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学期语文第9课《精神的三间小屋》同步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划线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麾下
轻觑
积攒
沼泽
悲戚
焚香
________
________
hè
yì
jìn
miè
泥泞
困厄
显________
游________
灰________
________视
2.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襟怀(jīn)???? 宽宥(yòu)???? 自惭形秽(suì) B.?云霓(ní)? ????憎恶(zēng) ???金戈铁马(gē)C.?几案(jī)? ????坍塌(dān) ????悄无声息(qiǎo) D.?广袤(mào) ????挟持(jiá) ????抽丝剥茧(bō)
3.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嘟囔??? 弛骋??? 形销骨立??? 李代桃僵???????????????? ???B.?惊骇 ???腐蚀 ???鸠占雀巢 ???俯拾即是C.?污浊 ???销毁 ???不知所措 ???喜怒哀乐?????????????????? ??D.?濡养 ???矗立 ???悲欢离合? ??月冷风轻
4.下列加下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王的男中音和老张的手风琴的伴奏相得益彰 , 极富艺术感染力。B.?他们两人的关系一直亲如兄弟,难怪人们说他们两人间不容发。C.?几个少先队员不约而同地站了起来,给抱小孩的阿姨让座。D.?这件事发生得非常蹊跷,他决心要把真实情况弄个水落石出。21cnjy.com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你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怎样对待你。????? 。????? 。????? , ????? 。????? 。????? , 只不过你我未处局中,不知其中滋味而已。21·cn·jy·com
①迎难而退、明哲保身固然是一种智慧与生活态度
②人生在世,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与挫折
③知难而进、努力向前更是一种执着和人生哲学
④很多人从表面看来你可能很羡慕他,但人人都有自己的苦恼
⑤美学大师蒋勤在《蒋勤劝美》中曾写道:“人生五味,酸甜苦辣咸都要经历才够完美。”
⑥某种程度上说,人活着就是一种态度
A.?⑤②①③⑥④??????????????????B.?②①⑥③⑤④??????????????????C.?⑥②①③⑤④??????????????????D.?①③⑤⑥④②
6.文学常识填空。
《精神的三间小屋》选自《________》。毕淑敏,国家一级作家,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小说月报第四、五、六届百花奖,当代文学奖,北京文学奖,昆仑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30余次。中篇小说《________》发表后获得全国性的声誉。【来源:21·世纪·教育·网】
二、综合题
7.综合性学习: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光明日报8月20日电:在当地时间20日晚结束的里约奥运会女子排球决赛中,中国女排以3比1战胜塞尔维亚队,时隔12年再次捧得奥运会冠军。拼字当头,方得万千风流。中国女排靠着“一分一分地咬”“一分一分地拼”的精神和韧劲,奋勇出击,硬是咬下了一场场硬仗,赢得了最后的胜利,写下了新的传奇。
(1)请给上面新闻拟写标题。(不超过11个字)
(2)结合上面新闻,根据所给上联对出下联,所写内容是赞扬为国争光的女排英雄们。
上联:铿锵玫瑰沉着应战大赛终折桂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
江德斌
??? ①文化类节目在近期制造了个小高潮。《中国诗词大会》之后,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双重身份推出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嘉宾们念诗,读散文和家书,分享曾经打动过、甚至改变过自己生命轨迹的文字。首期节目以“遇见”为主题,有知名演员濮存昕、企业家柳传志、世界小姐张梓琳、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也有从四川成都鲜花山谷里走来的普通夫妇等。21·世纪*教育网
??? ②一段文、一首诗歌、一封信、一个故事……《朗读者》并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故意设置的煽情,只是由朗读者简单地回顾人生片段,以及打动或改变自己命运的文字,并给观众当众朗读一遍。《朗读者》的首播收视率和口碑双丰收,可谓获得了巨大成功,乃是继《中国诗词大会》之后,又一个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现象级文化类节目。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 ③《朗读者》给观众带来的并非视觉冲击、戏剧化情节,而是在平静的阅读氛围里,将这些感人的文字,传递给荧屏内外的广大观众,为大家在浮躁的繁华世俗里,搭建起一座沉淀心灵的人文殿堂。朗读是很多人在学生时代都经历过的,但大多会忘却,有些人则会爱上朗读,并保持这种习惯,在生活里、工作之余,朗读自己喜爱的文字。www-2-1-cnjy-com
??? ④总体而言,朗读是一个小众化的领域,与歌舞、真人秀、小品等娱乐节目相比,《朗读者》乃是一股清流,显得平淡恬静,似乎很难吸引到观众。然而,《朗读者》节目唤起了大众对朗读的回忆,带领大家沉浸在文字的意境里,享受人文艺术之美。在荧屏到处都是喧闹的娱乐节目之际,观众逐渐产生观赏疲劳,希望看到不同的节目类型,这就给《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创造了空间。
??? ⑤经过多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我们在物质财富方面,已经越来越充裕,但在精神方面,却仍然寥落荒芜。社会文化整体呈现出低俗化、碎片化、快餐化等状态,很多人感觉精神过于紧张,心理压力太大,社会太浮躁,希望节奏能够慢一点,大家都能心平气和一些。而这恰恰需要文化方面的熏陶,这也是《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的意义所在。www.21-cn-jy.com
??? ⑥事实上,很多电视台也都有读书节目,只是偏重于介绍图书和作者、时代背景等,传递内容局限于知识,并没有延伸到情怀方面,也就容易走高冷化,受众面相对狭小。而《朗读者》比较贴地气,将朗读者的个人经历与文字连接在一起,更容易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抵达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 ⑦诸如《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节目的兴起,并受到广大好评,不仅是人文的复苏,也反映出时代潮流的嬗变。在经历多年的娱乐节目轰炸后,观众也开始分化,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烦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朗读者》做到了这一点,让观众感受到心灵的宁静,优美文字对精神的陶冶,从而喜欢上朗读,重新拾起书本,轻声朗读起来。2-1-c-n-j-y
(选自《中国青年网》,有改动)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作者观念的一项是(??? )
A.?《朗读者》的成功,说明不依靠视觉冲击力一样可以办好文化类节目。B.?《朗读者》唤起大众对朗读的记忆,给浮躁的世界带来一股清流。C.?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财富的充裕必将导致精神世界的空虚。D.?文中的“人文精神”包含人们对文化艺术之美的追求和心灵宁静的渴望。21*cnjy*com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第⑥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4)第⑦段中加下划线字“这”指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一、积累与运用
1. huī;qù;zǎn;zhǎo;qī;fén;nìnɡ;è;赫;弋;烬;蔑
解析:此题考查拼音的认读。此题要注意笔画较多的词语“麾下”,“轻觑”等词的读音,还要注意“泥泞”的读音,后鼻音,后鼻韵母,并且注意“弋”与“戈”的区别。 【点评】此题考查拼音的认读。注意笔画多字的拼读,形近字的区别,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的区别等。
2. B
解析:A项,秽读 huì,不读“suì”;C项,坍塌 读tān,不读“ dān ”;D项,挟 读 xié,不读“jiá”。故答案选B项。 【点评】此题考查拼音的认读。做此类题,要注意形声字,形近字的区别,以及多音字的读音等。
3. C
解析:A项“弛骋”书写错误,应改为“驰骋”;B项“鸠占雀巢”应改为“鸠占鹊巢”;D项“濡养”应改为“儒养”。
【点评】此题考查汉字的书写。做此类题,要注意同音字的书写,形声字的书写。如本题中的A项“弛”与“驰”就是形声字的混淆,B项“雀”与“鹊”属于同音异形字。【出处:21教育名师】
4. B
解析:A中“相得益彰”指两者互相配合或映衬,双方的长处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符合语境;
B项中“间不容发”形容事物之间的距离极小,此处不能用来形容关系亲密;
C项中“不约而同”指事先没有约定,彼此的言论或行动却完全一致,符合语境;
D项中“水落石出”比喻事情真相大白,符合语境。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理解及运用的能力。注意成语的感彩,根据语境判断,可使用排除法,先总观各项,把明显有错的先排除,缩小判断的范围,减轻判断的难度。【版权所有:21教育】
5.C
解析:通过读全句段,可知⑥表达了一种观点是总起句,可作为第一句;②结合上句的意思,引出分析,可作为第二句,而后从两方面进行,从“固然”和“更”可辨析①在③前;⑤④句以名言为证然后引出结论,所以⑤在④前。由上分析,可排序为:⑥②①③⑤④。故答案为:C。
【点评】语境补写类试题必须读完整个语段及给出的句子,对整体的内容和句子间的结构逻辑关系有所了解,方能判断出句子的排序方向。特别是填空处的前后语境以及标点符号,甚至是带序号的句子间都会有一定的提示作用。排列好句子后,再重读语段,检查填写之后的内容是否连贯,逻辑关系是否符合。
6. 毕淑敏散文;预约死亡
解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精神的三间小屋》选自《毕淑敏散文》。毕淑敏? 毕淑敏:当代女作家。祖籍山东,当兵出身。作品有《女人之约》《昆仑殇》《红处方》,著有《毕淑敏文集》四卷。 中篇小说《 预约死亡 》发表后获得全国性的声誉。 【点评】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做此类题,要注意课内外文学常识的积累,要识记名家名作,作者及作品简介,主要人物及情节等。21*cnjy*com
二、综合题
7.(1)女排再次捧得奥运会冠军(2)巾帼英雄奋勇出击奥运写传奇
解析:⑴根据新闻的结构特点,抓住导语即第一段文字根据主要事件的关键信息概括即可。
⑵对联要注意以下几组要求:第一,上下联字数要相等。第二,上下联词组要相同,词性要一致。第三,上下联平仄要相调。第四,切忌合掌。如“铿锵玫瑰”偏正结构;“沉着应战”偏正结构;“铿锵玫瑰沉着应战”有时主谓结构。2·1·c·n·j·y
故答案为:⑴女排再次捧得奥运会冠军;⑵巾帼英雄奋勇出击奥运写传奇。
【点评】⑴本题考查拟写新闻标题。答题时应注意,要明确新闻标题的要求和写作方法:题文一致,一语破的,简洁明快。(事件)女排再次捧得奥运会冠军⑵本题考查对联的知识点。根据对联的特点,“巾帼英雄”或“中国女排”对“铿锵玫瑰”;“奋勇出击”对“沉着应战”;“奥运”对“看大赛”;“写传奇”对“终折桂”。对联是对偶,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等,就是按一定的格式规则对句。对联的基本特征: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节奏相合,平仄相协,意义相关。“平仄”就是古人对声调的区分,“平”就是第一、二声(阴平、阳平),“仄”就是第三四声(上声、去声)。
三、现代文阅读
8.(1)C(2)《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3)对比论证。将《朗读者》与其他电视台读书节目相比较,强调“《朗读者》贴地气”“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4)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烦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
解析:⑴结合文本分析可知,C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作者观念。“必将导致”太绝对。
⑵本文题目就是中心论点:《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标题就是论点。标题是读者接触议论文的第一信息,对读者是否注意、选择该议论文来阅读具有重要的意义。标题就是论点好处就是直截了当,开宗明义。通篇阅读后再作答。
⑶论结合文本内容可知,第⑥段主要运用了对比论证。《朗读者》与其他电视台读书节目形成对比,对比是为了突出一个方面,即强调“《朗读者》贴地气”,“触动观众同理心”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在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论证方法就是为证明观点和中心论点服务的。
⑷结合文本,第⑦段中加横线字“这”指的是上文的“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烦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首先要先找到问题在文章中的位置,因为答案往往就在问题处,此题也不例外。
故答案为:⑴C;⑵《朗读者》的成功是人文精神的回归。⑶对比论证。将《朗读者》与其他电视台读书节目相比较,强调“《朗读者》贴地气”“触动观众的同理心”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⑷部分人希望在忙碌烦琐的生活里,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回归人文精神。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要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全文内容,抓住各项的表述要点,逐项分析判断。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论点的概括能力。论点应满足三点:作者的观点、明确的判断、完整的句子。议论文的论点位置有三处:题目、开头、结尾,论点的出现在文中往往有标志性词语,如:“可见”、“所以”、“总之”、“我觉得”、“我认为”等。
⑶此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及作用的分析能力。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要求掌握的有以下四种论证方法及作用:举例论证法(例证法)。作用:通过……事例,具体地证明了……(观点),使论述更真实可信,更有说服力;引用论证法(引证法)。作用:引用……名言来证明……(观点),使说理更充分、更深刻,更具有权威性;比喻论证法(喻证法)。作用:把……比作…… ,生动形象地论证了xx(观点);对比论证法。把……和……进行对比,突出地论证了xx(观点)。
⑷此题考查学生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仔细阅读全文,从文章中找出与题干要求相关的内容,锁定某些段落,或从文中找到原句,也可用自己的语言回答,意思对即可。阅读词语在文中的前后内容即可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