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观潮_教案+作业(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观潮_教案+作业(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06 23:40:19

文档简介

统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上册教学配套资源
1 观潮
一、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优的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景观的描绘,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学,不但要使学生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课前准备
(一)学生
1.预习课文,完成课前作业。
2.搜集关于钱塘江大潮的资料、文章以及图片。
(二)教师
  1.多媒体课件。
  2.搜集反映钱塘江大潮的文章和图片。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激趣,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2.题目中有一个“观”字,课文中也有一个“观”字,翻开课本,读一读,找一找。
3.比较两个“观”的意思,理解“天下奇观”。
4.齐读。
5.《观潮》看的是哪里的潮?
(二)交流预习,促进发展
1.出示词语。
(1)指名读。
(2)易读错词语注音,指导。
(3)齐读。
2.出示会认生字。
(1)指名读。
(2)易错字注音,指导读。
(3)齐读。
3.出示四字词语,指名读,齐读。
4.出示会写生字。
(1)说说识记方法。
(2)指导书写
(三)引读课文,重点探究
   1. 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3.潮来前的情景是怎样的?作者从那几个方面进行描写的?
(1)周围的景物。江面、古塔、中山亭、观潮台、远处的小山(特点:非常平静);
(2)人多,焦急等待(人山人海、昂首、等着、盼着)
4..课文中哪一部分出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5.小组合作学习“潮来时”这一部分,要求:边默读课文边用“----”画出最能感受到大潮“奇特”的语句,想一想“天下奇观”奇在哪里?
(1)学生默读思考。
(2)小组交流,汇报
(3) 重点指导
听到的: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指导:比喻句,理解“闷雷”,播放闷雷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
人们的反应:人声鼎沸、沸腾起来。(反衬潮来时的壮观。)
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夸张,声音想,气势大。)
眼看潮水就要来了,给你怎样的感受?
指导朗读
看到的:
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A 什么是"水天相接",“白线"指的是什么?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你能想象得出那是怎样的一种场面?
指名读出
这几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
如果你就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想些什么?会怎样做呢?
  ⑥指导朗读
(4)欣赏钱塘江大潮的画面。学生谈感受。
(四)综合练习,实践运用
读下面这首诗,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相关的句子。
浪淘沙
[唐] 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作者是按照大潮的发展变化的顺序,我们感受到了潮来时壮观景象,课下请同学们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潮来时的额激动人心。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潮过后的内容。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品位了“天下奇观”带给我们那壮观的景象和奇特的感受,相信大家还历历在目!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复习检查,巩固提升
1.出示易读错词语认读。
2.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3.试着用自己的话描绘潮来时的壮观景象,并与课文比一比,看谁说得更好。
(三)引读课文,重点探究
1.学习潮去后部分。
①自读潮去后部分,思考,从哪里感受到了“天下奇观”
  ②指导理解“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③“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
④指导朗读。
2.钱塘江大潮为什么会有如此壮观的景象?
出示有关资料
3.学生补充与潮汐相关的资料。
4. 体会写法:从课文有条理地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大潮的发展变化的顺序,有次序、有重点观察的。我们要认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确定观察次序,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有重点地叙述,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重点突出,条理分明。
(四)综合学习,实践运用
拓展阅读古文《浙江潮》,体会他们的相同之处。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学习了课文,我们仿佛来到了钱塘江边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课下请同学们模仿描写潮水来时的写作方法,写一场雨景。

统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上册教学配套资源
第1课 《观潮》作业超市
课外作业
一、 请选择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屹立(yì qǐ) 霎时(chà shà) 大堤 (dī tī)
二、解释词语
人声鼎沸:
山崩地裂:
三、补充下列词语  
? ? 山(? ? ? ?)地(? ?? ?)? 人(? ?? ?)人(? ?? ?)? ? (? ?? ?)天(? ?? ?)地  
? ? 人(? ?? ?)鼎(? ?? ?)? ? 风(? ?? ?)浪(? ? ? ?)? (? ?? ?)头(? ? ? ?)进  
四、认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内容
 ?1.课文按 顺序写的,先写 ,再写 ,最后写 。  
2、观潮的最佳时间是 ,地点是 。  
五、钱塘江位于什么地方?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


课内作业
一、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若:A、如果,假如? ? B、如、像? ? C、你  
(1)①若隐若现(? ???)? ?②求贤若渴(? ?? ?)? ?③若是(? ?? ?)? ?④若辈(? ???)  
漫:A、水过满,向外流? ? B、满、遍? ? C、没有约束  
(2)①漫天卷地(? ??? )? ?②漫山遍野(? ? ??)? ?③漫谈(? ???)  
?观:A、看? ? B、看到的景象? ? C、对事物的认识  
(3)①天下奇观(? ? ??)? ?②观赏美景(? ???)? ?③走马观花(? ?? ?)  
二、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 ?? ???),好像(? ?? ???)。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向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1.给文章空白处补充完整。  
2.解释“鼎沸
造句:?
3.按时间顺序把这段话分成两层,用“|”标出,圈出点明这一顺序的词语。 
4.第一层写江潮要来时的特点是:
? ??第二层写江潮要来时的特点是: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