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师院附小教研课的设计与评价
科目
数学
执教者
时间
班级
六(2)
教学内容
《生活中的比》
听课者
教 研 专 题
从小学数学活动中提炼基本思想的途径及教学策略研究
设 计 与 评 价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教科书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结合“哪几张图片与图A比较像”,从几何的角度探究“长方形的长与宽有什么关系”,引入比,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借助“甘蔗汁”“树高和影长”“速度”“苹果价格”等现实背景,进一步理解比,感受比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同时理解比的数学意义,探索比与除法、分数等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完善认知结构,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比例以及其它有关方面的知识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了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百分数的意义及简单应用,这些都为学生学习比奠定了基础。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对于比的存在形式不会感觉到陌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接触或使用过比,学生基本上都会读比,能基本了解它所表示的意思,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没有用数学语言表述过。所以,本节课最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这也是必须经历的过程,然而,这个过程也是最困难的,所以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来帮助学生完成这一重要的过程。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体会认识比的必要性,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教学难点】体会比存在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猜测引入
1.出示淘气的图片A和四张“变形”后的图片,判断哪几张图片与图A像。
2.启发学生对图片“像不像”的原因进行猜测。
【设计意图:出示淘气和四张“变形”后的图片,让学生判断淘气看到哪几张图片发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一个看似与学习“比”毫无关联的问题“像与不像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进而导入新课。】
二、探究交流
1.探究“长和宽之间的关系”。
(1)数一数:在方格图中数出每个长方形的长和宽。
(2)算一算: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
(3)议一议:图片中像与不像的秘密是什么?
2.全班交流图片“像不像”与长和宽之间的秘密。
3.画一个与原图相像的长方形。
【设计意图:《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只有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经过独立思考、探索实践、合作交流,才有可能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计算、猜测、推理等活动过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学生找到了图片像与不像的奥秘后,让学生画一个具有这样倍数关系的长方形进一步丰富例证,加深他们的直观体验,同时也渗透“变与不变”的函数思想。】
三、深化理解
1.学生自学课本第69页的“认一认”,汇报自学成果。
如:比的写法、读法,比的各部分名称,如何求比值,比值可以是哪些数。
2.结合其它图片,说一说长和宽的比。
【设计意图: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在这部分教学中安排学生自学书本“认一认”中有关比的知识,放手让学生自学,交流时对于易混、易错的地方重点强调,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四、拓展认知
1.联系实际,说一说生活中的比。
2.在“甘蔗汁”“树高和影长”中找到比,说一说比的意义。
3.介绍人在不同成长阶段的比和神奇的“黄金比”。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引导学生找生活中的比,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让学生了解人体上有趣的比和“黄金比”,进一步感受比的意义,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五、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在回顾交流的基础上,对所学的知识进一步升华。】
评议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