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
1.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中国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派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之一。
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部,历任厦门、中山、燕京、北京、云南、齐鲁、中央、复旦、兰州等大学教授,中山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主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等职。1949年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著作有《秦汉的方士和儒生》《三皇考》《史林杂识初编》《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等。
2.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宝树园文存》卷三(中华书局2011年版)。
《文存》分为“学术编”“教育编”“边疆与民族编”“文化编”“政治及其它编”五编。顾颉刚一生所写文章,除收入《古史论文集》《民俗论文集》以外者,均收入该部分。
宝树园原系顾氏先祖所建花园,顾颉刚先生苏州故居即建于此园旧址,故以名集。
3.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顾颉刚( ) 程颐( ) 萤火虫( ) 塾师( ) 停滞( )
4.解释下列词语。
(1)流俗:
(2)盲从:
(3)虚妄:
(4)墨守:
(5)停滞:
(6)腐草为萤:
(7)不攻自破:
(8)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参考答案
3.jié yí yínɡ shú zhì
4.(1)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于书本。
重点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找出文章的分论点,并说说分论点是如何提出的。
分论点:①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②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之后,第三至五段先从消极方面进行论证,第六段再从积极方面进行论证。第六段首句是承上启下的递进复句,精当地概括了前后两个分论点:“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而前一方面的论述,又分为两层:第三、四段先说对传说要有怀疑精神,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眼看到,只能靠别人传说,而这种传说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对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第五段扩展开去,又提出“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分论点。这样,本文议论的内容就从对传说的怀疑,扩大到对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的怀疑。接着论及怀疑在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作用,层层深入论证,对怀疑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做了全面而精当的阐述。
3.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①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②关于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追问;③戴震善问的例子。
道理论据: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③“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4.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第四段为了论证“对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分论点,列举了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并连续多次追问,清楚地告诉了人们做学问时怀疑的必要性以及怎样用怀疑精神去做学问。第六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列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做论据,也很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开头引用程颐和张载这两位古代大学问家的经验之谈作为论点,也起到了论据的作用,很有说服力。第五段又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名言,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第六段中的“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一句,通过讲道理,论证了“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5.分析全文的论证过程
首先,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然后,从消极方面论证怀疑是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作者是从对一个传说、一本书、一种学问都需要有怀疑的精神来证明的;最后,从积极方面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6.什么是“怀疑的精神”?
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
7.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有什么样的态度呢?
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
8.“怀疑”“思索”“辨别”这三个步骤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这三个步骤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即先对事物产生怀疑,再进一步思索疑点,最后辨明正确与否。
基础训练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程颐(yí) 启迪(dí) 腐草为萤(yín)
B.塾师(shū) 墨守(mò) 生也有涯(yá)
C.愚昧(mèi) 异端(duān) 辨伪去妄(wàng)
D.大儒(rú) 停滞(dài) 不打折扣(zhé)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懒惰 锻练 折扣 不攻自破
B.盲从 迷信 流俗 辨伪去妄
C.大儒 停滞 墨守 腐草为莹
D.步骤 修正 凶险 辩别是非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________。
(2)________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________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3)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________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A.视察 只有/才 启迪
B.视察 只要/就 启发
C.察看 只要/就 启发
D.察看 只有/才 启迪
4.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
B.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C.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D.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5.下列语句的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任何心理活动,任何创作,也许都具有“一次性”。
②揣度别人是很困难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③作者的回顾,事后的创作,能在多大程度上与实际创作情状复合,是值得怀疑的。
④甚至揣度自己也未见得容易多少。
⑤人不能把脚两次伸进同一条河里。
⑥比方说这篇小说写过这么久了,尽管我现在能尽力回忆当时写作的心境,但时过境迁,当时的心境是绝对不可能再完整地重现了。
A.③⑥⑤②④①
B.⑤①⑥③②④
C.①⑥③⑤②④
D.②④⑥③⑤①
6.下列对语文知识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om]
A.“我们重温《共产党宣言》,就是要深刻感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句中加点的词依次是动词和名词。
B.“牢记使命”“批判精神”“熟读精思”依次是动宾短语、主谓短语、并列短语。
C.“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描画了网络强国的宏伟蓝图,指明了网信事业的前进方向”,这个句子没有语病。
D.“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
7.关于本文的中心论点,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做学问必须抱怀疑态度。
B.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C.学者要会疑。
D.学则须疑。
8.选出从反面论述的一项( )
A.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观察。
B.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C.我们对于传说的话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D.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能力测试
一、阅读下面的课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②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③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④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⑤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⑦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⑧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⑨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⑩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3.“对于别人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那么不懒惰的表现应该是什么?
4.第?句中的冒号能改为逗号吗?为什么?
5.第?句中三个“新的”作用是什么?
6.第?句中的“学术”和“文化”两个词能否互换?为什么?
7.本段文字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学贵质疑
①我们说有成就的人有“学问”,既然是“学问”,那么就要既“学”且“问”。“问”从何而来?疑而来。只有多疑、善疑、质疑、探疑,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用之于人民的事业。清朝学者陈宪章认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所以,我们说:学贵质疑。
②人们常常把知识比作海洋,海洋是无边无际的,_________________。一个人,无论他有多大的学问,总会有无知的地方,而多疑、善疑、质疑、探疑则是获取新知识的途径。正是基于这一点,法国伟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地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的确如此,如果没有达尔文对“特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所以说,只有疑才能使我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③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疑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思考之上的,绝不是无端的猜疑或随便的怀疑。达尔文对“特创论”的怀疑,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在于他随“贝格尔”号帆船环球旅行之后,观察和采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考察和研究了无数的地质资料,经过综合探讨之后,才向根深蒂固的“特创论”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这是一场真理对谬误的挑战,其结果自然是真理胜利。可见,任何有效的怀疑,都依赖于对事实的仔细分析和对理论的深入研究。
④可是我们有许多青年,他们不善于怀疑,不善于发现。他们相信,凡是书上写的便是正确的,凡是前人说的便是真理。他们迷信书本,崇拜前人,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有什么发现,更不可能有什么创见。他们对于社会的进步没有什么贡献,还可能成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阻碍人类文明的发展。这样的人多了,我们的社会就不会进步,人类的文明就会停滞不前。所以我们必须提倡怀疑精神。半个多世纪以前,鲁迅先生就曾通过《狂人日记》倡导这一精神。如今,历史的车轮已转过了一周又一周,我们也早该拿起反向思维这把钢枪,作为我们向科学进军的武器了。
⑤地质学家李四光曾对他的学生说:“不怀疑就不能见真理。”这句话对我们也同样适用。我们要增长知识,寻求真理,就必须多疑、善疑,而且质疑、探疑,这才是我们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年轻的朋友们,勇敢地拿起这把钥匙,去打开科学的大门吧!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开头引述清代学者陈宪章的话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自己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的意思,在文中第②段的横线上填写一句恰当的话。
人们常常把知识比作海洋,海洋是无边无际的,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第③段中画线的句子从正面举例论证了什么观点?从而得出了什么结论?
4.“如果没有达尔文对‘特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一句,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请你采用与这句话相同的句式,再补写一个内容相近的例子来证明中心论点(不得引用本试题中的例子)。
5.据报载:某专家以每分钟2500转的电钻钻木,通过多次实验,木头只冒烟不出火,于是写出了《钻木不能取火》的文章。由此,中学历史教材删除了“燧人氏钻木取火”的内容。某校学生刘昱对此心存疑虑,进行了多次研究和实验,最终钻木取火成功,恢复了“燧人氏钻木取火”的历史地位。请结合对《学贵质疑》一文的理解,谈谈对这件事的认识(要求:观点鲜明,说理透彻,不少于40字)。
真题练习
【2019年中考四川乐山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拒绝阅读就是拒绝美好
①一个人对文化品的需求程度,实际上是一个人整体素养的反映。一个拒绝阅读的人,是不可能有很高文化素养的。
②现在,大多数的人都在一门心思追逐财富,每天不肯拿出哪怕一个小时来阅读。其实,这些人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他们不懂得财富只是人的躯壳而已,文化和信仰才是一个人的精髓。一个只是拥有财富而没有文化的人,不过是财富的管家罢了。
③现在的大学里也在发生着让人痛心的事,很多大学生每天仅仅限于自己专业的学习,而没有在社会文化方面加强自己的阅读。其实,他们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如果仅仅限于专业,自己不过就是一个接受了专业训练的文盲而已,是一个专业工具罢了。比如两个弹奏钢琴的人,两人同样拥有熟练的演奏技巧,一个是有着丰富文化知识的人,他在用钢琴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追求;一个却仅仅是个熟练的演奏者,他看重的仅仅是钢琴的技法。他们最后的区别是:前者成了伟大的钢琴家,后者仅仅是个钢琴演员。
④专业知识可以获得文凭,可以成为硕士、博士,但那不是文化。一个社会没有这样的文化氛围,没有这样的文化追求,是可怜的,也是不可能和谐发展的。
⑤很多海外的华人,现在最苦闷的事情就是他们的孩子对中华文明的一无所知。他们的孩子接受了良好的西方教育,过着优裕的生活,说着流利的外语,但是他们的内心却非常空虚。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了文化的归属感。说自己是华人,对于中华文化一无所知;说自己是外国人,自己又没有外国人的血统。我们所熟知的华人科学家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就没有这样的困惑,因为他们都有着深厚的中华文化修养,他们始终认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他们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祖国文明的渴望和追求。
⑥很多华人认识到了这一点,他们开始从国内购买大量的国学书籍,让孩子补上国学课。
⑦事实上,身居国内的人,这样的危险同样存在。很多的富二代、富三代已经变成了一个十足的财富管理者,仅仅精于自己家族和企业的业务领域,而对于社会文明则茫然无知。这样的茫然和无知,导致的后果是他们社会责任的严重缺失,对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漠视。
⑧中国慈善事业的严重滞后,富人缺少同情、帮助弱者的善良情怀,就是这种缺失的直接后果。说到底,就是文化的严重缺失。
⑨我们应该这样认为,我们正面临着一场文化缺失的危机。放眼我们的社会,有哪些人心怀着巨大而崇高的社会责任心在认真地阅读?我们现在不缺少财富,缺少的是文化素养,是巨大的社会责任心,是善良的人文情怀。而这些,恰恰是一个人的美德,是一个社会的价值核心,是一个民族的道德良心。
⑩阅读使人丰富文化知识,提升道德品格,涵养崇高情怀。而一个人只有培植了崇高品格,才会赢得他人和社会的尊敬,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谈论的“阅读”不是指对专业教科书的学习,更多的是指对民族传统文化和社会文化的阅读。
B.一门心思追逐财富、缺乏文化阅读容易导致对社会文明的无知和社会责任的缺失。
C.作者拿钢琴家和钢琴演员的事例进行对比,揭示了“文化阅读能够让人发展得更好,挣钱更多”的道理。
D.很多海外华人从中国购买大量国学书籍,让孩子补上国学课,是为了更好地让孩子获得文化归属感。
2.下面对文章结构层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头点明阅读与文化素养的关系,结尾揭示阅读与道德、品格、情怀等人文素养的关系,虽一线贯通,却始终未能点题。
B.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开头指出拒绝阅读的弊端,中间列举三类人因各种原因而缺少文化阅读的事实,证明中心论点,最后总结全文,揭示阅读的重大意义。
C.本文层次分明。第③④段论述大学生缺少文化阅读的弊端;第⑤⑥段举海外华人因孩子缺乏中华文明而苦恼的事例,论述了文化阅读的重要性;第⑦—⑨段举富人缺少文化素养的事例论述文化缺失的后果。三个层次,条理分明,井然有序。
D.文章各部分衔接紧密,如第⑦段“事实上,身居国内的人,这样的危险同样存在”这一句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3.下列对文章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思路严密,如第⑦段中“很多的富二代、富三代已经变成了一个十足的财富管理者”与第②段的画线句形成照应。
B.这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性文章,没有明确的思路和线索,思维跳跃而随意,从大学生到海外华人,又突然跳到富二代、富三代等。
C.第②段用现在大多数人不肯花时间读书这一现象引出后面的论述,第③—⑨段从大学生、海外华人、国内富人的事实展开论证,得出“我们正面临着一场文化缺失的危机”这个结论。
D.第②段中“……财富只是人的躯壳而已,文化和信仰才是一个人的精髓”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生动贴切地揭示了财富、文化素养与人的关系。
参考答案
1.C
【解析】A项,“腐草为萤(yín)”应为“yíng”。B项,“塾师(shū)”应为“shú”。D项,“停滞(dài)”应为“zhì”。
2.B
4.B
【解析】B项,引用的话是完整的一句话,且不作为句子的成分独立存在,句末标点应放在引号内,所以句末句号应放在引号内。
5.D
【解析】本题考查给句子排序。语段的陈述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本题可按照逻辑顺序进行排列。细读各语句,根据排除法进行选择。由“人不能把脚两次伸进同一条河里”“一次性”可知,这两句应排在一起,故可排除A、C两项。再看B、D两项。②④先说揣度别人和揣度自己,然后⑥③给出具体的例子,说明揣度自己“也未见得容易多少”。所以⑥③应排在②④的后面。故可排除B项,选择D项。
6.B
【解析】B项,“批判精神”是偏正短语。
7.A
【解析】怀疑态度表述不科学,不能作为论点。
8.D
【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中的正反对比论证。反面论述即从论点的对立面入手,通过证明它的错误来体现论点的正确。由此可知,应选D项。
一、
1.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2.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解析】通读选段,不难看出本段为总分结构。第一句先总的提出观点,即“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然后围绕这一观点进行论证。所以本段文字的层次即为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3.常常怀疑,常常发问(或积极思考)。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只需写出与“对于别人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相反的内容即可,即常常怀疑,常常发问(或积极思考)。
4.不能。句中的冒号表示后一个分句是冒号前几个分句意思的总括,所以不能用逗号、句号代替。
【解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冒号通常表示提示语后的停顿或表示提示下文或总括上文。在文段的第?句中,冒号后面的内容明显是前几个分句的意思的总括,只有冒号才能有这个作用,所以不能用逗号代替。
5.突出了怀疑精神在文化史上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三个“新的”重复出现,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即都是在怀疑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这突出了怀疑精神在文化史上的作用。
6.不能。“文化”这个概念比“学术”大,它们是包含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学术停滞”和“文化进步”有递进关系,且“文化”这个概念比“学术”大,它们是包含关系。所以不能互换。
7.事例论证;道理论证。
【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仔细阅读选文,根据选文内容具体分析即可。如“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是道理论证;“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是事例论证。
二、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贵质疑。文章开头引述清代学者陈宪章的话的目的是引出全文的中心论点。
2.知识也是无止境的
【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补写恰当语句的能力。联系上下文以及结合自己的理解来补写语句即可。
3.论证了“疑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思考之上的,绝不是无端的猜疑或随便的怀疑”的观点。得出了“任何有效的怀疑,都依赖于对事实的仔细分析和对理论的深入研究”的结论。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概括议论文要点。阅读本段内容可知在段首段尾,作者表明了观点。段首是提出分论点,段尾“可见”得出结论,直接摘引两句话作答即可。
4.示例:如果没有哥白尼对“地心说”的怀疑,就不会有“日心说”的创立。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分析例句的句式,即“如果……就不会有……”是假设关系的复句,根据知识积累选一个与例句表达的观点相一致的事例,用同样的句式表达即可。
5.示例:学贵质疑。质疑是获取新知和创新发展的基础,刘昱同学正是因为敢于质疑,善于探疑,才最终恢复了“燧人氏钻木取火”的历史地位。因此我们不能盲目迷信权威和书本,要敢于质疑,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本题是一道开放题。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来谈对“恢复了燧人氏钻木取火的历史地位”这件事的认识即可。
1.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内容的理解与辨析能力。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逐段分析内容,了解论题及其观点,了解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理清论证思路,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然后逐一分析各个选项,做出回答。C项表述错误,作者拿钢琴家和钢琴演员的事例进行对比,揭示了“如果仅仅限于专业,自己不过就是一个接受了专业训练的文盲而已,是一个专业工具罢了”的道理。
2.A
3.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要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理清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的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进行表述即可。B项表述错误,这篇文章论述过程清晰,观点明确,论据典型有力,并不是“漫谈式的议论性文章”。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