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课件练习)(打包5套)人民版选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秋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课件练习)(打包5套)人民版选修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9-08 18:25:39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1.重点: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2.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作用。
预习导学精练梳理
巧学妙记
政权封建化加速
经济复苏繁荣(孝文帝改革
民族融合加强
为隋唐统一奠定基础
要点探究讲练互动






二 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

1.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①政府把地主多占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②均田制确立了受田农民对土地的完全所有权 ③均田制使农民获得了一定的土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④均田制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
解析:均田制是政府把无主荒地分给农民耕种,农民只有土地使用权,不得买卖。在土地私有制度下,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仍不可避免。
答案:C
2.据《洛阳伽蓝记》记载:“出西阳门外四里,御道南有洛阳大市,周回八里。”这一地区“多诸工商货殖之民。千金比屋,层楼对出,重门启扇,阁道交通,迭相临望”。上述材料表明(  )
A.魏晋时期,战乱未波及洛阳城
B.十六国时期,商品经济有发展
C.北魏迁都后,洛阳商业兴旺
D.南朝后期,江南经济超过北方
解析: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后,北方的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商业也日趋活跃,《洛阳伽蓝记》描述的正是这方面的情况。所以选择C。A、B项不符合史实;D项江南经济超过北方是在唐朝的安史之乱以后。
答案:C
3.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平均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  )
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
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
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
D.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
解析: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均田制的实行推动着鲜卑族从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转变。故应选B。
答案:B
4.诗歌中描写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这在实质上反映了(  )
A.汉族年轻女子能征善战 B.当时战乱不断
C.妇女地位的提高 D.民族融合的加强
解析:北魏时期,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高潮,汉族女子的骑射现象是受少数民族习俗影响的反映。
答案:D
5.北魏太和年间,拓跋政权议定百官秩品,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从品为北魏之首创。十九年,北魏政府又按照家世、官爵等标准,将代北以来的鲜卑贵族定为姓、族,姓为高,族次之。由此可知,北魏政府(  )
A.改变了选官方式
B.提高了官员俸禄
C.打破世族对官员的垄断
D.积极向汉族官制靠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议定百官秩品”,按照家世、官爵等标准为鲜卑贵族定姓,体现了鲜卑统治者积极向汉族官制靠拢,D项正确;A、C两项与材料矛盾;B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D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争亩衅以亡身,或因饥馑以弃业,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
——魏收《魏书·高祖纪上》
材料三 旧无三长,惟立宗主督护。所以民多隐冒,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李)冲以三正治民,所由来远,于是创三长之制而上之。
——魏收《魏书·李冲传》
(1)据材料一、二,指出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在土地问题上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简要分析采取这些措施的不同原因。
(2)材料一、三都涉及政治上的改革,分析其作用方面的共同点。
(3)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都是历史上成功的改革,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成功必须具备的要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比较、概括提炼以及调动运用知识进行论证的能力,同时渗透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第(1)问,根据对材料的理解概括归纳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采取的措施和不同原因。第(2)问,首先要准确把握材料信息,在此基础上再联系所学知识概括作答。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1)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孝文帝改革:采取均田制。原因(商鞅变法):井田制崩溃;(孝文帝改革):土地兼并严重。
(2)都打击了旧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3)顺应历史潮流;最高统治者支持;措施合理有效;改革者注重策略;改革者坚持改革、锐意进取、勇于斗争的精神等。

[基础巩固]
1.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我国北方流行“宁可少好,不可多恶”“顷不比亩善”的谚语,这表明(  )
A.北方农民好逸恶劳,不愿意耕种较多的土地
B.均田制下平均分配土地扼杀了农民耕种土地的积极性
C.北方农民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功效
D.北方贫瘠的土地比肥沃的土地多
解析:通过谚语“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即可看出当时人们追求少而精,“顷不比亩善”意即如果不能悉心耕作,种一顷地也不比一亩地上精耕细作的收入强。
答案:C
2.“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这是对下列哪次改革的描述(  )
A.梭伦改革 B.伯利克里改革
C.商鞅变法 D.孝文帝改革
解析:由所学可知,A、B两项是雅典民主改革,且雅典属于海洋文明,排除;C项商鞅变法时秦国不是“森林民族”。因此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能力提升]
3.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我国北方流行“宁可少好,不可多恶”“顷不比亩善”的谚语,这表明(  )
A.北方农民好逸恶劳,不愿意耕种较多的土地
B.均田制下平均分配土地扼杀了农民耕种土地的积极性
C.北方农民注意精耕细作和耕作的功效
D.北方贫瘠的土地比肥沃的土地多
解析:通过谚语“宁可少好,不可多恶”即可看出当时人们追求少而精,“顷不比亩善”意即如果不能悉心耕作,种一顷地也不比一亩地上精耕细作的收入强。
答案:C
4.正光(魏明帝正光元年,520年)以前,户口数比太康(西晋武帝)年间增加了一倍。照一倍计算,魏当有户五百余万,口三千余万……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如何促进水渠发展。出现上述情况,主要得益于(  )
①均田制的推行 ②俸禄制的广泛推行 ③孝文帝重视农业水利工程的修建 ④北魏时期铁犁和牛耕的广泛使用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户口数增加,这得益于均田制的推广和对鲜卑贵族对农民掠夺的限制,故①②正确;通过材料“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促进了水渠发展”可知③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④也正确,故选A项。
答案:A
5.《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童谣曰:“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诗歌和童谣说明了(  )
①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 ②平城是鲜卑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 ③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 ④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诗歌和童谣都反映了平城环境的恶劣,这也是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之一。故选C项。
答案:C
6.下图是出土的北魏文官陶俑,你从中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

①任用汉族地主 ②推行俸禄制 ③胡汉服装融合 ④接受汉族文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依据北魏文官陶俑图像显示不出是汉族地主,故①错误;俸禄制是孝文帝改革地方制度的内容,但材料中显示不出,故②错误;文官陶俑体现了汉服和胡服的搭配,故③正确;服饰的变化说明北魏接受汉族文化,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7.观察下图,你认为这两次改革具有的共同本质特点是(  )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A.都促进了封建化的进程
B.都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及分析、辨别能力。商鞅变法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正式废除了井田制,推动了封建地主统治的发展;而北魏孝文帝改革则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故选A项。
答案:A
8.独孤云是北魏孝文帝统治后期一名年轻的朝廷官员,下列行为将导致他受到惩处的是(  )
A.公然穿戴汉人样式的冠服
B.用鲜卑语与同僚交谈
C.将自己的姓氏改为汉姓刘
D.娶汉族士族地主之女为妻
解析:A、C、D三项均是孝文帝汉化措施。B项违反了禁止30岁以下的官员说鲜卑语的规定。
答案:B
9.改革是促进社会转型的重要途径。关于社会转型:一是指体制转型;二是指社会结构变动;三是指社会形态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魏迁都后“洛阳大市,周围百里”,“青槐荫陌,绿树垂庭,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魏改革之后的社会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
(2)你认为材料二中张之洞的观点是否正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概括北魏的社会情况,可通过材料来分析,主要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都市繁华;民族融合。根据所学回答原因,可从洛阳成为政治经济中心,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等作答。第(2)问判断张之洞的观点,并说明理由。张之洞在材料二中认为孝文帝改革学习汉文化,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此观点正确。根据所学来回答原因,改革加速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
答案:(1)社会经济发展,都市繁华;民族融合;各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原因:迁都洛阳,洛阳成为政治、经济中心;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等改革措施;各地商人往来的促进作用。
(2)正确。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鲜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与民族大融合。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6世纪初,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粮食产量比过去增多。6世纪初年,北魏全国人口比西晋太康年间南北方合计还要多出一倍。孝文帝重视兴修水利,他下令有水田之处,都要通渠灌溉,促进了水田的发展。
——费正清《东亚文明: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 北魏的洛阳……城中有不少“资财巨万”的富商大贾,有的富商住宅非常华丽,车马服饰可以同王侯相比。北魏的许多贵族高官显宦也都经商。
——费正清《东亚文明:传统与变革》
材料三

 鲜卑人乐俑      魏晋的汉人胡食画像砖
(1)根据材料一,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农业有了明显发展。你认为孝文帝改革的哪项措施起了重要作用?
(2)从材料二中你获取了什么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
(3)材料三中的两幅图片反映出什么历史信息?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4)综合以上材料,归纳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解析:第(1)问农业发展与孝文帝改革农业方面的政策有关。第(2)问由洛阳城中富商云集,甚至贵族也经商,可见商业比较活跃。第(3)问图片反映的是汉族与鲜卑族相互影响。第(4)问改革的影响注意要与材料联系。
答案:(1)实行均田制。
(2)北魏贵族来到中原后经商。说明鲜卑族接受了汉族的生活方式,商业在当时比较活跃。
(3)鲜卑族汉化,汉族生活习惯也深受鲜卑族文化的影响。
原因: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改革,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民族间文化的相互影响。
(4)孝文帝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彻底地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鲜卑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制度封建化、生产方式农业化,风俗习惯汉族化,从而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加强了民族大融合,为国家结束分裂、走向统一和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PAGE



- 1 -



(共20张PPT)
专题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1.重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过程、内容。
2.难点:认识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历史意义。
劝课农桑
露田
土地兼并
项目 原因 内容 影响
均田制 (1)将各族人民迁到京师附近分土定居,实行计口授田,“___________”
(2)由于战争和人口迁移,使北魏统治者掌握大量无主土地
(3)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阶级矛盾 (1)农民:领_______和桑田。义务:农民要承担一定徭役杂税
(2)官吏和地主:官吏可分到公田,地主原有土地不变 (1)限制了__________,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吸引更多流民定居
(2)使农民成为政府直接控制的编户,保证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租调
俸禄制
阶级
整顿吏治 北魏百官以收取______为谋生手段;贪污成风,影响政府经济收入,也激化了阶级矛盾 (1)官吏任期不再固定为六年,改由官吏政绩的好坏决定;对贪污帛一匹以上者及徇私枉法的官吏处死
(2)实行______ (1)对贪赃枉法严惩不贷,相对缓和了当时的______矛盾和民族矛盾
(2)俸禄制的实行,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巩固了政权
阴谋叛乱者
文化氛围
洛阳
迁都洛阳 (1)保守势力集中在平城,而______是中原政治、文化中心,改革阻力小
(2)平城地区产粮有限且常有水旱疾疫之灾;洛阳地处中原,农业发达
(3)平城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 (1)493年定都洛阳
(2)既对_____________予以镇压,又允许大臣“冬则居南,夏则居北”
(3)后又规定迁入洛阳的鲜卑人葬在洛阳 使洛阳成为政
治、经济中心;为孝文帝推行改革提供了地理环境和________。有利于巩固对中原的统治,促进民族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革除旧俗 适应迁都后的形势,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仿汉制;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通婚姻;重汉臣 (1)巩固了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的联系
(2)加强了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3)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一 励精图治的孝文帝改革

1.鲜卑孝文帝改革与下列哪种历史现象互为因果关系(  )
A.长期分裂     B.民族融合
C.民族战争 D.阶级斗争
解析:统一北方后,为了推动北方社会的发展,北魏冯太后和孝文帝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从社会风俗上看,提倡说汉话、改汉姓,允许与汉族通婚等措施又使得北方的民族融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A、C两项明显错误,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祖国的最终统一创造了条件。D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B
2.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民族融合的过程实质上是(  )
A.封建化过程 B.农业化过程
C.工业化过程 D.汉化过程
解析:民族融合是历史上的一个进步现象,它指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所以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学会了汉族的先进的农耕生产方式,开始了定居生活。故选B。而民族融合若从社会发展角度看,则是封建化过程。C项明显错误;D项是从特点说的。
答案:B
3.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有(  )
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民族融合加强 ②冯太后掌握实权,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文化 ③孝文帝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文化落后的深刻认识 ④鲜卑贵族实行民族平等政策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本题考查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归纳概括能力。孝文帝改革前,鲜卑贵族实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因此④错误,①②③都正确,故选D。
答案:D
4.根据文献记载,拓跋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这反映了当时北魏(  )
A.阶级矛盾尖锐
B.民族矛盾尖锐
C.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
D.汉族内部矛盾激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显示出北魏在当时采用民族压迫政策,其必然会导致民族矛盾尖锐。所以选B。
答案:B
5.北魏冯太后说:“立三长,则课(税)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此制度的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社会现象是(  )
A.豪强地主隐匿人口逃避赋役
B.官吏没有俸禄吏治腐败
C.鲜卑贵族排斥汉族地主参政
D.鲜卑贵族拒绝移风易俗
解析:“立三长”即邻长,里长,党长,直属郡州,负责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傜役和兵役。“苞荫之户可出,侥幸之人可止”说明此制度的实施改变了北魏初期的隐匿人口逃避赋役的社会现象。故A项正确;吏治腐败没有在材料中体现,故B项错误;排斥汉族地主没有反映,故C项错误;拒绝移风易俗看不出来,故D项错误。
答案:A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诸州刺史,牧民之官,自顷以来,遂各怠慢,纵奸纳赂,背公缘私,致令贼盗并兴,侵劫兹甚,奸宄之声屡闻。”
——魏收《魏书·高祖纪上》
材料二 丁卯,诏曰:“置官班禄,行之尚矣;自中原丧乱,兹制中绝。朕宪章旧典,始班俸禄……”……班禄以十月为始,季别受之。旧律,枉法十匹,义赃二十匹,罪死;至是,义赃一匹,枉法无多少,皆死。仍分命使者,纠按守宰之贫者……
——司马光《资治通鉴·齐纪二》
材料三 受禄者跼蹐(恐慌害怕),赇谒之路殆绝。帝哀庶狱,至于奉谳,率从降恕,全命徙边,岁以千计。京师决死狱,岁竟不过五六,州镇亦简。
——魏收《魏书·刑罚志》
(1)根据材料一分析,北魏出现了什么社会问题?导致这种社会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为解决材料一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北魏采取了哪些措施?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第(1)问第一小问需要注意材料的关键词语“纵奸纳赂”“贼盗并兴”等进行回答,第二小问需要结合教材知识分析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要阅读材料,提炼相关信息,然后规范作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归纳。
答案:(1)社会问题:吏治日益腐败,社会矛盾尖锐,百姓奋起反抗。
原因:北魏官吏原无俸禄,导致官吏贪污盛行,任意搜刮百姓。
(2)措施:制定俸禄制(班禄制),严厉整顿吏治;对官吏实行任期考核制度。
作用:使吏治好转,社会矛盾缓和,政局安定,农民安心生产,北方农业得到迅速发展,为以后的改革创造了有利局面。


[基础巩固]
1.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立北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
A.氐族       B.鲜卑族
C.羌族 D.匈奴族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间段是在220—589年,公元386年鲜卑族拓跋部建立魏国,史称北魏,故选B项。
答案:B
2.北魏改革之前“时民困饥流散,豪右多有占夺”,造成当时“民困”的原因主要是(  )
①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
②租调徭役繁重
③官吏贪污和搜刮民脂民膏
④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判断能力。“民困”的原因是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以及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①②③说法均是造成“民困”的原因。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一般而言不会对被统治阶级造成多大影响,排除④。故选A项。
答案:A
3.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注入了新的活力。下列评述正确的是(  )
A.采用均田制消除了土地兼并
B.实行俸禄制,杜绝了官吏贪腐之门
C.迁都洛阳,适应了游牧需要
D.易姓改服促进了民族间的交往交融
解析:本题主要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意义的理解。A项说法错误,采用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而不能说是消除;B项说法错误,说法太过绝对;C项说法错误,迁都洛阳适应了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的发展需要。所以选D项。
答案:D
[能力提升]
4.魏孝文帝认为:“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为此,孝文帝 (  )
A,颁布均田令
B.迁都洛阳
C.改变原有的风俗习惯
D.整顿吏治,推行官吏俸禄制
解析:解读材料可知,孝文帝认为平城“文轨未一”,乃“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不利于改革的进行和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为此,他提出迁都洛阳。
答案:B
5.魏碑体,又称龙门体、伊阙宗等,是一种介于汉晋隶书和唐楷之间的书体,其代表作是龙门石窟一千方左右的北魏造像题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二十方,被称为“龙门二十品”。魏碑体盛行主要得益于 (  )
①孝文帝提倡学习汉文化 ②孝文帝推崇佛教 ③儒学受到推崇 ④孝文帝改革,北方经济恢复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四个选肢都正确。故选D项。
答案:D
6.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后期的侧重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解析:解题关键是要对移风易俗的改革措施细加分析,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是衰落。
答案:D
7.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  )
A.佛教的传入
B.疆域的扩大
C.民族的融合
D.全国的统一
解析:北魏孝文帝在改革中大力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融合。北魏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就是民族融合在文化上的反映。
答案:C
8.下列对于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是改革前期建立的新制度
B.对北方所有的土地进行重新分配
C.提高了生产积极性
D.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解析:均田令分配的是国家控制的无主荒地,并不是所有土地。
答案:B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高祖曰:“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渐习,风化可新。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被发之人。王公卿士,咸以然不?”禧对曰:“实如圣旨,宜应改易。”……
又引见王公卿士,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我徂东山,虽不三年,既离寒暑,卿等何为而违前诏?”禧对曰:“陛下圣过尧舜,光化中原。臣虽仰禀明规,每事乖互,将何以宣布皇经,敷赞帝则?舛违之罪,实合刑宪。”高祖曰:“若朕言非,卿等当须庭论,如何入则顺旨,退有不从?昔舜语禹:汝无面从,退有后言。其卿等之谓乎?”
——魏收《魏书·列传第九》
(1)材料中“高祖”是指谁?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高祖在位期间有何重大举措?这些举措有何影响?
(3)材料中的事件表明了高祖怎样的态度?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信息及著作出处可以判断“高祖”是北魏孝文帝。第(2)问,一方面根据材料归纳,另一方面结合教材知识列举作答。第(3)问,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加以归纳即可。
答案:(1)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2)重大举措:在经济上推行均田制,这使一部分农民获得土地,负担也相对减轻,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政治文化上整顿吏治,迁都洛阳,推行一系列汉化政策,如禁鲜卑语、改鲜卑复姓、禁胡服、改官制、改革律令等。
影响:增加了国家收入;加强了国家对人民的控制,巩固了统治;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和封建化;加强了各民族的大融合。
(3)坚决推行改革;根据实际情况推行相应措施等。
10.在古代改革中,往往会涉及土地制度的调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记》记载: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战国策》说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废止“田里不粥(“粥”同“鬻”,音yù)”的原则。所谓“阡陌”,指“井田”中间灌溉的水渠以及与之相应的纵横道路,纵者称“阡”,横者称“陌”。“封疆”是指奴隶主贵族受封井田的界限。
材料二 均田制的主要内容,就是关于国有土地还授的规定。按照这个规定,凡成丁男子(年十五至七十)则从国有土地中授给露田(只准种庄稼,不准栽树之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此即所谓“正田”。如果需要休耕,则加倍授露田,称之为“倍田”。
——摘编自田雨《谈北魏均田制的内容与性质》
(1)根据材料一,回答商鞅变法对土地制度所作的改革。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魏均田制的施行所发挥的进步作用。
(3)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和北魏均田制在土地所有权方面改革的不同点和对社会生产关系产生的相同影响。
解析:第(1)问,回答时要突出土地制度在改革前后的变化。第(2)问,应站在经济发展的角度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侧重答出改革对土地所有权性质的影响;第二小问要答出两次改革对社会转型的促进作用。
答案:(1)开阡陌,从法律上废除了奴隶制下的土地国有制,确立了封建的土地私有制。
(2)在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一部分土地的使用权,提高了生产积极性,使粮食产量不断提高,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3)不同点:商鞅变法改变了土地的所有权性质;北魏均田制并没有改变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分配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相同影响:都促进了两国向封建社会的转型。






PAGE



- 1 -









专题整合
一、知识结构认读

[认读要领]
一个主题: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两大背景:北魏统一北方与民族大融合趋势
三条重要内容:制度创新、迁都洛阳、汉化政策
二、重大历史线索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和社会矛盾的激化为孝文帝改革提供必然性和可能性。
2.孝文帝是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习俗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封建化改革。
3.均田制推动鲜卑族由游牧经济向农耕经济转型,也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4.迁都洛阳后,全面的汉化政策表达了孝文帝对先进文化的追慕之情。
5.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三、题型应用体验
程度型选择题
【题型解读】
1.程度型选择题又称最佳选择题,就是在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且表述最完整最准确。其他各项中有没有明显错误,但不够完整全面。
2.程度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概念的准确理解和辩证思维能力。题干中明确提出了程度性的要求,如包含有“最”“根本”“全面”“决定性”“直接”等词语。
【典型例题】
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其主要特点是(  )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承担国家的租税役
C.限制地主土地兼并,均衡农民和地主土地
D.将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
【技法攻略】
看材料——本题主要考查均田制。
明设问——均田制的主要特点。
析选项——A项表述不正确,因为均田制的前提是国家掌握着土地,政府只把部分土地分配给农民,而不是全部;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但不是把所有土地都均衡分配给农民的,可排除C项;D项不符合历史事实,可直接排除;所以B项正确。
定答案——由以上分析可确定,本题答案为B项。
【针对训练】
1.据《魏书》记载,北魏从立国到孝文帝时的八十余年中“爵无禄”,484年,孝文帝规定“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还规定“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孝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规范赋税制度    B.推行汉化政策
C.加强集权 D.整顿吏治
解析:由题干中“爵无禄”“以为官司之禄”和“赃满一匹者死”可知是北魏制定的官吏俸禄制度,其主要目的是整顿吏治,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此有密切关系,也都是目的之一,但非主要。
答案:D
2.在对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原因进行探讨时,某班同学提出了以下几种观点,其中最为合理的是(  )
A.统治者恰当地处理了民族关系
B.统治者注重学习汉族政治文明
C.北魏统治者注重农业经济的发展
D.拓跋部拥有骁勇善战的民族性格
解析:解答时,需要注意题干要求选择的是“统一黄河流域的原因”。在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过程中,统治者主要依靠的是武力征服,通过武力强迫其他民族服从其统治。而当时的北魏无论是政治模式、政府政策还是社会经济,都是比较落后的,各民族间也是矛盾重重。故选D项。
答案:D






PAGE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