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初中七年级下册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4课 孙权劝学(2课时,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初中七年级下册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4课 孙权劝学(2课时,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08 10:31:22

文档简介


知识
1.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目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2.作品简介。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3.语言特点。
(1)本文记事简练:
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学习,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其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2)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文章中心:
文章开篇写孙权劝吕蒙学习时,从学习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功用入手劝说,吕蒙借事务多推托。孙权用自己的状况和吕蒙的状况作对比驳斥他的托辞,说明没有理由不去学习。文章开篇写吕蒙找理由不学习,后来从鲁肃的话中可揣测吕蒙曾无“才略”,与后文吕蒙的表现、鲁肃的评价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学习带给一个人的巨大转变。
4.相关人物。
(1)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字子敬,临淮东城人。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周瑜死后,带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和好关系。
(2)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长进甚快。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关羽,占领荆州。不久病故。
(3)孙权(182-252),即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字仲谋,吴郡富春人。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222年夷陵战役,吴军大败蜀汉军队。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今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
5.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卿( ) 孰( ) 涉猎( ) 为博士( )
遂( ) 更( ) 邪( )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权谓吕蒙曰
(2)卿今当涂掌事
(3)蒙辞以军中多务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5)但当涉猎
(6)见往事耳
(7)孰若孤
(8)蒙乃始就学
(9)及 鲁肃过寻阳
(10)卿今者才略
(11)非复吴下阿蒙
(12)即更刮目相待
(1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4)肃遂拜蒙母
参考答案
5.qīng shú shè wéi suì gēng yé
6.(1)谓:对……说,告诉。
(2)当涂:当道,当权。
(3)辞:推托。以:用。务:事务。
重点
1.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这样劝说有什么好处?
用自己的学习体会现身说法,这样既可以增强说服力,又显得情真意切,语重心长,使人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
2.谈谈你对“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这句话的理解。
“三日”是概数,指时间,这句话的意思是情况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3.孙权劝吕蒙说:“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你认为读书有哪些益处?联系你读书的体会说一说。
读书可以丰富学识,读书可以陶冶性情,读书可以提高修养,读书可以增加思想的深度等。
4.有人认为文章写“鲁肃过寻阳”的情节是赘笔,你赞成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不赞成。写鲁肃与吕蒙论 议、结友的情节,可以表现出吕蒙学习取得了惊人的进步,侧面烘托了孙权的善劝。
5.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问,是东吴周瑜之下的二号人物。从鲁肃主动“拜蒙母”“结友”这两件事中,你能悟出什么道理?
①有才华,有学识(爱学习)的人能获得别人的尊重。②物以类聚,人以群分。③位高者应该敬才、爱才。
基础训练
1.阅读文言文要注音字的读音,请给下面的字注音。
①卿(______) ②涉(______) ③邪(_______)
④孰(______) ⑤遂(______) ⑥岂(_______)
2.辨析古今异义。
(1)治:(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2)博士:(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3)但:(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4)往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3.(1)《孙权劝学》选自《______》,《_____》是_______(朝代)______________主持编纂的一部_______通史,记载了从__________到五代1362年间史事。
(2)文中“治经”中的“经”指《_____》《诗》《_____》《_____》《春秋》等书。
4.根据原文意思填空。
《孙权劝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孙权劝学》的语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孙权劝学》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上均填原句)
5.选出对下面文言短句理解正确的一项。
(1)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
A.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忙来推辞。 B.吕蒙辞掉了军中事情繁多的职务。
C.吕蒙说他军中有很多任务。 D.吕蒙说他在军中职务太多。
(2)大兄何见事之晚乎!(____)
A.大哥你预见事情怎么这么晚呢! B.大哥你怎么看见事情这样晚呢!
C.大哥你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 D.大哥你怎么这么晚才了解这事啊!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的语气是(____)
A.傲慢 B.自豪 C.埋怨 D.轻蔑
能力测试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权谓吕蒙曰(______)
(2)及鲁肃过寻阳(______)
(3)孰若孤(______)
(4)肃遂拜蒙母(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3.孙权是怎样劝吕蒙的?为什么只有孙权的劝说之言,而没有吕蒙的对话?
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显示了吕蒙怎样的神态?
5.鲁肃与吕蒙是如何对话的?为什么要详细交代?结尾“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有什么深刻含义?
二、课外类文阅读。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暮:
(2)炳烛:
(3)戏:
(4)昧行: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4.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真题练习
【2019年中考山东济宁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乙】孔子谓伯鱼①曰:“鲤乎,吾闻可以与人终日不倦者,其惟学焉。其容体不足观也,其勇力不足惮也,其先祖不足称也,其族姓不足道也。终而有大名,以显闻四方流声后裔者岂非学者之效也?故君子不可以不学,其容不可以不饰。夫远而有光者,饰也;近而愈明者,学也。譬之汙池②,水潦③注焉,萑苇生焉。虽或以观之,孰知其源乎?”
(选自《孔子家语》,有删改)
【注】①伯鱼:孔子的儿子,名鯉,字伯鱼。②汙(wù)池:水池。③水潦:雨水。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推托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治:研究
C.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见:了解
D.及鲁肃过寻阳 过:拜访
2.下列句子中,加点“焉”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水潦注焉
A.复到舅家问焉
B.且焉置土石
C.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解释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一部纪传体史书,是由司马光主持编写的。
B.古人都可以自称“孤”,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可以亲密地称“卿”。
C.孙权严厉批评吕蒙不爱学习,并现身说法,使吕蒙认识到读书的必要性。
D.孔子认为:打扮外表让人容貌光彩,学习让人更有智慧,二者道理很相似。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5.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以 显 闻 四 方 流 声 后 裔 者 岂 非 学 者 之 效 也?
参考答案
1.①qīng ②shè ③yé ④shú ⑤suì ⑥qǐ
【解析】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还可根据形声字中的声旁特点协助判断读音。对于字音题型,平时要注意积累,读准字音,标准调号。拿不准的字要查字典。
2.(1)研究 治理
(2)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一种学位
(3)只,只是 表转折的连词
(4)指历史 过去的事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了解。作答此题,首先了解文章的意思,然后再去判断所要填写的内容即可。
5.(1)A (2)C (3)B
【解析】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1)“蒙辞以军中多务”,注意对“辞”和“以”的翻译。答案为A项“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忙来推辞”。(2)注意对“何”“见事”“之”的翻译。可翻译为“大哥你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这是一种学有所成的自豪之情,应表达的是吕蒙自豪的语气。
一、
1.(1)对……说
(2)经过
(3)谁
(4)拜别
【解析】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谓”:对……说。“过”现代汉语有“经过”的意思,所以说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2.(1)我难道是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当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2)有才德的人相别几天后,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为什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啊!
【解析】考查对文言文人物重要语言的理解。吕蒙对鲁肃的赞叹感到欣慰。这句话里面包含的意思:我已经令你刮目相待了,我进步的快。我的进步你见的太晚了。在我进步之前你是用不好的眼光看待我的。我进步之后你应该对我尊敬了。所以是自得的神态。
5.(鲁肃)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 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解析】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一问,用原文回答:(鲁肃)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二问,详细交代对话,是因为鲁肃敬才、爱才,所以他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三问,孙权劝学后 吕蒙才识突飞猛进,令鲁肃大吃一惊。需知吕蒙原本给鲁肃乃是莽夫形象,鲁肃敬才,所以马上与吕蒙相交。古代讲究百善孝为先,拜访对方母亲与之结为好友变现为甚是在意,敬重的态度。这也从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二、
1.(1)迟。
(2)点燃蜡烛。
(3)戏弄。
(4)在黑暗中行走。
【解析】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即可。
2.平公说:“哪里有做臣子的却戏弄他的国君的呢?”
1.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义和用法。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D项句意: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过”,经过。解释不正确。故选D。
2.C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例句句意为:小水坑的水流到它那里。“焉”,指示代词,那里。A项句意为:再去舅舅家问方仲永的情况。“焉”,代词,指方仲永的情况;B项句意为: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焉”,哪里;C项句意为:齐国这样的大国很难预测,害怕有埋伏在那里。“焉”,那里;D项句意为:(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焉”,语气助词,无实意。故选C。
3.A
【参考译文】
  (乙)孔子对伯鱼说:“孔鲤啊!我听说可以让人整天不觉厌倦的,大概只有学习吧!那个人容貌不值得看,勇力不值得怕,祖先不值得称道,家族姓氏也不值得一说,可是他最终能够有好的名声,名播四方,流芳后代的原因,这难道不是学习的结果吗?因此君子不能不学习,容貌不能够不修饰。能够使人在远处就发出光彩的,是修饰的结果;走近看起来更加耀眼的,是学习的成效。譬如污水池,小水坑的水流到它那儿,苇子长在那里,即使有人看到它,谁又知道它的源头呢?”
4

知识
1.卿:
2.涂:
3.辞:
4.多务:
5.见往事:
6.吴下阿蒙:
7.刮目相待:
8.遂:
参考答案
重点
1.“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语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不可置否,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同时严厉中又可见其对吕蒙的关心、厚望。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达了怎样的心态?
“邪”表示反问句语气,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3.“卿言多务,熟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可见鲁肃当时怎样的神情和心理?说明了什么?
十分惊奇的神态,吕蒙的变化判若两人,使鲁肃既吃惊,又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这句话从侧面反映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
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6.权、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感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7.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①详写“劝学”“论议”,尤以“论议”为甚;“就学”“结友”则一笔带过。②正面写“劝学”经过,通过“论议”之后鲁肃的惊叹,从侧面写吕蒙学业的长进。③情节以人物对话为主。
基础训练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的义项。
(1)权谓吕蒙曰(____)
A.叫作 B.说 C.对……说
(2)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
A.告辞 B.言辞 C.推辞
(3)见往事耳(____)
A.看见 B.了解 C.见识
(4)孰若孤(____)
A.第二人称,你
B.比得上,如,好像
C.这个
D.假如,如果
(5)蒙乃始就学(____)
A.于是,就 B.才 C.却,竟然
(6)及鲁肃过寻阳  (____)
A.经过 B.到,等到 C.离开
2.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但当涉猎 当之无愧
B.自以为大有所益 多多益善
C.见往事耳 往事不堪回首
D.卿今者才略 卿今当涂掌事
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意思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卿今当涂掌事(古代君对臣,长辈对晚辈的称谓)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古代王侯的自称)
C.非复吴下阿蒙(在名字前面加“阿”,有亲昵的味道)
D.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古代对自家兄长的尊称)
4.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蒙辞以军中多务
或以钱币乞之
B.孰若孤
若毒之乎
C.及鲁肃过寻阳
人恒过,然后能改
D.见往事耳
有时见日
5.从文中找一个成语形容吕蒙的变化。吕蒙的变化给你什么启示?
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测试
一、古文比较阅读,完成后面题目。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文中加横线的词语。
①父异焉 异:
②但当涉猎 涉猎:
2.翻译下列句子。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甲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伤”?(伤这一主题是如何体现的?)
4.《伤仲永》中方仲永天资聪颖却终未有所成,《孙权劝学》中吕蒙战功卓著却能学有所成,请结合两文内容,谈谈其中的原因。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鲁肃过蒙屯下
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肃意尚轻蒙,或说肃曰:“吕将军功名日显,不可以故意待也,君宜顾之。”遂往诣蒙。酒酣,蒙问肃曰:“君受重任,与关羽为邻,将何计略以备不虞?”肃造次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因为肃画五策。肃于是越席就之,拊其背曰:“吕子明,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
(《三国志·吕蒙传》节选)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过:______ (2)诣:_____
(3)就:______ (4)悉:_____
2.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于 是 又 为 择 师 使 辅 导 之 其 操 心 率 如 此
3.句子翻译。
(1)将何计略以备不虞?
(2)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于此也。
4.鲁肃为什么和吕蒙“结友”?
5.联系课文《孙权劝学》,谈谈你对吕蒙的看法。
真题练习
【2019年中考河北卷】阅读下面四篇短文,回答下列小题。
屈原①以②五日死,楚人以舟楫③拯④之,谓之竞渡。又曰:五日投角黍⑤以祭屈原,恐为蛟龙所夺,故为龙舟以逐之。
后汉黄琬⑥,祖父琼⑦,为太尉⑧,以日食状闻。太后诏⑨问所食多少,琼对未知所况⑩。琬年七岁,时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对。
刘峻家贫好学,常燎?麻炬?,从夕达旦。时或睡,及觉复读,常恐所见不博。闻有异书,必往祈?借。
齐有一足鸟,舞于殿前。齐侯问于孔子,孔子曰:“此鸟名商羊。儿童有谣曰:‘天将大雨,商羊鼓舞?。’是为大雨之兆?。”后果然。
【注】①屈原:战国楚国诗人。②以:在。③舟楫:泛指船只。④拯:从水中救出淹溺的人。⑤角黍:即粽子。⑥黄琬:人名。⑦琼:人名,即黄琼。⑧太尉:官职名。⑨诏:召见。⑩况:比方。?初:夏历指每月的开头几天。?燎:燃烧。?炬:火把。?祈:乞求。?鼓舞:手足舞动,形容欢悦。?兆:预兆,征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谓之竞渡 谓:_____________
(2)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 何:_____________
(3)从夕达旦 旦:_____________
(4)是为大雨之兆 是:_____________
2.下列选项中,与“舞于殿前”的“于”字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行者休于树(《酵翁亭记》)
B.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C.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D.公与之乘,战干长勺(《曹刿论战》)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琼大惊,即以其言对。
(2)及觉复读,常恐所见不博。
4.第一篇短文中,包含哪两项传承至今的民间习俗?
5.请给第三篇短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参考答案
1.(1)C
(2)C
(3)B
(4)B
(5)A
(6)B
4.A
【解析】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这样一种语言现象。一词多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是词义演变的结果。A项中的两个“以”都是“用”的意思。B:比;你。C:到;犯过失。D:了解;看见。故选A。
5.成语:刮目相待
启示:示例:要多读书,开拓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见识。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成语意义的理解及阅读启示。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刮目相待”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吕蒙的变化告诉了我们:一个人只要肯学习,什么时候也不算晚。只要你肯刻苦努力,就一定会有很大的进步,还告诉了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一、
1.(1)对……感到诧异。(2)广泛阅读。
4.方仲永虽然天资聪颖但是其父却让他四处表演挣钱,没有注意他的继续学习;吴下阿蒙虽是一介武夫,但是通过后天学习,却进步飞速。这两篇文章都是说后天的学习的重要的。
【解析】疏通两文,把握全文内容,根据题目,从文中选出句子进行分析作答即可。方仲永虽然天资聪颖但是其父却让他四处表演挣钱,没有注意他的继续学习;吴下阿蒙虽是一介武夫,但是通过后天学习,却进步飞速。这两篇文章都是说后天的学习的重要的。
二、
1.(1)经过。
(2)到。
(3)走近。
(4)全、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学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这里应注意“诣”应是“到”的意思;“就”应是“走近”的意思。
2.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
【解析】这里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学生的断句能力,一定按内容和结构来进行划分。有时可以注意一些起断句作用的虚词,如:“盖”“夫”等一般用在句首,“而”“则”“于”等一般用在句中,“矣”“耳”等一般用在句末。此处应读为“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
3.(1)(你)打算用什么计策来防备意外情况呢?
(2)我不知道你的才能和谋略竟到了这种地步。
【解析】这里考查学生联系实际与个性化感悟。联系生活实际,个性化感悟是近几年文言文中考种常见的题型之一,是课内文言文阅读的拓展迁移。要求在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及作者观点态度的基础上,能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和个人认识,对文章做出评价,阐发个性化的有创意的阅读。学生能扣住观点,说出自己的感悟,并能联系生活实际,扣原文主题进行小结。
1.(1)称 (2)为什么 (3)早晨 (4)这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如本题中“旦”是“早晨”的意思。
2.C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是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要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经常积累、对比,从而掌握虚词的用法。例句“舞于殿前”中的“于”是“在”的意思,C项中“于”意思为“比”,故选C。
3.(1)黄琼大吃一惊,就按照他说的回答皇太后。
(2)等到惊醒了接着读,经常担心自己的见识不够广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节日习俗的了解。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许多流传至今的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每个节日有自己不同的习俗,仔细阅读四个选项,辨析作答。仔细阅读文段一,从“竞渡”“五日投角黍以祭屈原”可以看出,这是端午节的两个习俗:赛龙舟、包粽子。
5.刘峻好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给文章拟写题目的能力。记叙文类的题目一般有以下几种特点:(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3)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具有象征意义。仔细阅读第三篇短文,可以看出,写的是刘峻勤奋好学的故事,故可以拟题为“刘峻好学”。
【参考译文】
  屈原在初五投江去世,楚国人用船只从水中打捞出,称作赛舟。另外,初五在江水中投放粽子来祭祀屈原,担心被蛟龙夺取,所以赛龙舟来追赶它。
  后汉的黄琬,祖父黄琼是魏郡太守。黄琼把他听到的日食情况报告朝廷。皇太后询问他日食的情况。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却又不知道当时的情况。黄琬当时七岁,在旁边,说:“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像刚出来的月亮?”黄琼大吃一惊,就按照他说的回答皇太后。
  刘峻家境贫寒,酷爱读书,常常点燃火把,从晚上读到早晨。有时睡着了,等到惊醒了接着读,经常担心自己的见识不够广博。听说有奇异的书,一定去祈求别人借给他。
  齐国有一种鸟,常屈一只脚,在大殿的前面飞舞。齐侯向孔子请教,孔子说:这种鸟叫商羊。儿童有歌谣唱:‘天将大雨,商羊鼓舞。’这是大雨的预兆。”后来果然这样。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