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中国古代小说选读》第二单元《刘东山》课件(11张pp+教案+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教材《中国古代小说选读》第二单元《刘东山》课件(11张pp+教案+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07 20:24:09

文档简介

《刘东山》课后练习
1.为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良鄚(???)????跗(???)注????琅(???)琊
2.本文是通过什么写作手法来写刘东山的?
3.与少年相遇之后,刘东山的心理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裴侠字嵩和,河东解人也。年七岁,犹不能言,后于洛城见群乌蔽天从西来,举手指之而言,遂志识聪慧,有异常童。年十三,遭父忧,哀毁有若成人。魏正光中,稍迁义阳郡守。武卫将军进侠于帝,授左中郎将。及帝西迁,侠将行而妻子犹在东郡。荥阳郑伟谓侠曰:“天下方乱,未知乌之所集。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侠曰:“既食人禄,宁以妻子易图也?”遂从入关。除河北郡守。侠躬履俭素,爱民如子,所食唯菽麦盐菜而已。吏民莫不怀之。此郡旧制,有渔猎夫三十人以供郡守。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又有丁三十人,供郡守役,侠亦不以入私,并收庸为官市马。岁月既积,马遂成群。去职之日,一无所取。民歌之曰:“肥鲜不食,丁庸不取,裴公贞惠,为世规矩。”朝野服焉,号为“独立使君”。时有奸吏主守仓储,积年隐没至千万者,及侠在官,励精发擿,数旬之内,奸盗略尽。转工部中大夫。有大司空掌钱物典李贵乃于府中悲泣。或问其故。对曰:“所掌官物,多有费用,裴公清严有名,惧遭罪责,所以泣耳。”侠闻之,许其自首。贵言隐费钱五百万。侠尝遇疾沉顿,士友忧之,忽闻五鼓,便即惊起,顾左右曰:“可向府耶。”所苦因此而瘳。晋护公闻之曰:“裴侠危笃若此而不废忧公,因闻鼓声,疾病遂愈,此岂非天佑其勤恪也?”又司空许国公宇文贵、小司空北海公申徽并来候侠疾。所居第屋,不免霜露,贵等还,言之于帝。帝矜其贫苦,乃为起宅,并赐良田十顷,奴隶、耕牛、粮粟,莫不备足。搢绅咸以为荣。卒于位,谥曰贞。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举手指之而言/吏人莫不怀之
B.何如东就妻子,徐择木焉/朝野服焉,号为“独立使君”
C.所食唯菽麦盐菜而已/所居第屋,不免霜露
D.并收庸为官市马/乃为起宅,并赐良田十顷
5.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裴侠“不以私废公”和“对奸吏起震慑作用”的一组是(???)
A.侠将行而妻子犹在东郡/侠闻之,许其自首
B.宁以妻子易图也/李贵乃于府中悲泣
C.忽闻五鼓,便即惊起/积年隐没至千万者
D.所苦因此而瘳/惧遭罪责,所以泣耳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裴侠七岁后即很聪慧,有异于一般孩童。为官后忠于皇上,荥阳郑伟认为天下动乱,劝他另谋前程,裴侠拒绝了这一忠告,毅然跟随皇上西迁入关。
B.裴侠生活俭朴,为官清廉。他每日只是粗茶淡饭,而不食鲜肥美味;从不私用郡中仆役,又不私取任何公物。因此受到人们尊重,称赞他为人间楷模。
C.裴侠在户部任职时严格约束官吏,揭发不法行为,并在短期之内取得成效;在工部任职时,又敦促奸吏坦白交代,仅李贵一人即招供贪污公款五百万。
D.裴侠时时以公事为重,深受晋公护的赞誉。皇上了解到他生活清贫,改善了他的居住条件,赏赐他良田、奴隶及各种物品,士大夫们都为此感到荣耀。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裴侠危笃若此而不废忧公,因闻鼓声,疾病遂愈,此岂非天佑其勤恪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mào fū láng
2.先扬后抑
3.始惊愕 大骇异 叹咤至再 始惶惧 惆怅 不敢
4.B
5.B
6.C
7.略
课件11张PPT。刘东山 抑扬是作者描写景物、抒发情感、渲染气氛或展开故事、刻画人物、说理议论时常用的艺术手段之一。
“凡文欲发扬,先以数语来抑,令其气收敛,笔力屈曲,故谓之抑;抑后随以数语振发,乃谓之扬。”
——《读书作文谱》清·唐彪
学习目标 通过对《刘东山》的分析加深对抑扬手法的认识赏析抑扬手法的运用 快速看一遍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扬”刘东山的连珠箭
得百金
须眉开动,唇齿奋扬
举右手拇指
20年追讨,定不辱寞扬抑始惊愕
乃大骇异
叹咤至再
始惶惧
惆怅
不敢心理变化十八兄低调、言瑾干练、特立独行刘东山狂妄自大反衬 主旨:“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所谓“抑扬”,就是指在文章中对所写之物,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陡然一转,或褒扬抬高,或贬低否定的一种艺术手法。运用这种方法来构思文章,往往可以使文章情节多变,起伏跌宕,波澜陡起,摇曳多姿,曲折动人,能使到文章前后形成明显的反差,对比鲜明,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学以致用:运用抑扬写作手法写一篇小短文,不少于500字。刘东山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小说中“抑扬”手法的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品读文本,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抑扬”手法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主题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文章中表现的主题——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戒骄戒躁,不可狂妄自大。
教学重点及难点:学生通过分析品读,了解并掌握本文“抑扬”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品读赏鉴,讨论中探究,感悟中生成
教学过程
一、通过《唐打猎》导入新课
还记得第一单元学过的《唐打猎》吗?作者是怎样描写“唐打猎”派来的老翁和童子的?
老翁,“须发皓然”,“咯咯作嗽”,既老且病。童子,“十六七耳”,年纪太小。
众人一见大失望,可是正是这其貌不扬的一老一少最终完成了打虎的重任。这使用了怎样的手法?
欲扬先抑/先抑后扬。
抑扬是文学作品中作者描写景物、抒发情感、渲染气氛或展开故事、刻画人物、说理议论时常用的艺术手段之一。
“凡文欲发扬,先以数语来抑,令其气收敛,笔力屈曲,故谓之抑;抑后随以数语振发,乃谓之扬。”
——《读书作文谱》清·唐彪
在“欲扬先抑”手法的运用中, “抑”做了“扬”的铺垫,使得“扬”更有力,更突出。
抑扬手法并不是只指先抑后扬,也有先扬后抑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刘东山》,了解其中运用的先扬后抑的写作手法。
二、揭示学习目标
我们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就是通过对《刘东山》这篇文章的分析来加深对抑扬手法的认识。
三、抑扬手法的运用
(一)扬
“文似看山不喜平”,《刘东山》的情节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曲折生动,跌宕起伏的,深深吸引着读者,这要得益于抑扬手法的运用。在本文中作者对刘东山的描写是先扬后抑的,请同学们快速看一遍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扬”刘东山的。(引导学生分析对刘东山的各种描写)
刘东山:自号连珠箭 得百金 须眉开动,唇齿奋扬 举右手拇指 20年追讨,定不辱寞——扬
通过“扬”表现出刘东山怎样的性格特点?——自夸自信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武艺尤其自信——“二十年张弓追讨,今番收拾,定不辱寞”(找多个同学朗读,读出刘东山狂妄自大的感觉)
(二)抑
1.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如此狂妄自大的刘东山的命运却发生了逆转,这一切都是因为他遇到了一个少年,文章对刘东山的“抑”就是通过他与少年的较量体现的。请同学们读课文,看看在较量中刘东山的心理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刘东山的心理变化:始惊愕 大骇异 叹咤至再 始惶惧 惆怅 不敢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语句,具体分析变化的原因)
比试拉弓。
少年:借弓把持,张弓如引带 重约二十觔 极意谦恭
刘东山:始惊愕 极力开张,至于赤面,终不能如初八夜月 乃大骇异 叹咤至再——抑
后来事态越来越严重,少年竟至于反目掠财。
少年:忽策骑前驱不见 百步外,正弓挟矢 引箭曰 受金叱曰 乃公有事,不得同儿子前行(找学生重点读,体会感情)
刘东山:始惶惧 左右耳根但闻肃肃如小鸟前后飞过 膝行至马前,献金乞命 抚膺惆怅 手绝弓矢,亦不敢向人言此事——抑
甚至在三年后再次相遇时,刘东山仍然心有余悸:益生疑惧 失声 不觉下膝
即使少年把掠夺的钱都还给了他,而且是十倍酬卿,刘东山还欲辞不敢
从第二段开始作者对刘东山的描写由扬转抑,刘东山的自信心遭到了空前的沉重的打击,他的人物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甚至转向了自信的反面——自卑,他的行为也不再是张扬狂放而是大为收敛,这一段的描写可说是十分精彩,我们找同学分角色再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刘东山前后心理的变化,读出感情。
学生分角色朗读并评点。
2.刘东山自诩本领高强,但是遇到了更强的少年之后却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他的纵向发展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刘东山和促使他变化的少年横向之间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构建丰富了人物形象。文章的主题也呼之欲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但作者并没有就此收尾,为加强这一“抑”的效果,作者又引出了另外一个人物——十八兄。
找出文中对十八兄的描写,看作者又是如何通过十八兄来“抑”刘东山的。
“未冠人,身长七尺,带马持器,谓同辈曰‘第十八向对门住’皆应诺,曰‘少住便来周旋’”
“皆曰‘当请问十八兄。’即过对门,与未冠者道主人意。未冠人云:‘醉饱熟睡,莫负殷勤。少有动静,两刀有血吃也。’”
“十八兄自饮,计酒肉略当五人。复出银笊篱,举火烘煎饼自啖。”
“夜间独出,黎明重到对门。终不至东山家,亦不与十人言笑。”
武功高强的十八兄的表现却如此低调、言瑾干练、特立独行,这更反衬出刘东山先前的狂妄自大是多么的可笑,这时的刘东山在询问十八兄信息时也只敢“微叩”,作者就是这样通过描写十八兄进一步“抑”刘东山的。
“强中自有强中手”,刘东山本领高强,少年比他更强,而十八兄又是强中更强者。作者通过写“少年”和“十八兄”来完成对刘东山的“抑”。文章的主题——“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在此进一步得到了强化。
四、总结:
所谓“抑扬”,就是指在文章中对所写之物,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陡然一转,或褒扬抬高,或贬低否定的一种艺术手法。运用这种方法来构思文章,往往可以使文章情节多变,起伏跌宕,波澜陡起,摇曳多姿,曲折动人,能使到文章前后形成明显的反差,对比鲜明,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
正如本文中表现出来的对刘东山先后的描写,“抑”与“扬”形成鲜明的对照,对比强烈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布置作业:由以前熟悉的“先抑后扬”,到今天学习的“先扬后抑”,我们对抑扬手法的认识越来越全面,越来越系统,越来越深刻。“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课后,请同学们运用抑扬写作手法写一篇小短文,不少于500字。
六、板书
刘东山

扬 自信自大
抑 自卑自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