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训练一: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
一、选择题(共9小题)
1.“治水先治山”,必须在山坡和沙地上造林、种草,其主要目的是( )
A.叶片能吸收有毒气体,净化空气 B.植物的根能紧抓土壤,防风固沙
C.减少噪声,防治噪声污染 D.增加大气温度,调节气候
2.为了提高果树的产量,果农往往在果树枝干上横割一道或数道深至木质部的圆环,这种做法的道理在于( )
A.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正常运输 B.促进有机营养物质的正常运输
C.让果实得到更多的水分和无机盐 D.让果实得到更多的有机营养物质
3.下列对图中各曲线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B C D
A.如图表示在透明的密闭温室里,水稻种子从萌发到长成幼苗过程中氧气含量的变化,第10~20天之间,氧气浓度增加是因为幼苗不进行呼吸作用( )
B.如图是密闭蔬菜大棚内一天中某气体的含量变化曲线,可判断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C.如图表示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根据a、c点光合作用强度的差异可知,增加光照强度有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
D.如图曲线可以表示绿色植物在夏季晴天高温时蒸腾作用强度的变化情况
4.甲乙两地的光照条件和栽培措施基本相同,而温度条件差别很大,详见下表:根据资料推理正确的选项是( )
平均温度
甲地
乙地
白天
33℃
33℃
夜间
12℃
22℃
A.甲地夜间温度较低,甜瓜的呼吸作用弱,有机物的消耗少
B.乙地夜间温度较高,甜瓜的呼吸作用弱,有机物的消耗多
C.甲地夜间温度较低,甜瓜的呼吸作用强,有机物的消耗多
D.乙地夜间温度较高,甜瓜的呼吸作用强,有机物的消耗少
5.请据图回答,经数小时后,U形管A、B两处的液面会出现的情况是(实验装置足以维持实验期间小白鼠的生命活动,瓶口密封,忽略水蒸气和温度的影响)( )
A.A处上升,B处下降 B.A、B两处都下降
C.A处下降,B处上升 D.A、B两处都不变
6.下列关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光合作用能将无机物转化成为有机物
B.凡是绿色植物体的细胞均能进行光合作用
C.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必须在光下才能进行
D.植物的光合作用还是能量的转化过程
7.王大爷种的大白菜喜获丰收。使大白菜增产的物质主要来自于( )
A.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 B.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C.空气中的水分和二氧化碳 D.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有机物
8.某同学做“绿叶在阳光下制造淀粉”实验时没有成功,则不可能的原因是( )
A.遮光不严 B.没有放在暗处处理
C.光照时间短 D.暗处培养时间过长
9.农民伯伯在耕作过程中也会不自觉地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农耕问题,下列措施与其依据或目的不一致的是( )
A.给农作物松土——有利于根部的呼吸
B.白天为大棚作物补充二氧化碳——增强光合作用
C.幼苗移栽时根部留土坨——降低蒸腾作用
D.为提高产量对果树皮环割——阻止有机物向下运输
二、填空题(共1小题)
10.民以食为天,如何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与品质,是科研工作者长期思考与解决的问题。
材料一: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喜高温、多湿环境。
材料二: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或降低)相同温度,吸收
(或放出)热量较多的,比热较大。水的比热比沙土大。
材料三:西北某地农民因地制宜,综合应用多种“稻田怪招”,不施农药与化肥,还能大大提高水稻的产量与品质(富含多种人体需要的元素)。其主要“怪招”有:
①针对种植地土壤是颗粒细小、透气性差的黏土这一状况,种
植水稻之前在土壤中掺入一定量的沙子。
②水稻种植一段时间后,将灌溉后通常保持20厘米的稻田水位改为2.5厘米。
③每隔7~10天,给稻田断水一段时间,形成缺水环境,以杀死稻田中的小动物及寄生虫(对水稻及土壤微生物的生存没有明显影响),而后对稻田进行补水。
结合上述信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多种“稻田怪招”能提高水稻的产量与品质作出解释。
__________ __________
三、探究题(共3小题)
11.为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小科用新鲜的菹草(一种多年生沉水植物)作为实验材料,设计了如下A、B两组实验:
A组实验:在离60W的白炽灯水平距离为10、20、30cm处,分别安放3个容器(如A图所示),均加入等量的清水和10枚形状、大小基本一致的新鲜菹草叶片,利用光强传感器测出三个距离时的光照强度。观察并记录6分钟后叶片上浮的数目(见表一);
灯源与容器的距离/cm
10
20
30
光照强度/lx
435
375
280
新鲜菹草叶片上浮数量/枚
10
5
1
B组实验:向B装置1、2、3号容器内分别加入等量的新鲜蒸馏水、清水、1%碳酸氢钠溶液(可向环境中释放二氧化碳),后各放入10枚形状、大小基本一致的新鲜菹草叶片,放在60W的白炽灯下照射(容器接受光照强度相同)。观察并记录6分钟后叶片上浮的数目(见表二)。
编号
1号
2号
3号
新鲜菹草叶片上浮数量/枚
0
3
9
请据实验现象分析回答:
(1)实验中同学们发现部分叶片表面有气泡冒出并上浮,请你推测此气体为________。
(2)分析表一,灯源与容器的距离远近与叶片上浮数目之间的关系,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光照强度能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光照强度越强,________。
(3)表二中1号内无叶片上浮,其原因是1号中________,草叶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4)据以上两组实验结果分析,若要提高温室大蔬菜的产量,应从哪两个环境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 ________?。
12.俄国著名植物生理学家季米里亚捷夫曾这样形容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它是窃取天火的普罗米修斯,它所获取的光和热,不仅养育了地球上的其他生物,而且使巨大的涡轮机旋转,使诗人的笔挥舞。”下列两幅图有助于理解这段话的意思,图甲中A、B、C分别表示发生在植物体内的三个重要生理过程,图乙则为植物叶肉细胞内的物质和能量转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甲
(1)若图乙中D、E表示植物的生理过程,则分别对应图甲中的___(填字母)过程。
(2)若图乙中D、E表示能量转换器,其中D代表的细胞结构是__,该处发生的能量转换为__。
(3)A、C两个生理过程的意义是:维持生物圈的___。
13.兴趣小组进行光合作用实验,选取生长状况相同的植物叶,分成4等份,分别在不同温度下暗处理1小时,接着在相同光照下放置1小时,测定每份叶中有机物质量的变化,制成图甲.请回答下列问题:
(1)在植物的所有结构中,能同时调节植物三大作用的是(______)
A.叶柄 B.导管 C.跟 D.气孔
(2)实验中,叶在27℃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量是_______毫克。
(3)若温度由28℃升高到29℃,图乙中相应的a点在原位置______方。
参考答案
1.B
【解析】试题分析:大多数陆生植物的根在地下分布深而广,形成庞大的根系,比地上的枝叶系统还发达,可谓“根深叶茂”,“树大根深”,可见根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例如梨的水平根大于树冠的3-4倍,深约2米,树冠下的根基本与地面平行,冠外的根渐向深处生长,根系深度约0.2-0.4米分布最密.利用根系的这种特点来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
2.D
【解析】果树营养的传输途径,在茎的外部是由上往下的,环割的目的就是短时间切断果树营养的传输途径,使营养更多地供应在生殖生长上,达到增产的目的。
3.D
【解析】A、图中前10天,呼吸作用占优势,消耗氧气,导致氧气浓度减小,第10天时氧气浓度最小,说明在第10天时光合作用速度与呼吸作用速度相等,第10天后光合作用占优势,幼苗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大于幼苗(和其他微生物)呼吸消耗的氧气,导致氧气浓升高,A错误;
B、图中0---6点,蔬菜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所以氧浓度下降,6---18点光合作用的速率大于呼吸作用,所以氧浓度增加,可见图中气体是氧气,B错误;
C、根据对图分析,a点和c点的光合作用强度差异说明二氧化碳浓度是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同一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越大,光合作用强度越强,根据a、c点光合作用强度的差异可知,增加二氧化碳浓度有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C错误;
D、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一个过程,光照强度影响气孔的开闭,在一定的范围内光照强度的增加,能促进气孔的开启,利于水蒸气的外出,使蒸腾作用加强。到了温度最高时气孔就会关闭,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然后植物的蒸腾作用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D正确。
故选:D。
4.A
【解析】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可以看出,甲、乙两地的光照条件和栽培措施又基本相同,白天的温度也相同,所以两地的甜瓜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应该是基本相同的。在夜间,乙地的温度高,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多,甲地的温度低,通过呼吸作用消耗的有机物少,因此甲地夜间温度较低,甜瓜的呼吸作用弱,有机物的消耗少。故选:A。
5.C
6.B
【解析】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主要为淀粉),不仅用来构成植物体的本身,也为其它生物以及人类提供了食物来源,故A正确;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主要是叶片,但是根尖等植物细胞内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故B错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必须在光下才能进行,故C正确;它把光能转变为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是自然界的能量来源光合作用完成物质转变,故D正确。故选B。
7.B
【解析】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由题意可知,大白菜等植物体的构成主要来源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而光合作用的原料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水。而土壤中的无机盐和有机物、空气中的氧气不参与有机物的制造,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的水是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来的,而不是来自于空气中的水。故选B。
8.D
【解析】选作实验的植物实验前已经进行了光合作用,里面储存了丰富的有机物(淀粉)。如不除去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所以,做“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实验时,先将盆栽天竺葵置于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让叶片内的原有的淀粉被分解或运走,以排除原有或淀粉等有机物对于实验的干扰,保证实验结果所检验到的淀粉是在实验过程中形成的。某同学做“绿叶在阳光下制造淀粉”实验时没有成功,可能的原因是遮光不严、没有放在暗处处理或光照时间短均可导致实验不成功,而暗处培养时间过长不会影响实验结果。D符合题意。
9.C
【解析】A、植物的根也需要呼吸,所以给农作物松土有利于根部的呼吸,故A正确;
B、光合作用的原料是水分和二氧化碳,所以B正确;
C、幼苗移栽时根部留土坨—保护幼根,增强根的吸水能力,C错误;
D、为提高产量对果树皮环割——阻止有机物向下运输,故D正确。
故选:C。
10.①水稻根的呼吸作用;②水稻的光合作用;③水稻的呼吸作用;④有机物的积累;⑤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⑥水稻的根对无机盐的吸收
【解析】①针对种植地土壤是颗粒细小、透气性差的黏土这一状况,种植水稻之前在土壤中掺入一定量的沙子。沙子能提高土壤的透气性,有利于水稻根的呼吸作用,提高根的吸收能力。②水稻种植一段时间后,将灌溉后通常保护20厘米的稻田水位改为2.5厘米。降低水位即可快速提高白天稻田温度,促进水稻的光合作用,又可快速降低夜晚稻田水温,减弱水稻的呼吸作用,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提高产量。③每隔7-10天,给稻田断水一段时间,形成缺水环境,以杀死稻田中的小动物及寄生虫(对水稻及土壤微生物的生存没有明显影响),而后对稻田进行补水。短暂的缺水期,能杀死稻田寄生虫以及其他小动物,其尸体被分解者分解后被根吸收,为水稻提供丰富的元素,避免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提高了水稻的品质。
11.氧气; 合作用越强; 没有二氧化碳 适当提高光照强度;适当提高二氧化碳浓度
【解析】第一空.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植物在光合作用下,加入清水,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从外界吸收了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那么是释放的氧气使得叶片表面有气泡冒出并上浮。
第二空.从图表中可以发现?灯源与容器的距离越近,光照强度越强,新鲜菹草叶片上浮数量越多,叶片在光照强度越强的情况下,水分也充足的,所释放的氧气越多,导致叶片上浮数量越多,那么就是光照强度越强,光合作用也越强,产生的氧气(气泡)就会越多。
第三空.因为从1到3号比较,1号是新鲜蒸馏水,2号是清水,3号是1%碳酸氢钠溶液(可向环境中释放二氧化碳),1号因为是蒸馏水,所以蒸馏水不含有二氧化碳的,植物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的原料,没有二氧化碳,植物光合作用无法继续。
第四空.通过以上两组实验分析,植物光合作用需要水分,二氧化碳,光照强度越强,适当提高二氧化碳的浓度,释放的氧气越多,产生的有机物也就越多,那么就可以提高温室大蔬菜的产量了。
12.A、C 叶绿体 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碳—氧平衡
【解析】(1)观图可知:如果A、B、C。D、E代表生理过程,则AD都表示光合作用,CE都表示呼吸作用,B表示蒸腾作用。
(2)观图可知:如果D、E代表能量转换器,则D是叶绿体,E是线粒体;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
(3)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C,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为生物圈中所有生物的呼吸作用C提供了氧气。同时减少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13.D 5 下
【解析】(1)植物能进行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植物体外的一个过程。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里把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植物的呼吸作用指的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植物的三大作用有关的二氧化碳、水蒸气、氧气进出植物体的门户是气孔。因此,气孔是植物体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窗口”.
(2)从甲图中看出,叶在27℃时暗处理1小时后有机物的减少量是i毫克,叶在27℃时光照1小时后与暗处理前的有机物增加量是3毫克,叶在27℃光照1小时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时候还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1毫克,因此实验中,叶在27℃时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量是1+1+3═5(毫克)。
(3)从甲图中看出,叶在28℃时暗处理1小时后有机物的减少量是2毫克,叶在29℃时暗处理1小时后有机物的减少量是3毫克,表明29℃时比28℃时呼吸作用强,因此若温度由28℃升高到29℃,图乙中相应的a点在原位置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