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课件(23张ppt+视频+教案+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课件(23张ppt+视频+教案+测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9-09-07 14:57:25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课标要求】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课标解读】
1、 以黄土高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以及水土流失对区域发展的阻碍作用。分析自然要素与水土流失的关系,分析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发展观。
2、 运用资料,分析说明水土流失对区域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危害,进一步明确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3、 针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提出综合治理的合理化建议。认识人类应以积极的态度改造自然,并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中图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一节的内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知识,本节内容有:水土流失的原因、水土流失的危害、水土流失的治理等,也即“在那里”、“怎么样”、“怎么样”、“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本节对学生分析、思考、归纳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通过该案例,学生掌握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方法,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出发,学生可以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包括荒漠化、森林资源的破坏、湿地的减少等),分析形成问题的原因,探究治理的措施。
【教学重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及发展措施
【教学难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及发展措施
2、归纳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思路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时已学习过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有了一定的基础,高中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水平,再学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时会感觉相对简单,不足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但仅限于学生能够感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了解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也仅限于接受式的学习。正式利用这个特点,本节课对重难点采取探究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自主探究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并形成一般分析思路。
【学习目标】
1.学生通过阅读地图“黄土高原位置图”、“黄土高原范围图”了解黄土高原的边界、地理位置,借助观看视频直观感受黄土高原,自主归纳黄土高原地区自然地理特征。
2.学生回顾初中知识,并结合地图“黄土高原地形图”、“地貌形态图”、“我国地震泥石流分布图”、“延安降水量柱状图”,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产生的自然原因。
3.通过材料分析,说明水土流失对区域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危害,理解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理解人地和谐。
4.针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措施,认识人类应以积极的态度改造自然,遵循因地制宜,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通过在黄土高原沟壑图上填图沟谷、坡上的治理措施,来综合运用治理措施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
5.通过以黄土高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影响及治理措施,学生归纳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分析思路。
6.学生结合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图及其地形图、各种地理信息,探究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及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发展措施,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
【教学方法】
(1)教师中心的方法,讲授、启发式教学;
(2)相互作用的方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影视、地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幻灯片播放“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让学生感受黄土高原,引领学生进入思考。
仔细观看影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视频中黄土高原留下的最突出的印象
创设情景,增强学生学习热情,激发学生探究心理。






概述
(一)引入水土流失的概念
学生了解水土流失的概念并找出关键词
为学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做铺垫
(二)展示黄土高原位置、范围图
学生看图思考:
1、描述黄土高原四条边界;
2、描述黄土高原经纬度位置,并借此学会分析其地理位置的过渡性。
1、考查学生读图能力,分析材料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
2、引导学生清楚地理位置的分析角度;
3、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水土流失的
原因
(一)幻灯片播放黄土高原位置地形图、地貌形态图、中国地震泥石流分布图、延安降水量柱状图
1、学生感知黄土高原
2、根据材料分组讨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
1.考察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分组讨论过程,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二)引导阅读课本图2-1-6、2-1-7、2-1-8,并提出问题:黄土高原地区存在哪些不合理人类活动,为什么会存在这些不合理活动。
1、根据图片学生分析黄土高原地区存在的不合理人类活动即水土流失的人为原因;
2、学生自行思考:人们为何会过度开垦、乱伐树木。
1、明确人为原因加剧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产生,人口压力大是根本原因;
2、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危害
(一)展示人口过度增长导致经济、生态环境恶性循环图以及问题设置:陡坡开荒会得更多的粮食吗?得不到的话当地人们会怎么办?
自主阅读图像思考并说出答案,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恶性循环图的判读,将图中空白处补充完整,体现学以致用、知识迁移的原则。
让学生清楚:人口、生态环境与经济形成了恶性循环,引导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来分析把握问题。
(二)导入材料:三门峡水库的淤积,并提出问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下游地区带来哪些危害?
学生认识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制约了当地和下游地区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提炼信息的能力;
2、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保持水土的意识及治理决心,承转水土流失治理的内容。
发展措施
(一)设问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发展措施。
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出谋划策,并达成共识。
1、通过分组讨论,让学生形成为黄土高原区域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的能力;
2、充分调动小组探究的力量,进一步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树立团队意识。
(二)教师展示幻灯片,引导学生对黄土高原沟壑上的坡面和沟道分别进行治理。
学生运用提出的治理措施对黄土高原的一条具体沟壑进行治理。
知识活学活用,并引出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
总结提升
教师回顾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分析思路。
学生归纳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分析思路。
形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性分析思路。
拓展延伸
呈现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图及其地形图、各种地理信息
设问探究:南方丘陵地区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及发展措施。
学生根据地图及地理信息分析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发展措施。
考察学生知识迁移,拓展探究的能力。
【板书设计】
区 自然 地形 水 过度开垦 发
域 地理 降水 基本 土 加 过度放牧 展
定 环境 土壤 条件 流 剧 乱发树木 措
位 特征 植被 失 …… 施
  
人口压力

【教学反思】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知识,学生在初中时已学习过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有了一定的基础,高中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水平,关键在于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所突破。在备课过程中,应从三维目标出发思考如何让学生掌握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方法,掌握行之有效的地理思维方法去探究学习;又将如何让本节课主线清晰、落实知识,形成师生互动,如何实现情意目标、关注学生,这些都是我们教师值得反思之处。
主线清晰,达成师生互动
具有一条清晰的主线是上课一堂课的基础,先对本节课的课程标准有正确深入的解读,抓住重难点。本节课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构建教学思路的主线,区域定位——区域条件——环境问题——探究原因——发展措施,按照这条主线,进行本节课的教学。借助导入所用视频中黄土高原上的人们由最初的困苦无助,慢慢认识到是水土流失,师生就沿着这条线来学习,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在探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环节采用探究式教学,给予学生黄土高原位置地形图、地貌形态图、我国地震泥石流分布图、降水柱状图等材料,学生有的放矢很快分析出原因;同时治理措施环节又引导学生运用提出的措施对具体的沟壑进行治理,提问坡面如何治理、沟又如何治理。当知识被赋予鲜活的背景时,学生的兴趣被激起,探究心理得到加强,进一步有利于问题的形成,学生们又借此学会了治理措施如何运用,知识得到有效落实。一节课主线明确,教师给予充分的材料,不断用“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思考状态,给予充足的时间、自由思考交流合作,学生就会发挥他们“最大的潜力”,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
实现情意目标,产生情感共鸣
情意目标不仅指态度,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自然价值与人类价值的统一。开始准备课时忽略了情意目标,学生在初中已有知识基础上学习积极性不高涨,本应是一堂非常震撼的课试讲时被我讲得有些乏味。原因就是没有触动学生,学生从心理上、只有学生从心理接受本节课,关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这个地理问题,才能认真参加地理学习活动,对水土流失问题产生反应,做出价值判断,并最终达到内化过程。我认识到学生从单纯的接受和反应开始,经过复杂的内心体验,最终达到性格化,完成由外显到内化的情感心理变化过程,是层层递进、紧密衔接的动态情感心理的内化过程。价值性格化有益于培养学生对生命和环境的情感,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本节课先借助多媒体视频等手段介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状及治理的重要性迫切性,学生们直观认识到黄土高原荒凉、贫穷、落后,激发起学生治理水土流失的决心,通过学习探究水土流失产生的原因、共同探讨发展对策,各环节都设计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借助影视资料和各种数据,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对人类环境的态度和责任感,形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关注学生,注重课堂生成
课堂上学生永远是主体,教师起着引导启发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时刻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引导学生自主积极思考。以前做教学设计我仅是设计好启发式问题,特别想让学生沿着我设计的路线思考、回答出事先预想的答案,结果学生的答案各样而且回答不出理想的答案。我发现原因就是我对教材的理解不透彻、抓不住主要矛盾、课堂上没有真正做到倾听学生的想法。预设虽然重要,但预设并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了教案而牵着学生鼻子走。教学互动应该是各种教学资源相互配合相互影响的动态活动,预设要与课堂生成相融合,在课堂上师生互动交流过程中会呈现出很多闪光点,如学生独特有价值的见解、教材之外的鲜活知识等,既活跃了课堂又与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共鸣。教师只有在真正理解教材、抓住问题关键,才能引导学生,而且是沿着他的想法引回本节课的思路。比如本节课师生共同探讨水土流失的治理环节,学生的想法很多,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而这建立在教师思路清晰、抓矛盾的基础之上,学生有建议从外地调运粮食到黄土高原解决其缺粮问题,想法很好,但是这个办法只是暂时缓解缺粮问题,根本办法还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这样就又回归主题。还有的学生建议发展桑基鱼塘,想法不错,其实学生的意思是在黄土高原地区发展农业的多种经营,又引出了该地区的因地制宜植树种草发展农、林、牧多种经营,这样做既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又能引导学生回答出主要的治理措施,学生真正接受知识并自发将知识内化,提高了教学效率。
课件23张PPT。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地理中图版必修3 区域可持续发展 1.了解水土流失的概念
2.以黄土高原为例,学会分析水土流失现象出现的原因
3.掌握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及保护的措施,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归纳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分析思路学习目标 水土流失——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水土资源以及土地生产力遭受的破坏及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概念引入 太 行 山长 城 秦 岭乌鞘岭1003540110105感知黄土高原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结合材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产生的自然原因有哪些?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地形起伏降水集中多暴雨黄土的特性植被稀少 自 然 原 因 人 为 原 因过度开垦乱伐树木过度放牧滥用土地开矿修路改变地表植被状况和地貌形态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人口压力大……A.人均耕地减少,燃料需求增加D.破坏植被,开垦荒地砍伐森林C. 农作物产量下降B. 进一步扩大荒地开垦面积牛刀小试 请读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经济循环示意图,将正确答案代码填入空方框内,使系统成立(每一字母限填一次)?
三门峡水库是黄河干流上的第一座大型水库,自建成开始蓄水后,水中的大量泥沙即开始在库区淤积,为减轻泥沙淤积造成的库容减小,迫使管理部门不得不改变水库运行方式,由“蓄水拦沙”改为“蓄清排浑”。
大量泥沙还阻塞河道资料呈现抬高河床,引发洪涝灾害,直接威胁着下游两岸广大地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请同学们思考: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下游地区带来了哪些危害?合作探究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危害如此严重,该如何进行治理呢?
请你出谋划策思考:
坡面如何治理?
沟如何治理? 植被的减水减沙效益 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生物措施(植树种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工程措施(修建水平梯田) 改变坡面水流路线、降低水流速度;促进泥沙就地沉积
打坝淤地生物措施植树种草工程措施兴修水库修建水平梯田打坝淤地农业技术措施 水土流失的治理归纳总结控制人口数量,合理发展经济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昔日的水土流失区涌现出一批“沟里坝连坝,山上林草旺,家家有牛羊,户户有余粮”的村庄。治理后焕然一新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分析思路深化提高区


位环


题原


究发


施区


件红色荒漠 思考: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产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措施? 拓展探究:
南方低山丘陵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原因:
a.地形:地形起伏大
b.气候:夏季降水量大且集中
c.土壤:红壤土层薄
d.植被:覆盖率低人为原因:
a.农村燃料缺乏,乱伐森林
b.人多地少,过度开垦 拓展探究:
南方低山丘陵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A.封山育林育草,提高覆盖率
B.解决农村用能问题
(新兴小水电、发展沼气、营造薪炭林)
C.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
1.创新设计课时训练
2.课下搜集资料,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可从荒漠化、森林资源破坏、湿地减少中任选一个),下节课共同探讨。课后作业测评练习
水土流失是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生态问题之一,对水土流失形成机制和综合治理的研究已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读下图,完成1~3题。
1.关于坡度与侵蚀强度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坡度20°时,坡面侵蚀强度最大
B.坡度在20°~40°,坡面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得最快
C.坡度在40°左右,坡面侵蚀强度最大
D.坡度越大,坡面侵蚀强度越大
2.坡度在40°~90°,坡面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小,其原因是(  )
A.植被破坏的程度较轻 B.降水量少,且强度小
C.坡面径流流速小 D.受雨面积减小,使坡面径流量减小
3.鱼鳞坑是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防治水土流失的一种方式,它能够拦截地面径流,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右图中适宜植树的地点为(  )
A.① B.② C.③ D.④
据报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回答4~6题。
4.“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
A.风化作用 B.风蚀作用 C.水蚀作用 D.沉积作用
5.“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
A.滥伐森林 B.过度放牧 C.开山取石 D.环境污染
6.根据江西丘陵山区自然条件的特点,对“红色荒漠”进行治理工作应当先做好的工作是()
A.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被覆盖率 B.农业生产加强综合开发
C.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 D.彻底退耕还林
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某地,相同面积、不同土地覆被水土流失的观测结果如下表。据此完成7~8题。
7.相同降雨强度下,泥沙量由小到大依次为(  )
A.混交林地 坡耕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B.混交林地 油松幼林地 坡耕地 荒草地
C.混交林地 油松幼林地 荒草地 坡耕地
D.混交林地 荒草地 油松幼林地 坡耕地
8.下列判断中,符合该地情况的是(  )
①自然恢复植被的生态效益优于人工单一树种针叶林
②开垦坡地可有效改善当地生态
③森林树种越丰富,生态效益越优
④退耕还林的生态效益优于退耕还草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9.读全国主要流域水土流失治理情况图,回答以下问题。
(1)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最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松花江和珠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较小的共同原因是         。
(3)与松花江流域相比,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更为严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水土流失加剧洪涝灾害的原因是_____。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_____特征。
(5)下图是黄河中下游地区部分自然要素关联图,将下列选项前面的字母填入相应的方框内,使知识体系成立。
A.华北平原巨厚冲积层的形成  B.农业生态条件恶化   C.植被破坏严重
D.水土流失严重  E.河流泥沙含量增加  F.“地上河”的形成
G.黄土土质疏松  H.降水集中,多暴雨  I.华北地壳缓慢下沉
J.渤海形状基本未变
10.根据材料和图1,回答下列问题。
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区域地表形态的变化往往受另一个区域物质运动的影响。

⑴描述图示期间该区域陆地变化特点,并指出其泥沙主要来源区。
⑵泥沙主要来源区哪些气象灾害会加速该区域陆地面积变化?为什么?
⑶简述该区域或泥沙主要来源区如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来源:Z.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