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6课《散步》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积累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母亲xìn fú________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2)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nèn yá________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21cnjy.com
(3)后来发生了fēn qí________: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qǔ jué________于我。21·cn·jy·com
2.下列划线字注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铺着(pū)??? 霎时(shà)??? 嫩芽(nèn)??? 拆散(chāi)B.?斗笠(lì)??? 惬意(xiá)??? 委屈(wěi)??? 粼粼(lín)C.?处份(fèn)??? 分岐(qí)??? 桑树(sāng)??? 责任(zé)D.?咕咕(gǔ)???? 必竟(bì)???? 强壮(qiáng)??? 蹲下(dūn)【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栩栩如生? 声名狼籍? 不知所措? 自出心裁????? ???????B.?五彩班调? 随机应变? 姹紫嫣红? 惩前毖后C.?扑朔迷离? 错综复杂? 油然而生? 荼毒生灵?????? ??????D.?无精打彩? 走头无路? 挑拨离间? 毕恭毕敬
4.下列划线的词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
A.?公路上发生了意外,路上的行人如潮般地涌了上去。B.?他的成绩进步很快,在老师和家长的鼓励下,他凯觎下次有更大的进步。C.?下午的篮球赛,我们和对手短兵相接后,以大比分的优势取得了胜利。D.?他鞠躬尽瘁为大家谋福利,理应得到大家的恭维。21教育网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A.?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B.?“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C.?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D.?“没有……”我慢慢从口袋里掏出小刀,“你能不能把羚羊还我……”我几乎听不见自己的声音。
6.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B.?远看,斗笠像个大蘑菇,是那么美。C.?干干净净的蓝天上,厚厚一团乌云,风推着它爬上山头。D.?这些衣服轻柔得像蜘蛛网一样,穿的人会觉得像没有穿东西似的。www-2-1-cnjy-com
7.与下面句子衔接起来最为连贯的一句是(??? )
?? ? ? ________________。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留下了散文般的著作;发明炸药的诺贝尔,出版过诗集《兄弟们》和小说《在光明的非洲》;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常常从数21世纪教育网国到文21世纪教育网国漫步,写出了许多优美的散文。21·世纪*教育网
A.?说起科学家,就不能不联想到文学家。B.?文学作品并不都是文学家创作的,卓越的科学家差不多都是卓越的文学家。C.?卓越的科学家,往往有很高的文学造诣。D.?凡是著名的科学家,都有文学方面的传世之作。2-1-c-n-j-y
8.请按照原文排列下面句子的顺序,正确的是(??? )
①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②不过,一块都取决于我
③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④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⑤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⑥我说:“走大路。”
⑦我的母亲老了,她早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
⑧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⑨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
⑩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A.?⑧②⑦⑤③⑩⑨④①⑥???????????????????????????????????????B.?⑧⑦②⑤③⑩⑨④①⑥C.?⑧⑤②⑦③⑩⑨④①⑥???????????????????????????????????????D.?⑧⑦⑤②③⑩⑨④①⑥21*cnjy*com
二、现代文阅读
9.阅读答题。
???????????????????????????????????????????????????????????????????????????????????散步(节选)【来源:21cnj*y.co*m】
???????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 ……
??????? ②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21*cnjy*com
??????? ……
??????? ③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 ④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 ⑤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说说第②段加横线词语“熬”有何作用?
(2)你从文中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3)第①段划线处“我,我的母亲”,作者为什么按这样的顺序排列?
(4)第④段划线句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5)第⑤段划线句子有什么言外之意?
10.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
我说,你听
????? 她曾经可以做到连续数小时说个不停,且是站着说,微笑着说,声情并茂地说。她也会让身边的人开口说话,无论你多木讷、多胆怯,她都有办法让你开口。
????? 有人说她的提问方式是这个世界上最为温和的一种。时间久了,即使是最不爱学习语文的学生也会被她的课迷住。
????? 有一个学生,恰好转到她的班。因刚到新地方,上课有点走神。她正在台上讲作文,说到细节描写的话题。她说:“譬如,那位新同学的头发天生的黑,可以说黑得像缎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 大家一齐向那个新同学的头发看,新同学的脸微微发红,心立刻回到课堂上。
????? 她若无其事地接着说:“你们大家看看我,能说说我的一些特点吗?不许恭维我啊。”大家听了都笑。
????? 那个新同学先获得了发言的机会。
?? ?? 她鼓励说:“我刚才说了你的头发,你现在可以说我的某个特征。看,你可以后发制人,主动权更大。”同学们又笑。
????? 气氛轻松活泼了,新同学也不怕了,她果断地说:“老师,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 她大声称赞:“好!”
????? 那位新同学渐渐发现,她们班有一个共同的喜好,就是特别喜欢语文学科,这与好的教学方式密切相关。
????? 那个当年的新同学就是我。后来,有幸和她一起共事,向她学习教书的艺术。
????? 有一年,学校考虑到她快退休了,没有给她排课,只让她负责年级学科的教研工作。她很生气。那次,是我第一次见她生气。她说:“不上课,有什么教可以研的?”学校只好继续让她授课。就这样,她一直工作在讲坛第一线。从教几十年,她没有缺过学生一节课,也从未对学生发过一次火。最后,她是从讲台上退休的。
????? 可是,现在她不会讲话了,经常一个人长时间静坐。别人问她话,她也不理。医生说她是脑梗,大脑80%混沌。我不愿相信,一个擅长语言的人,并且是一个让语言散发魅力的人,会失去语言。
????? 也许,她是讲累了,一旦有机会休息,就想好好享受一下。等她休息好了,就好了。可我面对她,呼唤“老师”的时候,她坐在轮椅上,头微低,没有任何反应。我的眼泪喷涌而出。
????? 她家的茶几上有不少中学语文课本,是医嘱进行刺激治疗的道具。
????? 我打开一本书,轻轻对她说:“老师,以前,我听你讲了许多年。今天,我来说,你听。”她没有一点儿反应,保持原姿坐着,雕塑一样。
?? ?? “她的头发天生的黑,可以说黑得像缎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 “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 她的头微抬,面部表情有了些微的变化,似乎是尽了最大的努力,她的嘴唇颤抖着,用微弱的声音说:“好!”【出处:21教育名师】
(1)围绕老师,文章前后谱写了两件事情。请简要概括并填写在横线上。
①________→②学校让她负责教研,她却坚持上课直到退休→③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探究括号中的问题。
①她若无其事地接着说:“你们大家看着我,能说说我的一些特点吗?不许恭维我啊。”大家听了都笑。(老师为什么是“若无其事”的?)
②我的眼泪喷涌而出。(“喷涌而出”体现了“我”怎样的情感?)
(3)“好!”在文中出现了两次,从这两个“好!”上,你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师?试分别做简要概括。
(4)结合自身的经历,写出你感受最深的与老师在课堂上的一次交流。
答案解析部分
一、基础知识积累
1.(1)信服(2)嫩芽(3)分歧;取决
解析:根据语境用普通话读准拼音。书写词语注意形声字、同音字、形近字的特点判断汉字的写法,不要写错字,如:(2)“嫩”易错写成“漱”。(3)“歧”易错写成“岐”。【版权所有:21教育】
【点评】先用普通话读准拼音,然后根据语境写词语,注意理解词义,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形声字、同音字、形近字。
2. A
解析:B项中“惬”应读qiè;C项中“份”应为“分”,“岐”应为“歧”;D项中“咕”应读gū,“必”应为“毕”。故选A。
【点评】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声母、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3. C
解析:此题是考查同音字、形近字的辨析,改正错别字。认真分析词语中哪个字用错了,应该怎样改正。成语的用字都是固定不变的,不能随便改动。2·1·c·n·j·y
A.声名狼藉 B.五彩斑斓 D.无精打采? 走投无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4. C
解析:A、B、D项均为词语感彩用错。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学生要明确词语的意思及用法,在具体语境中体会词语使用的正确与否。词语在句中要使语言表达更准确,简洁,要和句子所表达的感彩相一致。www.21-cn-jy.com
5. D
解析:A项中的两个顿号都应为逗号。B项中“说”字后面的冒号应为逗号。C项中的三个分号都应为逗号。故选D。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掌握及运用。
6. A
解析:B、D两项是比喻,C项是拟人。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对常用修辞手法的掌握及其运用。平时注意多练。
7. C
解析:通过读下文可以判断,因为文段中列举的都是科学家的事例。而A项明显有出入,B项中的“差不多”不准确。D项中的“凡是”又太绝对了。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解答时,我们认真读给出的句子,确定各分句之间的关系,然后确定填入的句子。
8. A
解析:连贯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虑层次间的衔接,其中应先找出相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诵读语段,检查确定。细读不难发现恰当的排序是⑧②⑦⑤③⑩⑨④①⑥。选A.
【点评】做好此题关键在于熟读句子,在认真体会作者的写作顺序后,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排序。
二、现代文阅读
9. (1)准确传神地写出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艰难,同时表达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2)和睦、温馨、相亲相爱(意对即可)。(3)“我”是一家之主,是家庭的“顶梁柱”和“主心骨”,排在前面承担责任;母亲被排在第二位,看出儿子很敬重母亲,这正是“孝”的体现。(4)景物描写,揭示了春天的生机、活力,透露出新的希望。(5)整个世界是—种夸张手法,它说明了我们身上对于家庭和社会的一种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
解析:(1)赏析词语表达作用的一种考查形式,学生先说出词语的含义和效果,再进行分析表达效果,具体解答方法是:①词的意思或内容。②结合语境谈表达效果。这里“熬”准确传神地写出母亲忍受痛苦度过严冬的艰难,同时表达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2)学生能谈出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学生理解原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阐述自己感受,概括出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并能陈述理由。(3)此处学生分别分析“我”放在前面的原因;再分析“我的母亲”放在第二的原因,说法合理,表述正确即可。(4)景物描写其作用通常有:推动推动情节发展;渲染一种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交代故事背景等作用,学生能根据具体环境来进行分析。(5)这里是从修辞角度来对语言进行赏析,学生应了解常用修辞的特点及作用如夸张:突出事物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学生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点评】(1)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2)概括作品主题。(3)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4)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5)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10.(1)我上课走神,老师引导“我”集中注意力并积极发言;老师脑梗严重,仍记得当年的教学情景。(2)①因为老师已经巧好地提醒了走神的学生,若无其事,保护了学生的自尊,表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和巧妙的交流艺术。
②看到老师的病情,伤心、难过之情难以控制,体现了“我”对老师深深的爱怜、痛惜。(3)第一个“好”、表现的是一个善于鼓励学生充满爱心的老师;第二个“好”表现的是一个热爱本职工作(敬业爱生)的老师。(4)示例略。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老师”,围绕“老师”一共写了三件事。根据1-10小节“我作为一个插班生,在上课时走神,被老师发现,但老师不露神色,用艺术化的教学手法引导我集中精力并积极发言”来概括文章的第一件事;根据11-12小节“我成了老师的同事后见到老师不愿负责教研,却坚持上课一直坚持到最后”来概括文童的第二件事;根据13-20小节“老师得了脑梗之后,一直没什么反映,但是在我的努力下,却依然记得当年教学的情景”来概括文章的第三件事。
(2)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日常学习中学生应培养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的能力,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意思表述合理即可。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这考查的是对人物的评价。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学生学会结合文本内容来进行具体分析能从原文中找出依据。如:从文中两个“好”字,看出“善于教学,热衷教育事业”的人。
(4)要具体地写一位老师,概述一件事,不必写细节,说清交流的过程和结果,谈谈自己的感受。
【点评】(1)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2)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3)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4)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