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学科 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1.1.3集合的基本运算(一)
授课时间
教师姓名
学生年级
高一
课时
1
课程标准描述
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能求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基本关系与基本运算,体会图形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考试大纲描述
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能求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2.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基本关系与基本运算。
教材内容分析
集合的基本运算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第三部分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集合的含义以及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这为学习本节内容打下了基础. 本节内容是函数、方程、不等式的基础,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内容是高中数学的主要内容,也是高考的对象,在实践中应用广泛,是高中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集合的一些基本概念以及集合的基本关系,集合的基本运算是在以上知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些集合的基本运算的结果都是集合,因而需要注意运算后的集合需要具备集合的元素的三个性质,而当参加运算的两个集合具有包含关系时,集合的基本运算就变成了一些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特例,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这些基本运算的概念,也更容易弄清楚这些运算的本质。 学生通过对高中数学中集合的基本指示的学习,对解决一些与集合相关的问题有一定的能力。通过教师启发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形象向抽象,因而借助韦恩图可以让学生过渡的自然一些,当然,学生也有自主意识强等特点,都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定的有利导向。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课本和讨论,会说出交集、并集定义的文字语言,会准确书写他们的符号语言,会画他们的图示语言,并能说出交集和并集的区别和联系。
2.通过例题的学习会选择合适的方法求两个集合的交集和并集,并会说出他们的意义。
重点
重点:交集、并集定义的三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及交集、并集的区别与联系。
难点
难点:选择合适的方法求两个集合的交集与并集,并会说出他们的意义。
评价任务
评价任务1:通过小组推荐,请学生说出交集、并集定义的文字语言并能说出交集和并集的区别和联系;请学生上黑板准确书写他们的符号语言,并画出他们的图形语言。
评价任务2:学生独立完成例题然后经过讨论后,请学生板书答案并口述讲解。会选择合适的方法求两个集合的交集和并集,并会说出他们的意义。
导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及问题预设
导
知识回顾
思考:实数有加法运算,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集合是否也可以“相加”呢?
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根据情景引入思考集合是否可以进行运算?
全员参与,全员过关。
思
交集、并集定义的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及交并集的区别与联系。
深入学习例题。
迁移运用例题。
1.自学思考交集、并集定义的三种语言表达方式及相互转化。
2.落实概念后,独立尝试完成深入学习例题。
3.独立完成迁移运用例题。
全员参与,一小部分学生可能不能达标。
议
1.交集、并集定义的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及交并集的区别与联系。
2.深入学习例题。
3.迁移运用例题。
分三次分组讨论思考环节的三个问题。
全部参与。
展
1.交集、并集定义的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
2.深入学习例题。
3.迁移运用例题。
1.口述交并集定义的文字语言及他们的区别与联系。
2.板书集合的写法。
3.口述集合交并集所表达的意义。
各组选代表,指定或抢答。
评
组内学生评。
组外学生评。
老师评。
各组选代表,指定或抢答。
堂测设计
A级
1. 设那么等于( ).
A. B. C. D.
2. 已知集合M={(x, y)|x+y=2},N={(x, y)|x-y=4},那么集合M∩N为( ).
A. x=3, y=-1 B. (3,-1)?
C.{3,-1} D.{(3,-1)}
3. 设,则等于( ).
A. {0,1,2,6} B. {3,7,8,}
C. {1,3,7,8} D. {1,3,6,7,8}
B级
1. 设,,若,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 .
板书设计
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交集并集的三种语言的表达方式。
以表格的形式呈现交集并集的性质(符号语言)
板书例题。
小结。
教学反思
检查结果及修改意见:合格[ ] 不合格[ ]
组长(签字):
检查日期: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