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专题二 商鞅变法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1.重点:商鞅变法的必要性;给秦国带来的巨变;变法成功的因素。
2.难点:正确评价商鞅变法。
预习导学精练梳理
巧学妙记
经济落后
国力大增
夷狄遇之
虎狼之国
军事落后
前鞅后雄于诸侯
分封制卜
变法
中央集权制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要点探究讲练互动
二 秦国的崛起
1.有史学家高度评价商鞅“官僚化的革新政策”,认为它使分散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堪称世界政治制度的“一项创举”。这一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商鞅变法( )
A.改变了权力逐级弱化的态势
B.巩固了法家文吏的政治地位
C.在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制
D.改变了秦国国内的阶级结构
解析:建立县制改变了权力逐级弱化的态势,从而使分散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所以选A项;商鞅变法并未起到巩固法家文吏的政治地位的作用,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不涉及土地私有制问题,C项排除;材料不涉及阶级结构的信息,D项排除。
答案:A
2.商鞅变法时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这表明商鞅变法( )
A.要取消贵族特权
B.模糊了社会等级界限
C.使贵族体制发生转变
D.以废除奴隶制为重要目的
解析:根据关键词“商鞅变法”、“军功”、“受上爵”、“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可知题中的规定为军功爵制度,加之“明尊卑爵秩等级”,进一步明确了爵位等级,这些共同作用于贵族体制,使其产生变化,没有彻底的取消贵族特权,故A项错误;材料进一步明确了爵位等级,故B项错误;商鞅变法采用军功授爵制,打破原来世卿世禄的贵族体制,故C项正确;材料与奴隶制的存废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
3.苏轼认为:“商君之法,使民务本力农;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商鞅变法重刑罚,轻教化 ②商鞅重视农业,轻视商业
③苏轼的评价较为客观公正 ④商鞅重视利益,轻视道德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B
4.《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
A.允许工商业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
D.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
解析:题干中“宗室贵戚多怨望”是宗室贵戚利益在商鞅变法中受到损害造成的。A项说法不对;B、C两项的经济措施没有触动他们的根本利益;D项取消了其特权,故其“多怨望”。
答案:D
5.秦惠文王即位后,商鞅遭迫害出逃至一客栈投宿,客栈主人不敢收留,说:“商君定有法律,谁让没有凭证的旅客住宿,谁就要连坐的。”商鞅只得逃往魏国避难。这个故事主要说明( )
A.商鞅之法已经深入民心
B.商鞅本人遭民众切齿痛恨
C.守旧贵族反攻倒算
D.商鞅对秦国没有贡献
解析:从题干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变法的措施已得到贯彻,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1)材料反映了商鞅制定的哪一项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质是什么?
(2)军功爵制是由战国时期的什么制度发展而来的?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结构有何影响?
答案:(1)军功爵制。实质是为适应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而建立的一种封建等级制度。
(2)是由赐爵制度发展来的。影响:传统贵族没落,军功地主崛起。
[基础巩固]
1.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
A.重农抑商 B.统一度量衡
C.迁都咸阳 D.按军功授爵
解析:按军功授爵打破了旧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
答案:D
2.《战国策·秦策一》中:(公元前33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而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 ( )
A.没落贵族 B.立功将士
C.新兴地主 D.富裕农民
解析: 从材料内容可知,该“人”挑拨大王和商鞅的关系,意在反对变法,因此应该代表没落贵族的利益,故选A。
答案:A
3.下列文献记载中,最能从根本上决定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趋势的是 ( )
A.“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B.“神农乃始教民,尝百草之滋味”
C.“恶金(指铁)以铸锄夷斤欘,试诸壤土”
D.“伐木而树谷,燔莱而播粟,火耕而水耨”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农具,说明了生产力得到发展。A是从政治角度说明奴隶社会分封制的瓦解,B、D主要指的是原始社会农业的生产水平。故选C项。
答案:C
[能力提升]
4.商鞅变法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主要表现在( )
①统一度量衡 ②废除“世卿世禄制” ③实行二十级爵制 ④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商鞅变法主要从爵制和政治体制两个方面瓦解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一是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二是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故②③④正确;①与题意无关。
答案:B
5.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有消极影响的是( )
①重农抑商 ②“燔诗书而明法令” ③奖励军功 ④废除井田制 ⑤实行连坐法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⑤
C.①②③⑤ D.②④⑤
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内容及结果中的消极影响,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商鞅变法的三大偏差:压制工商业、弃绝文化、以刑杀立威。据此结合备选项便可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B项。
答案:B
6.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施以车裂之刑。但是,“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上述现象说明( )
①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②商鞅变法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③变法者多数没有好结果
④商鞅实行严苛的法律,自食其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解析:商鞅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趋势,损害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但并不意味着变法者大多没有好的结果以及变法者自食其果,故选择C。
答案:C
7.商鞅主张重农抑商,黄宗羲主张工商皆本。形成这两种不同观点的根源在于( )
A.阶级立场不同 B.政治主张的分歧
C.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D.社会性质的差异
解析:不同的思想主张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关,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形成的根源即当时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答案:C
8.六虱指的是危害国家的六事。《商君书·靳令》指出,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为“六虱”。这反映了秦国当时( )
A.儒家思想没有市场 B.法家思想备受冷落
C.道家思想成为主流 D.墨家思想渐趋没落
解析:“礼乐、诗书、修善孝悌、诚信贞廉、仁义、非兵羞战”都是儒家思想的主张,在商鞅变法中被称为“六虱”,可以判断出儒家思想在当时不受欢迎,故A项正确;商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在秦国推行变法,推崇法家思想,故B项错误;道家思想并没有成为主流,故C项错误;“非兵羞战”和墨家思想的“非攻”相似,但不能因为这点就片面的认为墨家思想渐趋没落,故D项错误。
答案:A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梭伦诗作里有这样的篇章: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应当抑制你们傲慢的情怀,使它谦逊,不要以为要什么有什么,我们绝不会永远服从。为此,梭伦在雅典公民中推行以财产为依据、划分等级,以分享政治权利的民主改革。
——岳麓书社《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二 商鞅在变法过程中,废除世卿世禄制,“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分为二十等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以致“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所谓“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梭伦在改革中对雅典贵族的政治态度。分析他在改革中所采取的措施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对贵族政治采取的措施。分析这些改革措施产生的积极影响。
(3)简述上述材料的这些改革给我们的启示。
解析:第(1)问“态度”依据“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等信息分析作答;“意义”结合“分享政治权利的民主改革”和所学知识综合分析作答。第(2)问“措施”依据“废除世卿世禄制”“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等信息分析作答,“影响”主要依据所学知识分析作答。第(3)问“启示”主要从社会利益的分配、社会关系的调整等方面分析作答,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态度:限制(抑制)贵族的政治特权。
意义:打破贵族对国家权力的垄断,实现了国家政治权力的重新分配,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2)措施:商鞅变法废除(剥夺)贵族特权。积极影响:打破贵族对国家的世袭特权,瓦解了旧的宗法制度,提升了新兴地主(军功地主)的政治地位,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
(3)启示:改革是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改革要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很清楚秦国羸弱的根源在哪里,简单地说是三个“低下”,一个“落后”。三个“低下”:一是生产率低下,二是行政效率低下,三是军队战斗力低下。一个“落后”是生产关系落后。要改革的话,肯定要从这四个方面下重手。
——张向东、王东《“商鞅变法”精神实质的再思考》
材料二 商鞅变法的主要手段就是从三个方面来弱民,通过弱民使国家崛起。这三个方面分别是愚民、辱民和穷民。
——聂作平《秦国是怎么崛起的——重读商鞅变法》
(1)根据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是如何解决三个“低下”、一个“落后”的。
(2)根据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商鞅分别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来实现“辱民和穷民”。
(3)上述材料反映出商鞅变法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解析:第(1)问,三个“低下”是指生产率低下、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战斗力低下,一个“落后”是指生产关系落后,反映的是改革前秦国经济、政治和军事上存在的问题,故应列举经济、政治和军事等相关改革措施。第(2)问,解答的关键是理解辱民和穷民的含义,进而联系相关知识点进行分析。第(3)问从“愚民、辱民和穷民”等措施分析可知,法家强调集权,实行严刑酷法等,这是将国家与人民对立起来。
答案:(1)实行军功授爵制度,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设县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废井田,开阡陌,实行土地私有制,允许土地买卖,这一措施既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也使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性变革。
(2)辱民:实行严刑峻法,建立连坐制度;穷民:实行重农抑商,将山林和湖泊收归国有。
(3)将国家和人民对立起来。
PAGE
- 1 -
(共21张PPT)
专题二 商鞅变法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1.重点: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内容。
2.难点:商鞅两次变法的作用。
预习导学精练梳理
巧学妙记
政治:行什伍
连坐和县制
客观:诸侯
争霸及变法
经济:承认士地
风潮的推动
私有,实行重农
抑商统一度量衡
鞅
主观:不畏
法
军事:奖军功,
强权,敢于
行赏赐
改革
风俗:移风易俗
要点探究讲练互动
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1.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展变法运动的深刻根源是( )
A.法家政治改革的影响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
D.各国君主为巩固统治支持变法
解析:变法运动是生产关系的调整,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适应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需要。
答案:B
2.《战国策》记载,赵国谋得秦人围攻的上党之地后,秦赵处于临战状态。平阳君赵豹劝诫赵王:“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在平阳君赵豹看来,秦国强大的原因,不包括( )
A.秦国采用了先进的牛耕技术
B.秦国军粮水上运输极为便捷
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秦国法令严厉,行政效率高
解析:根据材料中“秦以牛田,水通粮……令严政行”可知,秦国采用了先进的牛耕技术,军粮水上运输极为便捷,法令严厉,行政效率高,故A、B、D三项正确。C项商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中并没有体现。
答案:C
3.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的指导思想是( )
A.农商并重 B.重农抑商
C.重商主义 D.无为而治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在经济方面的指导思想是重农抑商,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答案:B
4.“孝公用商君……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食货志》)“务本”主要是指( )
A.建立县制 B.什伍连坐
C.奖励耕织 D.焚烧诗书
解析:从材料可知其“倾邻国”“雄诸侯”是“务本”之故,即对农业的重视。选项中只有C项符合要求。
答案:C
5.下列商鞅变法的措施中,限制特权的是( )
A.“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B.“燔诗书而明法令”
C.“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D.“集小乡邑聚为县”
解析:“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说明按军功授爵,使贵族阶层失去了特权,故A项正确;“燔诗书而明法令”促进了思想的统一,故B项错误;“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故C项错误;“集小乡邑聚为县”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答案:A
6.有学者认为,商鞅的强国之术堪称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史上最残酷和严厉的一种,是一次激进的国家主义试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级除庶子一人,乃得入兵官之吏。
——商鞅《商君书·境内》
材料二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战国的风气,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制度原因造成……虽然容易在短期内奏效,但国家政令的贯彻执行,如果仅能仰仗于予富予贫、予贵予贱以及施用严刑峻法的权力,人民的守法就只能是出于恐惧和贪欲。
——程念祺《商鞅的为人为政和战国风气》
(1)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军事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在秦国争霸过程中的作用。
(2)据材料二,归纳商鞅法制思想的主要内容,这种法制思想在秦国实行的效果如何?
(3)据材料三,说明商鞅的“强国之术”对民风有何影响。综合以上材料,简要说明你对商鞅变法历史影响的认识。
答案:(1)特点:奖励军功,对杀敌立功者重奖。作用: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在与六国的战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2)严刑峻法,邻里连坐。建立了良好的社会秩序。
(3)影响:功利之风盛行。认识:使秦国由弱变强,为统一奠定基础;形成重利轻义,好战嗜杀的血腥世风,容易导致暴政。
[基础巩固]
1.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是( )
A.普遍推行县制 B.实行连坐法
C.按军功授予爵位 D.奖励耕织
解析:推行县制,取代分封制,国君直接任免官员,使地方到中央的政治、经济、军事权力集中于国君一人,强化了中央集权。
答案:A
2.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相当大的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 )
A.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B.各诸侯国为争霸注重生产
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减轻
解析:封建制度在战国是一种先进的生产关系,它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A
3.商鞅变法以农求富,以增强经济实力,下列图片所示内容与之无关的是( )
解析:由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B项反映的是军事方面的内容,与增强经济实力、以农求富无关。
答案:B
[能力提升]
4.公元前343年,秦国商人吕相从赵国经商回到家乡,他没有把带回的钱财用于经商,反而购买了大量土地经营农业。他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秦国( )
A.度量衡不统一,市场经营混乱
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C.禁止从事商业,商人阶层消失
D.社会动荡,无法经商
解析:公元前343年秦国正处在商鞅变法时期,商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该政策限制工商业发展,许多工商业者即使经商致富,也转向农业的经营。
答案:B
5.商鞅变法中“废井田,开阡陌”的措施主要适应了哪些阶级或阶层的要求 ( )
①新兴地主阶级 ②自耕农阶层 ③奴隶主阶级 ④商人阶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解析:解题关键是要抓住商鞅变法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所以措施不会适应奴隶主阶级的要求,不会鼓励工商业发展,适应商人阶层的要求,③④错误。故选A。
答案:A
6.“夫善牧民者,非以城郭也。辅之以什,司之以伍……故奔亡者无所匿,迁徙者无所容。”这一制度所起的作用是( )
A.强化对社会基层控制 B.推动城市经济发展
C.促进郡县制度的形成 D.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
解析:题干材料信息说明这一制度的作用为“奔亡者无所匿,迁徙者无所容”,它强化了对社会基层的控制,故A项正确。
答案:A
7.商鞅变法后,一个由奴隶转化来的农民,要想担任一定的官职,并拥有一部分耕地和奴隶,那么他最合法的途径是 ( )
A.世袭 B.多生产粮食布帛
C.经营工商 D.取得军功
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考查商鞅变法中的军功爵制——奖励军功,根据军功的大小来授予不同级别的官职,所以他最合法的途径只能是D选项。
答案:D
8.公元前4世纪中叶,秦国颁行“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即分家)者,倍其赋”。也就是说,“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实行“诸子有份”。此规定 ( )
A.是受分封制影响的产物 B.推动了郡县制的建立
C.冲击了传统的宗法制 D.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解析:材料中“分家”“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财”“诸子有份”等信息与传统宗法观念不符,故本题选C。其他选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春秋时期,社会上层即贵族层、统治者层皆按宗法制组成父权家长制集体大家庭。这种大家庭是一个血缘亲属关系复杂、人数众多、组织庞大的宗族集团……这种庞大的宗族共同体便构成了西周、春秋时期贵族社会最根本的社会组织……西周、春秋时期的家庭形态,除了宗法贵族集体大家庭之外,另有庶民、奴隶等个体家庭,但无经济、政治上的独立性,尚被包容于宗法大家庭以及各类共同体(如村社)外壳之中。
——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材料二 “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休息、居住)者为禁”“始秦戎翟之教(当初,秦国的习俗和戎狄一样),父子无别,同室而居,今我更制其教,而为其男女之别”。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前家庭制度的特点。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的政策导致了家庭制度的什么变化?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家庭制度改革对秦国的影响。
答案:(1)主要分为宗族大家庭和个体小家庭;宗族大家庭是贵族社会最根本的社会组织;家庭关系复杂;个体小家庭尚未取得独立地位。
(2)变化:个体小家庭取代集体大家庭(分解大家庭、分居立户),家庭结构更简单。影响:移风易俗,保证国家租税收入和赋役征派,促进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推动秦国崛起。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人主之所以劝民者,官爵也;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以刑去刑,国治;以刑致刑,国乱。故曰:行刑重轻,刑去事成,国强;重重而轻轻,刑至事生,国削。
——商鞅《商君书》
材料二 商鞅是历史上提出和实践“法无等级”的第一人。商鞅提出“法无等级,法不阿贵,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他为了让民众都懂法、信法,出奇招,“南门徙木”,重金买“信”。
——鲁力《鲁力谈商鞅变法》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商鞅的强国理念及实践效果。
(2)据材料二分析商鞅变法成效显著的原因。
答案:(1)理念:农战兴国;轻罪重罚(严刑峻法)。效果:秦国国力增强,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取信于民;法无等级(法不阿贵)。
PAGE
- 1 -
专题整合
一、知识结构认读
[认读要领]
背景: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社会转型期
性质:地主阶级封建性质的改革
内容:重点是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推广县制,中央集权制初步确立
作用: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二、重大历史线索
1.用图示法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商鞅变法成功的历史启示
(1)变法要顺应历史潮流,适时而动,方能取得成功。要做到水到渠成,还要重视变法前的准备工作,化劣势为优势。
(2)变法还要取信于民,并且还必须以法制为辅助。取信于民有利于获得广泛的支持和信任;变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保证变法的顺利进行并取得成果,法制保障是关键。
(3)变法还要有创新精神。商鞅就是从秦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了奖励军功等一系列具体的行之有效的政策。
(4)在变法中,主持者要富有斗争精神。因为任何变法都会遭到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坚决反对与阻挠,所以主持者要有斗争精神。
三、题型应用体验
否定式选择题
【题型解读】
1.否定式选择题即要求选出不符合史实和历史逻辑关系的选项,也称为逆向选择题。其结构特点是在题干中有“不是”“不正确”“不包括”“错误的”“不属于”等提示语。
2.解题的关键是全面理解和把握历史概念、历史史实、历史背景与评价等,在分析问题时要注意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培养。做题方法有直选法、推理法、排除法等。
【典型例题】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些影响不包括( )
A.促进井田制的瓦解
B.导致地主阶级兴起
C.强化了周王室的统治
D.引发改革变法的时代风潮
【技法攻略】
看题干——题干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进步。
明设问——设问属于否定式问句,选一个不属于铁犁牛耕影响的选项。
析选项——春秋战国时期属于我国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选项A、B、D都属于变革的表现,只有C不是。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奴隶制瓦解,会威胁周王室的统治,而不是强化。
定答案——由以上分析可知,本题答案为C项。
【针对训练】
1.商鞅变法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下列关于商鞅变法局限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轻罪重罚,轻视教化
B.打击了旧的贵族势力
C.加重了人民所受的剥削压迫
D.与旧制度、旧习俗未彻底决裂
解析:B项是商鞅变法的特点和作用,是商鞅变法的进步性,故选B项。
答案:B
2.下列关于秦国二十级爵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它以军功奖赏为中心
B.它按军功大小授予二十个等级的爵位
C.它导致民间私斗盛行
D.它极大地提高了秦国军队的战斗力
解析:C项叙述不符合史实,按照当时秦法规定对私斗者严厉惩罚。
答案:C
PAGE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