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灰雀 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26.灰雀 教案(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08 17:32: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6.灰 雀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06~107页内容。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摘抄描写灰雀的句子。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4.养成一边读一边想的良好读书方法和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列宁发现灰雀消失之后,通过耐心、得体的交谈使孩子放回灰雀的经过。
【教学难点】
使学生透过人物的言语和神态来领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题意,激发兴趣
1.(板书课题:灰雀)介绍灰雀。
2.齐读课题后,问:课文可能写些什么?(灰雀的样子、生活习性、与灰雀有关的一件事……)
3.师:到底写了什么,学了课文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序号。
2.借助拼音或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
3.出示生字卡片,采用指名读、小组比赛读、齐读等形式认读生字。
4.交流识记生字妙法。
(1)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记忆。(郊 胸 脯 渣 惜)
(2)加减或换偏旁也可记忆。(渣 诚 者)
5.书写指导。
(1)“者、惜”都有“日”,但具体形状不尽一致。
(2)“肯”,指导学生发现“月”字,在不同的位置,写法不一样。
(3)“或”半包围结构,写时要注意笔画、笔形的特点。
6.重点词语理解。
郊外:城市外不远的地方。  可惜:值得惋惜。  诚实:言行跟内心思想一致。
三、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理清层次
1.课文主要写了谁和灰雀?(列宁、小男孩和灰雀)
2.介绍了灰雀的哪些方面的情况?
(第1自然段中,介绍了灰雀的数量和样子。)
3.后来发生了什么事?从哪几个自然段中了解到的?
(其中一只灰雀不见了,怎么也找不到。是从第2~10自然段中了解到的。)
4.结果呢?
(从第11~13自然段可知灰雀又飞回来了。)
5.小结:课文写了公园里有一只灰雀突然不见了,后来又飞回来的故事,可分三部分来学习。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2课时
一、情景引入
(多媒体:三只灰雀在枝头婉转地歌唱。)
师:听,三只灰雀在枝头婉转地歌唱,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到这儿来。
(多媒体动画:列宁每天在树下仰望三只灰雀,一天却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已不见了。)
师:一天,列宁又来到了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
二、学习第2~10自然段
1.提出学习要求。
师:列宁在周围的树林中找遍了,也没找到。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列宁和小男孩说了些什么?
(1)要求: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第2~10自然段,用“ ”画出列宁说的话,再体会列宁这时的心情。师巡视。
(2)检查学生自读情况:学生读第3、5、7、9自然段中列宁的话。
2.自读体会。
师:四处找遍了也不见鸟儿踪影,这时列宁说的每一句话都包含着什么样的心情呢?
自己再读列宁的话,体会体会。(引导学生边读边体会重点句)
学生交流。(体会出列宁非常着急、惋惜的心情。体会出列宁对灰雀的关心。)
师:你们对哪句话体会得更深些,想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读)
3.师评价指导学生读的四段话,进一步体会列宁的心情。
4.引导概括。
师: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他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爱)
师:可是列宁喜爱的灰雀究竟哪儿去了,聪明的孩子们,你们能告诉列宁吗?(被小男孩捉走了)
师:小男孩为什么捉走灰雀?(喜爱)
师引导:列宁爱灰雀,小男孩也爱灰雀,那他们的爱有什么不同吗?你更赞同谁的做法?请大家讨论讨论。
师:我明白大家的意思了。列宁爱鸟,给它自由;孩子爱鸟,把它捉走,让它失去自由,列宁是真正的爱鸟。
5.导读激情,深入体会。
列宁爱鸟的真情对孩子起了什么作用?让我们一起边读边想边体会。
(多媒体出示字幕:第3~10自然段内容)
师导读,生接读。
师:鸟儿不见了,列宁着急地问:         
(生接读)(读出着急的语气)
师:男孩吞吞吐吐地说:         
(生接读)(不连贯、低声)
师:可怜的小生命究竟怎样了,列宁担忧地说: 师:列宁爱鸟之情触动了小男孩的心,面对孩子的沉默,列宁自言自语地说:
师:列宁爱鸟之情打动了小男孩的心,他看着列宁,再也忍不住了,说:
师:真能像男孩说的那样吗?列宁又关心地问: 师:列宁爱鸟之情已深深打动了小男孩的心,他坚定地说: 师:此时,小男孩已经作出了决定:放鸟归园
师:是谁让孩子懂得了真爱,改正了错误?(列宁)
6.分角色朗读。
三、学习第11~13自然段
(多媒体动画:列宁和男孩一起在看三只灰雀欢蹦乱跳地歌唱。字幕出示:课文第12自然段)
1.师叙述第12自然段后,问:听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列宁不问会说话的小男孩,却去问不会说话的灰雀,怎么回事?列宁为什么“微笑”?)
2.学生讨论讨论。
3.交流。(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尊重小男孩的人格,爱护他人的自尊心。)
(列宁为鸟儿重归大自然,为男孩改正了错误,放鸟归园而高兴,所以“微笑”。)
4.指导朗读。
你们高兴吗?美滋滋地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吧!
四、总结
师:学完课文,你想说点什么呢?(生自由畅谈)
列宁、男孩、灰雀,人与人、人与大自然,这原本就是一个爱的世界,爱身边的人,爱鸟,爱大自然,爱这个和谐的家园吧!
【板书设计】
灰 雀
灰雀
(爱) (爱)
(更爱)
列宁 小男孩
【教学反思】
情融于课文,却溢于言表,如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作者蕴涵于文中的这种情感。必须让学生到文中所表达的情感世界去走一遭。学习这一课,运用多媒体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走近列宁和孩子,让他们设身处地地感悟、分角色品读,让情感激发情感。让心灵滋养心灵。学生读得投入,感情效果非常好。教师语言的渲染,多媒体的吸引,把学生真正带入了故事的情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