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训练
(一)秋天的怀念
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意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
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丘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后,就再也没回来。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那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这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加点的“悄悄地”所要强调说明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有几处插叙的内容,请找出一处,用横线标出来,然后说说它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内容说说文中加点的动词“扑”和“挡”为什么用得好。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第三段中加横线的“央求”换成”期待”好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章结尾说“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你认为文中的“我”懂了吗?请结合结尾段中的描写内容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如果将这篇文章标题中的“秋天”两字去掉好吗?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给予的快乐
在圣诞节前夕,保罗收到了一辆新轿车,那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圣诞前夜,他从办公室里出来,看见一个小淘气正在看他的新车,小男孩问他:“先生,这是你的车吗? 保罗点点头,“我哥哥送给我的圣诞礼物。”小男孩吃惊地瞪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白白送给你的,你一分钱都没花?天啊!我希望……”他犹豫了一下。 保罗当然知道他希望什么。这个小男孩会希望他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但是那小男孩接下去说的话却让他对这小男孩刮目相看。 “我希望,”小男孩接着说:“我将来能像你哥哥那样。”保罗吃惊地看着这小男孩,不由自主地问了一句:“你愿意坐我的车兜一圈吗?” “当然,我非常愿意。” 车开了一段路,小男孩转过身来,眼里闪着亮光,说道:“先生,你能把车开到我家门口吗?” 保罗笑了,这回他想他知道这小男孩想干什么,这个小男孩想在邻居们面前炫耀一下他是坐新轿车回家的。但是保罗又错了。小男孩请求他:“你能把车停到那两个台阶那儿吗?” 车停后,小男孩顺着台阶跑进了屋。不一会,保罗听到小男孩又返回来了,不过这次他回来很慢。他背着他脚有残疾的弟弟,他把他放在最下面的台阶上,然后扶着他,指着车对他说:“伙计,盾那新车,是不是跟我在楼上告诉你的一样。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他一分钱也没花。你等着,有一天我也会送你一辆车,那样你就可以坐在车里亲眼看一看圣诞节商店橱窗里那些好东西!” 保罗下了车,把那个小男孩抱进了车里,那位小哥哥也坐进了车里,他们三个人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从那天起,保罗真正懂得了“给予是快乐的”这句话。 1、本文以“给予”为题的两个基本意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的中心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车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主要人物是_________。其特点是_________;重要人物是_________,其特点是___________。 5、文章所写的中心事件是( ) A、哥哥送给保罗新车 B、小哥俩坐在保罗的新车 C、保罗开车兜了一圈 D、保罗开车载着小哥俩
(三)上帝与智者
刘万里
上帝请智者去做客,智者问上帝:“什么东西最贪心?”上帝说:“豺狼虎豹。”智者说:“非也,是人。正因为贪,所以才有贪官和坏人。” 上帝不信,这时沙漠中走来了三个人,智者说:“请上帝给我三样东西,一箱金银珠宝,一支枪,一瓶水。到时你就会明白的。”上帝说:“行啊。” 上帝就把这三样东西扔在了沙漠中,沙漠中行走的三人,一胖,一高,一瘦。他们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迷了路。正在失望时,他们发现了一箱珠宝、一支枪和一瓶水。三个人扑上去抢了起来,胖子抢上了金银珠宝,瘦子抢上了一瓶水,高个子抢上了一支枪。三个人心事重重地在沙漠中行走。 胖子说:“我渴得不得了,给我点水喝吧。”瘦子说:“除非用你的金银珠宝换我的水。”胖子自然不愿意。高个子也说:“我口渴死了,给我喝点水吧。”瘦子说:“除非用你的枪换我的水。”高个子自然也不愿意。 胖子和高个子讨了个没趣,两人一合计决定杀死瘦子。然后平分金银珠宝和那一瓶水。高个子从背后开枪打死了瘦子,并抢走了瘦子的水。 高个子就和胖子在沙漠中艰难行走。 胖子说:“我实在不行了,给我喝点水吧。”高个子说:“万不得已的时候,我们才能喝。”胖子说:“你怎么不讲信誉?”其实,高个子盘算的是如何得到胖子的金银珠宝,他说:“你想喝水吗?咱们做笔交易,我用水换你的金银珠宝,行不?”胖子说:“咱们兄弟一场,我今天终于看清了你的嘴脸。今后咱们分道扬镳,这一箱金银珠宝送给你,水我也不喝了。” 胖子把箱子扔在高个子面前,“咱们就此分手吧,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但我有个小小的请求,我这人天生胆小,独自一个怕出意外,能否把你的枪给我?”高个子抱着枪说:“行啊。”胖子拉过枪,说:“你朝东,我朝西,就此分手。”高个子转身的时候,枪响了,高个子的头上血在不住地流。他瞪着眼看着胖子说:“你好狠心。”说完慢慢地倒了下去。 胖子狂笑起来,他可以独吞这一箱金银珠宝了,转眼之间,他将成为一个亿万富翁了。笑毕,他打开瓶盖大口大口地喝起水来。其实,这是一瓶毒酒,胖子也死了,智者对上帝说:“看到了吗?贪婪是没有好下场的,人往往是自己把自己送上不归路。”上帝说:“这场游戏太可怕了!我创造了人,却居然不了解他。” 1、一箱珠宝、一支枪和一瓶水各有什么寓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上帝和智者的对话开头,有何用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帝为什么把这三样东西扔在沙漠中?(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二段为什么要说“他们是非常要好的朋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二段最后“三个人心事重重地在沙漠中行走”应怎样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胖子说高个“不讲信誉”,高个却说胖子“太狠心”,这究竟是怎么回事?(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胖子提出交换东西时,高个子为什么那么轻易就把枪给了胖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胖子狂笑的原因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胖子的死说明了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无须关照
佚名
看到那家有名的中外合资企业在市报上刊登的招聘广告,我的心为之一动。 接到面试通知后,我准备了好几天,从前也曾和那家公司有过交往,知道那家公司的老总很严厉。为了保险起见,我想方设法弄到了主管外经贸工作的副市长的推荐信。 面试的人很多,我前面的一位面试者诚惶诚恐地对老总说:“请多关照。” 老总摇摇头,咄咄逼人地说:“在我的公司,一个有实力有信心的人,是不需要他人关照的。” 听了那句话,我为之一震。 是啊,在我们做什么都讲究背景和关系的社会里,其实最重要的还是拥有胜任工作的实力。我发现自己有些傻,推荐信能有什么用,只能让自己缺乏自信。直到面试结束,我都没有把那封费尽周折弄到手的推荐信拿出来。 离开的时候,我把那封信揉成一团,扔到了墙角的纸篓里。 我知道在所有的面试者中,我并不是最优秀的,但幸运的是我最终被那家公司录用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那封被我扔到纸篓里的推荐信竟然摆在了老总的案头,信头有老总那刚劲的批字:“这样的人,值得录用。” 1、作者刻画人物既惜墨如金又善于抓住人物内在的精髓,你能举一例加以说明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听了那句话”,我为何会“为之一震”?(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直到面试结束,我都没有把那费尽周折弄到手里的推荐信拿出来”一句中的费尽周折凝炼含蓄,你能想象一下文中的我大概费尽了哪些周折?(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活中你一定有过受人关照的情形,你认为“无须关照”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吗?应怎样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家中外企业的老总为人很严厉,文中有没有能表现他严厉的一面?若有,请指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当今社会,优秀的人才广受欢迎。我既然:庄所有的面试者中不是最优秀的,为什么还最终被那家公司录取?(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你喜欢文中的这位老总吗?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读了此文,你有何感触?(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①很小的时候,家里生活十分艰难,我们几个半大的孩子经常被当作“全劳力”使用。印象最深的是我与父亲抬担子。我个儿矮,走在前,父亲个儿高,在后。担子的绳子离父亲的肩膀很近。我从小就肯吃苦耐劳,担子可能不很重,但因为我太小,几次下来,嫩小的肩被粗糙的扁担压出一块血红,血珠子快要淤出来。扁担好像钢板一样硌得辣疼,我只好佝偻着,用上背部来支撑感觉越来越沉的重量。父亲看到了,伸手将担子的绳索又往他那边一捋,我的脚步轻而快,而劳累一天的父亲却蹒跚起来。我对父亲说,我能行。父亲说:“小孩子的肩嫩,压的太重,长大骨头会变弯的。” ②不知不觉中长大了,父亲在我眼中变矮了,读书放假时给家里帮忙,我个儿高,走在后,父亲个儿矮,在前。十多年过去了,生活的重担早压得父亲有些佝偻,父亲像我小时候一样用上背部来支撑担子的重量,看着父亲吃力的样子,我的心有点酸,但强忍着不让眼泪盈出眼眶。父亲一生最见不得眼泪。阳光下父亲的背影不再是挺直着的,而是“缩”成一团。上坡时我装成漫不经心地用手往我这边捋担绳,将担子的重量尽量往自己的肩上压。这回父亲没有发觉,脚步迈得更稳健了。我对父亲说,你太累了,歇会儿。这回轮到父亲用手背揩拭额头沁出的汗说,我能行,说着他脸上的皱纹拉直了,露出一个表情平扳的笑容。 ③到达目的地后,父亲才发现担子后移了许多。他上下打量我一会儿,只轻轻地说一句,阿铭懂事了,那一天夜里,我的肩膀肿得老高,血淤成青色,疼得睡不着觉,但我不叫痛,因为我真的懂事了。 ④工作以来回家的次数少了,父子相对,没有什么话可讲,我极少谈自己的境况,怕给他再增加心头的负担,父亲除了劳动还是劳动,也没有太多的闲话。好几年过去了,父亲的背越发佝偻。上星期回家帮父亲打煤饼,天不热,但他很快就大汗淋漓,脱掉外衣,父亲的背再一次呈现于我的眼前。这是怎样的一个背影啊,肩上的骨骼垂成两个弧形,背部佝偻成一个前倾后拱的弧形,而腰部又有点前拱后倾。背部的肌肉有点松弛,原来我以为皱纹只长在人的脸上,现在才明白,老了的人,背部甚至躯体各部都会长起皱褶。我们两人一起将袋装的煤抬到埕场,父亲在前,我在后,父子体高相差10多公分,担子的重量倾向父亲那边。这一次我不再掩饰,用手直接将担绳捋到我这边。父亲看在眼里,还是那句话,我能行。但他不再推让了,毕竟是60多岁的人了。 ⑤父亲稳健地走着,我心头忽然涌起许多回忆,但很快就收住思想野马的缰绳,现实的生活是实在的,根本就无须抒情。我跟着父亲稳健地走着…… 1、这篇文章的中心事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7个字)(3分) 2、用“/”标出这篇文章的层次。
① ② ③ ④ ⑤(3分) 3、这篇文章写小时候的“我”与强壮的父亲抬担子,父亲步履蹒跚;而长大以后和参加工作以后的“我”与体弱、年老的父亲抬担子,父亲却能稳健地走着,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表现了父子之间的一种怎样的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文章写父子之间的爱是通过哪一个动作来表现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篇文章用细节描写的方法两次写父亲的背影,“我”是在什么时候观察到的?“我”当时的心情怎样?(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篇文章三次写“我”与父亲抬担子,小时候的“我”说“能行”,后来体弱和年老的父亲也先后说“我能行”,这三次说的“我能行”的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我跟父亲稳健地走着”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用简洁的文字写出这篇文章的中心意思。(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1、①“看花”是全文围绕的中心事件。 ②“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 ③“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2、①母亲十分体谅儿子的苦衷。 ②母亲周到细心,尽可能不去惊扰儿子。 ③母亲的心里更难受。
3、第一处:“母亲喜欢花……”。 ①母亲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 ②母亲为儿子放弃了对生活的享受。 第二处:“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痛……” ①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哪步田地。②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 第三处:“别人告诉我……”。说明母亲心里只为儿女的幸福着想,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
4、母亲时刻为儿子着想,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刻画鲜明,感人至深。
5、①“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 ②从词义看,“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则指较高要求。
6、从结尾的描写内容看,“我”不仅懂了,而且已经像母亲期待的那样不再消沉了,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了。
7、①“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 ②“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 ③“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二
1、哥哥送给保罗新车,保罗让小哥俩坐新车 2、给予是快乐的 3、道具、媒介 4、小男孩 关爱弟弟 有远大抱负保罗 热情大方,乐于助人 5、D
三
1、珠宝代表财富,枪代表暴力,水代表生存的希望,三个人什么都想要,而且都不愿与他人分享,他们都怕死,又都想占有财富,最后只好用暴力去杀害朋友。 2、—是引起读者兴趣,二是点明故事的寓义。 3、上帝扔这三样东西是应智者的要求,证明人最贪心,而人的贪心往往在最困难的时候最容易暴露。所以扔在沙漠中最合适。 4、是非常要好的朋友都要相互残杀,其他人更不用说了,这样写更能突出主题:人最贪心。 5、这句话表明三人都想独自占有一箱珠宝、一支枪和一瓶水这三样东西,为下文写他们的相互残杀作了铺垫。 6、三个朋友都说别人不好,其实都是因为他们全都太贪心。他们为了占有所有的东西,全无信誉可言,全都太狠心,不惜杀掉昔日的朋友。 7、有多种原因:胖子的谎言编得像真的一样,让他信以为真;他自以为“他们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他经不住金银财宝的诱惑。 8、他以为他可以独自占有一箱珠宝、一支枪和—瓶水这三样东西了。 9、说明了贪婪是没有好下场的。
四
1、如用“诚惶诚恐”一词刻画出了我前面的这位面试者在老总面前畏畏缩缩、缺乏自信的状态。 2、我原先没有料到眼前的这个老总这么不讲背景和社会关系、这么不讲情面,而实则这个老总又是我这个应聘者最欣赏的、最合我意的。他的这一句话让我即刻抛却了胆怯、唤起了自信,所以我会为之一震。 3、想象合理合情即可。 4、“无须关照”是指在自己已具备了很强的信心和实力的前提下,对工作而言。但生活中我们处处要受到别人的关照,如家庭成员之间的、学校同学、老师对自己的、自己遇到困难时来自方方面面的关心、照顾,不能一概拒绝,应分清场合和人、事正确理解和对待。 5、有。如当我前面的一位面试者诚惶诚恐的对老总说:“请多关照”后,老总的反应是“摇摇头”、“咄咄逼人”地说厂…句话:“在我的公司—个有实力有信心的人,是不需要他人关照的。”从中可看出老总“待人苛刻”“不讲情面”。 6、这家公司(这位老总)看重的不是背景和社会关系,而是我的实力和自信,从文末那句老总的批字:“这样的人,值得录用”可看出我的表现完全符合他们的要求,而我又心仪向往这家有名的中外合资企业,所以我最终被录用。 7、略。只要成理成文即可。 8、略
五
1、我与父亲抬担子(或抬担子) 2、①/②③/④⑤ 3、小时候,劳累了一天的父亲将担绳捋向自己一边,承担了担子的绝大部分重量;长大以后和参加工作以后的“我”同样地将担绳捋向自己一边,承担了担子的绝大部分重量。表现了父爱子子敬父的至真至纯的深情。 4、捋担绳,把担子移向自己一边。 5、第一次是长大以后的“我”与体弱的父亲抬担子时观察到的,“我”当时的心情是“心里有点酸”;第二次是参加工作以后的“我”回家帮父亲打煤饼时观察到的,“我”当时的心情是受了强烈的震撼。 6、不一样。第一处的意思是:我抬得动,用不着你捋担绳;第二处的意思是:我抬得动,我不累;第三处的意思是:有我儿子的关心,我抬得动。 7、父亲的坚强,父亲的爱心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鼓舞着“我”在生活中稳健地朝前走。 8、爱,是双向是。(或父子之间真挚的爱)
教学简案
音乐欣赏
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
希罗多德说:“世界上没有比一个既真诚又聪明的朋友更可贵的了。”
斯托贝说:“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
名人名言
1945年生于北京。现为中国电影集团策划部编审、一级编剧。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
张之路
主要有电影文学剧本《霹雳贝贝》《魔表》《傻鸭子欧巴儿》《暗号》及同名中篇小说,短篇小说集《题王》《惩罚》《空箱子》《在楼梯拐角》《静静的石竹花》,中篇小说《螳螂》《有老鼠牌铅笔吗》,中篇童话《还魂记》《我和我的影子》,长篇小说《第三军团》《坎坷学校》等。《第三军团》先后获中国图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
犄角
怦怦
树杈
攥
jī
pēng
chà
zuàn
挽回 不禁 兜 颊
wǎn
jīn
dōu
逮捕
寒颤
逮着玩
颤抖
dài
dǎi
zhàn
chàn
一、预习1.读准下边划线字的音
挨说
ái
(遭受,忍受)
挨家挨户
āi
jiá
2.解释下列生词:犄角:物体两个边沿相接的地方,本课指桌面的两个边沿相接的地方。仗义:讲义气。仗:拿着,引申为主持、讲求。形影不离:成语。像物体跟它的影子那样分不开,形容彼此关系密切。挽回:扭转已成的不利局面。挽:拉,引申为扭转。寒颤:寒噤(jin),本课指因受冷而身体颤动。
【注意】也作“寒战”。反悔:对以前允诺的事后侮而不承认。光彩:原指颜色和光泽,也用来比喻光荣。本课指后者。
要求:用普通话读准字音
不添字 不漏字
不读破句子 停顿恰当
吐字清楚 音量适当
速度合宜 读出表情
角色把握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
妈妈
高
快
不信任
不容置疑 坚决
那只羚羊哪去了?
是不是拿去卖了?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
爸爸不是给我了吗?
轻
慢
没有卖……我送人了。
我
轻 发抖
不!
不愿意 委屈
朗读指导
分角色朗读
严厉的妈妈; 冷酷的爸爸;
泼辣的万芳妈妈;通情达理的奶奶;宽容大度的万芳;诚实守信的“我”。
妈妈:那只羚羊哪里去了?(突然)
我:爸爸不是说给我了吗?(小声地)
妈妈: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
我:我把它收起来了。
妈妈:放在哪儿了?拿来我看看。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了?(十分严厉)
我:没有卖……我送人了。(声音发抖)妈妈:送给谁了?告诉我!我:送给万芳了,她是我最好的朋友。妈妈: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我:不!(哭着喊)爸爸:小朋友之间不是不可以送东西,但是,要看什么样的东西。这样贵重的东西不象一块点心一盒糖,怎么能自作主张呢?(声音平静)我:您已经给我了。
爸爸:是的,这是爸爸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
妈妈:不是妈妈不懂道理,你把这盒糖送给你的好朋友……那只羚羊,就是爸爸妈妈也舍不得送人啊!
奶奶:算了吧,这样多不好!(突然)妈妈:你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我:万芳……
万芳:你怎么了?也不打伞,是不是挨揍了?(奇怪)我:没有……你能不能把羚羊还我…(声音极小)万芳:昨天不是说得好好的,你怎么能这样呢?万芳妈:万芳,你是不是拿了人家什么东西?万芳妈:哎呀,你怎么拿人家这么贵重的东西呢!好好拿着,别难过,看我待会揍她!我:阿姨!羚羊是我送她的,都怪我……万芳:你拿着,我们还是好朋友……
整体感知(1)
●围饶“羚羊木雕”写了哪些事?
②
①
③
“我”把贵重的羚羊木雕送给了最好的朋友万芳,后来在父母的逼迫下,“我”又要回了木雕,因此“我”伤心极了。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有何好处?
记叙文的叙述顺序主要有三种。 ● 按时间先后来写—— 顺叙
写作顺序的一点知识:
● 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叙述—— 倒叙
● 在叙述中心事件时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内容—— 插叙
今 天 —— 父母逼我要回了木雕
昨 天 —— 我送给万芳木雕
再写昨天送羚羊的事,使情节更紧凑。
从妈妈追问羚羊的下落写起,一开头气氛就很紧张,紧紧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
倒 叙
●按什么顺序写的?有何好处?
今 天 —— 逼我要回了木雕
昨 天—我送给万芳木雕
●还写了一件什么事?有何用意?
借回忆来反映“我”和万芳的真挚友情,交代赠送木雕的原因,既使故事完整,又显得集中紧凑。
倒 叙
插叙
第一部分( 1-16 ):追问木雕下落
第二部分(17-23):回忆真挚友情
第三部分(24-38):
伤心要回木雕
文 章 层 次
(24-25)逼要木雕
(26-38)拿回木雕
整体感知(2)
人物 描写方法 性格特征
妈妈
“我”
万芳
严厉、生硬固执
重情、单纯、
守信、软弱
爸爸
奶奶
婉转,有权威有力度
同情理解、无能为力
通情达理
万芳妈
仗义、正直、
宽容、明理
语言、神态、动作描写
语言、神态、动作描写
语言、神态、心理描写
语言、神态描写
语言、动作描写
语言、动作描写
四、主题探究
1.作者的情感倾向是怎样的?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2.概括本文的主题。
● 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
① 写奶奶的表现
②着重刻画我悲伤的心情
反衬父母,批评他们的不良行径。
渲染我所受到的伤害,指出父母的错误。
批评父母
●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主题探究(1)
③结尾“可是,这能全怪我吗?”
发人深思
本文通过写“我”赠送和被迫讨回羚羊木雕的经过,赞美了孩子们真诚无私的友爱,告诫父母们要理解孩子们的心,尊重他们的人格。
●主题思想
主题探究(2)
五、写作借鉴
1.紧凑的结构布局
2.巧妙的人物安排
3.生动人物的描写
4.环境的烘托
(倒叙+插叙)
(用第一人称叙述,人物依次出场,使文章波澜起伏。)
(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烘托(或衬托),即用一些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的手法。可以用人物、也可以用景物来衬托。本文借用景物描写作为陪衬,鲜明地表现出人物的心情。)
★“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
冷冷的月光烘托“我”心情的悲伤。
★“屋里静极了。”
★“路上一点声音也没有”
用屋里静极了来渲染父母与“我”僵持的紧张气氛。
以寂静无声衬托我的孤独无助和内心痛苦。
例如:
1.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
发生?(提示:从家长和孩子两方面考虑。)
2.女儿既然已经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事情怎样处理才更妥当。
3.你如果遇到类似的伤心事,怎么办?
六、联系生活,畅谈看法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诗经·卫风》)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论语·公冶长》)
真正的友谊——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最好的无价之宝,你能够对自己的朋友守信,永远无愧于他,那将是对你的性格、灵魂以及道德的最高的考验。
——马克思
以赠品收买朋友,则他也可能被他人收买。
——(英)莎士比亚
《民法通则》第十一条规定:18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第十六条则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
我国的《民法通则》对于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有明确的规定。
根据课文内容,“我”的年龄应该是在16岁以下,因此“我”的行为应该得到法定监护人(即家长)的同意。
课件29张PPT。音乐欣赏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
希罗多德说:“世界上没有比一个既真诚又聪明的朋友更可贵的了。”
斯托贝说:“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名人名言 1945年生于北京。现为中国电影集团策划部编审、一级编剧。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张之路主要有电影文学剧本《霹雳贝贝》《魔表》《傻鸭子欧巴儿》《暗号》及同名中篇小说,短篇小说集《题王》《惩罚》《空箱子》《在楼梯拐角》《静静的石竹花》,中篇小说《螳螂》《有老鼠牌铅笔吗》,中篇童话《还魂记》《我和我的影子》,长篇小说《第三军团》《坎坷学校》等。《第三军团》先后获中国图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冰心儿童图书奖。 犄角怦怦树杈攥jīpēngchàzuàn挽回 不禁 兜 颊wǎnjīn dōu逮捕寒颤逮着玩颤抖dàidǎizhànchàn一、预习1.读准下边划线字的音挨说 ái(遭受,忍受)挨家挨户 āijiá2.解释下列生词:犄角:物体两个边沿相接的地方,本课指桌面的两个边沿相接的地方。仗义:讲义气。仗:拿着,引申为主持、讲求。形影不离:成语。像物体跟它的影子那样分不开,形容彼此关系密切。挽回:扭转已成的不利局面。挽:拉,引申为扭转。寒颤:寒噤(jin),本课指因受冷而身体颤动。
【注意】也作“寒战”。反悔:对以前允诺的事后侮而不承认。光彩:原指颜色和光泽,也用来比喻光荣。本课指后者。 要求:用普通话读准字音
不添字 不漏字
不读破句子 停顿恰当
吐字清楚 音量适当
速度合宜 读出表情
角色把握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妈妈高快不信任不容置疑 坚决那只羚羊哪去了?是不是拿去卖了?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爸爸不是给我了吗?轻慢没有卖……我送人了。我轻 发抖不!不愿意 委屈朗读指导分角色朗读 严厉的妈妈; 冷酷的爸爸;
泼辣的万芳妈妈;通情达理的奶奶;宽容大度的万芳;诚实守信的“我”。妈妈:那只羚羊哪里去了?(突然)
我:爸爸不是说给我了吗?(小声地)
妈妈: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
我:我把它收起来了。
妈妈:放在哪儿了?拿来我看看。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了?(十分严厉)
我:没有卖……我送人了。(声音发抖)妈妈:送给谁了?告诉我!我:送给万芳了,她是我最好的朋友。妈妈: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我:不!(哭着喊)爸爸:小朋友之间不是不可以送东西,但是,要看什么样的东西。这样贵重的东西不象一块点心一盒糖,怎么能自作主张呢?(声音平静)我:您已经给我了。 爸爸:是的,这是爸爸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
妈妈:不是妈妈不懂道理,你把这盒糖送给你的好朋友……那只羚羊,就是爸爸妈妈也舍不得送人啊!
奶奶:算了吧,这样多不好!(突然)妈妈:你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我:万芳……万芳:你怎么了?也不打伞,是不是挨揍了?(奇怪)我:没有……你能不能把羚羊还我…(声音极小)万芳:昨天不是说得好好的,你怎么能这样呢?万芳妈:万芳,你是不是拿了人家什么东西?万芳妈:哎呀,你怎么拿人家这么贵重的东西呢!好好拿着,别难过,看我待会揍她!我:阿姨!羚羊是我送她的,都怪我……万芳:你拿着,我们还是好朋友……整体感知(1)●围饶“羚羊木雕”写了哪些事?②①③ “我”把贵重的羚羊木雕送给了最好的朋友万芳,后来在父母的逼迫下,“我”又要回了木雕,因此“我”伤心极了。●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有何好处?记叙文的叙述顺序主要有三种。 ● 按时间先后来写—— 顺叙写作顺序的一点知识:● 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叙述—— 倒叙 ● 在叙述中心事件时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内容—— 插叙今 天 —— 父母逼我要回了木雕昨 天 —— 我送给万芳木雕再写昨天送羚羊的事,使情节更紧凑。从妈妈追问羚羊的下落写起,一开头气氛就很紧张,紧紧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 倒 叙●按什么顺序写的?有何好处?今 天 —— 逼我要回了木雕昨 天—我送给万芳木雕●还写了一件什么事?有何用意?借回忆来反映“我”和万芳的真挚友情,交代赠送木雕的原因,既使故事完整,又显得集中紧凑。倒 叙插叙第一部分( 1-16 ):追问木雕下落 第二部分(17-23):回忆真挚友情 第三部分(24-38):
伤心要回木雕文 章 层 次(24-25)逼要木雕
(26-38)拿回木雕整体感知(2)人物 描写方法 性格特征 妈妈“我”万芳严厉、生硬固执重情、单纯、
守信、软弱爸爸奶奶婉转,有权威有力度同情理解、无能为力通情达理万芳妈仗义、正直、
宽容、明理语言、神态、动作描写语言、神态、动作描写语言、神态、心理描写语言、神态描写语言、动作描写语言、动作描写四、主题探究1.作者的情感倾向是怎样的?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2.概括本文的主题。● 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① 写奶奶的表现②着重刻画我悲伤的心情反衬父母,批评他们的不良行径。渲染我所受到的伤害,指出父母的错误。批评父母●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主题探究(1)③结尾“可是,这能全怪我吗?”发人深思 本文通过写“我”赠送和被迫讨回羚羊木雕的经过,赞美了孩子们真诚无私的友爱,告诫父母们要理解孩子们的心,尊重他们的人格。●主题思想主题探究(2)五、写作借鉴1.紧凑的结构布局
2.巧妙的人物安排
3.生动人物的描写
4.环境的烘托(倒叙+插叙) (用第一人称叙述,人物依次出场,使文章波澜起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烘托(或衬托),即用一些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的手法。可以用人物、也可以用景物来衬托。本文借用景物描写作为陪衬,鲜明地表现出人物的心情。)★“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颤。”冷冷的月光烘托“我”心情的悲伤。★“屋里静极了。”★“路上一点声音也没有”用屋里静极了来渲染父母与“我”僵持的紧张气氛。以寂静无声衬托我的孤独无助和内心痛苦。例如:1.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
发生?(提示:从家长和孩子两方面考虑。)2.女儿既然已经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事情怎样处理才更妥当。3.你如果遇到类似的伤心事,怎么办?六、联系生活,畅谈看法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诗经·卫风》)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论语·公冶长》)名言 真正的友谊——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最好的无价之宝,你能够对自己的朋友守信,永远无愧于他,那将是对你的性格、灵魂以及道德的最高的考验。
——马克思以赠品收买朋友,则他也可能被他人收买。
——(英)莎士比亚《民法通则》第十一条规定:18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第十六条则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我国的《民法通则》对于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有明确的规定。 根据课文内容,“我”的年龄应该是在16岁以下,因此“我”的行为应该得到法定监护人(即家长)的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