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9-07 20:40: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5张PPT。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淝水之战 阅读课本,找出淝水之战爆发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影响
苻坚淝水之战前秦统一黄河流域一、淝水之战时间:
交战双方:
结果:
影响:一、淝水之战有关的成语或典故: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建立时间:386年
民族:鲜卑族 拓跋部 拓跋珪
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2)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拓跋珪(公元371年8月4日—公元409年11月6日),又名涉珪、什翼圭、翼圭、开,北魏开国皇帝,鲜卑族人。
公元385年,15岁的拓跋珪趁乱重建代国,在盛乐即位为王。又在次年即公元386年定国号“大魏”,是为北魏,改元“登国”,公元398年,他将国都从盛乐迁到大同,并自称皇帝。他即位初年,积极扩张疆土,励精图治,将鲜卑政权推进封建社会。晚年则好酒色,刚愎自用,不团结兄弟,导致在公元409年的宫廷政变中遇刺身亡,终年仅三十九岁,在位二十四年1、背景:北魏统一黄河流域。阶级矛盾尖锐;
北魏孝文帝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汉名元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
拓跋宏五岁即位,年号延兴,由明太后临朝执政。490年,孝文帝正式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他先整顿吏治,立三长制,实行均田制;494年,迁都洛阳,全面改革鲜卑旧俗,并严厉镇压反对改革的守旧贵族,促进了北魏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发展,史称“太和改革”。499年4月26日,崩于谷塘原之行宫,谥号孝文皇帝,庙号高祖,葬于长陵。 主要内容(1)迁都:从平城迁往洛阳(494年)平城洛阳①保守的鲜卑贵族会怎么想?(保守者)
②孝文帝又会怎么想?(改革者)
(思路引领:可从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以及生活习俗、最终目的等方面分析)①客观原因:平城地处偏北气候寒冷,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粮食缺乏。
②根本原因: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和学习汉族先进文化;还希望通过迁都来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③北部 的柔然逐渐强大,屡次进攻云中一带,威胁平城的安全。
主要内容(2)推行汉化措施 穿汉服说汉语改汉姓通汉婚采用汉族的官制和律法治理国家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孝文帝改革的改革措施 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与汉通婚用汉制学汉礼穿汉族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 蒸馍与烙饼原是少数民族的食物,魏晋时在中原却很风行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砖画 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 在生产方式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的先进生产经验,成为农业居民胡床椅子方凳内迁各族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生产经验,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学习畜牧经验,又学习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沿用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表现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交融的影响与作用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基础 谢 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