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三黑和土地
【教学内容】
教科书P88~92内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3.体会农民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之情。
4.掌握诗歌的朗读方法,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质朴的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掌握诗歌的朗读方法,在朗读中品味诗歌质朴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农民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土地是一种古老的信念,一缕浪漫的感情,一句象征的诺言,一股写实的意志。这万物生灵的根基上,曾演绎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曾烙下了多深的荡气回肠的眷恋情怀。有谁不热爱这生我养我的肥沃土地?让我们和诗人苏金伞一起深情吟唱《三黑和土地》,一同感受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之情。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惑?
3.介绍作者:苏金伞,原名苏鹤田,河南睢县人,是中国五四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之一,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1946年,《大公报》介绍苏金伞时说,“他的诗讽刺深刻得体,当世无第二人”。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河南省文联第一届主席,著有诗集《地层下》《窗外》《鹁鸪鸟》《苏金伞诗选》《苏金伞诗文集》等。
4.背景介绍:苏金伞从小生长在农村,能深刻体会到农民对土地的挚爱,作为我国乡土诗派的代表人物,苏金伞晚年对乡土的回忆,几乎触处皆诗。新中国成立前夕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让劳动人民重新获得宝贵的土地。本诗再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们重获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二、检查预习
1.词语认读。
2.理解课文。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或体会?(热爱土地。)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两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情感。边朗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景物画面,内心中充满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可以读给同桌听,两人互相评价。
2.题目解说:诗歌以“三黑和土地”为题,交代了写作对象,“三黑”是主人公,“土地”是三黑赖以生存的支柱,诗歌表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们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心情,抒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3.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请给每部分标上一个小题目。
四、局部揣摩
1.识形象。
(1)诗歌塑造了三黑怎样的形象?读到特别能打动你的词句,多读几遍,读出自己的感受。
(2)你最喜欢这首诗歌的哪些语句?请你静心默读,圈点勾画自己喜欢的语句,
思考这些语句好在哪里?
(3)“从来没睡过这么好的床”一句,有哪些含义?
2.悟技巧。
(1)这首诗歌中作者在表情达意上有哪些技巧?试举例说明(诗歌所用的修辞手法)。
(2)本诗语言有什么特点。
3.分析句段
(1)“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活像旱天的鹅,一见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这句话有何好处?(把农民有了土地后耕种的样子比喻成“见了水”的“旱天的鹅”,形象地写出了农民耕种土地的迫切心情,也写出了农民内心极度的欢喜之情。喻体的选择和“连头带尾巴”这样的说法极具农村生活特色,读来朴实、亲切。)
(2)“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耙得又平又顺溜”用富有口语特点的语言写农村生活,很好地体现了诗人“坚持用生活中的语言写诗,不矫揉造作,不故作深奥”的诗歌创作特点。)
(3)诗歌第二节和第三节都用了“恨不得”,有什么好处?(两个“恨不得”夸张的手法倍显情感之深。)
(4)诗歌第七节中,“从来没有睡过这么好的床”一句,有什么含义?(“从来没睡过这么好的床”写出了三黑对于土地的珍视,土地改革使三黑最珍视的土地失而复得,而他们也沉浸在欢喜之中。)
(5)诗歌第十一、十二节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今昔对比,凸显时代的变革,生活的变化。)
【板书设计】
三黑和土地
重获土地
喜悦心情
【教学反思】
这节课以学生自学自悟为主,在上这节课之前让学生在家提前预习过了,了解了当时的背景,为学生学习本课奠定了基础。只有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情形,才能理解农民在重获土地后的喜悦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