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力环流和风
基于点阵技术的互动课堂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1、课程标准: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知识与技能
(1)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自然界中存在的热力环流实例,如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
3、过程与方法
(1)通过热力环流的微课视频展示孔明灯的燃放镜头,培养学生的观察、描述能力;
(2)通过微课演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落实学案图表知识、互动探讨总结与修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总结规律及迁移运用的能力。
(3)通过“检测”环节,对学生学习知识的时效检测,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4、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2)、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践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四、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师生互动活动
课程导入
孔明灯的燃放
联系气流膨胀上升
微课讲解
热力环流的形成
结合学案,观看思考
互动落实学案知识点
㈠形成过程(如图):近地面A、B两地受热不均:1.画画讲讲:画图并讲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气压:讨论图中4、5、6、7各点的气压情况
(由大到小排序):
3. 气流:用“→”完成图中的热力环流:
4. 等压面:画出图中近地面的等压面分布并总结规律:
1、2、3、4、5、6、7各点中气压相等是 ;气压最高的是 ;气压最低的是 ;
5.总结归纳:
合作探究,自主归纳,利用点阵笔将热力环流得形成过程及特点落实到学案图中;
2.教师即时通过交互屏幕点评
3.学生及时改正与完善
知识迁移与运用
互动落实学案知识点
㈡热力环流实例
海陆风:
白天( 风):近地面风由 吹向 。夜晚( 风):近地面的风由 吹向 。
2、山谷风:白天( 风),近地面风由 吹向 ,夜晚( 风)近地面的风由 吹向 。
3、城市风:近地面风由 吹向 。
1.合作探究,自主归纳,利用点阵笔将海路风、山谷风及城市风形成过程及特点落实到学案图中;
2.教师即时通过交互屏幕点评
3. 部分学生讲解完成过程
4.其他 学生及时改正与完善
互动落实学案知识点
类型
图示(北半球)
受力
风向(北半球)
风力
高空风
F1气压梯度力
F2地转偏向力
与等压线 ;
相对于F1右偏900
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力大
风力大。
近地面风
F1气压梯度力
F2地转偏向力
F3摩擦力
与等压线 ;
相对于F1右偏个小角度
(大约300-450)
例题:某一等高面,,M、N为等压线,其气压值分别为PM、PN,M、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回答1~2题。
1.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M>PN,则O点风向为( )
A.⑥或⑦ B.②或⑥ C.④或⑧ D.③或④
2.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M<PN,则O点风向为( )
A.③或④ B.②或⑧ C.③或⑦ D.⑥或⑦
1.教师即时通过交互屏幕点评讲解
2.部分学生讲解完成过程
3.其他学生及时改正与完善
课堂检测
参见:五、课堂检测
学生独立完成
检测题讲解
白板写画讲解课堂检测题目
学生及时改正
总结点评,布置作业
今天,同学们通过动手写写画画重新认识了热力环流和风,课下继续完成学案上的课时作业,做好巩固,并预习下一课:大气环流。
课下巩固
课件18张PPT。热力环流 和风地理中图版必修1 大气受热状况与大气运动----基于点阵技术的互动课堂本课件说明:1.本课课堂未使用课件
2.课件3至13页为课堂播放微课录制脚本
3.本课件14页以后为点阵学案(本来为word文档):没有改变学生和老师纸笔书写的习惯,原笔迹书写结果会同步到电脑、白板上,实现纸面书写信息化的目标,这是基于点阵技术的互动课堂,让师生可以一起随时关注和分享整个学习过程。气压:同一地点在垂直方向上的气压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等压面:空间上(不同地点、不同海拔)
气压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
等压线: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相等的各点
连线。
名词链接ABC一、热力环流DEFABC一、热力环流受热DEFABC受热冷却冷却一、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DEFABC一、热力环流受热冷却冷却DEFABC高气压低气压低气压高气压高气压低气压一、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的差异受热冷却冷却DEFABC高气压低气压低气压高气压高气压低气压一、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的差异受热冷却冷却DEFABC高气压低气压低气压高气压高气压低气压一、热力环流受热冷却冷却DEF试一试:比较ABDE 四点气压大小?ABC高气压低气压低气压高气压高气压低气压一、热力环流受热冷却冷却DEF实际气压大小:B>A>D>E同一地点在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值总是近地面高于高空。在海边,你会感觉到白天和夜晚的风向有什么不同?形成原因是什么? 热力环流和风
姓名 学号 。
[知识链接] 气压: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伸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同一地点在垂直方向上的气压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等压线: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相等的各点连线。
等压面:空间上(不同地点、不同海拔 )气压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
一、热力环流
㈠形成过程(如图):近地面A、B两地受热不均:
A受热,空气______,
近地面A形成_____;高空D形成_____;
B冷却,空气____,
近地面B形成_____,高空E形成_____;
1.画画讲讲:画图并讲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气压:讨论图中4、5、6、7各点的气压情况
(由大到小排序):
3. 气流:用“→”完成图中的热力环流:
4. 等压面:画出图中近地面的等压面分布并总结规律:
1、2、3、4、5、6、7各点中气压相等是 ;气压最高的是 ;气压最低的是 ;
5.总结归纳:㈡热力环流实例
海陆风:
白天( 风):近地面风由 吹向 。夜晚( 风):近地面的风由 吹向 。
2、山谷风:白天( 风),近地面风由 吹向 ,
夜晚( 风)近地面的风由 吹向 。3、城市风:近地面风由 吹向 。
二、风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别,即气压梯度力,
其特点: , 。
例题:某一等高面,,M、N为等压线,其气压值分别为PM、PN,M、N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气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回答1~2题。
1.若此图表示北半球,PM>PN,则O点风向为( )
A.⑥或⑦ B.②或⑥ C.④或⑧ D.③或④
2.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M<PN,则O点风向为( )
A.③或④ B.②或⑧ C.③或⑦ D.⑥或⑦ 《热力环流和风》课堂检测
要求:课堂10分钟内独立完成,用点阵笔将答案点压在答题卡相应题号选项上,完成后点“交卷”。
1.下列四幅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画法正确的是( )
A B C D
2.右图所示区域,海陆气温有明显的差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此时海陆之间近地面吹陆风
B.此时海陆之间近地面吹海风
C.陆地气温相对较高,为高压区
D.海上气温相对较低,为低压区
3.图一中四幅热力环流图与图二所示气压分布状态图相符的是 ( )
4.读右图5,关于a、b两地大气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气压a地低于b地 B.气温a地低于b地
C.a地空气受热下降 D.b地空气冷却下降
下图为“某城市及其周围地区某日14:00等温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图3中气温最高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6.图4中反映城郊间热力环流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近年来上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效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右图为“城郊间热力环流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①~④处,气压最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下列能有效缓解上海城市“热岛效应”的措施是( )
A.提高建筑物高度 B.增加市区道路密度
C.加强城市绿化建设 D.扩大中心城区面积
右图为“北半球某区域2014年2月3日某时刻近地面天气形势图”,读图回答9题。
9.此时,M地的风向是( )
A.西北风 B.东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左图为“12月某日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回答10题。
10.图中四城市,风力最大的可能是( )
A. 台北 B.上海 C. 呼和浩特 D.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