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第三册第一单元《我不是个好儿子》课件(30张pp+教案+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第三册第一单元《我不是个好儿子》课件(30张pp+教案+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07 18:27:04

文档简介

我不是个好儿子
学习目标:
通过诵读、品读课文,品味朴实语言,分析并体会生活琐事和细节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把握母子间真挚的深情。接受情感洗礼,讲述属于自己的母爱、亲情感悟。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本文朴实的语言,揣摩生活细节,学习叙写生活琐事和运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感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文本探究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
作者贾平凹在他的作品中曾经提到:“母亲的伟大不仅因为生下血肉的儿子,还在于她并不指望儿子的回报,不管儿子离她多远又回来多近,她永远使儿子有亲情、有力量、有根有本。在人生的旅途上,母亲是加油站。”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贾平凹,走近他和他的母亲。
首先了解一下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大家一起齐读一下。
(结合预习,贾平凹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一位同学起来介绍一下作者)
二、走近作者
贾平凹:1952年出生,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陕西人。
长篇小说:《废都》、《浮躁》、《白夜》
散文代表作:《丑石》、《一棵小桃树》、《文竹》
小说大都反应新时期西北农村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有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自然。
三、预习检测
字词幻灯片
在写作本篇时,作者贾平凹的作品《废都》正在遭人非议,身患疾病,婚姻和爱情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坎坷。想到种种不顺,他内心痛苦。司马迁曾经说,“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母爱是心底最坚强的支撑,只要想起母亲,心底就会有无穷的力量。同时,他也在反思自己:我不是个好儿子。
给大家几分钟时间,请大家朗读课文,找出文章当中
四、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作者如何评价母亲?文中写了有关母亲的哪些事情?这是怎样一位母亲?
要求:找到这句话,结合文中事例和相关文字读出来,再进行概括。
母亲不是大人物却并不失却她的伟大,她的老实、本分、善良、勤劳在家乡有口皆碑。
〈1〉操心我写字受苦、
〈2〉为我和孩子缝冬衣
〈3〉教我学会容忍
〈4〉攒零钱积整给我
〈5〉疼爱邻里的孩子
〈6〉操持家里、关心我的生活(准备行李、包素饺子)
〈7〉热情待客、每年给我留梅李
〈8〉我生病时母亲冒风雪看望
小结:我们司空见惯的母爱博大而无私,这里不仅有对我无限付出,还有对家庭和对他人的关爱。
作者的母亲是个普通的农村劳动妇女,虽然不识字,没文化,可是她的善良、勤劳、简朴、精细、慈爱无不在日常生活细节中展示出来。给儿孙絮棉衣,嫌儿子的日子过得“不整端”,要把钱攒起来给儿子,买糖给村里的孩子吃,出门前总先“揣揣”鸡屁股,儿子生病住院,不顾年迈从乡下坐车赶来照顾儿子等等,都真实、生动、细致地将一个母亲对儿孙直觉的爱展现出来。
五、细读文本,披文入情
细节可以塑造灵魂,细节也可以感动灵魂。袁枚《遣怀杂诗》:“书味在胸中,甘于饮陈酒.”下面,让我们一起品一品
在作者选取的生活琐事和细节中,哪些地方打动了你?
请结合文本中的语言找出来,谈一谈。
要求:快速浏览,品味情感,朗读展示,并说出你的感受。
让学生找出文中最打动自己的描写。讨论打动你的原因。通过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体会和学习作者用质朴语言、抓住生活细节抒发真情的写法。
例〈1〉孩子们为糖而来得糖而去。母亲笑着骂着,“喂不熟的狗!”末了就呆呆地发半天愣。
归纳:“喂不熟的狗”本是母亲笑骂孩子们的戏谑之语,指孩子们得了好处却不记恩惠。这却让母亲突然想起了远方的儿子。辛辛苦苦把儿子养大成人,最后却连儿子的面都难得见上,更不用说在身边伺候自己了。“呆呆地发半天愣”写出了母亲内心深处的落寞和忧伤,让我们看到母亲需要的决不仅仅是金钱。
例〈2〉把母亲送出医院,看着她上车要回去了,我还是掏出身上仅有的钱给她,我说,钱是不能代替了孝顺的,母亲懂得了我的心,她把钱收了,紧紧地握在手里,再一次整整我的衣领,摸摸我的脸,说我的胡子长了,用热毛巾捂捂,好好刮刮,才上了车。
归纳:“如今只能这样啊!”饱含作者无尽的酸楚与无奈。母亲收下了并不需要的钱,为的是给儿子的孝心一个回应。母子二人心灵息息相通,其至亲至爱之情催人泪下,感人至深。此句表达出了儿子对母亲的愧疚,感激,母亲对儿子的无私关爱之情。 母爱不仅在其细微体贴之处,对儿子的理解与包容更见其伟大与爱的深切。
深度开掘
母亲的老实、本分、善良、勤劳在家乡有口皆碑,在母亲身上,有着中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母亲不是大人物,说明母亲没有做出过经天纬地的大业绩,没有骄人的出身和可贵的身份,然而恰恰是一位最普通平凡的农村劳动妇女,教会了作者勤劳朴实、憨厚隐忍、坚守执着、质朴深沉,母亲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作者的一生,母亲的品行同样在他的性格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烙印。
作者的遭遇也是坎坷不平的,在自己最痛苦的时候,只有母亲的爱坚定而执着,放射出耀眼的光辉,照亮了作者的生命。在尘世中摸爬滚打,尝尽时间冷暖、酸甜苦辣,母亲永远是心底最牢固的支撑。只要想起母亲的话语,母亲的眼神,就会产生无穷的力量,去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作者强调自己是农民的儿子,恰恰是母亲种种伟大的性格在儿子身上的升华,是生命特色的一种顽强的延续。所以,作者固执的强调自己是农民的儿子,这种倔强,正是他对母亲的赞美与崇敬,母亲是他精神上永远的依托,他深深的引以为傲。
六、拓展迁移,真情告白
在朴实的字里行间,在一件件生活琐事的回忆中,作者对母亲的赞美、崇敬、愧疚与爱溢于言表。这样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在贾平凹的生命中出现过,在你的身边,也在我们的生命中出现过。
仔细回忆在你和父母相处的日常点点滴滴中,有哪一件事情,深深印在你的脑海里,哪一个动作、哪一个眼神、哪一句话语,挥之不去。把你对父母的理解、感激或歉疚,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表现出来。
学习本文选取日常生活细节来表现人物的写法,咀嚼你生活中的点滴,表达出你对母亲的理解、感激或歉疚,讲述属于我们的亲情感悟。不少于200字。
同学们,母亲用自己的双脚踩出了儿女的前程,却送走了自己的青春。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当我们的父母垂垂老去的时候,你读懂了她们眼中的期待和坚毅了吗?为人子女一定要抓紧啊,趁你的父母还健在的光阴。让我们多些感恩,少些悔恨!
七、板书设计

课件30张PPT。 贾平凹
我不是个好儿子
通过诵读课文,品味朴实的语言,分析并体会生活琐事和细节描写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把握母子间真挚的深情,讲述属于自己的亲情故事。学习目标:善说会道 着冷 整端 笨拙 羞耻
讥讽 胃癌 埋怨 攒钱 门闩
琐碎 打盹 一怔 揣揣 热惦 唠叨有口皆碑:比喻人人称赞。
委曲求全:勉强迁就,以求保全;为顾全大局而暂时忍让。
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事无巨细:事情不管大小,都同样对待。
巨细:大小。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作者如何评价自己的母亲?文中写了有关母亲的哪些事情?
细读文本,披文入情 在作者选取的生活琐事和细节中,哪些地方打动了你? 学习本文选取日常生活琐事和细节来表现人物的写法,咀嚼你生活中的点滴,结合生活琐事表达出你对父母的理解、感激或歉疚,讲述属于我们的亲情感悟。不少于200字。拓展迁移,真情告白 学习本文选取日常生活琐事和细节来表现人物的写法,咀嚼你生活中的点滴,表达出你对父母的理解、感激或歉疚,讲述属于我们的亲情感悟。不少于200字。拓展迁移,真情告白 难忘婚礼前几天,见到您时的情景。在初春的微风中,您的身影有些单薄,却披了一件和您的身形极不相称的藏青色呢子大衣,一步一步,慢慢走向我。慢慢的,近了,当我突然看到那披着的大衣里,您特意把吊在脖子上打着石膏的左手臂藏起,包在纱布里的手指依然肿胀,我的心疼了。看到您为我准备的嫁妆,那亲手做好的四铺四盖总共八床被褥,抚摸着您精心挑选过饱含祝福寓意的漂亮被面,我说不出话。想象着,那时父亲住院,我带毕业班的日子,您一个人,是如何吊起受伤的手臂,铺好布面,如何把棉花展成薄薄的小片,一层一层续上您的心意和祝福,再俯下身,甚至可能是跪在地上,用那只受伤的手捧起,再仔细的缝起来。就这样,柔柔的,暖暖的,一针,一针,又一针……您一个人就这样吊着手臂重复了无数次啊,我的妈妈。我终于忍不住,抱着您,眼泪大颗大颗滑落下来,“妈,女儿不孝,我在外,能帮您做的,实在太少了……”您却只是笑,眼睛里满是泪光在闪动,一闪一闪,一直闪到我的心中。敬请指导,谢谢!


《我不是个好儿子》课后检测练习
一、基础知识
选出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  )
A.但母亲不是大人物却并不失却她的伟大,她的老实、本分、善良、勤劳在家乡有口皆碑。(bēi)
B.七年前,父亲做了胃癌手术,我全部的心思都在父亲身上。父亲去世后,我仍是常常梦到父亲。(ái)
C.她养过几只鸡,清早一开鸡棚——要在鸡屁股里揣揣有没有蛋要下。(zhuì)
D.父亲最后说:“你妈还有啥说的?”母亲一怔方清醒过来,父亲就生气了:“瞧你,你竟能睡着!”(zhènɡ)
2.选出下列各组词有错别字的一项(  )
A.善说会道     心安理得      真诚待人      伺候
B.有口皆碑   吃穿琐碎   牵肠挂肚   韧劲
C.委屈求全   事无巨细   不以为耻   打盹
D.伤心落泪   纸灰飞扬   讥讽   笨拙
3.选出下列项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  )
A.母亲一生都在乡下,没有文化,不善说会道,飞机只望见过天上的影子。
B.大人物之所以是大人物,是名字被千万人呼喊,母亲的名字我至今没有叫过,似乎也很少听老家村子里的人叫过,但母亲不是大人物却并不失却她的伟大,她的老实,本分,善良,勤劳在家乡有口皆碑。
C.小时候,我对母亲的印象是她只管家里人的吃和穿,白日除了去生产队出工,夜里总是洗萝卜呀,切红薯片呀,或者纺线,纳鞋底,在门闩上拉了麻丝合绳子。
D.在我上大学的那些年,每次寒暑假结束要进城,头一天夜里总是开家庭会,家庭会差不多是父亲主讲,要用功学习呀,真诚待人呀,孔子是怎么讲的,古今历史上什么人是如何奋斗的,直要讲两三个小时。
4.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1)她并不清楚我在远远的城里干什么,唯一晓得的是我能写字。她说我写字的时候眼睛在不停地眨,就操心我的苦,“世上的字能写完?”一次一次地   我。
(2)(母亲)最不能   我打骂孩子,孩子不哭,她却哭,和我闹一场后就生气回乡下去了。
(3)母亲   家里的吃穿琐碎事无巨细,而家里的大事,母亲是不管的,一切由当教师的星期天才能回家的父亲做主。
A.阻止   忍耐   操劳       B.阻挠   忍受   操劳
C.阻挠   忍耐   操持   D.阻止   忍受   操持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但母亲不是大人物却并不失却她的伟大,她的老实、本分、善良、勤劳在家乡有口皆碑。
B.青年人要有理想,还要又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和脚踏实地、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C.悲鸿大师涉笔成趣,当场画了一幅奔马送给了我。
D.他们两人虽不是亲兄弟,但数十年来一起学习、工作、互相帮助、相敬如宾。
6.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她过不惯城里,嫌吃油太多,来人太多,客厅的灯不灭,东西一旧就扔,说:“日子没乡下整端。”
B.母亲教育我的忍字使我忍了该忍的事情,避免了许多祸灾发生,而我的错误在于忍了不该忍的事情,企图以委曲求全未能求全。
C.在纸灰飞扬的时候,突然间我会想起乡下的母亲,又是数日不安,也就必会寄一笔钱到乡下去。
D.我成不成为什么专家名人,母亲一向是不大理会的。她既不晓得我工作的荣耀,我工作上的烦恼和苦闷也就不给她说。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七年前,父亲做了胃癌手术,我全部的心思都在父亲身上。父亲去世后,我仍是常常梦到父亲,父亲依然还是有病痛的样子,醒来就伤心落泪,要买了阴纸来烧。在纸灰飞扬的时候,突然间我会想起乡下的母亲,又是数日不安,也就必会寄一笔钱到乡下去。寄走了钱,心安理得地又投入到我的工作中了,心中再也没有母亲的影子。老家的村子里,人都在夸我给母亲寄钱,可我心里明白,给母亲寄钱并不是我心中多么有母亲,完全是为了我的心理平衡。而母亲收到寄去的钱总舍不得花。听妹妹说,她把钱没处放,一卷一卷塞在床下的破棉鞋里,几乎让老鼠做了窝去。我埋怨过母亲,母亲说:“我要那么多钱干啥?零着攒下了将来整着给你。你们都精精神神了,我喝凉水都高兴的,我现在又不至于就喝着凉水!”去年回去,她真的要把积攒的钱要给我。我气恼了,要她逢集赶会了去买了零嘴吃。她果然一次买回了许多红糖,装在一个瓷罐儿里,但凡谁家的孩子去她那儿了,就三个指头一捏,往孩子嘴里一塞,再一抹。孩子们为糖而来,得糖而去。母亲笑着骂着:“喂不熟的狗!”末了就呆呆地发半天愣。
7.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起给乡下的母亲寄一笔钱去?
8.母亲怎样对待儿子的“馈赠”?
9.“母亲笑着骂着:‘喂不熟的狗!’末了就呆呆地发半天愣。”从这句话能悟出什么?
10.本段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书写的?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游子吟
和 谷
到省城工作之后,有了妻室儿女,便很少能回故乡看看。每当我触到“乡情”的字眼,就不禁默吟“慈母手中线”的诗句,久久地陷入思念的意蕴中。
渭河北岸的故乡,土地瘠薄,生活一向很是简朴。记得童年的时候,是不曾披过一件“洋布”的,自春到冬,总穿着一身母亲织的土布。上小学时的书包,也是红蓝网格的粗布做的,却孕育了我童年的梦。
一到秋天,队上分了棉花,多半是因受旱未绽的棉桃。阴雨天,就和母亲在土窑里剥棉桃,撕开来晾开。遇赶集的日子,我牵着母亲的衣襟,背着大包袱到弹花店去。弹花是不收加工费的,带走花絮,留下花籽即可。而花籽是可以榨油的。
归来,折一些高粱秸,就着青石炕沿,撕开一片片花絮铺了,卷在高粱秸上,滚几下,就成了一个圆筒。这种玩活,我是乐于干的,而且很在行。那一片片洁白的棉絮,薄得像鸟儿的羽翼,又使我时时想到天上的云朵。
母亲则搬了纺车来,给弦上涂了蜡,给锭子抹了油,便盘腿吱咛咛地纺起线来。左手指那么轻巧地绕动了纺车,右手衔着我卷好的花筒,直侧着身子扯到背后去,又回一下纺车轮,将抽开的细丝缠在旋动的锭子上。线穗渐渐胖,花筒渐渐瘦了。节奏和音响是那么单调,在我听来,却似乎是世界上最好听最深情的音乐。
尔后,择个响晴天,母亲又将线穗穿上轴儿,在窑院里立成一排,牵住各自的头绪,合成了线团。再浆洗过,梳理匀称,一丝一缕地绕到织布机上去。
于是,母亲便坐在了织布机前,抛着梭子,踏着脚板,经经纬纬地交织着生活的希冀。灯下,窗前,百八十天才能织得完它。而我,这阵儿是帮不上母亲一点忙的。我觉得母亲为了儿女们,实在是太劳累太疲倦了。
质朴无华的土布,为我遮体御寒,伴我长大成人,给了我温热,给了我母性的力量。那一丝一缕,有如情感的琴弦,交织得太密太密了。
那年冬天,我从陕北旅行归来,途经故乡小住。
离家这么些年了,母亲还是那样,在灯下缝缝补补个没完。见我的棉袄破了一处,硬要我脱了补补。望着母亲显然苍老了的容颜,我有些不肯。她那有点斑白的鬓发,似乎是纺线织布粘上的绒絮,永远也拂不掉了。她脸上织满了皱纹,又像土布似的粗朴。
母亲从那个用了几十年的旧笸篮里拿出针线,还是那么个木片做的线板,抽出一丝线来,穿呀穿的,触到了眼前,却怎么也穿不到针上。
我看见母亲扭过身去,抹着泪,我的鼻子也酸楚了。母亲年轻时那纺线织布的利落劲,已经成为往事了。
前些日子,我给母亲买了件棉上衣。寄去了不几天,妹妹写信来说,母亲嫌“洋布”穿上扎眼,还是亲手织的土布好,让给我未过门的弟媳妇穿了。
读信时,我的孩子要我给找条线,说到郊野里去放风筝。我不知找了根什么线,把孩子打发走的,心绪却被线儿牵回了渭河北岸的故乡。
我想,母亲斑白的鬓发,丝丝缕缕,此时也许正飘绕在故乡山塬的风里。也许她正站在山塬的窑院前,思念她的游子呢;她该知道,她的游子在思念她吧!
我信手铺纸挥毫,录了一首久已藏在心底的稔熟的诗,贴于书桌前。这便是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982年5月于西安后村
11.文中详细地描述了故乡“土布”制作的过程,围绕这一点,回答下面问题。
(1)从“剥棉桃”开始,用简明的语言概述故乡“土布”的制作过程。
(2)作者在文中详细地叙述这一过程,目的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
12.综合全文文意,简要分析文章最后引述孟郊的《游子吟》一诗在文中的作用。
13.分别鉴赏下列文中语句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
(1)线穗渐渐胖,花筒渐渐瘦了。
(2)那一丝一缕,有如情感的琴弦,交织得太密太密了。
(3)我想,……也许她(母亲)正站在山塬的窑院前,思念她的游子呢;她该知道,她的游子在思念她吧!


14.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单调”和“最好听最深情”本是对立的词语,但文中同时用它们形容母亲纺线的声音,却又是贴切谐调的。
B.文中写“我”小时不曾披过“洋布”,现在母亲仍嫌“洋布”扎眼,这其中虽然包含着排斥新事物的狭隘,便更多的是表现了故乡人质朴的感情。
C.文中不少比喻句很有表现力,有些喻体“就地取材”,看似随手拈来,实则经过精心锤炼,如用“绒絮”和“土布”分别喻母亲的“鬓发”和“皱纹”。
D.“线”是文中的一个重要意象,文中的线有实有虚。实的线即“慈母手中线”,虚的线则是伟大无私的母爱和作者对母亲的热爱。
E.这篇散文文风朴实,不讲究精巧的布局,不追求华丽的词藻,与作者在文中要抒发的淳朴而深厚的感情正相一致。
四、语言综合运用
1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使语意衔接连贯,并做到各短语格式协调一致,匀整对称。(字数不得增减。)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一个近在咫尺的口信,也许是纯黑的博士帽一顶。也许是山珍海味一桌,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5分。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
画线部分修改为:                              

16.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例句:生活是一杯茶,平淡是它的本色,苦涩是它的历程,清香是它的馈赠。
答案:
1. 答案:C 解析:C.揣,chuǎi。
2. 答案:C 解析:C.委屈求全——委曲求全。
3. 答案:B 解析:B.词语并列要用顿号,句子间并列才用逗号,因此“老实”“本分”“善良”“勤劳”间要用顿号。
4. 答案:D 解析:D.“阻止”阻挡,阻碍,“阻挠”阻止或暗中破坏使不能发展或成功;“忍受”把痛苦、困难、不幸的遭遇等勉强承受下来,“忍耐”把痛苦的感觉或某种情绪抑制住不使表现出来;“操持”料理、处理家务,“操劳”辛辛苦苦地劳动;费心料理事务。结合语境答案选D。
5. 答案:D 解析:D.“相敬如宾”只能用于夫妻关系。
6. 答案:A 解析:A.本项缺少中心语,“过不惯”的应是“……的生活”。
7. 答案:父亲的去世给作者以沉重的打击,想起同样年迈的母亲,作者心生不安,于是用钱或东西来寻求心理的平衡。
8.答案:对于儿子寄来的钱她“一卷一卷塞在床下的破棉鞋里,几乎让老鼠做了窝去”,在儿子的强烈要求下,买了零嘴,但零嘴却给了邻居家的孩子们。
9.答案:“呆呆地发半天愣”写出了母亲内心深处的落寞和忧伤,让我们看到母亲需要的决不仅仅是金钱。
10. 答案:作者怀着因忽略母亲的感受的内疚之情书写的。
11. (1)答案:剥棉花、弹花、卷花筒、纺线、合线团、浆洗梳理、绕线、织布。
(2)答案:详细叙述这一过程,意在表现母亲为织土布所付出的辛劳,突出表现母亲质朴、善良、为儿女吃苦耐劳的品格。
12. 答案:(1)点明本文文题。(2)借这首歌颂母亲的名篇揭示文章主旨。
13. 答案:(1)将表现人的“胖”和“瘦”两个词活用在“线”和“花筒”上(或“胖”和“瘦”两个词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传神地写出了母亲辛苦纺线的过程。
(2)将土布的“丝缕”比喻为“琴弦”,将抽象的情感化为具体的形象,热情赞颂了通过“土布”所体现出来的伟大的母爱。
(3)从母亲的角度,设想母亲此时的状况,更加深切表达了作者自己对母亲的思念。(这种主客体置换的方式在古诗中常见,如杜甫“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就与此手法相同。)
14. 解析:B.“我”小时候不曾披过“洋布”是因为贫穷,“排斥新事物的狭隘”偏离文章立意;E.不能说文章不讲究布局,从行文来看,文章是讲究布局的,只是不过分追求布局的奇巧罢了。
答案:BE
15. 答案: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一个近在咫尺的口信。也许是纯黑的博士帽一顶,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5分。也许是山珍海味一桌,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
16. 答案:示例:人生是一艘船,奋斗是船桨,挫折是风浪,理想是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