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回忆我的母亲》同步练习(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回忆我的母亲》同步练习(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06 18:12: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7课《回忆我的母亲》同步练习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不辍(chuò)??????? 勉强(qiáng)????????????????????B.??外甥(shēng)?????? 祖籍(jì) C.?规律(lù)????????? 溺死(nì)??????????????????????????????D.?劳碌(lù)????????? 慰勉(wèi)21教育网
2.下列词语中每对划线字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洗濯/烧灼?????? 炫耀/头晕目眩?????????????????????????????B.?慰藉/嫉妒?????? 告罄/惟吾德馨 C.?炽痛/叱咤?????? 点缀/因病辍学?????????????????????????????D.?泯灭/器皿?????? 纯粹/猝然长逝21cnjy.com
3.下列句子标点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B.?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 C.?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在湖广填四川时迁移四川仪陇县马鞍场。??????????
D.?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21·cn·jy·com
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依照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五种表达方式可以把文章大致分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
B.?四种文学样式分别是小说、散文、诗歌、戏剧。 C.?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矛盾冲突。其中小说的情节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
D.?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是一篇散文,文章在平实朴素的表述中,饱含着作者对母亲的深情。2·1·c·n·j·y
5.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下列各句的横线上。
(1)母亲这样地整日________(劳动 ?劳碌? 劳作)着。
(2)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________(滋味? ?风味 ?趣味)。
(3)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________(管教??? 管理 ??管束)着我们,不允许
我们染上一点。
(4)大革命失败了,我和家庭完全________(杜绝?? 隔绝? ?断绝)了。
6.根据课文《回忆我的母亲》内容填空。①母亲的最大特点是________。 ②母亲那种________的习惯,母亲那种________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③“母亲是一个好劳动”的含义是________。 ④母亲具有的高尚品质体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几个方面。
7.这篇课文是回忆录:是传记文学的一种,用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追记本人或他人过去________和社会活动。回忆录要求写________,语言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二、综合题
8.母亲节来临之际,多家媒体联合我省中小学校特别推出了“寻找最美妈妈”大型公益活动,请你参加这个活动,并完成下面的题目。 2-1-c-n-j-y
(1)【活动一:悟“美”】下面的宣传语中隐含着“最美妈妈”评选标准中的两个关键词,请将它们提取出来。
在社会转型、价值体系重构的时代,“寻找最美妈妈”活动表达了社会对道德价值回归的期待,反映了时代对真善美的呼唤。【出处:21教育名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活动二:鉴“美”】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一个词语或短语表明你的观点,完成学校组织的相关调查。(温馨提示:后面的活动均围绕你的观点展开)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你的观点:________的妈妈最美
(3)【活动三:荐“美”】活动需要你推荐一位候选人,请你为她写一则推荐词。
要求:①必须围绕你在“活动二”中表明的观点阐述推荐理由;②必须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③不要在推荐词中出现候选人姓名;④60字左右。
“最美妈妈”推荐词: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9.阅读课文《回忆我的母亲》第14~16段,回答小题。
(1)选文第1段中的“这”指代什么?
(2)找出文中作者把对母亲的爱推及对人民的爱的句子。
(3)“母亲是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文章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4)上题中“创造了”和“创造着”能不能互换?为什么?
10.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问题。
???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没被困难吓倒。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使我从来没感到过劳累。
???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 ①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②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③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④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⑤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1)概括母亲对“我”的教育和影响。
(2)这几段文字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举例说明最后两段运用的修辞手法。
(3)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什么?
(4)文中划线的“这个哀痛”指的是什么?
(5)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创造了”和“创造着”能否互换?为什么?
(6)倒数第二段文字可分为几层?应怎样划分?请概括出层意。
(7)概括选文的中心思想。
11.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妈妈的树
??? ①春雨如丝,万物复苏,又是一个栽树的好时节。
??? ②每到这个时候,我∫总会想起老家的那些树。老家的院子很大,正好适合栽树。每到春天,妈妈在劳作之余都会偷闲栽树,栽过榆钱树、桑树、桐树,还有好多我叫不出名字的树。我不知道妈妈到底栽过多少棵树,只知道妈妈对每一棵树都精心栽培,像呵护孩子似的呵护每一棵树。我们把这些树叫作妈妈的树。
??? ③离开老家多年,许多树都在记忆中渐渐淡去,唯有白杨树、香椿树和柿子树常常出现在我梦中,因为它们都是有故事的树。【来源:21cnj*y.co*m】
??? ④在我的记忆里,白杨树的叶子是我童年最好的玩具。过家家的时候,我们把叶子做成佳肴,用草茎把叶子串成项链。夏日寂寞的午后,白杨树银白色的树皮微微泛出淡青色的光圈。一阵风过,树叶唱起了轻柔的摇篮曲,让我安然入眠。秋天寂静的清晨,白杨树叶随风起舞,飘飘悠悠落了一地,脚踩上去发出“沙沙”的声音,我一圈一圈绕着树走,乐此不疲。【版权所有:21教育】
??? ⑤弟弟最喜欢香椿树。香椿树长得很高,每年春天发芽的时候,采摘它就很费事,要爬得很高才够得着。而香椿树的树干又很光滑,爬树是一件很费力的事情。弟弟喜欢爬树,每到做饭的时候,不等妈妈采摘,他就小猴子似的哧溜哧溜上去了。这时,妈妈总要急急地从灶台边跑过来,站在树下大声叮嘱:“小心啊!可要踏实啦!”夜晚的饭桌上,在妈妈“不能上树啦”的絮絮叨叨中,我们快乐地吃着香椿炒鸡蛋,那滋味,太美啦!
??? ⑥柿子树是我和弟弟都喜欢的一棵树。秋天来临的时候,满树挂着金黄色的柿子,黄灿灿的柿子在绿叶的掩映下是那样的美,一村的小孩都绕着我家院子咽口水。那场景,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简直就美得无与伦比。可是,有一年秋末,后邻的孩子为了摘我家的柿子,从院墙上摔了下去,送进了医院。那天晚上,妈妈????????????? ??????????。第二天早上,柿子树倒在了院墙边,金黄的柿子滚落一地。www-2-1-cnjy-com
??? ⑦如今,妈妈老了,可妈妈依然栽树,家里的院子栽不下就往外栽。院子前的池塘边,院子后的斜坡上,村子边的小山上,都有妈妈的树的身影。妈妈在小山上栽的柿子树已经成林,每年秋天,那里就成了全村孩子的乐园。
??? ⑧每次给妈妈打电话,妈妈总是爱和我们说她的树。我一边接着电话,一边望着窗外都市狭小的天空,眼前似乎出现了一片苍翠。在许多年前的春雨里,妈妈已经把她的树栽进了我们的心里。无论我们走了多久,走得多远,那些树,它们总在那里。
(1)第③段中“唯有白杨树、香椿树和柿子树常常出现在我梦中,因为它们都是有故事的树”一句中的“故事”有哪些?根据文意,分别用一句话概括。
(2)品味第⑥段“那场景,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简直就美得无与伦比”一句,说说“美”的含义。
(3)为第⑥段横线处添加一段符合语境的细节描写。(50字左右)
(4)文章第⑧段写到了“春雨”,其作用是什么?
(5)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妈妈”的形象。
答案解析部分
一、基础积累
1. D
解析:平时注意积累多音字和拼读的规律。A、勉强(qiáng)应为勉强(qiǎng)?B、外甥(shēng)祖籍(jì)应为外甥(sheng)祖籍(jí)C、规律(lǜ)?故答案为:D。www.21-cn-jy.com
【点评】本题考查字音的掌握。解答时注意多音字的辨析。
2. B
解析:B.慰藉(jiè);嫉妒(jí);告罄(qìng);惟吾德馨(xīn)故答案为:B。【来源:21·世纪·教育·网】
【点评】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分类整理,误读积累,阶段总结等,尤其是误读误写字的积累,我们平时要经常把积累的内容拿出来读一读,写一写。同时接近考试时要适当做一些强化训练,以及时查漏补缺。21*cnjy*com
3. C
解析:考查标点的使用。C“湖广填四川”有特定的含义,所以要用引号。故答案为:C。 【点评】要了解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重点掌握每一种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4. C
解析:考查对文学常识的掌握。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故答案为:C。 【点评】对于课本中所涉及到的课文(现代文和文言文)的文学常识及其大致内容、主题要有正确的理解和识记,不能迎合考试,只顾课外而丢掉课内,要明白课内篇目的重要性,同时坚持由课内到课外的原则,即在学习好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
5.(1)劳碌(2)滋味(3)管束(4)隔绝
解析:考查词义的辨析。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彩的方面的区别。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1)选“劳碌”符合母亲忙忙碌碌地劳作的情形; (2)“食物”——“滋味”; (3)“管束”是“管教并约束”的意思,符合语意的表达; (4)“隔绝”是“分隔断绝,把某一物体分开、与外界完全隔绝”,符合语境。 故答案为:(1)劳碌;(2)滋味;(3)管束;(4)隔绝。 【点评】说话和写作时要正确使用词语,注意词语的搭配和组合;正确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注意词语使用过程中的感彩的变化;加强对教材注释和课文后列出的字词背诵积累等。
6.一生不曾脱离劳动;勤劳俭朴;宽厚仁慈;母亲是劳动好手;勤劳俭朴;宽厚仁慈;任劳任怨;坚忍不拔
解析:《回忆我的母亲》是朱德同志深切悼念自己母亲的回忆性散文,文中的母亲是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劳动妇女是美的典型。《回忆我的母亲》本是朱德同志为纪念母亲逝世而创作的。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隆重举行追悼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大会,由谢觉哉代读朱德祭文。这篇祭文曾以《母亲的回忆》为题,刊登在《解放日报》上。作品歌颂了母亲的勤劳聪慧、坚强不屈、识大体顾大局的特点。 故答案为:一生不曾脱离劳动;勤劳俭朴;宽厚仁慈;母亲是劳动好手;勤劳俭朴;宽厚仁慈;任劳任怨;坚忍不拔。 【点评】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时结合内容进行概括总结。
7.叙述;描写;生活经历;真人真事;简明平实
解析:考查文学常识知识。了解并掌握传记文学的特点,掌握回忆录的要求和特点即可解答此题。 故答案为:叙述;描写;生活经历;真人真事;简明平实。 【点评】对于课本中所涉及到的课文(现代文和文言文)的文学常识理解和识记,不能迎合考试,只顾课外而丢掉课内,要明白课内篇目的重要性,同时坚持由课内到课外的原则,即在学习好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加以拓展延伸。
二、综合题
8.(1)道德价值;真善美(2)示例一:勤劳;示例二:有爱心(3)示例一:勤劳的妈妈最美。我的妈妈是一个勤劳的人,她用双肩扛起生活的重担,她用双脚踏出富裕的道路,她用双手创造幸福的明天。 示例二:有爱心的妈妈最美。我的妈妈是一个有爱心的人,敬老院里,有她温暖的话语;街道社区,有她甜美的笑容;义工队里,有她忙碌的身影。
解析:(1)提取材料一中的关键词首先要找到语句的关键部分,即“表达了社会对道德价值回归的期待,反映了时代对真善关的呼唤”,其中体现“评选标准”的词语分析可知,应为“道德价值”“真善美”。 (2)“填写一个词语或短语”是审题的关键点,根据要求填写出自己的理解即可.如和蔼、善良、博爱、善解人意等。 (3)“围绕你在活动二中表明的观点阐述推荐理由,必须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是拟答的基本要求,不管选择哪一个,应运用排比,写出推荐的理由,可以用抒情,还可以写人物的事迹.如“博爱的妈妈是最美的:我的妈妈就是一个博爱的人,她在家里孝敬老人,抢着做脏活累活;在外面尊敬老人,公交车上有她给老人让座的身影,马路上有她扶老人过马路的情景,敬老院里有她陪老人聊天的情景。 故答案为:(1)道德价值;真善美; (2)示例一:勤劳;示例二:有爱心; (3)示例一:勤劳的妈妈最美。我的妈妈是一个勤劳的人,她用双肩扛起生活的重担,她用双脚踏出富裕的道路,她用双手创造幸福的明天。 示例二:有爱心的妈妈最美。我的妈妈是一个有爱心的人,敬老院里,有她温暖的话语;街道社区,有她甜美的笑容;义工队里,有她忙碌的身影。 【点评】语言表达要求简明、连贯、得体。语言得体就是根据语境条件正确使用语言,尤其要注意正确使用谦敬词语,以符合说话者的身份、场合、情景、情感等方面的要求。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三、现代文阅读
9. (1)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
(2)我将继续尽忠于……快乐的生活。 (3)抒发了对母亲的悼念之情,表达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由爱母亲推广到爱劳动人民,由赞美母亲到赞颂劳动人民,感情得到了升华,深化了主题。 (4)不能互换。因为前者表示已过去,后者表示现在和未来。
解析:(1)本题考查词语含义。“这”是复指,一般指前边的内容,要正确地写出所指代的内容,就要考查前文内容与“这”后面的句子是否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关系一致就是所指代的内容。(2)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整体把握的能力。我将继续尽忠于……快乐的生活。(3)本题考查语句的含意及作用。要从表达情感、深化主题角度思考。(4)本题考查词语用法。“了”和“着”是时态助词。一个表示过去,一个表示现在和未来。
【点评】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及词语含义。
10.(1)①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②给“我”强健的身体和勤劳的习惯。③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 (2)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设问,如:“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 (3)解释说明。 (4)“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 (5)母亲是中国劳动人民的缩影,作者颂扬母亲及和母亲一样的中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功绩。不能互换。按照时间顺序,“了”表完成,表过去;“着”表现在。 (6)三层。①句为第一层,②句为第二层,③句到最后为第三层。第一层抒哀痛之情,第二层说母亲的价值,第三层表自己的决心。 (7)作者感谢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悼念之情,表达了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解析:(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第一段中的“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母亲又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第二段中的“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可作答本题。 (2)①表达方式有五种,分别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作用也比较多。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环境描写等),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本文是回忆录,所以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但在选文中同时双运用了议论和抒情。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讴歌的赞美,同时抒发了自己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之情。所以是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方法。②考查修辞手法的辨识。“③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④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自问自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起到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3)考查标点符号的作用。破折号(——),表示话题或语气的转变,声音的延续等的符号。“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用破折号标明。”“话题突然转变,用破折号标明。”“声音延长,象声词后用破折号。”“事项列举分承,各项之前用破折号。”“表示语气的转变、声音的延续、时空的起止,或用为夹注”等。本题的破折号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 (4)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中词语指代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结合上下文,找出代词所指代的内容,然后代入后通读句子,看句子在表情达意上有无变化来检验正误。。解答试题要结合上下文的内容可知其指代的内容是:“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 (5)理解语句在文章中的作用。解答时,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内容上:在篇首,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在文中,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在文末,深化中心,点明主旨(画龙点睛);有时还有表达感情,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的作用。结构上:总领下文;承上启下(过渡);对上文内容总结;前后呼应或首尾照应的作用。答题格式:这个句子的意思是……,在文中起到了……的作用。(内容+作用)。 (6)概括段意、层意可采用下列方法:①抓文段的中心句。即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②用概括法。即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或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③把两个或两个以上意思的段落概括出联合段意。总之要求:完整、简洁、明确。 (7)考查概括文章内容主旨的能力。可采用的方法是:①找中心句要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或者标题。②概括答题格式:本文记叙了(描写了、刻画了)……的故事(事迹、经过等),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批判了、揭露了)……的思想(性格、精神),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故答案为:(1)①教给“我”与困难做斗争的经验。②给“我”强健的身体和勤劳的习惯。③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 (2)叙述、议论、抒情相结合。设问,如:“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 (3)解释说明; (4)“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 (5)母亲是中国劳动人民的缩影,作者颂扬母亲及和母亲一样的中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功绩。不能互换。按照时间顺序,“了”表完成,表过去;“着”表现在; (6)三层。①句为第一层,②句为第二层,③句到最后为第三层。第一层抒哀痛之情,第二层说母亲的价值,第三层表自己的决心; (7)作者感谢母亲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抒发悼念之情,表达了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点评】在解答代词指代内容的题目时,同样要遵循“词不例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也就是要弄清上下词、上下句、上下段的语意及关系。简言之,即要注意结合上下文语境。有的代词在句中还作了复指成分,或者处在一些结构复杂的单句和复句中,一般都要对句子进行语法结构分析,辨明代词在文中的位置,进而推断其指代内容。为了做到表述准确无误,在拟写答案后,还应放到原文中进行“验算”,在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确保答案的表述既无赘余,也无遗漏。21*cnjy*com
11.(1)白杨树伴‘我’成长;弟弟爬香椿树采摘香椿芽;受大家喜爱的柿子树被砍了。
(2)‘美’指满树柿子的美景,也指‘我’看到‘一村的小孩都绕着我家院子咽口水’时的得意。 (3)(妈妈)紧锁眉头,在树下徘徊良久,憋出一句“砍树”,转身回到屋子,不顾我们姐弟俩的哭喊恳求,拎了一把斧子冲了出去。 (4)照应开头,表现了妈妈对我们的教育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 (5)文章刻画了一位勤劳、善良、无私奉献的妈妈。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概括。文章主要讲述了妈妈喜欢种树,种了各种树,但“我”总梦到那几棵有故事的树。④至⑥段分别讲述了白杨树、香椿树和柿子树的故事,白杨树陪伴“我”童年生活,弟弟喜欢爬香椿树摘椿芽,柿子树果实累累,却因为一次意外被砍。 (2)本题考查对关键词语作用的分析能力。解答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第⑥段是对柿子树的故事的描写,“满树金黄色的柿子挂在树上”,丰收的场景特别“美”;“一村的小孩都绕着我家院子咽口水”,其他孩子对着自己家的柿子树咽口水,作为主人的“我”心里很是得意,美滋滋的。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时,要合理想象,注重细节描写,插入适当的抒情和议论。联系下文“柿子树倒在了院墙边”可推测出横线处描写的应该是妈妈砍树的过程。示例:(妈妈)紧锁眉头,在树下徘徊良久,憋出一句“砍树”,转身回到屋子,不顾我们姐弟俩的哭喊恳求,拎了一把斧子冲了出去。 (4)本题考查对文章关键部分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应根据上下文进行分析。“春雨”和文章开头“春雨如丝,万物复苏,又是一个栽树的好时节”形成结构上的呼应,首尾照应;春雨有细微而轻飘,既润物又无声的特点,就像妈妈对“我们”的教育,已经潜移默化到“我们”心里。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到答案。 (5)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解答时,需结合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客观准确地对人物特点进行分析。文章主要讲述了妈妈喜欢种树的事。妈妈老了,可依然在栽树,这表现了妈妈的勤劳;妈妈希望“我”和弟弟像白杨树一样努力成长,柿子树导致意外后,她毅然砍掉了柿子树,她用树和自己的言行来教育“我们”,体现了她的睿智善良;妈妈种的柿子林成为村里孩子的乐园,她用自己的劳动为全村人造福,是个无私奉献的人。 故答案为:(1)白杨树伴‘我’成长;弟弟爬香椿树采摘香椿芽;受大家喜爱的柿子树被砍了; (2)“美”指满树柿子的美景,也指“我”看到“一村的小孩都绕着我家院子咽口水”时的得意; (3)(妈妈)紧锁眉头,在树下徘徊良久,憋出一句“砍树”,转身回到屋子,不顾我们姐弟俩的哭喊恳求,拎了一把斧子冲了出去; (4)照应开头,表现了妈妈对我们的教育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 (5)文章刻画了一位勤劳、善良、无私奉献的妈妈。 【点评】了解细节描写,并能结合具体的句子正确分析。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外貌、心理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推动)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