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语文必修四《窦娥冤》课件(27张ppt+教案+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语文必修四《窦娥冤》课件(27张ppt+教案+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07 18:25:06

文档简介

授课教案
窦娥冤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关汉卿的相关知识、元杂剧的特点及相关知识。
2.把握全剧的故事情节并分析窦娥的形象,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掌握戏剧的主题。
3.品味“本色化”戏剧语言。
过程与方法
1.合作探究,透过戏剧冲突分析人物形象。
2.实践活动,通过表演激发兴趣。
3.鉴赏品味,领略戏剧语言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窦娥身上的人性美,认识恶劣社会秩序对人性的摧残,培养学生向善的心灵。
教学过程
一、导语
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古诗二首》中我们读出来女性感情的悲剧,从《祝福》里我们见证了女性人生的悲剧,今天将学习《窦娥冤》,去看一看一位弱女子与命运抗争、却无力回天命丧黄泉的冤屈,读一读这本元杂剧的代表之作。
我们班的同学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和网络知识,搜集整理了作者关汉卿和元杂剧的相关知识,我们一起通过大屏幕来学习一下。
二、学生利用课件展示自主学习成果
1、介绍关汉卿?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2、介绍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 四 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 楔子 ,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 末本 或 旦本 。
(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 末 、旦 、净 、丑 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
(3)剧本的构成:剧本由 唱 、科 、白 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
三、表演自己改编的剧本
我们班的同学多才多艺,不仅自己改编了这本戏剧,还粉墨登场,为我们大家带来一场精彩的演出,大家欢迎。

四、合作探究,评价演出
刚才的表演很精彩,我们作为观众,除了回馈演员们热烈的掌声外,我们也要提出自己真诚的意见。下面,就让我们大家做一回评委,来各抒己见吧。
1、品评演员的表演,以及赏析剧本改编是否忠实原文?从情节、角色设定及语言风格三方面分析。
可分为三个场景。
改编符合原文,也体现了三个场景。角色设置完整。
关汉卿的戏剧语言不事雕琢镂饰,呈其自然朴实的本色,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具有强烈的艺术韵味,被称道为“字字本色”,尊为“本色派”之首。戏剧大师关汉卿既立足于戏剧语言性格化,又博采现实生活中的种种语言素材,包括谚语、俚语、成语、口头禅等,融合于作品之中,形成了一个自然真切、色彩斑斓的语言世界。
例如【端正好】这支曲子里“没来由”“不提防”“动地惊天”三个词的表达效果。
没来由:更能突出窦娥的大屈大冤,表现出窦娥的清白无辜;对于官府,实则讽刺其诬陷得逞。
不提防:突显出世道、人心的险恶。
动地惊天:主人公自知在人间已没有可以伸冤处,只能希望天地能感应,还自己一个清白。弱者地无奈,反映出了人间的黑暗。“动地惊天”可说是戏文之眼,为后面的三桩誓愿的实现埋下伏笔。
改编剧本语言采用了普通话,符合我们现代人的欣赏习惯。但也失去了元杂剧特有的语言韵味。在体现人物个性方面稍显不足。
五、合作探究,深入鉴赏
1、揣摩试读【端正好】【滚绣球】,共同思考:窦娥为何埋怨天地?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体现人物什么性格?
写了窦娥的愤怒控诉,控诉天地不公。善良美丽的窦娥蒙受如此深重的冤情,而天地面对人间的邪恶残暴竟无动于衷,难道不该骂?这里的“天”指的是封建统治者,而“地”则指的是昏庸的官吏,实际上,这是对整个社会秩序的怀疑,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的激烈控诉。
这里用了对偶,“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句式整齐,语气连贯,使感情犹如水银泻地酣畅淋漓。
还用了对比,“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有寿延”对比强烈,具有鲜明的感彩。
呼告,“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强烈的情感喷薄而出,有极强的感染力。
这正反映了关汉卿语言大师的英雄本色。这两个曲牌,十分准确而深刻地概括了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草菅人命、残酷压迫人民的反动本质。又由于这两个曲牌的唱腔高亢激越,音乐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和谐统一,有一种强烈的感人力量。因此,这两个曲牌,就已把剧情推向了高潮。
2、【倘秀才】【叨叨令】中窦娥为什么要求走后街?体现了人物什么性格?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这样塑造人物对表达主题有什么好处?
走后街是为了避开自己的婆婆,怕让婆婆撞见自己去刑场被杀头。作者有意通过这一场景着力刻画窦娥的善良,作者在这里是通过善良被毁灭来揭露社会的黑暗,窦娥越是善良孝顺,揭露的意义就越深刻。体现了悲剧“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这在艺术手法上是巧合。
3、赴法场窦娥发下哪三桩誓愿?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效果?
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的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
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
这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对自己无辜蒙冤的强烈愤怒、坚决反抗。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是全剧高潮。
三桩誓愿的实现采用了浪漫主义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借助想象,让天地震惊,人神共怒,虽然违背常理,却又合乎人情,有力地表现了广大人民要求伸张正义、洗雪天下冤屈的心愿。既能证明窦娥冤情实在是真,又能增强悲剧气氛。从观众角度来看,符合一般民众善恶有报的心理,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能引起观众更多的共鸣,也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爱憎。
4、窦娥的冤屈是谁造成的?
首先,窦天章是一介书生,却落魄到卖女还债的地步;其次,一个“死的医不活,活的医死了”的江湖庸医却成了“人道我一手好医,都叫做赛卢医”,欠人十两银子就想着勒死债主;再者,张驴儿凑巧救了蔡婆,就恃恩耍赖,涎着脸皮硬逼要双双入赘;更荒唐的是,“明镜高悬”的衙门里坐的竟是念叨着“我做官人胜别人,告状来的要金银。若是上司当刷卷,在家推病不出门”“你不知道,但来告状的,就是我衣食父母”这一类话的贪官。
所以,窦娥很不幸地生活在一个暗无天日、是非颠倒的社会。正是他们形成的合力一步步把善良的窦娥逼入死地。
六、课堂小结:
读《窦娥冤》见到了腐败与昏庸,丑恶与无耻,但悲剧是那个时代的。如今的时代,仍有正义与邪恶的斗争,光明与黑暗的交锋。若干年后,在正义和邪恶的斗争中你站在哪一边?如果你犹豫了,请你再读《窦娥冤》,再次感受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时的悲愤,感受悲剧给你心灵带来的震撼。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懂得欣赏悲剧美的人才能在精神上站立起来。
七、板书设计

八、课外作业
阅读全文《窦娥冤》,并尝试阅读其他元杂剧。
附:(课前预习并排演完毕,课上表演)
学生改编剧本
窦娥冤
(舞台说明:街道,宽阔处。一人扮监斩官,一人扮公差,一人扮刽子手,一人扮婆婆,一人扮窦娥。刽子手押解窦娥上。)
监斩官:我是监斩官,今天处决犯人,公差把住巷口,不要让人来回走动。
公差:今天处决犯人,闲人不得走动。
刽子手:行动些行动些,监斩官都到了。
窦娥: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一声天地,我很冤!
刽子手:行动些,误了时辰了。
窦娥:大哥,我有句话想说。
刽子手:你有什么话说?
窦娥:咱别从前街走,从后街走行不行?
刽子手:你难道没什么亲人,不想见一见他们吗?
窦娥:我只有一个爹,早十多年不见了。现在还有一个婆婆,我怕碰见她。她要是看见我上刑场被杀头,枉将她气杀也么哥。
婆婆:天哪,这不是我儿媳妇吗。孩子,心疼死我了。
窦娥:婆婆,那张驴奸计未成,结果害死了自己的老子。我怕连累你,就屈打成招,今天就被杀头了。婆婆,以后遇着初一十五,给我烧点纸钱,瀽点浆水饭。
婆婆:好,好,痛煞我也。
刽子手:婆子靠后,时辰到了。
窦娥:监斩官大人,死前我有个要求。
监斩官:你有什么事,说。
窦娥:我要丈二白练,挂在旗杆上,若我是冤枉的,我的血一点也沾不到地下,全飞到白练上。
监斩官:这个依你,我不信大白天见鬼了。
窦娥:不是我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大人,现在是三伏天,若我真是冤枉的,我死之后,天将下三尺瑞雪,盖住我的尸首。
监斩官:胡说,这大热的天,你再冤,也下不来半片雪。
窦娥:大人,我死的委实冤枉。官吏们无心正法,百姓有口难言。现在轮到你山阳县,亢旱三年。
刽子手:怎么这一会天阴了,起风了。
(刽子手开刀,窦娥倒地。)
监斩官:呀,真下雪了。难道这窦娥真有冤屈?不管了,把她尸首抬着还给那蔡婆婆去。
众人抬尸首下。
课件27张PPT。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关汉卿的相关知识、元杂剧的特点及相关知识。
2.把握全剧的故事情节并分析窦娥的形象,理解窦娥形象的社会意义,掌握戏剧的主题。
3.品味“本色化”戏剧语言。
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作者简介: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8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也是世界十大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同孔子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 四大家之首
马致远散曲《天净沙·秋思》
杂剧《汉宫秋》
白朴 杂剧《墙头马上》
《梧桐雨》
郑光祖 杂剧《倩女离魂》
《王粲登楼》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
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
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剧本的构成 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角色:

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末,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其中包括正末、副末、外末、小末等旦,扮演女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可分为正旦、副旦、外旦、小旦等。净,俗称花脸,又叫花面,面部化装用脸谱,一般都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特异的男性角色。丑,扮演喜剧角色,由于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又叫小花脸、三花脸。剧本分为几场?剧本分为几场?赴法场 怨天 指斥天地鬼神
见蔡婆 遗嘱 诀别婆婆
在刑场 誓愿 盼誓愿显冤情体会戏剧语言与改编剧本语言的不同体会戏剧语言与改编剧本语言的不同揣摩试读【端正好】【滚绣球】,窦娥为何埋怨天地?体现人物什么性格?揣摩试读【端正好】【滚绣球】,窦娥为何埋怨天地?体现人物什么性格?蒙受如此深重的冤情,而天地面对人间的邪恶残暴竟无动于衷
对整个社会秩序的怀疑,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的激烈控诉 【倘秀才】【叨叨令】中窦娥为什么要求走后街?体现了人物什么性格?这样塑造人物对表达主题有什么好处?【倘秀才】【叨叨令】中窦娥为什么要求走后街?体现了人物什么性格?这样塑造人物对表达主题有什么好处?
走后街是为了避开自己的婆婆,怕让婆婆撞见自己去刑场被杀头。作者有意通过这一场景着力刻画窦娥的善良,作者在这里是通过善良被毁灭来揭露社会的黑暗,窦娥越是善良孝顺,揭露的意义就越深刻。 赴法场窦娥发下哪三桩誓愿?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效果?血溅白练 六月飞雪 亢旱三年
这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对自己无辜蒙冤的强烈愤怒、坚决反抗。
采用了浪漫主义手法
通过奇特的构思,借助想象,让天地震惊,人神共怒,虽然违背常理,却又合乎人情,有力地表现了广大人民要求伸张正义、洗雪天下冤屈的心愿。既能证明窦娥冤情实在是真,又能增强悲剧气氛。从观众角度来看,符合一般民众善恶有报的心理,反映了人民伸张正义、惩治邪恶的愿望,能引起观众更多的共鸣,也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爱憎。窦娥的冤屈是谁造成的?窦娥的冤屈是谁造成的? 首先,窦天章是一介书生,却落魄到卖女还债的地步;
其次,一个“死的医不活,活的医死了”的江湖庸医却成了“人道我一手好医,都叫做赛卢医”,欠人十两银子就想着勒死债主;
再者,张驴儿凑巧救了蔡婆,就恃恩耍赖,涎着脸皮硬逼要双双入赘;
更荒唐的是,“明镜高悬”的衙门里坐的竟是念叨着“我做官人胜别人,告状来的要金银”的贪官。
所以,窦娥很不幸地生活在一个暗无天日、是非颠倒的社会。正是他们形成的合力一步步把善良的窦娥逼入死地。
懂得欣赏悲剧美的人才能在精神上站立起来学生预习学案
分类检索
一、介绍关汉卿?
关汉卿,号 ,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 、 、 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 、 、 、 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
二、介绍元杂剧: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 折演一完整的故事,有的杂剧还有 ,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杂剧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 或 。
(2)角色:扮演的角色有 、 、 、 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3)剧本的构成:剧本由 、 、 三部分构成。?
唱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
科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舞台的程式、武打和舞蹈。
白是“宾白”,是剧中人的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的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字音
杌( ) 刽( )子手 盗跖( ) 前合后偃( ) 瀽( )
罪愆( ) 苌( )弘化碧
文本探究
揣摩试读【端正好】【滚绣球】,共同思考:窦娥为何埋怨天地?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体现人物什么性格?
【倘秀才】【叨叨令】中窦娥为什么要求走后街?体现了人物什么性格?这样塑造人物对表达主题有什么好处?这一情节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在法场窦娥发下哪三桩誓愿?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效果?
活动三 主旨挖掘
1、窦娥的冤屈是谁造成的?
课外拓展
阅读全文《窦娥冤》,并尝试阅读其他元杂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