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声音是什么》导学案(2课时,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1声音是什么》导学案(2课时,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9-09-06 11:55:58

文档简介

第一章 声现象
1.1 声音是什么(课时1)
一.教学目的: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
2.初步了解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声波具有能量;
3.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测】
1.用手摸一摸家里正在发声的电视机的喇叭或音箱,你可以感觉到喇叭在 。
2.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我们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 。
〖以问导学〗
(1).我们随时随地都能听到声音。请同学们讨论: 如果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突然变成一个无声的世界我们的学习生活又是一个什么样子?
(2).引出课题“声音是什么”。
1.探究“声音的产生”
(1).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将一只长尺沿着桌边放好,拨动直尺露出桌子的一边,然后再使其停止振动。
(3).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总结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再看一看图1-1(a)、(b)两个实验,在此基础上归纳得出结论。
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4).介绍什么是声源?并让学生举出哪些物体是声源。
2.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
(1).提出问题:“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吗?”
(2).教材图1-2所示的实验,可以初步总结得出: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
(3).教材图1-3所示的实验,可以初步总结得出: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4).教材图1-4所示的实验,可以初步总结得出:声音能在气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5).小组讨论:还有哪些实验或事实支持上述结论?
3.声音是一种波,声具有能量
(1).由水波的产生类比得出:声音是一种波。
(2).教材图1-7所示的实验,总结得出:声具有能量。
(3).指导学生阅读“用声波粉碎人体内的石头”
4.小结(让学生归纳小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释疑演练〗
1.由实验可知: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 ;通常我们称发声的物体为 。
2.吹笛子时能发出优美的乐曲,其中声音来自( )
A. 手指的振动 B. 嘴唇的振动 C.笛子的振动 D笛子内空气柱的振动
3.金鱼缸边的小明与小红发现当他们击掌时,缸中的鱼就游开了,此现象表明空气、 、 能传声。
4.敲击铜锣时发出的锣声是 振动发声的,要使正在发声的铜锣停止发声,应该 。
5.2009年3月1日,“嫦娥一号”卫星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员的遥控下成功撞月。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次无声的撞击,原因是 。
【检标强化】
1.“雨打芭蕉”发出声音,这里主要发声振动的物体是( )
A.雨点 B.空气 C.芭蕉 D以上都是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不振动,仍然可能发声 B.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C.声音要靠介质传播,固体、液体、气体都是传播声音的介质 D.以上说法都不对
3.玻璃鱼缸中盛有金鱼,用细棍轻轻敲击课桌时,金鱼立即受惊,其中传播声音迅速,使金鱼立即作出反应的传声途径是( )
A.桌子—空气—水—金鱼 B.细棍—空气—水—金鱼
C.桌子—鱼缸—水—金鱼 D.细棍—鱼缸—水—金鱼
4.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够及早地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对此,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 )
A.气体传声快 B.液体传声快 C.固体传声快 D.原因不明,尚在探索中
5.在敲击大钟时,有同学发现,停止对大钟的撞击后,大钟“余音未止”,其主要原因是( )
A.钟声的回音 B.大钟还在振动 C.钟停止振动,空气还在振动 D.人的听觉发生“延长”
6. 将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喇叭前方,当喇叭中发出较强的声音时,可以看到蜡烛在晃动,这说明 。
7.雷雨交加的夜晚,小明同学看到闪电后约5s听到雷声,小明距离雷电产生的地方大约 m。(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
四.布置作业:
一、填空题
1.“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些声音都是由于物体的 产生的。
2.漫步花丛,我们听到蜜蜂嗡嗡声是由蜜蜂的翅膀的 产生的。
3.人的说话声是靠 振动发声的。人耳能听到的鼓声,是由 的振动而产生。
4.风吹树叶哗哗响,是 振动发声的,笛子等管乐器是 振动发声的,“泉水叮咚”的声源是 。
5.音乐会上人们听到优美的小提琴协奏曲,小提琴声是由琴弦的   产生的,并通过   这种介质传到人耳的。
6.甲在足够长的有水的自来水管的一端敲击一次,乙在另一端把耳朵贴在水管上听,能听到 次声音,其中第二次声音是靠 传播的。
7.“神州”遨游太空,中国宇航员翟志刚代表中国人民迈出了太空第一步!他在太空与地面的交流必须依靠无线电通信,而无法像地面上一样直接交流,原因是 。
二、选择题
1.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现象是( )
A.在岸上的人听到河水流动的声音 B.古代枕着牛皮箭筒睡在地上的士兵,能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
C.我们能听到波浪排击礁石的声音 D.潜水员能听到岸上的讲话声
2.下列现象中属于由空气柱的振动而发声的是( )
A.讲话发声 B.敲钟发声 C.蝉发声 D.吹竖笛发声
3.下列声音属于气体振动发声的是( )
A.咚咚的鼓声 B.滔滔的流水声 C.隆隆的炮声 D.悦耳的歌声
4.演奏扬琴时,艺人用竹锤有节奏地敲击琴弦,听众便能听到悦耳的声音,发出这声音的物体是( )
A.竹锤 B.空气 C.琴弦 D.琴弦柱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由振动而发生,发声的物体不一定在振动 B.声音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C.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铁轨中的传播速度 D.声音在液体中不能传播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就一定能听到声音
B.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
C.宇航员们在月球上也可以直接用口语交谈
D.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慢些
7.下列的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
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
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
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
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如图所示,将一只小电铃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接通电路,可清楚地听到铃声,用抽气机逐渐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将会发生( )
A.电铃逐渐停止振动  B.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响
C.听到的铃声越来越轻 D.听到的铃声保持不变
三、实验题
1.如图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
2.如图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悬挂的泡沫球弹起,这说明 。实验中用到的研究方法是 。
3.有四个实验现象:A.将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B.吹响笛子,手指按住不同的小孔,发出不同的声音;C.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指细小的笔,钟敲响后,用纸在笔尖上迅速拖过,纸上出现弯曲的图像;D.锣发生的时候,用手按住罗面,锣声消失。能够说明声音的产生条件的实验是: 。
4.小明和小刚找2 个一次性纸杯,在杯底穿一个小孔,将细线固定在火柴棒上,然后绷紧细线,这样就制成了“土电话”,如下图:
①他们用“土电话”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 。
②相距同样远,讲话的人用相同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制成
“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这一实验表明 。
③如果用“土电话”时,另一个同学捏住棉线的某一部分,则听的一方就听不到声音了,这是由于 。
④如果在用“土电话”时,线没有拉直,而处于松弛状态,则听的一方通过棉线 (能/不能)听到对方的讲话。
1.1 声音是什么(课时2)
一.教学目的:
1.掌握有关声速、路程、时间的简单计算及计算题的格式;
2.了解有关回声的应用及减弱回声的方法;
3.强化有关声速、声能问题的理解和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有关声速、声能问题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
【预习检测】
1.回声的概念: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 的现象,叫做回声现象, 的声音叫做回声。
2.要听到回声,回声到达人耳要比原声晚 s以上。
3.回声的应用: 。
4.减弱回声的方法: 。
〖以问导学〗
1.声音的传播速度
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
声音在气体、固体、液体中的传播快慢依次是:固体、液体、气体.
2.回声
(1).定义:声音在均匀介质中传播时,遇到较小的障碍物会绕过继续传播,当遇到较大的障碍物时,将在界面发生反射,声波返回形成回声.若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若不到0.1s,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2).回声的重要应用是测距、测深.测量的原理:s=1/2v声t,其中t为从发声到听到回声的时间,v声为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注意v声在不同介质中是不同的.
〖释疑演练〗
1. 你面向一高墙喊话,如果要听到回声,那么你和高墙之间的距离至少为 m。
2.在百米赛跑中,甲、乙两个记时员,分别从看到发令枪冒烟和听到枪声开始记时同一运动员的成绩,则记录的成绩较准确;若甲记录的成绩为11.3s,则乙记录的成绩约为 s。
3.声音从水中传入空气中,它的传播速度将( )
A.不变 B.变快 C.变慢 D.无法确定
4.下列例子中不能说明声具有能量的是 ( )
A.利用声波粉碎人体内的“结石” B.利用声波引起液体振动,把牙齿上的污垢敲下来
C.利用声波来清洗钟表等精密的机械 D.医生通过听诊器了解病人心、肺的工作情况
5.分析下表中声音在几种物质中的速度v (m·s-1),你可得出的结论有(写出两点):
空气(15℃)
340
海水(25℃)
1531
空气(25℃)
346
铜(棒)
3750
软木
500
大理石
3810
煤油
1324
铝(棒)
5000
蒸馏水
1497
铁(棒)
5200
(1) ;
(2) 。
【检标强化】
1.北京天坛能够产生奇妙声学现象的建筑物有回音壁、三音石和圜丘,它是我国古代建筑师利用声音的
原理造成的音响效果。
2.一般来说,大会堂的四周墙壁都做成凹凸不平像蜂窝状的,这是为了( )
A.减弱回声 B.防止声音振坏墙壁 C.使声音加强 D. 仅是为了装饰
3.在雷雨天,经常遇到电光一闪即逝,但雷声却隆隆作响持续一段时间,这是由于( )
A.雷一个接一个打个不停 B.我们的两只耳朵可以交替的听到声音
C.雷声在地面或云层之间多次反射后形成回声 D.闪电的速度比雷声大
4. 我们在教室里讲话好像听不到回声是因为( )
A.不能产生回声 B.小房子无法传播声音
C.回声和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差太短 D.声音容易散开
5. 如图,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一种声波,经过4s收到回波信号,海洋中该处的深度是多少米?(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这种方法不能用来测量月亮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其原因是什么?
四.布置作业:
1. 小明和同学一起在课外进行有关声现象的实验探究活动:他们找了一个空的可乐瓶子,去掉瓶底后,给开口处蒙上橡皮膜并扎紧。然后让瓶口对着点燃的蜡烛烛焰,敲打橡皮膜使其振动发声,如图所示。那么,小明可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这个实验说明了 ;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说明上述结论或应用了上述结论?(请举一例) 。
2. 如图所示,当用瓶口对着桌面并排的几支蜡烛烛焰敲击时,烛焰晃动最大或最先熄灭的是 (选填“左边”、“中间”或“右边”)的烛焰;进一步分析可知,声音在传播过程中,能量逐渐_______(选填“减少”或“增大”),离声源越远的地方,声音越弱,相应的声能也就越少。
3. 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 ,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声音不仅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还可以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但传播速度不一样,当温度相同时,在 中传播速度最大.
4. 为监控车辆是否超过规定的最高车速,交通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测速原理如右图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出被测车辆的速度。如果某次检测车速时,第一次从发出至接收到超声波信号用了0.4s,第二次从发出至接收到超声波信号用了0.3s,两次信号发出时间间隔是1s,则被测汽车速度是 m/s。(假设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且保持不变)
5. 一汽车以20m/ s的速度向一山崖开进,途中鸣了一声笛,2 s钟后听到山崖传来回声, 当司机听到回声时,汽车离山崖还有多远?
6.为了测定声音在钢中的传播速度,取一长L=664m的钢轨,在其一端用铁锤沿钢轨方向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听到两次声音,记录出两次响声相隔时间t=1.87s,如果当时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v空=332m/s,求声音在钢轨中的传播速度。
空气的温度t/℃
-10
0
10
20
30
40
声速v/m·s-1
324
330
336
342
348
354
7.小明从有关资料中获悉,空气中的声速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并将收集到的有关信息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请你根据表格中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总结空气中的声速与温度的关系是 。
(2)请你根据有关信息预测,当气温为 ℃时,空气中的声速约为339m/s。
(3)我国漠河市冬天的最低气温可达零下52.5℃,预计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大约为________ m/s。
(4)超音速时代始于1947年10月14 日,这一天,在加利福尼亚沙漠的上空,美国空军上校C·伊格尔“突破了音障”。在12000m的高空,C·伊格尔上校尽量减少飞机油箱中的燃料,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要飞得更高一些,因为越往高飞,声速越小。最后,他加大节流阀,将他的飞机加速到速度超过了那个高度的声速293 m/s。于是,当他的飞行速度达到294 m/s时,就实现了超音速飞行。而现在很多先进的飞行装置都很容易使自己的飞行速度超过声速了。请你根据前面探究的结论,简单说明“越往高飞,声速越小”的原因。
8.聂利同学在一个养蜂场看到许多蜜蜂聚集在蜂箱上,双翅没有振动,仍嗡嗡地叫个不停。她对《十万个为什么》中“蜜蜂发声是不断振动双翅产生的”这一结论产生怀疑。蜜蜂的发声部位到底在哪里? 下面是聂利同学的主要探索过程:
 ①把多只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发声。
 ②剪去多只蜜蜂的双翅,蜜蜂仍然发声。
 ③在蜜蜂的翅根旁发现两粒小“黑点”,蜜蜂发声时,黑点上下鼓动。
 ④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蜜蜂不发声。
 请回答:
 (1)聂利同学在实验时,采用多只蜜蜂的目的是 。
 (2)从实验①和②可得出的结是 。
(3)“用大头针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点”基于的假设是 。
9.人将前后两个声音区别开的条件是:两次声音到达耳朵的时间差至少要有0.1 s。已知声音在空气里的传播速度是340m/s,则人能在空谷中听到回声,峭壁与人之间的距离应超过多少米??
10.假如声速为0.1m/s,会出现什么现象?请结合学过的知识,再加上你丰富的想象,写出两个合理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