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9.25—1936.10.19),原名 ,字豫才。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 》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 》(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2.相关资料。
(1)关于“长妈妈”。
阿长,鲁迅称之为长妈妈,浙江绍兴东浦人,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做了一辈子的老妈子,平时也不回家,直到临死。患有癫痫,1899年发病身故。鲁迅对长妈妈怀有深厚的感情,在好几篇文章中提到过她,这篇是专门用来回忆和纪念她的。
(2)关于《山海经》。
《山海经》共十八卷,战国至西汉初年的作品。内容主要是我国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还保存了不少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鲁迅称之为“古之巫书”。
3.欲扬先抑的写法。
概念:这是一种描写技巧。“扬”就是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褒扬某个人物或事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是先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
作用: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构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深刻的印象。
4.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疮疤( ) 诘问( ) 惧惮( )
霹雳( ) 震悚( )
参考答案
重点
1.作者详细叙述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请复述出买书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我”曾在远房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可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
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
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2.阿长为什么也来问《山海经》?她懂得《山海经》吗?何以见得?
看见“我”对《山海经》如此的渴慕,就来向“我”询问,表现出对“我”的关爱。其实她根本不知道《山海经》,她把《山海经》说成了“三哼经”。
3.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我”认为和她说了没用处,既然来问,只好跟她说了。说明我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没抱希望。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4.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我”怎样的心情?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说明“我”当时喜出望外,很震惊,很感动,别人做不到的事,这样一个普通人居然做到了,“我”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
5.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平时对阿长根本不抱希望,况且阿长不识字,却居然给“我”弄来了 最想得到而又最难弄到的《山海经》,在小孩子的眼中似乎“有伟大的神力”。表现了“我”对长妈妈的敬佩与爱戴。
6.“这四本书,……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谁都想不到的阿长给我买来,当时确实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新的敬意和感激。
7.最后一段的表达方式是什么?作用是什么?
抒情,总结全文,点明文章的中心,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基础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震悚(sǒng) 孤孀(shuāng) 憎恶(zèng)
B.疮疤(chuāng) 诘问(jié) 哀悼(dào)
C.霹雳(lì) 粗拙(zhuō) 守寡(guǎ)
D.倘使(tǎng) 繁琐(suǒ) 惧惮(dàn)
2.请从所给三个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1)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_____(淡薄 冷淡 冷漠)起来,但完全____(消亡 消失 消灭),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就极严重地____(询问 审问 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
(2)这_____(也 又 就)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_____(却 也 还)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3.下列句子都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1)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
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带一路”倡议得到沿线各国的支持、认同和理解,中国和这些国家之间的交流领域不断扩大。
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塑造“阿长”这一人物形象时,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请你也运用这种手法写一个片段。
【写法分析】文章的前半部分着重写了阿长称呼的由来和她的外貌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做法,表现“我”对她的“憎恶”与“讨厌”。后半部分着重写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表现“我”对她的佩服和敬意。这是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此写法的运用使文章跌宕起伏,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抑”和“扬”的前后,必须具有对照性,且大多是采用相反对立的形式构成对照。这种对照越鲜明越好。②“抑”“扬”两者,应该重点写“扬”,“抑”只是衬托。
能力测试
一、课内阅读。
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1.“我”为何没有对阿长说起《山海经》的事?用原文回答。
2.结合原文选出对“无益”解释正确的选项( )
A.没好处
B.没用
3.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说明什么?
4.“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一句中的“这”指代什么?
5.如何理解画横线的句子?
二、拓展阅读。
祖母的启蒙
①祖母是个普通的家庭妇女,虽然一生贫困,却教导后代仁慈待人。我刚懂事,祖母便找来一些纸板,剪成各种动物,以类似放幻灯的方式,讲许多匡扶弱小、抵御外侮的童话和民间故事;还买来仅巴掌大的连在一起的“小人书”,一页页耐心地讲《司马光砸缸救人》《孔融让梨》《岳母刺字》等故事。上幼儿园前,祖母挪动着小脚,几乎每天下午带我去少年儿童图书馆,她牵着我的小手,轻轻地走到那些专心看书的小学生背后,慈祥地望着他们。然后,祖母抱我坐在草坪上,亲切地说:“细伢子呵,你长大了要努力读书,书会告诉你许多许多做人的道理,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人要宽,要帮助比自己穷困的人。”
②我上幼儿园时正值三年困难之际,不少小朋友都因缺乏营养而面黄肌瘦。吃午饭时四个人一桌,中间放一碗没有油的咸菜豆瓣汤,每人轮流舀一汤匙,轮到我时都谦让了;下午发点心时,每个人仅得一只乒乓球般的淡馒头,每次我都留给上小班的弟弟吃。当祖母来幼儿园接我,知道这些事后,不禁潸然泪下,抖抖地捧出一包盐炒黄豆,哽咽着说:“我的乖伢子,你做得对呵,你一定饿坏了吧,快吃,快吃!”
③“文革”期间,我家遭难,有一阵断了经济来源。一天,姑妈从安徽寄来一包虾皮,祖母手捧着虾皮闻了又闻,却毅然吩咐我送给了被“造反派”打得遍体鳞伤,又将发配崇明劳改的前抗日志士李伯伯。不久,北京的大叔托人辗转捎来两包豆腐粉,祖母也让我送一包给被诬陷为“历史反革命”的老共产党员刘爷爷。……
④冬至之夜,我久久地伫立于阳台上,祖母正是18年前的冬至去世的。遥望苍天群星,其中那颗极其平凡的微微闪光的一定是祖母了。
1.祖母对“我”的启蒙方式是( )
A.谆谆善诱 B.启发鼓励 C.以身作则 D.言传身教
2.填空。
(1)上文中的主人公是________。
(2)第①段中加点字“对人要宽”的“宽”字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
(3)第②段中的比喻句“乒乓球般的淡馒头”形象地表明了馒头的特征是________。
(4)最后一段画线句子中“极其平凡”照应了上文_______________,“闪光”照应了上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末尾的省略号有什么意义?
4.文中突出了祖母的什么品质?
真题练习
【2019年中考江苏扬州卷】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的背影
章中林
①和父亲没有相见已经一年有余了,我常常梦到父亲的那个背影……
②去年国庆放假回家,父亲说从镇上到家没有车,他开电瓶车来接我。七十岁的老人了,能开电瓶车吗?望着坐在前面开车的父亲,我看到的是他的背影:他低着头看着前方,脊背突起,根根骨头清晰可辨,上面只裹着一张皮。他扶着方向盘,弯着腰,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张犁辕。这还是我那伟岸高大的父亲吗?
③父亲年轻的时候,在山里帮人炸石头。我空闲的时候,喜欢到他那里玩耍。那时,我经常看到他挥舞着大铁锤,把石头砸得金星乱飞。这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也许用个特写就能表现出来: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挥舞起铁锤来,带着呼呼的风声。
④前些日子,看到库尔贝的一幅油画《采石工》,我才恍然明白我的印象与现实有着不小的偏差。因为那时生活拮据,父亲就和《采石工》中的主人公类似,戴着没有檐的草帽,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鞋子也是破的,连脚后跟都露出来了。这能从父亲当年拍的一张黑白照看出来。
⑤这就是残酷的现实,但我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棕色的脊背,绷紧的双臂,高举的铁锤。整幅画面有着无穷的张力和撼人心魂的表现力,谁看了会不对他翘起大拇指呢?但是,眼前的父亲却完全没有了那种气势,委顿矮小,说话都有些不能关风,还怎么和当年那个形象相比较呢?不忍再想,不能再看。
⑥回到家,我感冒了。身体软软的,提不起精神。看到父亲挑着一担粪去浇地,我说我来。父亲笑说,你是纸扎的,经不起风。这时,我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他伸着颈,哈着腰,两手抓着扁担,整个人弯成了一张弓。望着他步履蹒跚,我的眼泪流了出来。身为儿子,我却不能让年迈的父亲颐养天年。
⑦走的那天,临出门,父亲叫我等一等,摘些苦柚带着。他说苦柚对我的高血压和高血脂有益,一树的苦柚基本上都被他捎到了我的手里。望着树顶上的苦柚,他准备爬上树去摘。这么大年纪的人了,危险!我叫嚷着跑到父亲的跟前,想要夺下他的腰篮,但他断然回绝了:别看你比我年轻,但是爬树,我灵活,你不行。
⑧倒吊在树上的父亲,就像一只塑料袋挂在树上,迎风飞舞着,似乎随时都会被风吹落。这时我的泪又来了。父亲哪里还有当年的宽阔背脊,人瘦得有些变形,只剩下一手可握的轮廓了。一件夹克被风扬起来,就像被鼓起的风帆,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只蜕皮的蝉一样。那手更是让人不忍直视——黢黑的烧火棍一样,没有一点光泽;皲裂的麻秆一样,没有一点肌肉。这还是父亲吗?眼泪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淹没了我的视线。
⑨一年多来的每一个日子里,我都思念着父亲,忘不了他的背影。无论怎样,我一定要回去看看父亲,和他说一说今天我的工作、我的生活……
1.本文写了父亲哪几件事?
2.请从人物描写方法或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子。
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挥舞起铁锤来,带着呼呼的风声。
3.第④段中写到油画《采石工》有何作用?
4.作者在第⑤段中说“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文章开头和结尾又说“常常梦到”“忘不了”一年多以前见到的父亲背影,这两者矛盾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1.A
【解析】A.憎恶(zēng)。
2.(1)淡薄 消失 诘问
(2)又 却
【解析】通过一些近义词辨析的常见方法引导学生结合语境去分析这些词语运用得是否准确、得体。词语辨析题和成语使用题所涉及的词语往往是使用频率较高的,所以一般不存在意思理解的问题,可从词义、范围、程度、褒贬、语体等方面去辨析。“淡薄”因淡忘而印象模糊。“淡忘”指印象逐渐淡薄以至于忘记。“冷淡”指不热情。“消亡”指灭亡。“消失”指逐渐减少以至没有或(人或事物)由近及远逐渐到看不见。“消灭”指除掉(敌对的或有害的)人或事物。
3.(1)修改意见:成分残缺,在“生活”后面加上“的文章”。
(2)修改意见:语序不当,将“支持”和“理解”调换位置。
【解析】此题是一个片段写作。欲扬先抑:解释为要发扬、要放开,先控制、压抑。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法。与“欲抑先扬”是相反相类的两种布局写作方法。写人时先要写不好的方面,如外表的邋遢,通过写他的脸、手、动作的迟缓等,表现人物的外表的“丑”,再通过一件事,表现他心灵的美,如公交车让座,退回多找的零钱,或者见义勇为等,表现其内在的美。也可运用侧面描写表现人物特点。
一、
1.“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炼文章信息的能力。仔细阅读文章,根据第一段中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可作答我为什么不向阿长说买书的事,这表明了“我”对从长妈妈这里得到这几本书不报任何希望,当然里面也有对长妈妈的轻视。
2.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时一定要结合语境 ,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要准确把握词义,可从多个角度入手,比如文章的主题、作者的思想感情、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等。“无益”在这里是“没有用”的意思。
3.说明阿长对“我”极其疼爱,表明她的善良、朴实。
5.这是作者的议论,表明了“我”对阿长的感激和尊敬的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画线句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高度评价了阿长,表达了“我”对阿长的感激和尊敬之情。
二、
1.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并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文章讲述了祖母想尽各种方法教“我”学知识,用“言传身教”的方式教“我”仁慈待人。故选D。
2.(1)祖母;
(2)宽厚、宽恕;
(3)小;
(4)普通的家庭妇女;对“我”进行启蒙教育和平时待人中所表现出的非凡的品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综合分析能力。第(1)小题是对小说主人公的考查。文章讲述了祖母想尽各种方法教“我”学知识,用行动教育“我”要仁慈待人,她的品格对“我”影响很大,表达了“我”对祖母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可见“祖母”是主人公。第(2)小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点词语的能力。联系上下文可知,“宽”在这里指的是对人的态度。文中指祖母教育“我”多帮助身边的人,对待身边的人、有困难的人要宽待、宽厚。第(3)小题考查学生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能力。“乒乓球般的淡馒头”形象地表明了馒头的“小”。第(4)小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句子的理解能力。平凡”是说祖母是个普通的家庭妇女,“闪光”是说祖母的优良品格对“我”影响很大,给我指明了人生的方向。
3.表明祖母所做的这一类事远不止上文所述的两件。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省略号作用的理解能力。省略号有以下作用:表示引文的省略;表示列举的省略;表示重复语句的省略;表示说话断断续续;表示意在言外;表示语意难尽;表示语言中断;表示沉默的省略;表示数字延续的省略;表示语音延长。文中的省略号表示列举的省略,表明祖母所做的这一类事远不止上文所述的两件。
4.宽厚待人,乐于助人。
1.①国庆放假开电瓶车接“我”;②年轻时帮人炸石头;③父亲挑粪浇地;④父亲上树为“我”摘苦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概括表达的能力。解答这类题时应根据主要人物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形下做(或说)什么事(或话),最终结果怎样;当然,在答题时要视具体情况来确定。主要事件:国庆放假开电瓶车接“我”,年轻时帮人炸石头,父亲挑粪浇地,父亲上树为“我”摘苦柚。
2.用几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我”印象中父亲健硕强壮的形象,与现在枯瘦的形象做对比,写出了父亲的辛劳与苍老。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画线句子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我”印象中父亲健硕强壮的形象,与现在枯瘦的形象做对比,写出了父亲的辛劳与苍老。
3.通过与现实的比对,表明了父亲并没有那么强壮,写出了父亲当年的辛劳,和现在的苍老。
【解析】本题考查对比手法的赏析。对比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做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文中通过与现实的比对,表明了父亲并没有那么强壮,写出了父亲当年的辛劳,和现在的苍老。
4.不矛盾。“我”喜欢那个砸石头的背影,这个背影让“我”崇拜,让“我”依赖;但是“我”常常梦到一年多以前见到的父亲背影,那时的父亲已经不再年轻,他需要“我”的陪伴。
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脐( ) 菩萨( ) 土匪( ) 辫子( ) 哀悼( )
茉莉( ) 书斋( ) 霹雳( ) 守寡( ) 憎恶( )
倘使( ) 絮说( ) 颈子( ) 规矩( ) 孤孀( )
磨难( ) 烦琐( ) 疮疤( ) 淡薄( ) 诘问( )
惧惮( ) 和蔼( ) 咒骂( ) 震悚( ) 粗拙( )
2.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①阔气:
②憎恶:
③倘使:
④切切察察:
⑤絮说:
⑥规矩:
⑦疏懒:
⑧震悚:
⑨粗拙:
⑩顺顺流流:
?面如土色:
?毫不相干:
?深不可测:
?莫名其妙:
?念念不忘:
参考答案
1.qí pú·sà fěi biàn dào
mò·lì zhāi pī lì guǎ zēng
tang xù jǐng guī shuāng
nàn suǒ chuāng bā bó jié
dàn ǎi zhòu song zhuō
2.①豪华奢侈,文中指客气。
重点
1.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她就是阿长。为什么要用“憎恶”“谋死”这样的词语呢?
“憎恶”“谋死”都是很严重、严肃的词语,作者这样用,略带夸张,一是符合儿童率真的心理和强烈的情感,二是强化表达了“我”对阿长的怨恨。
2.“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这里用“空前”来修饰“敬意”,给你什么感觉?你怎么理解“敬意”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用“空前”来修饰“敬意”,这种夸张符合儿童的心理,表达阿长的“伟大神力”,是儿时的作者未闻未见的,让人感到“我”对阿长态度印象发生巨大改变是自然的。这种夸张,也表明这“空前的敬意”是儿童好奇心作用,而不同于真正的尊敬。
3.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写得比较简单?为什么这样安排?
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4.既然作者这么尊敬她,为何题目直呼阿长?
(1)本文前一部分多用抑笔,对她“不大佩服”、“讨厌”、又是“不耐烦”、“麻烦”,倘用“妈妈”称呼,名不副实;
(2)将“阿长”与《山海经》连接,看似矛盾,却令人好奇;
(3)用“阿”字有亲呢的意味,符合作者当时已经是四十六岁的中年人的口气。
5.本文为何对长妈妈买《山海经》的过程一笔带过,而对此前后的内容却写了不少?
(1)对长妈妈买《山海经》的过程一笔带过,能给读者留下一个广阔的想象空间。
(2)写远房叔祖交代了“我”渴慕《山海经》的原因,接着写为何求之不得,又是如何念念不忘,写这 些突出说明阿长为何使“我”喜出望外。
(3)又写了“我”如获至宝的心情,写此后搜集绘画的书,写这些更能烘托出阿长为何令人尊敬,阿长的热心对“我”的成长的重要影响。表达出“我”对阿长的感激与怀念之情,突出文章中心。
基础训练
1.对本文题目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阿长这个不识字的劳动妇女与历史名著《山海经》联系起来,看似矛盾,实则令人好奇,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B.作者称“长妈妈”为阿长,显然是因为儿童时期讨厌她的缘故,到了中年这种情绪仍未消除。
C.用“阿长”称呼,名副其实,表示文章的一半是抑笔。
D.题目用的是作者46岁写作时的口气,用阿长称呼很合适。
2.“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遇到了很大很响的雷,十分害怕起来。
B.遇到一个霹雳是比喻的说法,表明了我的震惊。
C.遇到了很大很响的雷,全部的人都感到震惊。
D.我似乎遇到霹雳,其实我并没有遇到,表明我很胆小。
3.加点字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淡薄 薄弱 薄厚
B.妥帖 请帖 碑帖
C.憎恶 好恶 深恶痛绝
D.空前 空闲 空中楼阁
4.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______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
②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______地看着我。
③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______起来。
A.淡薄 惶急 震悚 B.冷淡 急切 震惊
C.冷漠 惶急 震悚 D.淡薄 惊惶 震撼
能力测试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阿长与《山海经》(节选)
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写叔祖的“疏懒”,别人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这同表现阿长有什么关系?请联系后文简要加以说明。
2.阿长为什么关心《山海经》?这突出了她的什么特点?
3.阿长买到《山海经》后表现得怎么样?把原句摘录出来,写在下面横线上。
4.“我”听说阿长买到《山海经》后表现得怎么样?(把原句摘录出来,写在下面横线上)为什么会这样?(联系前面的文字加以分析)
真题练习
【2019年中考湖南衡阳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广场上弹吉他的弟弟
①太阳刚刚爬过对面楼房的顶上,弟弟便开始忙活起来,穿上那件浅灰色的长风衣,背着那把破吉他出门,去家附近的一个不大不小的广场上班了。
②弟弟所谓的工作,在我看来,和他周围那些面前摆着破碗或者竖着写满悲惨经历的牌子的人一样,是希望得到别人的施舍。但只有他称那是工作,而且他是很认真地说那是他的工作。
③他第一次去的时候,我笑着对他说:“你周围的那些人,不会让你抢他们的生意的!”他神秘地笑笑,说:“我自有办法!”只是那天中午回来,弟弟的长风衣上布满了脚印,他连饭也没吃,回到自己的房间,一会儿便传出了呻吟声。到了午后,他居然起来了,而且把风衣上的灰掸得很干净,背上琴又要出去。我叫住他:“换身行头吧,你穿成这样去,不挨打才怪!”他留给我一个倔强的背影,走起路来,腿有点微瘸,看来被教训得不轻。
④晚上弟弟回来后神采飞扬,衣服也干干净净,看来他下午不但没有挨打,生意好像也不错。我打开他的琴盒,却是一个硬币也没倒出来,于是笑说:“你连一毛钱都没挣到,还乐得像捡了金条一样!”他故作高深地一耸肩:“太俗,张口闭口都是钱!我这高雅的艺术岂是金钱能衡量的?”
⑤我曾在一个网站上看到过弟弟的长篇玄幻小说,他同时开了两本书,都已经签约上架,也已经出版了第一本的第一部。我常批评他:“白天的时间用来在家写书多好,你知道那些读者对你的作品有多么期待?你对得起他们吗?”他回应我的依然是背着琴盒有些酷酷的背影。
⑥快冬天了,弟弟还是那身装束。我曾对他说:“你得多买几件风衣了,总穿一件,观众们会有视觉疲劳!”他却说:“没多长时间了,冬天我就不去了,太冷,旁边的那些人冬天也很少出来!”呵呵,他居然跟那些乞丐对比上了。在我看来,他似乎忘了第一天他们联手揍他的事了。他还一本正经地说:“那些人才不像你想象的那样都是骗钱的!”
⑦天气逐渐冷起来了,从我们小区通往广场的柏油路被银杏树叶染成一片金黄。像我这种爬格子的人平时是很少出门的,这天却突发奇想,想去看看弟弟是怎样工作的。正是下班的时间,广场上人来人往,弟弟被那些下班的人里三层外三层地包裹着,吉他声、歌声硬是从人群中传了出来。呵呵,这小子,一首看似普普通通的流行歌曲,倒是被他整出了“绕梁三日”的感觉。我好不容易挤了进去,看见弟弟面前的琴盒里已悠闲地躺着不少的零钱和整钞,这些钞票和它们新的主人一样,流出一脸的得意。
⑧我从人群中退出来,躲在一边。望着落日那诱人的余晖,我点上了一支烟。渐渐地,围拢的人群散去了,弟弟艰难地站起来,把琴盒里的钱散发给周围的乞丐们。呵呵,原来整个秋天,他都是替那些曾经打过他的人讨过冬的钱啊!我想起弟弟在他的小说中说:“网上说今年冬天会更冷,这回你们冬天不用出来了!”
⑨为了不让弟弟看到我,我先跑回家,站在一楼的窗口,看着弟弟慢悠悠地走回来,凉凉的风吹动他长长风衣的下摆,他脸上依然是满足的神情。一进门,他立刻换了一副神情,急急地甩了风衣,脱下裤子,把左腿的义肢摘下来,疼得呲牙咧嘴,腿根的断处,已经磨得不堪入目。我忙为他抹药,再把他抱回房间。
⑩那个夜里,我在弟弟更新的小说中,看到他借主人公的口说出的几句话:“现在才发现,幸福的事其实是给别人以帮助。而且经历之后才知道,在那份帮助别人而得到的幸福面前,自己的痛苦微不足道。”弟弟在说着他自己的心声啊!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⑦段中的画线句子。
我好不容易挤了进去,看见弟弟面前的琴盒里已悠闲地躺着不少的零钱和整钞,这些钞票和它们新的主人一样,流出一脸的得意。
3.设置悬念是本文在写法上的一大特色。请找出其中的一处,并分析其作用。
4.下列对本文的分析,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纵观全文,可以看出“弟弟”是一个善良大度、乐于助人、自立坚强、多才多艺的人。
B.第④段中的“神采飞扬”一词,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弟弟”将挣到的钱散发给周围乞丐后的得意与兴奋。
C.“弟弟”的“长风衣”是贯穿全文的一个线索,在文中多次出现,对推动情节、望造人物、表现主题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D.文章最后借“弟弟”所写小说中主人公的话,巧妙地点明文章中心,同时流露出作者对“弟弟”的由衷赞赏之情。
参考答案
1.B
2.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准确理解文章的前提下,结合选项仔细对比作答,注意生活常识和过于绝对化、片面化的说法一般都是错误。“遇到一个霹雳”是比喻和夸张的说法,生动突出地表明了我的震惊。故选B。
3.C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A项分别读:bó,bó,báo;B项分别读:tiē,tiě,tiè;C项都读wù;D项分别读:kōng,kòng,kōng。故选C。
4.A
1.从侧面衬托阿长。因为后文写道“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后来竟然买到作者渴望已久的这套书。这同叔祖和其他人的漠不关心形成鲜明对比。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联系上下文,你会得出“从侧面衬托阿长”写出她与别人不一样。
2.因为她发现作者非常喜爱这套书,而作者又是她最疼爱、最关心的孩子。反映了她的善良。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可以直接摘取对人物评价的词语,也可以自己结合相关的语句进行概括,学会结合原文从原文中找到依据。
3.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解析】此题相对比较简单,只需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把握关键语句。
4.“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惊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因为他对《山海经》盼望已久,阿长能买来,是万万没有想到的,他原以为阿长没有学问,问也无济于事;对眼前发生的事情感到意外,但又是出乎意料的惊喜所以会有这样的表现。
【解析】此题相对比较简单,只需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把握关键语句。说明阿长做到了别人做不到或不愿意做的事情感到吃惊。
1.腿有残疾的弟弟每天到广场上弹吉他,并把挣到的钱散发给周围的乞丐。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根据主要人物的活动,采用“人+事+结果”的方法进行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琴盒里的钞票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钞票在琴盒里的状态,烘托了弟弟帮助别人后的兴奋与得意。
3.【示例】第③④段设悬:为什么“弟弟”中午回来时长风衣上“布满了脚印”晚上回来时却“干干净净”;第⑧段解悬,原来弟弟挣钱是为了帮助乞丐,这样写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推动情节发展,突显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对悬念这种写作手法的理解。悬念是指作者为了激发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创作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它包括“设悬”和“释悬”两个方面。前有“设悬”,后必有“释悬”。其作用是能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突出文章的主旨等。从文章中找到“设悬”和“释悬”的内容,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答即可。
4.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第④段中的“神采飞扬”一词,运用的是神态描写,不是动作描写。据此,答案为B。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