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专题七 俄国农奴制改革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2.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1.重点:《农民改革法令》的主要内容,农奴制改革后农民处境的变化,农奴制改革的性质。
2.难点:如何理解农奴制改革的局限性?为什么说改革是不彻底的?探讨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年份 棉花加工/吨 冶铁/吨
1861 30 951 327 610
1891 171 994 992 210
预习导学精练梳理
巧学妙记
农业资本主义化
经济近代化
工业机器生产化
年俄国农奴制
资产阶级性质
俄国近代化
影响
不彻底性
参仿代议制
矛盾激化
改|政治近代化
司法西方化
革
军事教育近代化
要点探究讲练互动
二 自上而下的改革
1.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中,亚历山大二世认为“为了保护地主的利益,凡是能做的一切他都做到了”。因此在改革后,俄国地主有权( )
A.自由买卖领地内的农民
B.对领地上农民进行司法审判
C.没收农民的私有财产
D.保留原有土地的所有权
解析:在改革后土地仍属地主所有,但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农民除了要交付赎金,还要承担各种临时义务,故D项符合题意;俄国地主不能自由买卖领地内的农民,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司法审判问题,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在改革后,俄国地主无权没收农民的私有财产,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答案:D
2.列宁曾指出,经过1861年改革,“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的一干二净”。下列能够说明这一点的是( )
A.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
B.农民可以通过赎买的方式获得土地
C.农民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
D.农民仍然受到地主控制的村社的严格管理
解析:材料“被剥夺的一干二净”体现的是农奴制改革的掠夺性,B项符合题意;A、C、D项没有体现出掠夺性。
答案:B
3.在俄罗斯的农村急于建立起一系列管理农民的机构,如村社、乡理事会、乡法院以及选出的村长、征税官,这是因为( )
A.彼得一世改革,手工工场大量增加
B.农奴已经解放,需要设立管理机构
C.工业革命开展,需要设立征税机构
D.克里米亚战败,各地农村动荡不安
答案:B
4.下列关于“二一九法令”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废除了俄国农奴制 B.没收地主土地转归农奴
C.由资产阶级所制定 D.为俄皇签署,具有封建性
解析:“二一九法令”是俄国正式宣布废除农奴制而颁布的法令,故A项正确;农奴制改革并不是将地主土地没收转归农民,故B项错误;“二一九法令”由以沙皇为首的封建势力所制定,故C项错误;“二一九法令”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因而具有资本主义性质,故D项错误。
答案:A
5.列宁说:“如果总的看一看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
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解析:列宁的话说明俄国农奴制改革推动了俄国的政治和经济近代化,C说法正确;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C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的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从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孙成木等《俄国通史简编》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亚历山大二世要“从上面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依据材料,指出他要解决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结合史实,说明“谣传……是不公正的”。这对俄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解析:第(1)问,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为了解决阶级矛盾,亚历山大二世要废除农奴制。第(2)问,首先肯定废除农奴制促进了俄国社会的发展,其次说明其局限性。
答案:(1)问题:农奴制问题。原因:阶级矛盾的尖锐(或农奴的反抗)。
(2)史实:农民名义上获得了自由,但要出高价赎买土地,并仍受村社的控制。影响: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基础巩固]
1.“1859—1879年,注册棉纺企业的机器织机数量增长了46倍,而手工织机减少了23%。两种生产设备的比例为3.2∶1。”这些数据表明( )
A.农奴制改革后,俄国机器生产得到推广
B.农奴制改革使得俄国手工纺织缺乏人员
C.棉纺织业是农奴制改革后的新兴行业
D.19世纪中期,俄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
解析:1859—1879年机器织机增多,手工织机减少,说明农奴制改革后,机器生产在俄国棉纺织业得以推广,故A项正确; B、C两项由材料无法得以印证;19世纪末,俄国基本上完成工业革命,故D项错误。
答案:A
2.“解放法令颁布十五个月后,当我再看到农民时,我只有敬慕他们。他们同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就像一个平等的人在同另一个平等的人交谈。”农民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其从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
B.其可以高价赎买到一块份地
C.其摆脱农奴主控制,归村社管理
D.其彻底摆脱封建束缚
解析:农奴从法律上获得了人身自由,所以在与以前的主人交谈时,可以平等交谈。
答案:A
3.沙皇政府参照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突出表现为 ( )
A.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
B.选举没有严格的财产资格限制
C.在村社之上建立乡级行政机构
D.地方掌握实权的行政官僚由沙皇任命
解析:俄国1861年以后的政治体制改革中有严格的财产资格限制,排除B项;C、D两项是加强对农民阶级控制和加强专制的措施,不是向西方学习、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表现。
答案:A
[能力提升]
4.亚历山大二世进行政治改革的目的是( )
A.加强资产阶级专政
B.学习西方的司法制度
C.加强军事实力
D.使沙皇专制制度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解析:注意问题的角度:政治改革的目的。A说法错误,D说法正确,亚历山大二世进行政治改革的目的是使沙皇专制制度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因为沙皇专制和农奴制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B不属于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内容,C不属于政治改革。
答案:D
5.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集中表现在( )
①封建地主主持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②实现了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 ③广大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有利于工业革命的扩展 ④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了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有关知识点。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步伐。①②③④说法正确,选A项。
答案:A
6.1861年改革推动了俄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 )
A.近代司法制度的完善 B.地方自治制度的建立
C.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D.立宪君主制度的建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1861年改革是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开始。A项近代司法制度的完善表述错误,只能是对旧司法制度的改革,建立了近代的司法制度。C项表述错误,沙皇专制制度仍然存在。D项不属于1861年改革的范畴。
答案:B
7.如图是反映俄国1861年改革的漫画。从中获取的相关信息正确的是( )
①“文明的火炬”与废除农奴制有关 ②改革牺牲了一部分人的利益 ③“文明”的传播主要靠沙皇专制的推动 ④“文明”进程的方式是西方政治文明的典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图中“文明”是对农奴制改革配套措施的讽刺,为了使传统的专制制度能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沙皇在其他方面作出了一些改革,故①正确;由于反对者的存在,沙皇在“文明”的口号下,把他们流放到西伯利亚,故②正确;这场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领导的,故③正确;这场改革由于是由专制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留下了大量的封建残余,故④错误,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8.赢得“解放者”美誉的亚历山大二世被炸身亡,主要是因为他( )
A.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B.严重损害了农奴主利益
C.遭到资产阶级的反对
D.对农民进行了残酷的掠夺
解析:亚历山大二世推行的农奴制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在维护农奴主利益的前提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但改革实质上是对农民的掠夺,一批代表农民利益的平民知识分子形成了民粹派,1881年亚历山大二世被民粹派中的激进分子刺杀。
答案:D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期待着众多领地上的那些有头脑的领主们自己来表示,他们打算多大程度上可能改善自己农民的命运。
——扎哈罗娃《亚历山大二世》
材料二 “人们有理由推断,农民对解放宣言无比感激无比高兴……可实际上,宣言在农民中间引起的与其说是欣喜,不如说是失望……农民无非从两种立场出发(一是历史权力,二是物质利益)来看这个问题,从这两种观点看,解放法案对此问题并不能提供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
——华莱士《俄国》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促使俄国的贵族阶层同意改革农奴制的因素。
(2)改革后俄国农奴的政治、经济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农民失望的原因。
答案:(1)俄国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农奴制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阶级矛盾尖锐;解放农奴的方案尽可能的保护了地主贵族的利益。
(2)变化: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得到一块份地。原因:仍受村社的控制;获得土地要付出高额赎金;农民实际获得的土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未缴清赎金前,农民仍受农奴主的剥削。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劳役的办法……
——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
材料二 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时间 企业数/家 工人人数/人 产值/千卢布
1860年 99 11 600 7 954
1879年 187 42 000 51 937
据统计,1860—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产量和棉纺织业的产值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产量的增加则超过了19倍,石油产量猛增了200多倍。在此期间,俄国的整个工业产量增长了6倍,铁路线增长了35倍多。
——国家统编教材《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1)材料一所反映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哪些历史信息?导致以上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意义和实质。
解析:本题考查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第(1)问材料中“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说明改革不仅没有减轻农民负担,反而加重了农民负担。第(2)问注意材料二中“机器制造业”“生铁”“钢”“石油”等工业产量增加的信息。原因注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问意义据所学作答,实质是农奴主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
答案:(1)改革加重了农民负担,农民十分不满。
(2)俄国工业迅速发展,煤、钢、石油产量迅速增加。根本原因:农奴制改革。
(3)意义: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实质:它是对农民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掠夺。
PAGE
- 1 -
(共21张PPT)
专题七 俄国农奴制改革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1.重点:封建农奴制对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阻碍;克里米亚战争失利对俄国社会的影响。
2.难点:比较俄国与西欧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的差距,从国内和国际两方面整体把握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资本主义
工业
表现
农业 (1)19世纪初期,用雇佣劳动力代替农奴的_________农场出现
(2)农民阶级内部出现了富农和贫农的分化:少数富裕农民成为新兴的农村资产阶级,剥削贫农
工业 (1)19世纪30年代末,俄国开始_____革命,机器生产逐步代替手工劳动,工业企业的数目逐年增多
(2)俄国资本主义的总体发展水平大大低于西欧诸国
国别 工业水平 铁产量/万吨 铁路长度/千米
俄国 手工业 28 1 606
英国 机器生产 385 14 603
预习导学精练梳理
巧学妙记
19世纪中叶俄国农奴制危机
19世纪上半/农奴制严重阻
民主主义
克里米亚
期农民骚动)碍了俄国资本)者发动起义以(战争惨败带
越来越多/主义的发展
新思潮涌动
来的影响
俄国不得不进行改革
要点探究讲练互动
一 危机笼罩下的俄国
1.“那是一个极其黑暗极其龌龊的时代,除了匍匐于王权脚下的草芥,任何生命都不能生长。”19世纪中期俄国的黑暗在政治上主要表现为( )
A.沙皇实行封建专制统治
B.实行农奴制,农奴地位卑微、生活悲惨
C.任何人都没有生活保障
D.实行对外战争
解析:题干材料体现了沙皇专制制度在政治上的黑暗。
答案:A
2.农奴制度对俄国工业革命的影响不包括( )
A.农奴生活非常贫困不利于国内市场的发展
B.农奴没有人身自由不利于自由劳动力的需求
C.农奴制度维系着自然经济
D.农奴掌握的社会财富不利于工业投资
解析:农奴是国民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但他们生活非常贫困,社会财富主要集中在封建主手里。
答案:D
3.《俄国农奴制度的废除》中记载:“农奴制改革前夕,有这样一个地主,人们问他为什么不使用打谷机时,他回答说:‘打谷机要花费许多钱,还需要修理,还需要喂养马匹(用马匹来带动机器);而农民一文钱也不要花费。’”这实质上表明 ( )
A.农民比机器生产效率高
B.农民价格低廉
C.农奴制阻碍了俄国社会进步与发展
D.农民实用性更强
解析:A项不符合史实,B、D两项属于表面现象;“打谷机要花费许多钱,还需要修理”实质上体现了农奴制度影响了机器产品的使用与推广,影响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答案:C
4.1821年,“救国协会”南方协会通过了佩斯捷利起草的《俄罗斯法典》,主张废除农奴制和等级制,建立共和国;1825年,“十二月党人”发动武装起义。这次起义的性质是( )
A.激进的农奴主贵族的抗争
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C.封建地主集团宫廷政变
D.平民知识分子领导的农奴解放运动
解析:由“主张废除农奴制和等级制,建立共和国”“十二月党人”“发动武装起义”等分析可知是资产阶级发动的武装革命,B项正确。
答案:B
5.19世纪中期,以车尔尼雪夫斯基为首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认为解放俄国农奴的途径是( )
A.进行改革 B.只能革命
C.自上而下解放农奴 D.发动克里米亚战争
解析:车尔尼雪夫斯基是沙皇封建专制主义和农奴制的坚定反抗者。他站在革命民主派的立场上,深刻地揭露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为了挽救封建地主统治而实行的所谓“农奴改革”的掠夺性质,坚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派对沙皇制度的妥协和投降。他号召农民群众“拿起斧头”来推翻沙皇统治和腐朽的农奴制度,用革命手段无偿地夺取土地。
答案:B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什么力量迫使他们搞改革呢?这就是把俄国拖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力量。地主农奴主不能阻挠俄国同欧洲商品交易的增长,不能保持住旧的崩溃的经济形态。如克里木(克里米亚)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解放以前农民的“叛乱”每十年都要高涨一次。这使头号大地主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承认,从上面解放比等待下面推翻要好些。
材料二 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工作了吗?我们不能以我们所有广阔的领土和无数的人口来对付这场斗争。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我们不是在走向胜利,而是在走向失败,我们唯一得到的一点安慰是,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从材料一中归纳指出俄国实行农奴制改革的原因。
(2)材料二中“我们与文明的斗争”指的是什么?什么历史事件验证了材料的预测?“俄国将通过这一经历学到今后对它的发展有用的一课”表达了什么样的政治目的?
答案:(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农奴的反抗斗争。
(2)①指的是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的俄国将与工业高度发达的西欧国家发生冲突。②是克里米亚战争。③只有废除农奴制度,尽快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才是俄国的出路。
[基础巩固]
1.19世纪中叶,俄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缓慢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很少
B.交通运输发展很慢
C.农奴制的阻碍
D.国内市场狭小
解析:19世纪中叶俄国工业的总体特点是“发展缓慢”,而这一特点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农奴制的阻碍。由于农奴制的存在,俄国的工业生产缺乏必要的自由劳动力和工业资金,农奴的贫困不能提供必要的国内市场,这一切都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答案:C
2.19世纪上半期的俄国报纸上,曾经有出售家奴与阉马的广告。有饲养猪犬和吹笛唱歌等专长的农奴竟与马匹同列。这种现象主要说明了( )
A.农奴有猪犬马等私有财产
B.农奴有吹笛唱歌等很多专长
C.农奴社会地位低下
D.农奴擅长饲养猪犬
解析:农奴经常被出售,农奴竟与马匹同列说明农奴毫无人身自由,社会地位低下。
答案:C
3.“我们从法国取道海路回到俄国。皇家禁卫军第一师在奥拉宁鲍姆登陆,听副主教杰尔查文吟咏感恩赞美诗。祈祷时,警察冷酷无情地殴打着试图移近排列成行的军队的人们。这给我们留下了回到祖国时第一个令人不快的印象。”面对这些“令人不快”的现象,这些回国的人后来的行动是 ( )
A.进行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
B.发动了十二月党人起义
C.发动了克里米亚战争
D.推翻了沙皇专制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我们从法国”可判断这些人是从法国远征回俄国的军官或士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他们回国后成立了秘密革命组织,后来发动了十二月党人起义,A、C、D不符合史实。
答案:B
[能力提升]
4.观察下列两幅有关19世纪俄国农奴境况的图片,图片表明 ( )
图1地主毒打农奴 图2贫困的俄国农奴
①农奴的社会地位比较低下 ②农奴的生活水平较低 ③农奴主对农奴进行严格的限制 ④俄国的生产关系发展水平落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图1表明农奴受到封建主的严格限制,社会地位低下;图2说明农奴的生活水平较低;19世纪,欧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迅速发展,而俄国还保留着落后的农奴制。所以,①②③④均是正确的。
答案:D
5.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论述一场战争的影响时说:“现在沙皇政府遭到惨败……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给俄国人丢了丑,同时也在俄国面前给自己丢了丑,前所未有的觉醒时期开始了。”这一“觉醒”指的是( )
A.开始认识到军事制度建设的迟滞落后
B.开始认识到沙皇专制政体的腐败落后
C.开始认识到封建农奴制的腐朽落后
D.开始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解析:这一“觉醒”指的是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开始认识到封建农奴制的腐朽落后,然后进行农奴制改革,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6.据统计,1801—181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83次;1811—182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124次;1821—183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则达到了156次;1831—184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143次。这从根本上意味着( )
A.农奴为争取自由而斗争
B.农民骚动威胁着农奴制度的基础
C.农民骚动不断增加
D.农奴反对封建主的斗争由激烈转为短暂的平静
解析:解答本题要仔细分析材料提供的数据变化并结合题干“从根本上”。农民的抗争沉重打击了沙皇专制统治,动摇了农奴制度的基础。
答案:B
7.克里米亚战争前夕,俄国有识之士指出:“文明现正以它的力量反对我们,我们已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什么准备工作了吗?……当我们谈论反对拿破仑的光荣战役时,我们忘记了自那时以来,欧洲一直在进步的道路上稳步前进,而我们却一直停步不前。”这说明俄国有识之士强烈要求( )
A.改变现状,走向近代化 B.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C.进行资产阶级革命 D.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解析:本题实际考查了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背景。俄国1855年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加剧了国内经济社会危机,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加剧了社会矛盾,推动了农奴制改革。据此结合材料,本题选A。
答案:A
8.19世纪中叶,俄国知识分子认为:“我们为与文明的这场斗争做了什么准备吗?……我们不是走向胜利,而是走向失败。”这里的“斗争”是指( )
A.农奴起义 B.克里米亚战争
C.农奴制改革 D.十二月党人起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文明”,是指代表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的英、法等西方国家。再结合19世纪中叶可以判断这场斗争是指克里米亚战争。
答案:B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早在战争开始之前,朕难以忘怀的先皇便曾向我国所有忠实臣民以及世界各强国庄严地发表过声明,消除对我们东方教友的迫害和保卫他们的权利是他唯一的目的和愿望……俄罗斯人!你们的劳动及牺牲不是白费的。伟大的事业已经实现了,虽然这是通过另外一种不能预见的道路来实现的,现在朕可以问心无愧地结束流血牺牲,将宝贵的和平归还朕可爱的祖国。
——《结束克里米亚战争的宣言(1856年3月19日)》
材料二 五名“十二月党人”领袖被处死时,沙俄当局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举行了一次盛大的祈祷仪式,以示庆祝。赫尔岑后来写道:“我参加了祷告式,我当时只有14岁,隐没在人丛中,就在那里,在那个被血淋淋的仪式玷污了的圣坛前面,我发誓要替那些被处死刑的人报仇,要跟这个皇位、跟这个圣坛、跟那些大炮战斗到底。”
(1)就战争目的、结果和影响批驳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的观点。
(2)材料二中“五名‘十二月党人’领袖被处死”反映了俄国历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这一事件产生了什么影响?
(3)赫尔岑是俄国历史上一位怎样的人物?他有哪些基本主张?他进行了哪些主要活动?
解析:第(1)问解答首先要明确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的观点“消除对我们东方教友的迫害和保卫他们的权利是他唯一的目的和愿望”,然后结合战争的目的、结果及影响具体分析回答。第(2)问要注意结合材料内容回答。第(3)问,对人物的评价要客观。
答案:(1)目的:争夺地区霸权;摆脱统治危机。结果:俄国战败。影响: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导致俄国国际地位下降。
(2)“十二月党人”推翻沙皇专制的起义被镇压。影响:打击了沙皇专制制度,唤醒了俄国民众,鼓舞了更多的人为废除农奴制进行斗争。
(3)赫尔岑是俄国历史上著名的革命民主主义者。主张:反对沙皇专制,在俄国建立民主制度。主要活动:创办报刊宣传革命思想,筹划成立革命组织,进行反对沙皇专制统治的革命活动。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克思对俄国经济和政治情况以及迫使政府准备改革的原因,作了深刻的分析。马克思指出,亚历山大一世和尼古拉一世早就不得不提出解放农民的问题,可是这“并不出于任何什么人道的动机,而出于纯粹的国政的打算”。克里木战争(即克里米亚战争)后,农民解放问题特别尖锐地被提出来了。各省发生的火烧庄园事件,乃是对沙皇政府的警报,并迫使沙皇去推动改革的事情。
——齐世荣《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
材料二 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对莫斯科的贵族们发表下列声明:“人身握有的现行制度是不能维持不变的了。自上而下地废除农奴制比坐等它被自下而上地废除要好得多。”
——潘克拉托伐《苏联近代史》
(1)材料一中“国政的打算”是指什么?
(2)亚历山大二世为什么说“自上而下地废除农奴制比坐等它被自下而上地废除要好得多”?
答案:(1)它是指维护沙皇专制统治的需要。
(2)从下面废除,意味着农民自己起来推翻沙皇专制制度,从上面开始废除能够保存沙皇专制统治,最大限度地维护农奴主的利益。
PAGE
- 1 -
专题整合
一、知识结构认读
[认读要领]
一大潮流:资本主义发展潮流
一个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两个方面:改革的两面性
一个核心:废除农奴制度
三个近代化:政治近代化、经济近代化、军事近代化
二、重大历史线索
1.俄国1861年改革只能走自上而下的道路的原因:
(1)根本原因: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低,以沙皇为代表的贵族地主力量强大。
(2)从人民群众看,由于农奴制的存在,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落后,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无法成为改革的强有力的领导;农民阶级觉悟较低,其斗争是分散的、自发的。
(3)从统治阶级看,沙皇政府力量强大,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使沙皇认识到必须废除农奴制,有些贵族也认识到资本主义剥削更加有利可图。
2.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资本主义性质的:
之所以说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可以从政治、经济、阶级关系、思想观念等方面予以说明。可参照下列图示:
三、题型应用体验
图片、漫画类选择题
【题型解读】
1.从表现形式看:以历史文物、人物、漫画等图片的形式呈现。
2.从考查的功能看:联系实际,结合漫画图片中的文字,考查其中的隐含信息。
【典型例题】
下图是关于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一幅漫画,在“文明”的口号下,沙皇把大批的反对者流放到西伯利亚,这说明1861年改革( )
A.没给俄国带来变化 B.阻止了俄国近代化
C.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D.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技法攻略】
析图片——一看人物穿戴及行为,结合题干说明可知是沙皇迫害大批反对者,并流放他们到西伯利亚;二看文字说明:“文明的火炬”到“西伯利亚”。
察意图——可知漫画的主旨是讽刺农奴制配套改革措施,依然实行沙皇专制统治,并没有实现俄国的民主。
常联系——本漫画反映的是俄国1861年改革的内容。
定答案——本题中的漫画讽刺的是俄国1861年改革的局限性,答案选C。
【针对训练】
1.《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画家列宾的作品,它反映出当时的俄国( )
A.水上交通运输发达
B.沙皇重视发展国内交通
C.工业革命还未展开
D.交通运输水平十分落后
解析:图片反映了俄国交通运输业的落后,还用人力运输。19世纪俄国已开始了工业革命,故C错误;A、B不符合题意;故D正确。
答案:D
2.下图为2011年俄罗斯发行的“斩断身上的锁链”纪念金币。此处的“锁链”是指( )
A.沙皇专制制度 B.农奴制度
C.“村社”制度 D.黑人奴隶制度
解析:结合时间“2011年”“俄罗斯”等信息,特别是金币上的时间“1861”文字信息“斩断身上的锁链”,可知纪念的是1861年农奴制改革。“锁链”即指农奴制。
答案:B
PAGE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