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课件练习)(打包5套)人民版选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秋高中历史专题四王安石变法(课件练习)(打包5套)人民版选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9-08 18:22:53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1.重点:了解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及内容,认识变法各项举措对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
2.难点: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体会改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禁军
大保
战斗力
措施 内容 作用
将兵法 精简裁并______,选拔将官,加强训练 提高了军队_______
保甲法 农户十家为一保,五保为一_____,十大保为一都保,保丁闲时训练,战时作战 增强了军事力量,同时减少了军费开支
牧马监
开封
马匹
保马法 废_______,推行民户代养官马 节约了朝廷的大量开支,还大大降低了_____的死亡率,保障了对军队的战马供应
军器监 在_____城内设置军器监,专门管理武器的制造 武器产量增加,质量也改善
预习导学精练梳理
巧学妙记
王安石
变法
富国
强兵
育才
之法
之法
之法
均输法、农田水
市易法)(法方田(将兵法
保马法
科举改
革、学校
青苗法/均税法
保甲法/(军器监
制度
变法取得一定成效,但最终失败
要点探究讲练互动






二 王安石变法

1.下表中两位历史人物的言论,共同指向王安石变法措施中的(  )

人物 言论
王安石 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
苏辙 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以夺富民之利
A.青苗法      B.保甲法
C.均输法 D.市易法
解析:结合材料中的“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以邀倍息”“贷者常苦于不得”及“破富民以惠贫民”可知体现的是变法中的限制高利贷,由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贷借(钱或粮食)的青苗法,故A项正确;保甲法是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闲时练兵战时入军,与题干不符,故B项错误;均输法是政府设发运使,“徙贵就贱,用近易远”采购物资,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市易法是政府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以稳定市场,与题干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2.从关注民生的角度看,王安石推行方田均税法的目的是(  )
A.加强百姓的户籍管理
B.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C.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
D.增加农民的劳作时间
解析:加强百姓的户籍管理是保甲法的作用,故A项错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不属于民生角度的历史作用,故B项错误;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符合关注民生的角度,故C项正确;方田均税与增加农民劳作时间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
3.王安石制定的“强兵”之法有(  )
①设明法科 ②保马法 ③设军器监 ④将兵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设明法科与科举制度的改革有关,因而不属于“强兵”之法,故①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保马法、设军器监、将兵法都与军事有关,故②③④正确,所以选择D符合题意。
答案:D
4.王安石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出:“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这说明王安石(  )
A.继承了古代墨家的思想
B.主张读书人要以天下为己任
C.具有注重实用的教育思想
D.反对诗赋取士和经义策论
解析:墨家思想是立足于小生产者,而不是材料所提到的“天下国家之用”,故A项错误;题干强调实用性,而非强调以天下为己任,故B项错误,C项正确;诗赋与经义也可能实用,王安石对此不一定反对,故D项错误。
答案:C
5.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相同之处是(  )
①以整顿吏治为中心 ②遭到保守派官僚的反对 ③给北宋的统治者带来了转机 ④目的都是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庆历新政以整顿吏治为中心,而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中心。
答案:B
6.王安石是一位理论上的先行者,希望走出一条不同于历史的道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年(1069年)二月,拜参知政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
——脱脱,等《宋史·卷三百二十七》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手段中有一个要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马克壵《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臣(司马光)曾上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费,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先宜变更。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1)结合材料一,指出王安石变法中有关“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2)依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变法手段的突出特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王安石“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的变法措施,并任选其中的两项措施进行评价。
(3)材料三中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答案:(1)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等。
(2)突出特点: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或重视客观经济规律)。列举:青苗法、募役法、均输法、市易法等。①青苗法:打击了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增加了政府收入,抑制了土地兼并、保障了农业发展;农民负担仍很沉重,变成了变相的苛政。②募役法:减轻了农民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③均输法:限制大商人控制市场,减轻百姓负担,增加了政府收入;触动了富商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④市易法:限制大商人控制市场,稳定物价,增加了政府收入;触动了富商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任选两项评价即可)
(3)反对。因为司马光代表大官僚、大地主阶级的利益。

[基础巩固]
1.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  )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将兵法 ④市易法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题干要求回答理财的措施。③是为增强军队战斗力而采取的措施,故排除。
答案:D
2.王安石变法前,某地主只需向政府交纳379缗的地税。王安石变法时,他却要向政府缴纳1 553缗的地税。这主要是因为 (  )
A.王安石提高了赋税征收的标准
B.方田均税法清查出了原先隐瞒的地产
C.政府借变法向地主们勒索财富
D.王安石把政府土地分配给地主耕种
解析:变法前后同一地主上交地税大增,依据变法内容分析,受方田均税法的影响可能性最大。
答案:B
3.王安石变法措施中兼有打击贵族特权,增加政府收入和保障农时的是 (  )
A.青苗法 B.募役法
C.市易法 D.方田均税法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募役法中向不愿服役的人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就保障了农时,不服役的地主也要出钱,又打击了贵族特权,增加政府收入,故选B。
答案:B
4.王安石变法期间,“盗贼比之昔时,十减七八”,这种局面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
A.保马法 B.将兵法 C.保甲法 D.军队精简
解析:盗贼减少说明社会秩序好转,主要原因是实行了保甲法,对人口实行有效控制,既保证了兵源,又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
答案:C
5.从王安石变法中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废除以华而不实的诗赋辞章取士的旧制,增加经义策论的考试,可以看出王安石变法 (  )
A.主要是解决财政问题
B.选拔人才更注意实用性
C.否定了科举制度
D.根除了“恩荫”选官的弊端
解析:王安石变法非常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规定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为了选拔人才更注意实用性,本题选B项。
答案:B
6.王安石上书宋神宗曰:“陛下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________________。”画线处应填写的语句是(  )
A.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B.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C.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D.贫者举息于豪民者少矣
解析:募役法(免役法)规定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按户等征收所需募役的费用。它使原来轮班充役的农民回乡务农,保证了生产时间,故A项正确。B项为保甲法的作用,C项为市易法的作用,D项为青苗法的作用,故B、C、D三项错误。
答案:A
7.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讲道: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时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已知道可以用信用借款的办法刺激经济之增长。材料表明王安石变法在理财方面的特点是 (  )
A.通过加税来增强国家财力
B.用改革经济来操纵国事
C.以抑制土地兼并稳定农业
D.运用国家力量干预经济
解析:从材料信息“不加税而国用足”“用信用借款的办法刺激经济之增长”可知A、B项错误,D项正确;C项与题目无关。
答案:D
8.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相似之处有(  )
A.改革取士之法 B.改变土地所有制
C.重视农业生产 D.限制旧贵族权力
解析:商鞅变法没有涉及改革取士之法,故A项错误;王安石变法没有涉及改变土地所有制,故B项错误;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中都涉及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故C项正确;王安石变法没有涉及限制旧贵族权力,故D项错误。
答案:C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王)安石曰:“……且国用不足,非当世急务,所以不足者,以未得善理财故也。”光曰:“善得财者,不过头会箕敛尔。”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光曰:“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不在民,则在官,彼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
——脱脱,等《宋史·司马光传》
(1)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2)王安石与司马光的论战各自阐述了什么主要观点?为此,王安石采取什么理财措施?
(3)如何评价司马光的观点?
答案:(1)目的:摆脱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富国强兵和巩固北宋政治。
(2)王安石主张“善理财者,不加赋而国用足”。司马光认为王安石变法是“设法夺民,其害乃甚于加赋”。为此王安石采取理财措施是: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农田水利法;④方田均税法;⑤市易法;⑥均输法。
(3)司马光认识到王安石变法触及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由于他代表了这部分人利益,故反对王安石变法。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二 (司马光说)“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脱脱,等《宋史》
材料三 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王安石针对“兵”“农”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例)?这两项改革措施分别是为了改变北宋怎样的局面?
(2)结合材料二、三,分析司马光和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
(3)分析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持这种态度的主要原因和真实意图。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归纳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第(1)问要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第(2)问要从材料信息中得出司马光和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第(3)问要从梁启超的阶级属性及政治主张来分析。
答案:(1)“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等。为了改变北宋积弱的局面。“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等。为了改变北宋积贫的局面。
(2)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
(3)主要原因: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主张变法维新。真实意图:借用王安石变法阐述自己的变法思想。






PAGE



- 1 -



(共22张PPT)
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1.重点: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基本国情以及所面临的严重的统治危机;“庆历新政”的施行和破产。
2.难点:从体制因素探究北宋统治危机出现的必然性及改革的迫切性。
巧学妙记
要点探究讲练互动






一 积贫积弱的北宋

1.北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
A.大力抑制土地兼并
B.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
C.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D.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的特权
解析:材料大意为富有人家的田间小路纵横相连,这是在为国守财。遇有盗贼兴乱,边境告急的危难之时,这些集中起来的财物,都乐于为国输送缴纳,都是我国之财物。 因此得出北宋政府对土地兼并采取放任态度,本题排除A项,选择B项。C、D两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B
2.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其根源有(  )
①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②不抑兼并的政策
③重武轻文,地方割据严重 ④经济停滞不前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③④与北宋历史发展的事实不符,宋初通过各种措施解决了唐中期以来的藩镇割据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而且在经济上取得了较大发展。
答案:A
3.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指老年人),不识干戈”。这说明澶渊之盟(  )
A.削弱了北宋军事力量
B.使宋辽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C.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
D.使宋辽间的民族矛盾彻底消除
解析:本题考查澶渊之盟的影响。材料只是反映了宋辽之间边境的安定繁荣,与北宋、辽的军事力量无关。
答案:B
4.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说:“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材料中,范仲淹认为(  )
①应对科举制考试内容进行改革 ②应强化儒家思想的地位 ③科举制几乎失去了选拔人才的作用 ④科举制导致天下危困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从题干“国家乃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舍大方而趋小道”与②不符合,排除;④科举制的弊端才是导致天下危困的原因之一,排除。
答案:C
5.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的民谣,这是因为范仲淹(  )
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
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
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
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其中心措施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所以流传此民谣,A、B、C三项与史实不符。故答案为D。
答案:D
6.阅读材料:
材料 唐末五代以来,各路军阀自行募兵,“军旅之士,各知其将,而不识天子之惠。”北宋开国,宋太祖“选强壮卒,定为兵样,分送诸道。其后又以木梃为高下之等,给散诸州军,委长吏(指知州、通判)、都监等招募、教习,俟其精练,即送都下。”在平定江南过程中,宋太祖陆续释放各国军中被强征入伍的百姓,士兵入伍以本人“情愿”为原则。五代时因重金滥赏换取士兵效忠加速了募兵、养兵费用的无度飞涨,宋太祖则对士兵正当要求给予极大关注,并创立了廪禄制度,其中军俸根据资历和战功进行必要升降,如此在鼓舞士气的同时,又大大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为解决士兵出路,宋太祖还设置剩员制度。还规定,地方部队的精锐被抽调至京师充禁军,“老”“病”及无家可归者归入剩员,主要从事官府、寺院、仓库等值班及洒扫杂务,其余既非“壮勇”,又不“老病”者则编入厢军。
——改编自范学辉《变法与变意:宋太
祖募兵制度改革刍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宋太祖兵制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太祖兵制改革的作用。
答案:(1)内容:统一募兵标准;改私人募兵为国家募兵;募兵以“情愿”为原则;合理规范募兵、养兵费用;强干弱枝;创立剩员和厢军制度。
(2)积极:推动募兵制成为宋朝主导兵制;提高了兵员素质和军队的战斗力;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百姓兵役负担;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导致后来出现冗兵、冗费问题。

[基础巩固]
1.《宋史·食货志》载:“(北宋)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为俗,重禁莫能止焉。”造成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宋初冗官,吏治腐败 B.战事不断,农民破产
C.北宋王朝,纵容兼并 D.佛教寺院强占民田
解析: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剥夺了功臣宿将的兵权,但鼓励他们“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自耕农不多,而且成为兼并对象,三分之一的自耕农沦为佃农。地主还采用各种手段隐瞒田产,少交赋税。北宋中期,社会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但社会矛盾十分尖锐。故此题选C。
答案:C
2.北宋诗人苏舜钦曾这样描述“游嬉于廛市间,以鬻巧绣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另一位北宋文士宋祁形容说“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上述材料突出反映了北宋中期面临的哪一社会问题(  )
A.冗官 B.冗兵
C.积贫 D.积弱
解析:材料意指北宋军队纪律涣散、腐朽。B主要指军队数量巨大,与材料意思不符;A、C在材料中亦无体现;D是指军队战斗力低下,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经常战败,故选D。
答案:D
[能力提升]
3.宋代官制分官、职、差遣三种,只有得到“差遣”了才能掌握实权。南宋史尧弼写道:“无其事虚设其官,无其功而空食其禄。”此现象使得宋代 (  )
A.中央政府的权力削弱   B.行政效率提高
C.地方势力得到增强 D.官僚队伍膨胀
解析:材料反映宋代通过分权来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错误;B项明显错误;材料与“地方势力得到增强”无关,故C项错误;“宋代官制分官、职、差遣三种”“虚设其官”等信息反映了宋代官僚队伍的膨胀,故D项正确。
答案:D
4.吴泰先生所著《宋朝史话》,文笔平实流畅,通俗易懂。书中第五章为“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变法运动”,书中所介绍的“社会危机”可能是指 (  )
①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②农民反抗斗争此起彼伏
③冗官、冗兵、冗费
④少数民族的威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北宋初年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结果导致了冗兵、冗费和冗官局面,积贫积弱;统治者“不抑兼并”导致土地兼并严重,并导致农民反抗不断发生;边境烽烟四起,辽、西夏的威胁。
答案:D
5.北宋中期,“三冗”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
①宋初增设官僚机构以分化各级官员权力
②形成庞大军事体系,军费开支增加
③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
④地主兼并土地,隐瞒田产,少交赋税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解析: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④和“三冗”局面的出现无直接联系,排除含④的选项即可。
答案:D
6.造成北宋积贫积弱局面的重要因素包括(  )
①冗官、冗兵导致冗费,北宋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 ②北宋中期军队数量有所减少 ③北宋军队统兵权与调兵权分开,指挥效率和军队战斗力降低 ④北宋大力削弱武将军权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①是造成积贫的原因,③④是造成积弱的原因。②与史实相反,北宋中期军队数量不是有所减少而是急剧增加。所以①③④正确,选B。
答案:B
7.下列是某学者整合的关于宋代的主要资料,由此可见宋代 (  )
(1)宋太祖极力提倡“宰相须用读书人”
(2)对先贤哲人的重视,“命葺修先圣庙”
(3)要求武人读书,“并励武人读书”
A.注重“以文治国” B.中央集权加强
C.冗官现象严重 D.理学影响深远
解析:材料中的“宰相须用读书人”“对先贤哲人的重视”“要求武人读书”等都体现了宋代注重“以文治国”,故A项正确。
答案:A
8.(宋仁宗景祐元年五月)程琳上疏,论:“兵在精不在众,河北、陕西军储数匮,而招募不已。其住营一兵之费,可给屯驻三兵。昔养万兵者,今三万矣。……天地生财有限,而用无纪极,此国用所以日绌(短缺)也。”对此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程琳建议减少军队员额
B.程琳认为国用日绌的原因是冗兵、冗官、冗费
C.程琳认为过量的兵员虚耗了国库储备
D.程琳认为北宋军事制度改革有一定的弊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进行准确解读的能力。材料主要论述冗兵、冗费的问题,A、C、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而B项中的“冗官”在材料中没有明确体现,故选B项。
答案:B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庆历三年九月,范仲淹等上奏宋仁宗)“国家开文馆,延天下英才……为大用之备。……两府两省子弟亲戚,不以贤不肖,辄自陈乞馆阁职事者,亦得进补。”
材料二 (庆历三年十一月,宋仁宗)诏:“自今见任、前任两府及大两省以上官,不得陈乞子弟亲戚馆职并读书之类。”
材料三 (庆历五年三月,宋仁宗就补荫选人问题下诏)“其庆历三年十一月条制勿行。”
(1)材料一中范仲淹等所言涉及北宋哪方面的弊政?
(2)据材料二回答,庆历三年的诏令能够起到怎样的作用?
(3)据材料三回答,庆历五年的诏令意味着什么?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延天下英才”“陈乞……亦得进补”即可得出。第(2)问实际上考查改革科举制度。第(3)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材料二回答;第二小问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1)选拔官吏只看门第,不看才学。
(2)使门第不高的一般地主知识分子,可以凭自己的才学参加到政权中来。
(3)庆历新政终告失败。根本原因:改革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杯酒释兵权
材料二 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三 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
——欧阳修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
(2)依据材料二、三,指出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及其与材料一的关系。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可知反映的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第(2)问,由“其后荐辟之广……祠禄之多,日增月益”可知官吏泛滥,由“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可知财政困难、军队战斗力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很容易得出其与材料一的关系。
答案:(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2)问题:官吏泛滥,财政困难,军队战斗力下降。关系:正是由于北宋初期过度地加强中央集权,造成北宋中期“冗官、冗兵、冗费”的现象,才出现这些问题。






PAGE



- 1 -









专题整合
一、知识结构认读

[认读要领]
一个朝代:北宋
两种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
三条措施:富国、强兵、育才
二、重大历史线索
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利弊
(1)有利:
①铲除了中唐以来重臣专权、武将拥兵和藩镇割据的基础,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②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持社会稳定。
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2)弊端:
①机构重叠,官员数量庞杂,财政开支巨大。
②调兵权与统兵权相互牵制,“兵不识将,将不知兵”,军队战斗力下降。
③地方财政困难,工作难以开展。
2.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项目 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
不同点 中心内容 整顿吏治 理财
改革程度 局部改革 全面改革
历史地位 时间短,作用不大 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局面
相同点 背景 北宋中期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
目的 解决社会危机(直接目的),维护封建统治(根本目的)
性质 地主阶级进行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特点 在当时皇帝的支持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有曲折性、复杂性
结果 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而失败
内在联系 都是克服危机、巩固统治的改革,庆历新政为王安石变法奠定了基础
三、题型应用体验
历史图表型选择题
【题型解读】
 图表型选择题是以文字、表格或图像、图线变化为信息载体,通过一定的数量关系来反映历史事物的数量特征,变化规律及内在联系的题目。该题型情景新、信息量大,考查考生获取有效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题技巧:一“审”:审表、审注、审设问;二“比”:对图表中的内容作横向或纵向的比较,总结出数据的基本趋势,并思考这种趋势背后的历史原因。
【典型例题】
北宋景德年间与庆历年间税收比较

项目 景德年间 庆历年间
商税 450 万(贯) 1 975 万(贯)
酒税 428 万(贯) 1 710 万(贯)
盐税 355 万(贯) 715 万(贯)
总计 1 233 万(贯) 4 400 万(贯)
观察上图,思考它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
A.北宋重农抑商政策废除
B.王安石变法成效显著
C.北宋中期税收大大增加
D.北宋百姓贫困
【技法攻略】
一“审”——审表格中的时间“北宋”“景德年间”“庆历年间”“税收”等关键信息;设问“历史现象”。
二“比”——横向比较商税、酒税等数据的变化,可以发现北宋庆历年间政策税收大量增加。
经上述分析,可知答案为C项。
【针对训练】
1.读图,东晋至清的数据变化反映了(  )

太湖地区东晋至清水旱灾害次数比较示意图
A.经济发展水平与水旱灾害次数成正比
B.隋唐的制度完善导致水旱灾害减少
C.农耕经济发展也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D.两宋的水旱灾害较多导致经济倒退
解析:审读图中的数据及变化趋势,抓住“水灾次数”“旱灾次数”“东晋至清”等关键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太湖地区属于我国南方,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农耕经济不断发展,但水旱灾次数增加即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故C项正确。A项太绝对,B项错在“制度完善”,D项错在“经济倒退”。
答案:C
2.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推断该朝代是(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解析:仔细提取表中的关键信息,如“文人阶层膨胀”“印刷技术”“分割职权”“将领们失去了主动性”等,再联系所学知识,宋代重文轻武、商品经济发展、活字印刷术发明等,即可得出正确答案C项。其他选项不具备题干的所有特征。
答案:C






PAGE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