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9 浮与沉 冀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9 浮与沉 冀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9-08 07:05: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浮与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常见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浮沉,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意识到“集思广益”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3.科学知识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的观察实验活动,获得关于物体本身大小和轻重关系的认识;初步了解到在物体大小(体积)相同的条件下,重的物体容易沉下去,轻的物体容易浮上来。在物体轻重相同的条体下,物体大的容易浮上来,小的容易沉下去。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的沉浮,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
三、教学难点
让学生知道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
四、教法与策略
我把“科学概念的建立和提升”贯穿于学生的探索之中,让学生对物体沉浮经历“观察——预测——实验验证——再发现——再验证”这样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从而实现科学知识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在不断的矛盾冲突中和不断探究中向前发展,我在这个过程中,充当的只是知识的促进者、活动的引领者的角色。教学中准备有结构的探究材料,创设相关探究情景,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究中总结,在总结中提升。
五、实验材料
教师:大小相同颜色不同的两个小球、烧杯。
学生:橡皮泥、泡沫、曲别针、橡皮、铁块、铅笔、带盖塑料瓶、啤酒瓶盖、水槽、实验记录单。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认识浮沉现象
上课伊始,首先让学生猜测把大小相同颜色不同的两个小球放入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一沉一浮)你看到什么说明物体是浮的,看到什么说明物体是沉的?
【设计目的:这一环节的活动主要是使学生明确沉浮的判断标准】
接下来,倒掉杯中的大部分水,只留下很少的一点,把两个小球再放入水中,观察物体的沉浮。(两个都是沉)
【设计目的:这个实验是让学生知道,我们研究的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的问题是在有足够多的水的前提下进行的】
(二)亲历探究过程——判断物体的沉浮
让学生观察教师提供的8种物体,预测它们在水中的状态并据些分类。教给学生记录方法。交流时要让学生说出根据。
【设计目的:预测的过程是学生间思想碰撞的过程,他们有一致的想法,也有不一致的认识,是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前概念就会有差别,就会产生异意,每个人都想知道结果谁对谁错,这正为下面的实验埋下了伏笔】
学生实验探究后,交流小组研究情况。
【设计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验,学生会得到比较明确的答案,这里重点研究啤酒瓶盖的沉浮,既让学生明白实验必须严谨的道理,也为下面的活动做了铺垫】
(三)建构科学概念——探究物体沉浮和什么有关系
使带盖塑料瓶变沉或让橡皮泥变浮,学生两个实验二选一。
鼓励学生想出更多的方法,并尝试解释其中的道理。
学生展示汇报小组探究结果,通过师生、生生交流、研讨、总结、提炼出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轻重、大小有关。
【设计目的:通过学生在小组内的集思广益,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明确物体本身大小和轻重的关系】
(四)布置课后活动——收课不收思
材料留给学生,让他们课下继续研究,找到更多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设计目的:把课上所学的内容做拓展延伸,保持学生探究的兴趣】
七、板书设计
浮与沉
浮↑ 沉↓
泡沫 铅笔 啤酒瓶盖 橡皮泥 曲别针
带盖塑料瓶 橡皮 铁块
【设计目的:利用向上和向下的箭头可以教给学生简单快捷的记录方法,利用维恩图可以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分类结果,初步学会比较记录不同事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