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人教版《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3章,第1节)
姓名
单位
课型
新课
课时
1课时
教学对象
高一学生
是否采用多媒体
是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学生已知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而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那么,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呢? 通过对经典实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的回顾和分析,尤其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是当时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中最具影响力和最经典的,不仅让学生辩证唯物的理解遗传物质的本质,而且让学生学会用科学思想思考问题,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获得终生学习的能力,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本课从分子层面认识遗传物质的本质,还可以为后面学习DNA的复制、基因的表达和基因突变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节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是在已经学习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认识到染色体在遗传中起联系作用的基础上,来学习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肺炎双球菌体内及体外转化实验”以及“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因此学生已经具有等相关的知识储备,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但“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涉及了同位素标记法、病毒培养以及复杂的实验过程,同时需要上学期的内容铺垫,学生理解和分析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资源与策略
针对教材内容,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问题探讨与实验设计教学。对于“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部分,主要是由学生自主学习,PPT展示再配合我设计的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科学家设计实验的思路、意义以及得出的结论。“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操作步骤复杂,我将其整合到学生熟悉探究实验中,串出一条主线,以探究实验的思路学习经典实验,清楚地分析了实验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能得出什么结论?从而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四、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2)分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思路;
?(3)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 能力目标:
领悟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同与人合作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2)认同人类对遗传物质的认识是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过程;
(3) 探讨实验技术在证明DNA是主要遗传物质中的重要作用。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实验原理和过程;?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原理和过程。?
(3)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的关键设计思路。
2. 教学难点:
(1)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实验原理和过程;
(2)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的关键设计思路。
六、教法与学法
教法:
问题情境教学法、实验(设计)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
学法:
(1)思考问题串,深入分析理解“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2)将“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整合到探究实验的一般流程中,通过问题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在人们对遗传物质的认识过程中,当时已知的有
1、基因决定性状。(孟德尔)
2、基因在染色体上。(萨顿、摩尔根)
3、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思考:DNA和蛋白质,谁是遗传物质?
阅读课本第42-43页,了解当时对DNA和蛋白质的认识,猜想遗传物质。
梳理已有知识,思考逻辑关系。
阅读、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
1、温故
2、引出本课的题目
自主学习、分析思考
学习新课
一、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一)格里菲思实验
阅读P43第三段,简述R型细菌和S型细菌的区别。
结合图3-2,讨论:
第一步、第二步对照说明什么?(R菌—不致死,S菌—致死。)
第二步、第三步对照说明什么?(加热杀死的S菌——不致死。)
第三步、第四步对照说明什么? (R菌与死亡的S菌混合后产生了S型活菌,并且这种转化的性状可以遗传。)
实验先进行第一步、第二步的目的是什么?可否直接进行第四步?(对照;否)
该实验有无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实验的结论是什么? (S菌中含有“转化因子”,可以将R菌转化为S菌。)
遗留问题:S菌体内成分很多,怎样确认哪个是遗传物质?
(二)艾弗里实验
请大家将此图画在笔记上,注意标号标注准确。
讨论:
第①②③④步对照说明什么?(前四种不是遗传物质。)
第⑤⑥⑦步对照说明什么?(DNA是转化因子。)
设计第⑧步实验,有必要吗?为什么?(证明是DNA本身而不是DNA的碎片或单位使细菌转化。)
实验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什么?(设法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地直接地去观察DNA或蛋白质的作用。)
该实验能否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能否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能;否。)
遗留问题:DNA无法100%提纯,纯度最高时也有0.02%的蛋白质。有必要继续研究吗?怎样改进?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以T2噬菌体为实验材料,利用同位素标记法,为这个争论画上了句号。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一)思路:
1、原料---噬菌体。
自主学习P44最后一段,了解噬菌体;
自主学习P45“相关信息”,说出噬菌体的优势?
DNA和蛋白质的组成元素分别是什么?
2、方法---同位素标记法。用什么元素标记?
(二)、过程:
探究实验的一般流程:
分组并编号
分别向甲、乙两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35S-蛋白质和32P-DNA标记的T2噬菌体。
实验处理及培养
分别用甲、乙两组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短时间保温后,搅拌离心。
实验检测及现象:
1、检测什么?(放射性)
2、检测部位?(上清液和沉淀物)
3、进入大肠杆菌的物质有几种可能?(DNA、蛋白质、两者都进)
4、实验现象是:
(1)甲组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乙组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沉淀物。
(2)进一步观察发现,甲组子代噬菌体检测不到35S-蛋白质,乙组子代噬菌体检测到32P-DNA。
实验分析
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进入细菌,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
实验结论 DNA是遗传物质。
思考:是否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
提醒:补齐标题!
自主学习课本内容,描述两者之间的区别。
运用“条件——结果”分析法,进行小组讨论,回答
思考并提出自己的想法
交叉小组讨论、思考、回答
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自主学习P44最后一段
自主学习P45“相关信息”。
回顾探究实验的一般流程。
思考:怎样实现对噬菌体的标记? 能否直接用培养基培养?为什么?
注意:合适的温度与时间
思考:搅拌和离心的目的是什么?
分析作答
思考相关问题
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简介烟草花叶病毒实验
此部分内容比较简单,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自学能力。
通过问题的步步深入,深入理解实验设置的目的、含义及结论。
既引导学生思考也引出下一主题。
交叉分组是为了“逼迫”每位同学都要回答问题,从而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问题串的设置是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分析实验的目的、方法、思路、结论,从而真正理解实验。
既引导学生思考也引出下一主题。
自主获取知识并进行分析
回顾DNA和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找出不同元素,引出同位素标记法
主动思考实验思路
用已经学过的探究实验的基本流程解决实验内容,有利于回顾旧知识同时串出清晰的主线。
用《必修1》学过的关于病毒的知识 解决问题
检验学生自学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分析
分析实验现象,培养探究意识和分析推理能力。
缜密思维,逻辑推理。
拓展知识,为完整结论的得出做铺垫。
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重新梳理一下思路,分析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的遗传物质分别是什么?怎样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含义?
回顾、分析、总结、回答。
总结归纳,加深对“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重要结论的认识。
反馈练习
思考: T2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了,蛋白质外壳并未进入,可子代噬菌体却拥有与亲代相同的蛋白质外壳,请分析其来源。
思考并完成。
通过反馈练习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巩固。
课后拓展
请用简图方式表示以下三种情况可能出现的现象:
1、只有DNA进入了大肠杆菌,但保温时间过长。
2、只有蛋白质进入了大肠杆菌。
3、 DNA和蛋白质都进入了大肠杆菌。
课后完成
培养设计实验的能力,发散思维。巩固科学方法的学习及运用知识的能力。
八、教学评价
九、教学反思
十、板书设计
第1节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S”菌有转化因子 DNA是遗传物质
(格里菲思) (艾弗里)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分组编号
实验处理
实验检测
实验分析
实验结论 DNA是遗传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