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高中历史专题五欧洲宗教改革(课件练习)(打包5套)人民版选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秋高中历史专题五欧洲宗教改革(课件练习)(打包5套)人民版选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9-08 18:22:30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2.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1.重点: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及历史作用。
2.难点:理解改革的必要性。
预习导学精练梳理
巧学妙记
德国马丁·路
德宗教改革
天主教会的改革
日内瓦卡尔
欧洲
文宗教改革
尔教
改革
英国亨利八
世宗教改革
资产阶级反封建
的思想解放运动
尼德兰宗教改革
要点探究讲练互动






二 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

1.962—1806年的德国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却被伏尔泰称为“既非神圣,又非罗马,更非帝国”。这个阶段的德国(  )
A.首倡了文艺复兴   B.发生了宗教改革
C.结束了民族分裂 D.完成了工业革命
解析:宗教改革发生在16世纪,最早开始于德国,故B项正确。首倡文艺复兴的是意大利,A项错误;德国结束民族分裂是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C项错误;德国工业革命的完成时间是19世纪70年代,D项错误。
答案:B
2.马丁·路德认为,人若想理解与坚守上帝之道,须首先清除自己愚蠢荒唐的思想,把自己变成“无知的小孩子”。对于《圣经》中所述的故事“完全信以为真,毫不怀疑”。马丁·路德认为理解《圣经》的要旨在于(  )
A.坚定信仰的引导 B.像孩子般的天真
C.排除教会的解读 D.承认自己的无知
解析:据材料可知,要将认知归于对《圣经》最本质的理解,将自己当作毫无思想储备的孩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马丁·路德宣扬的“因信称义”,真的只有依靠对《圣经》的信仰就可以得救,故A项正确。
答案:A
3.运用结构示意图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图可以用来说明(  )

A.宗教改革发生的必然性 B.灵魂得救途径的转变
C.信徒地位的重大变化 D.新教主张过世俗生活
解析:根据示意图可以看出,宗教改革之前是“因行称义”,宗教改革之后是“因信称义”,图片显示了信徒可以直接和上帝对话及灵魂得救途径发生了转变,故B项正确。
答案:B
4.有学者认为“相对于路德的只把上帝等同于人的信仰,使人在获得思想的神圣性同时而牺牲了人的行动的自由的宗教思想,卡尔文的让上帝直接呈现于世俗生活、日常生活和职业劳动中,使现实的经济活动获得神圣性的宗教思想显然是一种全新的伦理观念”。由此可见卡尔文的思想主张(  )
A.与路德的主张有着本质不同
B.比路德的思想体系更为科学合理
C.限制了人们精神信仰的自由
D.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解析:根据材料“使现实的经济活动获得神圣性的宗教思想显然是一种全新的伦理观”,卡尔文的理论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做了辩护,故D项正确。
答案:D
5.在英王亨利八世统治时期,英国与罗马教皇决裂,建立附属于王权和政府的民族教会。上述举动的实质是(  )
A.英国的宗教信仰与天主教会主张的冲突
B.形成中的民族国家与外国干涉、掠夺的斗争
C.英王与罗马教皇的斗争
D.王权与教权的斗争
解析:亨利八世改革实质上是争夺在英国的对教会组织的控制权与主导权,实质是教权高于王权,还是世俗权力高于教权之争。故本题选D。
答案:D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主张基督教贵族“应该发号施令,从此不准任何俸禄再落入罗马手中,并且以后一切委任都不得从罗马领受,所有的教士职位都应该脱离那暴虐的教皇……”……“上帝的道不是用什么行为,而是单用信才能领受爱慕的。因此,既然灵魂为它的生命与义所需要的只是信,那么,灵魂称义显然单是因信,而不是因任何行为。”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宗教改革的起因当中有一个原因,即是《圣经》只能由圣职人员阅读。一般信徒无法阅读到《圣经》……在宗教改革的运动中,一项中国的科技发明,为这一运动的推动带来了重大影响。
(1)“他”阐述了怎样的宗教改革理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一项中国的科技发明”指什么?为什么它会推动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
解析:第(1)问改革的理论从材料最后一句可以看出。第(2)问据所学可知,有利于文化宣传的中国古代科技发明是印刷术,原因结合所学作答。
答案:(1)改革理论:“因信称义”。
(2)印刷术。原因:《圣经》的大量印刷,使信徒皆可自主阅读和独立理解《圣经》,有助于否定教皇和天主教会的特权地位。文艺复兴的许多文艺作品被广泛传播,有利于思想解放。


[基础巩固]
1.罗马城内有架“圣梯”,凡人只要爬上去便可赎罪。一天,有人爬到中间,又突然退了下来,旁人问其原因,他说:“只要心中有信仰,就能赎罪,不必在乎表面的礼仪。”这个人是(  )
A.马丁·路德 B.克伦威尔
C.亨利八世 D.卡尔文
解析:“只要心中有信仰,就能赎罪,不必在乎表面的礼仪”,这和马丁·路德倡导的“因信称义”的宗教改革主张一致,马丁·路德认为只要内心信仰虔诚就能获得上帝的拯救。故选A。
答案:A
2.16世纪英国的宗教改革被称为是一场强化王权的改革,其主要依据是(  )
A.它是一场自上而下保留天主教会势力的宗教改革
B.其规定国王是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
C.其规定《圣经》不是信仰的唯一标准
D.其规定没收修道院的土地、房屋等财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大事件的分析能力。抓住“强化王权”这个关键信息。英国宗教改革使英国国王成为英国的最高宗教首领,国王不仅掌握行政权还掌握宗教权。
答案:B
3.1521年,德国维登堡的一家作坊印制了很多幅对帧木板画。其中一幅的左侧是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右侧是高高在上的教皇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这幅画意在(  )
A.抨击罗马教廷 B.推销“赎罪券”
C.反对宗教改革 D.倡导宗教宽容
解析:基督跪在地上为门徒洗脚,而教皇却伸出脚让跪在地上的信徒亲吻,联系题干中的“1521年”“德国”,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宗教改革,故正确选项为A。
答案:A
[能力提升]
4.马丁·路德在发表《九十五条论纲》时,并没有意识到他已经发动了宗教改革,然而他的思想和行动却导致了基督教世界的巨变,这主要是因为(  )
A.“因信称义”理念已经被基督徒普遍接受
B.启蒙运动的思想深入人心
C.其宗教思想表达了当时欧洲普通教众的普遍愿望
D.“先定论”的思想广泛传播
解析:《九十五条论纲》发表时,宗教改革才刚刚开始,“因信称义”不会被基督徒普遍接受,故A项错误;启蒙运动这时还没有开始,故B项错误;路德的思想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它表达了欧洲民众的愿望,故C项正确;“先定论”是加尔文的主张和思想,故D项错误。
答案:C
5.“一个人所以发家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恩赐……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以谴责。”对此材料解读准确的是(  )
A.此话体现了加尔文的先定论思想
B.观点符合世俗封建主的根本利益
C.亨利八世借此侵夺资产阶级财产
D.否定了资产阶级的个人主观努力
解析:题干中“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以谴责”,说明其体现的是资产阶级的思想,加尔文的先定论思想符合这一观点,故A项正确;题干观点符合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故B项错误;题干中观点不能体现出亨利八世借此侵夺资产阶级财产,故C项错误;题干观点是肯定了资产阶级的个人主观努力,故D项错误。
答案:A
6.1534年,英国国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英国国王是“英国教会和教士的保卫者和唯一的最高元首”。一切臣民在需要时都得做效忠至尊的宣誓,承认亨利而否定教皇的宗教领袖地位。英国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建立本民族的教会   B.加强世俗统治的权力
C.摆脱罗马教皇控制 D.维护民族国家的利益
解析:《至尊法案》的规定承认英国国王亨利而否定罗马教皇的宗教领袖地位,建立本民族的教会属于摆脱罗马教皇控制的措施,故A项错误;《至尊法案》的规定强化了英国国王世俗统治的权力,故B项正确;摆脱罗马教皇控制不是主要目的,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英国国王与罗马教皇之间的宗教教权之争,与维护民族国家利益无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B
7.宗教改革中,各国纷纷建立新教,不再听命于罗马教廷,下列属于新教的有(  )
①天主教 ②路德派 ③加尔文派 ④英国国教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分析能力。②③④都是在宗教改革下为摆脱天主教的控制而成立的教派。
答案:B
8.英国学者罗素指出:16世纪的宗教改革,是一次心灵追求自由的运动。下列材料能够佐证罗素这一认识的是(  )
A.“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牧师”
B.“当钱币在钱柜中叮当作响,增加的只是贪婪和利己之心”
C.“上帝的恩典并不是毫无分别地把得救的指望赐给所有的人”
D.“教皇没有免除任何罪孽的意志和权力”
解析:材料信息反映的观点是因信称义,即只要内心信仰即可以得到上帝的拯救。所以A项符合题意。其他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答案:A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从路德说出了人们必须用《圣经》本身或用理性的论据来反驳他的教义这句话以后,人类的理性才被授予解释《圣经》的权利,而且这理性在一切宗教领域中才被认为是最高裁判者。
——H.海涅《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
材料二 路德认为教权所辖范围仅涉及灵魂,不应涉及金钱、土地以及世俗的行政、司法权力,不能干预国家事务。在国家管理上,国王的权力是唯一合法的……德意志的宗教不能是罗马的臣属,德意志的牧师、僧侣应享有自己的宗教权利。
——邢来顺、李富森《马丁·路德民族思想的研究》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路德关于个人信仰的基本主张。分析“这理性在一切宗教领域中才被认为是最高裁判者”所产生的历史作用。
(2)材料二中路德的思想,从内容上看主要涉及哪两对关系?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思想的政治影响。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主张,结合材料一“人们必须用《圣经》本身或用理性的论据来反驳他的教义”可知,路德认为个人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路德的主张是“因信称义”。第二小问作用,结合所学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关系,结合材料二“教权所辖范围仅涉及灵魂……不能干预国家事务。德意志的宗教不能是罗马的臣属,德意志的牧师、僧侣应享有自己的宗教权利”可知,材料二中路德的思想主要涉及教权与王权、罗马教廷与德意志教会的关系;第二小问影响,可以从对天主教会、世俗权力、民族国家的发展等政治方面的影响回答。
答案:(1)主张:个人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因信称义。作用:使人获得了信仰的自主权;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促进了思想解放;发展了人文主义。(任答两点即可)
(2)关系:教权与王权(教会与国家);罗马教廷与德意志教会。影响:冲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促使政教分离;有利于民族教会的建立;促进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任答两点即可)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比较一般的历史运动带有宗教的色彩,甚至在基督教传播的范围内,具有真正普遍意义的革命也只有在资产阶级以往的解放斗争的最初阶级的历史。即从13世纪到17世纪,才带有这种宗教色彩,而且,这种色彩……要用以往的整个中世纪的历史来解释,中世纪的历史也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材料二 当钱投入钱柜叮当作响时,增加的只是贪婪爱财的欲望,而不是灵魂升天。……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教的正道。
材料三 加尔文教的信条正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早最大胆分子的要求。……加尔文教的教会体制是完全民主的、共和的;既然上帝的王国已经共和了,人民的王国难道还能仍然听命于君主、主教和领主吗?
——恩格斯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欧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的最初阶段带有宗教色彩的原因。
(2)材料二的论述是针对当时的什么情况而提出的?马丁·路德提出的宗教原则是什么?
(3)根据材料回答,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信条对上帝的共同态度是什么?加尔文教比路德教有何进步?进步适应了谁的要求?
答案:(1)因为中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宗教和神学。在十五六世纪,新兴资产阶级力量还比较弱小,他们反封建斗争往往采取宗教神学异端的形式。
(2)罗马教皇兜售赎罪券。因信称义。
(3)不反对(信仰上帝)。提出了建立民主教会的主张。适应了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






PAGE



- 1 -



(共21张PPT)
专题五 欧洲宗教改革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
2.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1.重点:通过介绍欧洲当时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了解宗教改革的历史背景。
2.难点:了解天主教会的腐朽和堕落,理解宗教改革的必然性。
预习导学精练梳理
巧学妙记
要点探究讲练互动
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会落后、堕落、
野蛮的统治,成为欧洲历史发展的
历史
严重障碍
渊源
中世纪的宗教“异端”思想为宗教改革
奠定了思想基础

F工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

资产阶级要求建立统一国家和国内
现实政市场,促使王权得到加强,民族国家
动力
开始形成,民族意识增强
文艺复兴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人们的


文思想解放与观念更新,构成了对天
主教神权的巨大冲击
出售赎罪券
火刑布鲁诺
教皇为皇帝加冕






一 “神圣的中心组织”——天主教

1.下图是1581年欧洲印刷的世界地图。世界被描绘成三叶草形状,代表基督教国王统治的三大洲,其中心是耶路撒冷。导致此图产生巨大错误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基督教神学世界观的影响 B.交通通信技术的落后
C.人们对世界认识能力有限 D.天文地理知识匮乏
解析:抓住题干关键信息“代表基督教国王统治的三大洲”,材料说明基督教神学世界观对中世纪欧洲的巨大影响,A符合题意。
答案:A
2.教皇英诺森三世说:“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这反映了 (  )
A.封建君主的权力是从教皇的权力中分化出来的
B.天主教迫使各国统治者听命于教皇,取得政治上的神权统治
C.罗马教会在思想上统治一切,影响世俗社会的每一个方面
D.人们既是国家的臣民,也是教会的子民
解析:材料论述的是教权与王权之间的关系,“光是向太阳借来的”,言外之意是王权要依附于教权,故选B项。
答案:B
3.中世纪晚期,天主教会受到了种种挑战。这些挑战的产生都源于(  )
A.社会经济的发展 B.民族意识的增强
C.人们思想的解放 D.各国王权的增强
解析:14—16世纪,西欧民族意识的增强、文艺复兴运动的开展以及各国王权的加强都是由西欧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所决定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打破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故选A。
答案:A
4.观察下图,中世纪的欧洲存在着很多这种“异端”裁判所,主要是为了(  )

A.维持社会稳定
B.压制各国王权
C.维护教会权威
D.打击各种犯罪
解析:“异端”裁判所的职责是审判并镇压“异端”,压制与教会说教不符的学说和思想,以维护教会权威。
答案:C
5.恩格斯在评价14世纪英国牛津大学教授威克里夫的宗教主张时说,他是城市异教的著名代表,他主要追求的是“廉价的教会”。恩格斯称威克里夫为“城市异教的著名代表”,主要是因为其主张代表了(  )
A.城市教会的利益
B.城市贵族和市民的利益
C.资产阶级的利益
D.英国国王的利益
解析:威克里夫主张宗教信仰根本不需要教会和教士,宗教教规及仪式完全没有必要,这实际上代表了城市贵族和部分市民不满教会掠夺,要求发展工商业的需要。
答案:B
6.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欧早期中世纪的文化低落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社会转型时期的特殊“阵痛”。它从罗马文明艰难地转折而来,又有蛮族各部的共同参与创造。在此过程中,基督教把强调个人精神的希腊文化,强调国家、军团和秩序的罗马文化和强调血缘的日耳曼文化粘贴了起来。然而,危难时期松散的组织的强大向心力,却在登峰造极之时,出现了一次次大裂变。
——冯克云、李惠军《关注那个不被关注的细节》
(1)造成“西欧早期中世纪的文化低落”的最重要原因是什么?
(2)简要归纳中世纪基督教第一次“大裂变”的结果。
(3)中世纪晚期,天主教会面临着哪些挑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第(1)问联系教材内容回答。第(2)问结合基督教分裂的史实概括。第(3)问注意从政治、经济、思想三个方面综合分析。
答案:(1)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2)11世纪,基督教分裂为东部的东正教和西部的天主教。
(3)政治领域:天主教会凌驾于民族、国家之上的权力受到民族意识与专制君主的挑战。经济领域:天主教会的经济特权受到银行家、中小贵族等社会各界的反对。思想领域:天主教会的神权思想受到资本主义思想的冲击。

[基础巩固]
1.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在政治上居于支配地位的表现不包括 (  )
A.向民众征收“什一税”
B.教皇控制各国的高级教职任命权与教会司法权
C.教权高于世俗王权
D.迫使各国统治者向教皇称臣
解析:向民众征收“什一税”是天主教在经济上居于支配地位的表现,故选A。
答案:A
2.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的主要特征不包括 (  )
A.政治权力是分散的
B.教会拥有精神权力和世俗权力
C.国王是最高的世俗统治者
D.教皇受到国王权力的制约
解析:在中世纪的欧洲,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故D错误。
答案:D
3.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继任后,颁布敕令:罗马天主教会系由上帝独自创立,只有教皇才能任命和废黜主教,如果有人从世俗界接受主教的职位,教廷将不予承认。这体现了 (  )
A.教权高于王权  B.王权与教权平等
C.王权高于教权 D.教权与王权互不干涉
解析: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的敕令,实际上就是否定了世俗政权的君主任命本国或本地区主教的权力,这是教权高于王权的反映。教权与王权矛盾的尖锐,是欧洲一些封建主要求摆脱教皇势力,脱离天主教会控制的原因。
答案:A
[能力提升]
4.“谁若杀害了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或其他任何一个亲属,只要交纳5~7枚金币,便可洗净罪恶了。”材料集中体现了(  )
A.天主教会政治势力强大
B.天主教会凭借赎罪券搜刮钱财
C.天主教会垄断了文化教育
D.天主教会征收“什一税”
解析:材料反映了教会利用赎罪券搜刮钱财。A、C、D三项与题意不符,故选B项。
答案:B
5.中世纪欧洲人民一生中不可能经历的是(  )
A.出生时由牧师实行洗礼
B.在学校中学习科学知识并进行科学实验
C.到教堂举行结婚仪式,由神职人员主持
D.每周都到教堂参加宗教仪式
解析:天主教会控制文化教育,学校的目的是传播宗教教义,主要课程是《圣经》。
答案:B
6.西欧早期的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往往采取反对天主教神学的形式,其主观原因是(  )
A.中世纪天主教会是最大的封建主
B.天主教会是西欧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C.不敢发动人民群众参加反封建斗争
D.资本主义发展不够充分的结果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宗教改革的理解。A、B是错误的,这是客观原因不是主观原因。C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所以选D。
答案:D
7.中世纪时,天主教及其教义成为禁锢人们思想的“紧箍咒”。天主教及其教义的思想基础是 (  )
A.理性高于信仰 B.原罪说
C.信仰高于理性 D.禁欲说
解析:理性是指一个人用以认识、理解、思考和决断的能力,是人们利用已有知识客观准确判断事物的能力;而信仰则是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其相信和尊敬。天主教会为了控制人们的思想,禁锢人性,大力宣扬信仰高于理性,防止人们对其教义提出异议。
答案:C
8.下图是教皇利奥三世为国王查理大帝加冕的场景,它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查理大帝相信“君权神授”
B.国王的权力受教皇制约
C.查理大帝权力至高无上
D.天主教会垄断欧洲精神世界
解析:中世纪国王权力受到教皇制约,国王登基必须由教皇加冕才算有效,这是图片反映的实质问题,选B。
答案:B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引起各阶级阶层的强烈不满……教会的欺诈和无耻的掠夺,负担最终落到广大劳动群众身上……他们对天主教会的不满情绪与日俱增。城市市民也不满教会的统治,这不仅是因为教会是封建制度的强大支柱,而且因为天主教的许多清规戒律对工商业的发展不利。世俗君主和贵族则觊觎教会的财产,出于个人利益的打算,也站到了反对天主教会的行列里来了。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文艺复兴唤醒了沉睡的人们,理性高于信仰的人文主义宗教观逐渐兴盛,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威开始受到挑战。
(1)根据材料一,天主教会遭到普遍反对的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文艺复兴对天主教会统治产生的影响。
答案:(1)维护欧洲反动的封建统治;阻碍西欧国家实现民族统一;对人民群众的欺诈和无耻掠夺;阻碍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损害世俗王权和贵族的利益。
(2)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挑战了天主教会至高无上的权威。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堕落行为,这种轻商思想与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发展的趋势背道而驰。
材料二

兜售赎罪券
材料三 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
——教皇英诺森三世
材料四 许多修道院与公共妓院无甚差别。
——伊拉斯谟
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答案:中世纪天主教的神权统治阻碍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经济:教会占有欧洲约1/3的土地,征收什一税,兜售赎罪券,其轻视商业的思想与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背道而驰。政治:神权大于王权,罗马教廷经常干涉各国内政,阻碍了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不利于欧洲各国殖民扩张和海外贸易。思想文化:天主教垄断教育,实行思想文化专制,迫害异教徒,阻碍近代科技的发展。社会生活:每个人终生都受到天主教会的影响,不利于个性解放和物质追求。






PAGE



- 1 -









专题整合
一、知识结构认读

[认读要领]
一个实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政治运动
核心观点:因信称义
三个作用:资本主义发展、民族国家诞生、解放思想
二、重大历史线索
1.比较掌握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异同

项目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不同点 形式 是新兴资产阶级以“复兴”古典文化的形式宣扬资产阶级世界观 是新兴资产阶级披着宗教外衣的一场反封建的社会运动
兴起和发展范围 从意大利开始,主要在思想文化领域开展 从德意志开始,在宗教及社会领域开展
作用 把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天主教会的思想禁锢,在改革过程中产生的新教思想为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
相同点 兴起背景 两者都是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兴起和发展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两者都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矛头指向 两者都将矛头指向封建教会
性质 两者都是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文化运动,体现了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
结果 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近代文化的繁荣
范围 都波及了西欧的广大地区
2.英国宗教改革与德国、瑞士的不同
(1)方式:由国王领导,依靠王权自上而下进行。
(2)内容:改革相对保守,保留了较多的天主教成分。
(3)影响:英国国教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清除国教中的天主教残余,进而形成了清教徒运动。
三、题型应用体验
因果型选择题
【题型解读】
 从考查角度看,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二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解题关键是全面把握题目涉及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然后再找出关键词。
【典型例题】
16世纪西欧大陆宗教改革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
A.文艺复兴运动使人文主义深入人心
B.罗马教廷与西欧各国王权的矛盾激化
C.剥夺天主教会的土地和经济特权
D.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束缚
【技法攻略】
一“审”——审题干可知,此题是典型的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的形式。西欧大陆宗教改革为果。
二“联”——联系所学宗教改革的知识,其根本原因是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束缚。
三“定”——确定答案为D项。A、B、C三项都不是根本原因。
【针对训练】
1.卡尔文学说传播到欧洲许多地区,日内瓦成了宗教改革一个重要的国际中心,被称为“新教的罗马”。卡尔文学说之所以能够在西欧广泛传播,主要是因为 (  )
A.他宣传信仰得救,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
B.他否定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
C.他的“先定论”将上帝摆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D.他的学说符合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解析:卡尔文学说中的“先定论”鼓舞了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简化宗教仪式、提倡节俭等主张适合了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答案:D
2.1566年,尼德兰的卡尔文派教徒发起反抗西班牙统治者的斗争,起义群众冲进天主教堂和寺院,捣毁圣像,被称为破坏圣像运动。这一运动出现的原因有(  )
①西班牙实行殖民统治
②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
③下层人民所受剥削压迫沉重
④天主教会实行宗教迫害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这是一道组合选择题,由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④都符合题意,都是破坏圣像运动的原因。
答案:A






PAGE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