于教材内容,而是创造性地开发教材资源,教师只是精心设计一些问题,而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我没有刻意去追求教学过程的完美,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走,教师灵活把握。这样教学,学生的思维空间很大,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并在练习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 身边,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也经常要用到,同时感受圆文化带给我们的美感和振憾。我认为,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思考走出课堂,这才是我们课堂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