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教学内容 14.安塞腰鼓 共几课时 2 课 型 新授
第几课时 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3.初步感受安塞腰鼓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资源 1.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有关安塞腰鼓的资料。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预习设计 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给生字描红。 2.标好小节,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初步理清课文脉络。 3.了解文中“茂腾腾、元气淋漓、奇伟磅礴”等词语的意思。 4.通过资料了解作者的信息以及有关安塞腰鼓的信息。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一、导入1.生谈看打鼓的场面和感受。 2.生看图了解“黄土高原”,并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所看到的黄土高原。 3.欣赏“安塞腰鼓”视频,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可以用预习时积累的课文中的词语。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 检查生字词。 (1)出示第一组词语: 高粱 茂腾腾 咝溜溜旋风 瞳仁 旋转 燥热 恬静 烧灼蓬勃 搏击 蓦然 战栗 戛然而止 A:指名读。B:齐读 (2)出示第二组词语: 壮阔 豪放 火烈元气淋漓 惊心动魄 奇伟磅礴 亢奋 骤雨 (3)指名读。 3.学生找句子,出示四句, 第8小节:好一个安塞腰鼓! 第11小节:好一个安塞腰鼓! 第14小节: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第16小节: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4.分层: (5-8) (9-11) (12-14) (15-17) 三、学习第一部分1.生读第一部分,归纳“静”。 2.出示相关语句,理解“茂腾腾”,感受鼓手们正在蓄势,蕴藏能量准备表演。 3.了解在文中所起的铺垫的作用。 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看到过打腰鼓吗?说说看到的场面和感受。 2.(课件出示地图)在我国贫瘠的大西北黄土高原上有个地方叫作安塞,(课件显示黄土高原)那里的腰鼓天下闻名,被称为“天下第一鼓”,人们挥舞着手中的腰槌,跳着强健、火热的舞步,奏响了激昂、热烈的鼓声。 同学们想亲眼目睹这安塞腰鼓吗? (出示安塞腰鼓视频) 3.同学们,看了安塞腰鼓,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二、初读课文1.作家刘成章用他饱含诗情的笔触为我们描写了安塞腰鼓,让我们来感受他给我们内心带来的震撼和冲击吧。 2.相机出示一些较易读错的词语。(课件) 多种形式朗读生字,读完之后告诉我这些词都是来描写什么的?(安塞腰鼓)从这些词中你感受到什么? 三、理清文章脉络 1.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文章哪些自然段详细描写了黄土高原人打鼓的情景。 (5-17)腰鼓表演 (1-4)鼓响之前 (18-20)鼓声停止 3.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中哪一句话最能表现作者这样的情感?(好一个安塞腰鼓)出示相关句子。(课件) 4、文中反复出现“好一个安塞腰鼓”几次? 5.指导朗读这四句话。 6.指导分层。 四、学习第一部分 1.轻声读开头和结尾,你能用同一个字来概括表演前和表演后的情景吗?(静) 2.读第一部分,你从哪儿感受到了静? 3.思考:为什么要写表演前的安静? 4.指导朗读。 五、学习生字 1.比较学习 梁——粱 搏——博 栗——粟 2.指导书写,生在习字册上描红。 六、课堂总结
作业设计 课堂作业: 完成《习字册》 家庭作业: 抄写课文中的四字词语,并积累运用。 2. 熟读课文,尝试完成课后习题3. 3. 完成《一课一练》中基础题。
教学内容 14.安塞腰鼓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2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形、神结合的语言,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2.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用中华民族生命律动的厚重阳刚之美熏陶感染学生。 3.凭借语言文字,了解安塞腰鼓的魅力,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难点:凭借语言文字,了解安塞腰鼓的魅力,感受黄土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
教学资源 课文重点语段的PPT。安塞腰鼓的视频。
预习设计 1.熟读课文,对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并写上自己的感受。 2.结合课文内容,尝试完成课后习题3。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一、情随鼓动 1.生激情读课题。 2.学生边欣赏安塞腰鼓视频边听老师描述。 3.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4.生齐读: 好一个安塞腰鼓! 5.生读 (出示: “陕北人民生命活力的赞歌,黄土高原厚重内蕴的礼赞!” ) 二、激情投入,体悟生命力量 1.自由读课文,并在书上圈圈画画,用简洁的语言写上自己的感受。 相互讨论交流。 2.集体交流了解“安塞腰鼓”。 A好在有“火烈的舞蹈场面” (1)比较阅读:出示 (骤雨一样, 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 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 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 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 是强健的风姿。) 出示: 那急促的鼓点,像骤雨一样, 那飞扬的流苏,像旋风一样 那蹦跳的脚步,像乱蛙一样 那闪射的瞳仁,像火花一样 那强健的风姿,像斗虎一样 (作者用恰当的比喻,对语言进行巧妙的安排,更突出了安塞腰鼓的雄浑,豪放,火烈) (2)引读第七节 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_____,使恬静的阳光_____,使困倦的世界_____。反义词:冰冷——燥热 恬静——飞溅 困倦——亢奋 作用:用反义词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热烈、奔放的特点。 B好在鼓声的巨大力量。 读第9、10自然段。 填空:百十个腰鼓发出的_____,碰撞在四野长着枣树的_____上,_____蓦然变成_____,只听见_____,_____,_____。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_____,碰撞在_____上,_____也蓦然变成_____,只听见_____,_____,_____。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_____,碰撞在我们的心上,_____也蓦然变成_____,只听见_____,_____,_____。 C好在有茂腾腾的击鼓后生。 出示第12自然段 (1)引读。 (2)感悟“搏击”。搏击:奋力斗争和冲击。 a和生命搏击,和命运搏击,和恶劣的环境搏击…… 第一个是有力地 搏击? 第二个呢?(是急速地,速度很快地) 第三个是(大起大落地,也就是幅度很大地) (3)读句子。 (4)读原文中的一段话。 是啊,厚土蕴藏着原始的生命,积蓄着骚动的力量,而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柔媚的风格。黄土高原上的人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饰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搀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 (5)理解“元气淋漓”:元气,指人的生命力;淋漓,形容痛快、尽兴;元气淋漓指后生们生命力活跃、强盛,能量奇伟磅礴,性格豪放粗犷。 D好在变幻的舞姿 (1)读15小节。一组排比句,更增强了表达的气势,让我们再来欣赏。 (3)欣赏视频。 三、回归寂静理解“渺远的鸡啼” 表明了对明天充满了希望。 板书: 14 安塞腰鼓 舞蹈 火烈狂野
好一个 响声 隆隆……
安塞腰鼓 后生 元气淋漓
舞姿 叹为观止 一、激情导入 1.在1992年的北京亚运会上,一场充满民族风格的腰鼓表演,令无数人为之倾倒,为之魂牵梦绕,这就是——(板书:安塞腰鼓 生齐读) 2.边观看视频(播放一段腰鼓录像)师边讲述:承载着黄土高原特有的地域文化信息的安塞腰鼓,以其奔放的动作、铿锵的节奏演绎着一曲生命的赞歌!它粗犷、雄浑、动力十足,它是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象征。 3.看着这样的腰鼓,你想说些什么? 4.怪不得作者一而再,再而三的感叹:(生齐读)好一个安塞腰鼓!这样气势磅礴的腰鼓怎是一个“好”字了得啊! 5.腰鼓捶起来了,我们的心也受到感染,心也变得热烈!在著名作家刘成章的笔下,这安塞腰鼓,那就更富有震撼力了!因为,它是一曲_____的赞歌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看看安塞腰鼓的究竟好在哪儿? 二、品味语言,感受激情 1.自由朗读5-17自然段,看看安塞腰鼓究竟好在哪里? 找出相关语段读读,并试着用简洁的语言归纳。 2.师随学生的回答完成教学任务。 A好在有“火烈的舞蹈场面” (1)出示第六节相关文字。 指名读。评价。 (2)老师把这段话改写成这样的形式,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有什么感觉? (像诗一样,富有节奏) 比较阅读: 如果这样写,好不好呢? 请你反复读几遍,比较比较,感觉有什么不一样?齐读 这诗一样的语言,富有节奏的鼓声,狂舞在我们的面前,我们怎能不赞叹――(生读“好一个安塞腰鼓!好火烈的舞蹈哇!”) (3)引读第七节 你发现语言中的秘密的吗?体会反义词的作用。 这样的变化,全因为有了这——安塞腰鼓!这热烈而奔放的——安塞腰鼓! 怪不得作者感叹——好一个安塞腰鼓! B好在鼓声的巨大力量。 (1)指名读第9、10自然段。 (2)谁来填一填,再说说为什么一切都“隆隆,隆隆”了。 (3)山崖在动,心在动,人在动,一切都因为这安塞腰鼓在动!这鼓声震撼山河,震撼我们的心灵,我们不由得在心里大声呐喊——好一个安塞腰鼓! C好在有茂腾腾的击鼓后生。 (1)出示12节第一句: 引读:你看,后生们的_____,有力地_____,急速地_____,大起大落地_____。 (2)这句话中有一个词出现了三次,找出来读读。(搏击) 理解“搏击”。 与“捶”比较。他们仅仅是在与鼓搏击吗?你觉得他们还在和什么搏击着? 文中出现了多次。 (3)这搏击——引读:震撼着你,烧灼着你,威逼着你。 (4)是谁赋予了后生们如此奇伟磅礴的能量?(黄土高原) 欣赏视频《黄土高坡》,感受高原人对黄土高原的热爱。 原文中还有这样一段话,你能说说你的理解吗? (将黄土高原和江南水乡对比,感受其厚重粗犷。) 所以,只有黄土高原,才能孕育着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黄土高原——生读: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 理解“元气淋漓” 看着这一群元气淋漓的后生,我们也不由得想赞叹: 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D好在变幻的舞姿 (1)读第15小节。 理解“叹为观止”。是什么让我们叹为观止?(舞姿) 了解排比句的作用。 怪不得我们感叹: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 (2)引读17节:看啊,安塞腰鼓愈捶愈烈了!——痛苦和…… 理解“茫茫一片”。 同学们,这是人、声、舞融为一体的“茫茫一片”的壮观景象。指导朗读。 (3) 最后,让我们再一次感受一下这惊心动魄的安塞腰鼓。再次欣赏视频。 三、重回寂静 (语速梢慢)鼓声戛然而止,世界一下变得出奇地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简直到了另一个星球。耳畔传来的是一声——渺远的鸡啼。这是热情释放后的冷静。 这样的结尾意味深长。 四、回味总结 舞停了,舞姿仍在眼前,鼓声仍在耳畔,激情仍在心中!让我们记住安塞腰鼓,记住这黄土地上表演腰鼓的茂腾腾的后生,记住这篇文章作者——刘成章。 再次播放《黄土高坡》,课堂在豪迈的音乐声中结束。
作业设计 1.读背课文12至16自然段。 完成《一课一练》《补充习题》选做题。 2.以“从《安塞腰鼓》中,我读到了……”为话题交流一下各自的阅读感受或体验。 读一读刘成章其它有关黄土地的文章,如《老黄风记》、《山峁》等。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