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2张PPT。古诗三首第六单元 同学们,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历史上有许多的文人墨客写下千古诗句或文章来赞美歌颂我们的黄河母亲。今天,老师要带着大家学习一首古诗——《浪淘沙》,作者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他创作的《浪淘沙》共九首,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一首。就让我们跟随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再次走进黄河吧。浪淘沙(其一)
唐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bǒ 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用民歌体裁来写七绝更是他引人注目的特点,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永贞元年,刘禹锡被贬连州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司马。一度奉诏还京后,他又因《游玄都观》触怒当朝权贵而被贬连州刺史,后历任和州刺史。他没有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世事的变迁。词语注释1.浪淘沙:唐代曲名。 2.簸:颠簸。
3.直上银河:古代传说黄河与天上的银河相通。据《荆楚岁时记》载:汉武帝派张骞出使大夏,寻找黄河源头。张骞走了一个多月,见到了织女。织女把支机石送给张骞。骞还。同书又载:织女是天帝的孙女,长年织造云锦。自从嫁了牛郎,就中断了织锦。天帝大怒,责令她与牛郎分居银河两岸,隔河相望,每年七月初七之夜相会一次。诗文大意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
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到今天我们可以沿着黄河径直到银河,
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研读诗歌 黄河的特点是什么?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 曲折蜿蜒,气势磅礴,浩瀚绵长,具有雄浑壮阔的气势。九曲 万里 淘 簸 天涯你对三四句是如何理解的?为什么这样写?
第四句运用了用典的修辞方法,引用了牛郎织女的传说和张骞偶遇牛郎织女的故事。这是作者看到黄河与天相接之后的联想和想象,表现了银河之上安宁祥和的生活图景,创造了充满浪漫色彩的意境。 牵牛织女:银河系的两个星座名。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初七的夜晚相会一次。补充资料总结全诗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表现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的气魄。江南春
唐 杜 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guō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歌有《赤壁》。作者简介 杜牧生活的晚唐时代,唐王朝已有将倾之势,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牛李党争,一点点地侵蚀着这个巨人的身体。
小小的篇幅,描绘了广阔的画面。它不是以一个具体的地方为对象,而是着眼于整个江南特有的景色。写作背景词语注释1.山郭:山城,山村。
2.酒旗:酒招子,酒馆外悬挂的旗子之类的标识。
3.南朝:公元420—589年先后建都于建康(今江苏南京)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总称。
4.四百八十寺:“四百八十”是虚指。形容寺院很多。诗文大意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
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
南朝遗留下的许多座古寺,
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研究诗歌 展开合理想象,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前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 辽阔的千里江南,黄莺在欢乐地歌唱,丛丛绿树映着簇簇红花;傍水的村庄、依山的城郭、迎风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 对于诗的后两句,有人认为是表达诗人对江南景物的神往,有人认为是借古讽今。你赞同哪一种?说说你的理由。1.赞同前者:后两句写出了深邃悠远、朦胧迷离的江南景色,与前两句的明朗绚丽相映衬,使江南春的图画更加丰富多彩。
2.赞同后者:后两句写出了南朝笃信佛教造成寺庙的恶性发展,引发作者的慨叹,表达对唐朝推崇佛教的现实的不满。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此诗好在“千里”,另一种认为“千里”改作“十里”更切实际。你赞成哪一种看法?为什么?请结合诗的主旨简要分析。1.赞成“千里”。这首诗既写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了江南的广阔、深邃和迷离。作者在这里用两副耳目来看、来听江南春,一是生理的耳目,一是心理的耳目。生理的耳目实见实听,心理的耳目虚见虚听。虚实结合,驰骋千里,才能写出“江南春”。用“十里”显然与诗题“江南春”相距十万八千里。2.赞成“十里”。诗的一、二句都是写眼前的景,唯有十里才能听到莺啼,唯有十里才能看到绿树红花,唯有十里才能看到风中酒旗。总之,“十里”是言其近,更能体现对眼前景物的描写;同时,诗歌以小见大,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 表达了诗人对风景依旧,物是人非的感慨。书湖阴先生壁
宋 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qítà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名列“唐宋八大家”(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有《王临川集》。诗歌散文作品有《梅花》《元日》《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伤仲永》。作者简介 北宋大政治家王安石,晚年闲居在南京紫金山麓的半山园,常跟附近居民来往,相处得很友好,湖阴先生杨德逢,便是其中的一位。这一年夏初时节,诗人又到湖阴先生家做客,对这里的环境景色十分欣赏,随口吟成这首绝句,应主人请求题写在当院墙壁上。背景介绍词语注释1.湖阴先生:杨骥(字德逢)的别号。杨骥是王安石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邻居。
2.苔:青苔。
3.畦:这里指种有花木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土地,周围有土埂围着。
4.排闼:推开门。闼,小门。诗文大意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护卫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推开门,送来青翠的山色。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净”,是通过“无苔”二字体现的。 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而今,庭院经常打扫,总是干干净净的,叫人感觉舒适。 “花木”是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景物。因为品种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种。这样,“成畦”二字就并非仅仅交代花圃的整齐,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丰美,既整齐又不单调。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诗人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拟人化了,形象地写出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样整洁,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院落增色添彩:推门而入,奉献上一片青翠。名句赏析全诗总结 《书湖阴先生壁》描写的是湖阴先生家庭的清幽,院内、院外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湖阴先生庭院的赞美,体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同时也寄托了诗人闲适的心情。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