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课堂检测)
选择题
1、鸦片战争后,服饰变化的先后顺序是( )
?A.穿西装——民间服饰变革——官定服饰变革
?B.民间服饰变革——穿西装——官定服饰变革
?C.穿西装——官定服饰变革——民间服饰变革
?D.官定服饰变革——穿西装——民间服饰变革
2、戊戌变法时,社会上流传着一首打油诗:“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脚跟形势先融化,锐首莲钩六寸长。”对该诗,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诗中涉及服饰改革和不缠足两种社会现象②当时不缠足运动推广得很快
A.①②都正确????? B.①②都不正确????
C.①正确,②不正确?????D.①不正确,②正确
3.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是在什么时候以后( )
A.新文化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C.维新运动 D.义和团运动
4.“城市少年好事徒,手持快剪伺于途;蹩见豚尾及锋试,道旁观者拍手呼。”这首诗所描写的社会现象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C.义和团运动??????D.辛亥革命?
5、下面是《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一段关于"文明婚礼"的描述:"梳一东洋头,披件西式衣,穿双西式履,凡凤冠霞帔、锦衣绣裙、红鞋绿袜一律不用;昂染登舆,香花簇拥,四无障碍,无须伪啼假哭,扶持背负;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请问,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①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②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③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④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社会的进步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6、民国之初,为了体现民主共和精神,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布废除的旧式礼仪中不包括( )
A.跪拜 B.作揖 C.拱手 D.鞠躬
7、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 )
A.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B.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D.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8、王慎之在《清代海外竹枝词》写道“堪笑今人爱出洋,出洋最易变心肠。未知防海筹边策,且效高冠短褐装。”导致词中“爱出洋”、“短褐装”等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媚外心理的使然 B. 工业文明的影响
C. 攀比世风的结果 D. 交通运输的发展
9、1897年,上海举办了中国国内的首次大型舞会。对此,上海各家报纸评论说:“西人光明磊落,脱略为怀,虽男女聚会跳舞,乐而不淫,与中国之烧香赛会,男女混杂,大有天壤之别。”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
A.人们基本上接受了西方的生活方式 B.政府公开赞成西方生活方式的推广
C.西方舞会娱乐与传统习俗无法融合 D.开明人士已经能认同西方生活方式
10. 中国近代“一向被社会歧视受性别不平等压制的妇女,开始走向社会,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并为男女平等而斗争。”这种变化折射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 封建经济渐趋衰落 B. 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国
C. 人性日益解放,社会日趋开放 D. 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
二、材料解读
11、近代开埠以来,来自异域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急速渗入中国社会各个方面,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政治变革、经济变化和时尚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殛”。……后来则非常欢迎电灯,称其“赛月亮”,“颇便行人”;开始,市民“谓(自来)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后来则“通装水管,饮濯称便”。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20世纪初,对于清朝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张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在服饰上,“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人们穿衣“自由平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美时髦”。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等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理想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
—— 王文泉主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到民国时期,经历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几次大的社会洗礼,人们在价值观念的深层次发生变化,节俭意识相对弱化。近代社会工商业发展,重商之风日益兴盛,人们对传统社会崇尚节俭和力戒奢侈的消费观念提出质疑。
——《民初至抗战前长江三角洲洋布与土布之争》
请回答:
(1)在对待电灯、自来水问题上,上海人的观念发生怎样的变化?反映了什么历史趋势?
(2)材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哪些新气象?相对于材料一,这些新气象出现的原因有何不同?
(3)根据材料二、三,简述中国社会中又生成的新观念。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12课 教学设计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一、【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我国过近代报刊、电影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是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中的第12课。本单元的前5课是以经济近代化为主线,介绍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和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变化。而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则是西方工业文明冲击和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变化的结果,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学习本课有助于学生全面地把握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深化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拓展思维,掌握相关的学习方法,提高历史的学习能力,为以后的历史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此前的历史学习中已经大体了解到近现代社会进步在中国和世界的不同影响和表现,这些知识为本课学习铺就了良好的知识背景。这节课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体验,所以易于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但是,??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应该从感性认知阶段进入理性认知阶段,在具备搜集和处理资料能力的同时,又要具备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相关视频和图文史料,深入浅出地启发、引导学生,通过学生间合作探究,结合一定的学法指导来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采取情境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让学生在主动思考、阅读、讨论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感悟历史。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大胆质疑、积极创新的思维品质,让学生的智能和认知水平都得到发展。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和阅读、分析教材,了解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深化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认识,提高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和运用相关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探究能力。
(2)过程与方法:按照设计的流程,辅以多媒体教学。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材,搜集、整理和运用相关资料,参与探究,讨论等活动,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运用各种材料论证问题以及同他人合作学习、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汲取世界先进文明成果,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激发爱国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四、【重点和难点】
(1)重点:在知识层面,结合教材和相关史料了解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在能力层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确立依据: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是西方工业文明冲击和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变化的结果,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2)难点:探讨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认识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和中国近代化之间的关系。(确立依据: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是西方工业文明和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顺应历史潮流的表现。)
五、【教学方法】
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采取情境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让学生在主动思考、阅读、讨论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感悟历史。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大胆质疑、积极创新的思维品质,让学生的智能和认知水平都得到发展。
六、【教学准备】
(1)教师整理相关资料、视频剪辑等制作多媒体课件。
(2)课前组织学生结合学案进行有效的预习准备,完成学案中知识梳理部分。(3)根据小组的划分,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合作探究学习。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上课之前,我想先来做一个小调查——同学们我们平时都会通过哪些手段来了解我们身边的大事和小事?
(学生):电脑、手机、报纸、电视、收音机
(师)如果时光倒流,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人们了解世界的主要手段会是什么呢?
(学生):听收音机和看报纸。
(师):我们继续向前追溯,在民国时期,人们了解世界的主要手段又会是什么呢?
(学生):读报纸
教师过渡:从民国时期到改革开放初期,再到现在,我们会发现——近现代以来,报纸始终是人们了解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报纸不仅是一种信息传递的载体,更是我们回望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一份珍贵史料。被誉为“近现代百科全书”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从《申报》中去了解《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设计意图: 走进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生活,运用问题层层递进,从现实回望历史,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在新课讲授之前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探求新知做好情感的铺垫。
【授课环节】
(师):追逐近代《申报》的足迹,字里行间出现了一些见诸报端的“怪”现象。
一、报端上的“怪”现象
(一)服饰衣潮
课件展示——1912年9的《申报》
(师):1912年9的《申报》上刊载着这样一段文字:“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申报》中所描述的是怎样一幅社会景象呢?有请我们的第一组同学的代表来给我们讲一讲。
第一小组展示——“服饰衣潮”
(师)感谢第一小组的同学给我们带来的讲解。在刚才的展示中,我们可以看出,近代中国人在服饰穿着上正可谓是“文明新装,随心所欲,求美求趣,中西合璧”。这种服饰趋向的多元化,带有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色彩。
教师过渡:伴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政治风云变幻,社会推陈出新,革除陋习也成为一种趋势。
(二)革除陋习
课件展示——1914年2月刊登在《申报》上的一则告示和广告
(教师):刊登在《申报》上的这则告示和广告反映了什么样的情况呢?有请第二组同学的代表给我们展示一下搜集的资料。
第二组展示——“革除陋习”
教师过渡:结合上面的资料,我们不难发现“断发”和不缠足运动都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近代以来,无论是男子“发”的革命,还是女子“足”的革命,它们革除的不仅是生活的陋习,它们带来的更是人性的解放。思想的解放,推动着人们的生活从简单乏味开始走向多姿多彩。
(三)文娱生活
课件展示——1912年《申报》专电图片和1914年上海中外影片广告
上海中外影片广告
1912年1月1日《申报》有关大总统孙文履任的专电
(教师):19世纪以来,近代众人的生活方式到底出现了哪些新时尚呢?有请第三组同学代表的讲解。
第三组展示——“文娱生活”
教师过渡:读报、看电影,改变着近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知识的普及和视野的开阔,进而也在改变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移风易俗”的社会风潮扑面而来。
(四)移风易俗
课件展示——1873年2月登载杨勋的《别琴竹枝词》
(教师):这段竹枝词说明近代上海的社交礼仪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有请第四小组同学代表给我们做做介绍。
第四组展示——“移风易俗”
教师过渡:西式礼仪的流行,树立起了文明的新风尚。请同学们结合四个小组展示的内容和课本54页到58页的内容,标注出重要的知识点信息-------
(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
教师过渡:从服饰衣潮到革除陋习、文娱生活,再到移风易俗,西潮冲击下的近代中国社会“为之一新”。“变”而有“新”,“新”中有“变”,成为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见诸报端的“怪”现象,却在充满艰辛和波折的挣扎中,转变着中国人的“旧”观念。
设计意图:将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分成四个板块服饰衣潮、革除陋习,文娱生活和移风易俗。运用学生课下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开展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在课上以小组代表汇报的形式,呈现出学生活动的结果。把学生课下的研究性学习和课堂学习进行了有机的结合。?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学生要实现主动发展,参与是基本的保证条件。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成为课堂的引导者。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提高了协作交流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点燃了课堂的兴趣点,激发了课堂的生命力。
二、报端背后的“新”观念
课件展示——《申报》两则材料
教师设疑,学生讨论
(1)近代中国人对“怪”现象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不能接受——接受)
(师):由于近代政治经济发展的极端不平衡,广大内地农村地区对新观念的接受程度远远落后于沿海开放城市。
(2)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外因、内因)
学生结合学案拓展材料和课本讨论回答:①外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②政治:中国政府政策的推动;③经济: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④思想: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设计意图:分析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是本节课的难点,因此在知识的处理上主要侧重培养学生论丛史出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借助课堂合作讨论的平台,实现了学生的有效参与,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动机,通过一定的思维和互动到课堂教学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均得到发展,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收到明显的学习效果。
教师过渡: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是西方工业文明和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从报端上的“怪”现象到报端背后的新观念。故时风物,旧事重温,是报纸帮助我们唤醒那些曾经尘封和流转的历史岁月。它既是历史的印记,也是时代的弄潮儿。
三、报端上的“潮”时代
(师):最后,让我们通过一段微课视频来领略一下报端上的时代变迁。
主题升华:从过去到现在,一张张报纸记述着我们身边奔跑的流年。岁月前行,历史变迁,我们的社会生活就像报纸一样从简单的黑白走向了丰富的多彩。近代的中国面对汹涌而来的工业化浪潮,从落后抵制到奋起追赶,苦难的中国在血雨腥风中迎来了涅槃的重生。面对一个新的时代,我们的国家走出了贫弱的泥沼,大踏步地迈向了民族复兴的道路。历史的潮流,总是浩浩荡荡,勇往直前;时代的脚步,总是永不停歇,无可阻挡。现在,是一个自强不息的时代;现在,是一个追赶潮流的时代;现在,是一个不断创新的时代。历史的长河百转千回,民族的梦想又将缔造出一段新的传奇。
设计意图:从报纸中来,到报纸中去,报纸的变迁见证着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变迁。通过微课视频的形式将学生从历史拉回现实,让学生在情感的共鸣中,体会到人民生活的日益幸福,国家的日益强大,以及作为青年应该具有的时代责任感。从人文情怀到理性认知,认识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汲取世界先进文明成果,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激发爱国情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附课前学案: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学案)
【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我国过近代报刊、电影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课标解读】
应该掌握近代中国在新潮的冲击下服饰、饮食、建筑、社会习俗、报刊电影发展的史实,认识近代以来人们在物质生活、社会习俗、生活方式方面的变化,从而得出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中国近代政治经济和外国文化影响的产物的结论。
【课前预习,知识梳理】 社会生活变迁的表现
服饰衣潮
1.民间服饰变革:鸦片战争以后, 传入中国,民间开始效仿。
2.清政府:民间服饰变革之风对 形成巨大的冲击,清政府不得不进行改革。
3.民国政府:民国时期,政府颁布 的形制。随着法令的推行,新服饰迅速走向 。从此,人们可以根据各自的 、 以及 随心所欲的选择服饰。 和 的出现就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二)革除陋习
1、断发
①“断发”和不缠足运动具有鲜明的 。
②1910年,清政府颁布了准许臣民 的法令。
③辛亥革命之后,民国政府发出《 》,结辫陋习至此革除。
2、不缠足运动
①不缠足运动先于“断发”,但是完成时间 。清政府多次下令 ,但屡禁不止。
②在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下,维新派人士康有为、康广仁在广州成立“ ”倡导发起不缠足运动。
(三)文娱生活
1.读报刊
①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 运动爆发后,各报刊开始报道时局和战况,民众开始有了 观念。
②1872年创刊的《 》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1884年申报报馆创办了《 》,开新闻画报之先河,报刊读者愈加广泛。《 》、
《 》、《 》、《 》号称清末四大小说期刊,受到社会个阶层民众的普遍欢迎。
③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的热情空前高涨,报纸成为宣传 和开展 的武器。
④ 以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新的重要内容。
2.看电影
① 末期,电影传入中国,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新式娱乐活动。
②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摄制了谭鑫培的京剧短片 ,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摄影片。1913年,张石川、郑正秋合作导演的 是中国第一部故事影片。它以潮州的买卖婚姻习俗为题材,讽刺了 。 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片《 》摄制完成,该片主旨为 。
近代报刊和电影,及时传播 , 促进了 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四)移风易俗
1.中国古代在 束缚下,形成了一套体现贵贱尊卑的等级森严的日常礼仪。
2.民国之初,为了体现 精神,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布废除 、作揖等礼节,代之以 、 。
3. 和 洪流,推动了近代婚姻的变革进程。
4. 开始,西方文明、卫生、简洁的丧葬礼仪引起了国人注目。
【合作探究】近代社会生活发生改变的原因?
材料补充
材料一: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国门的打开,西方文明对中国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社会习俗造成猛烈冲击。
材料二:民国期间政府仿照西方各国,颁布了男女礼服的形制。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自由剪辫的法令。维新派人士倡导发起女权运动。
材料三:在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双重刺激下中国的民主工商业产生并曲折的发展,中国沿海及大城市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材料四:受西方民主、平等、自由观念的影响, 伴随着晚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大业的进行,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革,晚清社会也呈现出平等化的时代特征。
课件66张PPT。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岳麓版) 历史必修·第2册
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改革开放初期民国时期 现在民国时期 改革开放初期“近现代百科全书”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报端上的“怪”现象1912年9月,《申报》刊载:
“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
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 服饰衣潮 服饰衣潮 服饰衣潮 长袍马褂 服饰衣潮穿西装、戴礼帽的留学生 服饰衣潮 清朝官服 清朝一至九品官服补子 服饰衣潮 晚清时期 民国时期 服饰衣潮 服饰衣潮 西装东装
汉装满装
应有尽有 社会景象, 为之一“新”。报端上的“怪”现象文明新装
随心所欲
求美求趣
中西合璧时代色彩报端上的“怪”现象1914年2月刊登在《申报》上的一则告示和广告”更有一般孤僻的人自己觉着不肯趋时,他哪里晓得孔子是时中的圣人。他若生在这个时候也是要剪辫子同大家一样。” 革除陋习 革除陋习剃发 留辫子 革除陋习同治、光绪年间减掉发辫的留学生1902年赴日留学的鲁迅 革除陋习 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上书光绪皇帝——建议“断发”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 革除陋习 维新变法期间康有为上书光绪皇帝——建议“断发”
①不卫生;
②浪费时间;
③被外国人讥笑;
④影响国家发展 革除陋习1910年清政府颁布“自由剪发”法令 革除陋习 辛亥革命爆发以后民国政府《剪辫通令》革命士兵剪辫子 革除陋习减掉辫子的女子 革除陋习 女子放足 革除陋习缠足的历史:
南唐李后主时代----开始
宋代----从宫廷到民间
明代----成为时髦
革除陋习 革除陋习康有为和他不缠足的女儿们 革除陋习 穿欧式鞋的女子们 革除陋习 断发、放足社会面貌,
为之一“新”报端上的“怪”现象 革除陋习“发”的革命
“足”的革命人性的解放报端上的“怪”现象1912年1月1日《申报》有关大总统孙文履任的专电1914年《申报》刊登上海中外影片的广告 文娱生活 文娱生活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文娱生活 卖报的报童 读报的青年 文娱生活 不同时期人们喜爱的报纸 文娱生活人们广泛喜欢的 新闻画报 文娱生活 看电影 文娱生活上海徐园“又一村” 文娱生活 京剧《定军山》 故事影片《难夫难妻》 文娱生活 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 文娱生活 那些年代的女明星 文娱生活 电影皇后——胡蝶 默片女王——阮玲玉 文娱生活丰富生活有滋有味大众眼界
为之一“新”报端上的“怪”现象知识的普及
视野的开阔行为方式的改变 文娱生活报端上的“怪”现象1873年2月《申报》登载杨勋的《别琴竹枝词》 清晨相见谷猫迎,
好度由途叙阔情;
若不从中肆鬼肆,
如何密四叫先生。 移风易俗 移风易俗 三跪九叩 长拜作揖 移风易俗中外官员握手 移风易俗 握手成为最常见的礼节 移风易俗 清末旧式婚礼 20世纪20年代 新式婚礼 移风易俗 20世纪30年代 上海市政府大礼堂集体婚礼 移风易俗李叔同—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1905年为母亲办丧事时,在《大公报》上发布“哀启”,声明概不收受呢缎、轴幛、银钱、洋圆等物,可以送挽联、纪念诗文、花圈等;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愿意者改行鞠躬礼。李叔同特意为母亲写了哀歌,整个仪式简朴感人。 移风易俗 文明礼仪 文明婚葬社会风气——
为之一“新”报端上的“怪”现象 移风易俗西式礼仪流行
树立文明新风尚 报端上的“怪”现象 服饰衣潮 革除陋习 文娱生活 移风易俗 为之一“新”报端背后的“新”观念1907年7月《申报》刊载湖南岳阳某村“女士放足被逼毙命案”
《徐氏妇别兄嫂书》:“兄嫂大人左右,妹今日是将死的人了。前日翁姑因放足陵辱百端,谓妹作妖作怪,玷及祖宗,要将妹置之死地。 ”1915年《申报》刊登的上海某人征婚广告
1、女子须不缠足者;
2、须识字者;
3、男子不娶妾;
4、男死,女可改嫁;
5、夫妇不合,可离婚近代中国人对“怪”现象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态度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报端背后的“新”观念1、变化2、原因(1)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外因)
(2)中国政府政策的推动(政治)
(3)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经济)
(4)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思想) 报端上的“怪”现象报端背后的“新”观念服饰衣潮 革除陋习 文娱生活 移风易俗 报端上的“潮”时代 报端上的“潮”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