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01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01讲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9-09 15:38:23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考点解读
考点提示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知识经纬
知识清单
“百家争鸣”
儒家
孔子
核心是“__①__”的思想:“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德治民
“__②__”的思想:“克己复礼”,提倡贵贱有序
中庸思想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因材施教”
文化成就:编订《诗》、《书》、《礼》、《易》、《乐》、《春秋》
“敬鬼神而远之”
孟子
“仁政”
“___③___”
“性善论”
反对兼并战争
经济上主张“民有恒产”,减轻赋税
“舍生取义”,先“义”后“利”
荀子
“___④___”和“王道”
“君舟民水”
“性恶论”
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
道家
老子
世界万物的本原是“__⑤__”,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_____⑥_____”、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 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庄子
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放弃一切大小、生死、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 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法家
韩非子
_____⑦_____
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
墨家
墨子
__⑧__、非攻、尚贤
参考答案:
“百家争鸣”
①仁 ②礼 ③民贵君轻 ④仁义 ⑤道 ⑥无为而治 ⑦以法治国 ⑧兼爱
要点精析
要点一: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
【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农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产生,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争衡,对现实的社会变革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建立起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还没有受条框的约束和制约,可以畅所欲言,社会环境相对宽松。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活跃和受到重用。“士”指当时的知识分子。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局面,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规律: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 3.“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就没有中国后来思想文化的五彩缤纷。   (2)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典型例题】
【例题1】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流派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其背景因素有
①井田制日益瓦解 ②周王室衰微,诸侯崛起 ③私人讲学的兴起 ④“士”阶层的活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包括经济上井田制瓦解,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士”阶层活跃和受到重用,思想文化上私学的兴起等。故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
答案:A
【例题2】
(2019 山东威海期末)易中天曾经说道:“这(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也是一场历时三百年之久的跨世纪大辩论,儒墨争雄,儒道争锋,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材料中的“争”本质上指的是
A.争夺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力???B.寻求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途径
C.争夺学术霸主的地位?????D.探寻国家实现统一的新途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的本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由此各诸侯国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的思想学说使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这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百家中各学派代表的是不同阶层的利益,与政治势力是相对独立的,其“争”的本质在于寻求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途径,由此排除A、D两项;百家争鸣中学术讨论只是表面现象,不是争夺学术霸主,排除C项。故选B。
答案:B
要点二:孔子和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
【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孔子开创了儒家学说,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荀子的丰富和发展,到战国后期时已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对于该知识点主要掌握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思想。
(1)孔子的生活经历:出生于春秋鲁国没落贵族家庭,从小勤奋好学;年轻时做过下级官吏,政绩显著,成为四方效法的榜样;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后周游列国,企望推行自己的主张,但遭到冷落;晚年潜心办学和著述,整理出“六经”。
(2)孔子的思想:①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即“克己复礼”“已所不欲,勿施于人”;②政治思想上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百姓“足食”,国家“足兵”,取得“民信”;③教育思想上主张“有教无类”,人人都有受教育的资格;兴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3)孟子:战国中期人,被尊称为“亚圣”。①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成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主张“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②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认为人民、国家比国君更重要;③在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本质是善的。
(4)荀子:战国末期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①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②看到了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论断;③主张“性恶论”,但认为通过学习礼乐和法制,可以使小人变为君子,普通人变成圣人。
【典型例题】
【例题1】
【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下面哪些是孔子思想的内容
①“仁者爱人” ②“克己复礼” ③“兼爱” ④“无为而治”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孔子的思想。①②符合孔子的思想。③是墨家的主张,④是道家的主张。故选A。
答案:A
【例题2】
(2018 山东高考)《尚书·酒诰》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尚贤 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 D.道法自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依据题干材料“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可知,人不仅要用水察看自己,而且应该以民间的反映当作镜子照照自己的作为,体现了以民为本的儒家思想。A项是墨家的思想;B项强调的是民主思想,与题干强调的是民本思想不符合;D项是道家的思想。故选C。
答案:C
要点三:比较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
代表人物
孔子
孟子
荀子
时期
春秋
战国中期
战国末期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
民本思想
以德治民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作用
奠定基础
体系完整,成为大宗
思考:孔子、孟子、荀子对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做了怎样的贡献?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孟子、荀子发展了儒家思想。   (1)治国策略:孔子提出“仁”的思想,主张“为政以德”。孟子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荀子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舟民水”的著名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   (2)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孟子主张“性本善”,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所以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荀子认为“性本恶”,认为人生来本性是恶的,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典型例题】
【例题1】
荀子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思想并不完全一致,但仍把他作为儒家代表人物,主要是因为他主张
A.“人之性恶”   B.“礼法并用”  
C.“天道自然”   D.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B项体现的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融合;C项体现的是道家的思想;A、D两项属于荀子的思想。孔、孟、荀之所以被称为儒家思想,他们都有一个共性,即提倡“仁”,故只有D项更符合题意。
答案:D
【例题2】
(2019 广东梅州高考模拟)孔子说:“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孟子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荀子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上述义利观
A.是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源??????B.是先秦儒学批判现实的产物
C.体现先秦儒学对利的完全否定???D.直接把天理和伦理道德联系起来
解析:材料重点强调的是义利观,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A项错误;孔子、孟子和荀子批判当时社会上一些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行为,是先秦儒学批判现实的产物,B项正确;依据材料“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等,先秦儒学并没有完全否定利,C项错误;把天理和伦理道德联系起来的是宋明理学,D项错误。
答案:B
思维拓展:古为今用
1、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2、诸子百家思想中哪些思想对现代中国仍具有借鉴意义
(1)儒家:仁义、礼节、诚信、忠孝、以德治国、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
教育理论: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等。
伦理道德:孝、仁义、诚信、义利观等(社会主义荣辱观、和谐社会)。
维护社会稳定:仁、德治、民本思想等(取消农业税)。
维护国家统一:大一统思想(统一祖国)。
个人修养: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
(2)道家:人与自然和谐、辩证地看问题、淡泊名利、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等。
(3)法家:以法治国、与时俱进等。
(4)墨家: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提倡节俭、重视人才、严于律己等。
3、 古代民本与社会主义民主思想比较
思想
古代民本思想
社会主义民主思想
本质
以君为本
人民当家作主
前提
封建君主专制
社会主义人民当家作主
目的
维护君主制统治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实现手段
与民恒产、轻徭薄赋
党的领导、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依法治国
官民关系
君臣、主仆
公仆(民主官仆)
【典型例题】
【例题1】
(2018 河北衡水中学高考模拟)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曰:“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由此可知,三者都
A.体现了蔑视天地的无畏精神 B.认为自然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认为自然是可以被人认识的 D.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解答本题要注意准确理解材料。孔子说:“天何尝说话呢?四季照常运行,百物照样生长”,孔子认为自然是有规律发展的;老子用“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法自然”,自然发展是有其客观规律的;韩非子认为自然是永恒的,不会消亡;三者都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B、C两项反映的是其中一个方面,D项符合题意。材料表达的是对自然的尊崇,不是蔑视天地,A项错误。故选D。
答案:D
【例题2】
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受到广泛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孔子)知道,古代传统的重建,并不仅仅是指外表上的同一。这里强调的是对永恒真理的温习,而不是对过去的模仿,孔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使这些永恒的思想重放光彩。
——摘编自雅斯贝斯《大哲学家》
材料二 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以阻碍思想文化之自由发展。况儒术孔道,非无优点,而缺点则正多。尤与近世文明社会绝不相容者,其一贯伦理政治之纲常阶级(等级)说也。
——赵清、郑城《吴虞文集·陈独秀复吴虞信》
材料三 新加坡主要汲取儒家的君子品格的价值观,这是与新加坡道德教育直接相关的基本因素。新加坡结合自己的国情赋予“忠孝仁爱礼仪廉耻”以新的内涵,把他们理解的重整体、重义务、重责任的儒家伦理道德进行现代化,而提出了作为他们国家意识形态的共同价值观。
——摘编自龚群《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研究》
(1)根据材料一,说明孔子对古代传统重建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为重建古代传统文化所做的工作,并回答孔子的核心思想及其欲达到的目的。
(2)在材料二中,陈独秀如何评价孔学?归纳陈独秀反孔的理由。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加坡是如何利用儒学进行道德教育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加坡推行道德教育的影响。
解析:本题以儒家文化为切入点,考查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第(1)问,依据材料总结出内涵即重温真理而不简单模仿,结合所学知识很容易回答出后面两小问。第(2)问关于陈独秀如何评价孔学,肯定中存在过多否定,否定之处依据材料扣点回答。第(3)问回答儒学的道德教育作用,道德教育对新加坡的影响,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即可。
答案:(1)重温真理而不简单模仿。编订和整理了《诗经》等五经。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2)孔学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是缺点更多。阻碍思想文化自由发展,宣扬封建纲常等级学说。
(3)汲取儒家君子品格的价值观,对儒家伦理进行现代转化,提出了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共同价值观。提高了劳动者素质.稳定了社会秋序。
课外拓展
名言欣赏
人文修养
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的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已不义手段占有的财富与官位,对于我如同天际的浮云。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不因某人之言中听而举荐他,也不因某人有缺失而鄙弃之言。

历史词典
克己复礼
《左传·昭公十三年》:“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孔子对此称引,并将其具体化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非礼勿言”(《论语·颜渊》)。即要求人们克制自己之情欲,使思想言行均符合礼之要求。唯有如此,才能达到人伦仪轨之最高典范即“仁”之境界。
——郑天挺等编:《中国历史大辞典·上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历史典故
孔子问老子
孔子问礼于老子图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增。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 孔子论德治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孔子论人性、仁政、德治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阳货》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论语·季氏》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论语·颜渊》 老子的辩证法
              老子出关图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道经》   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弊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老子·道经》   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熟知其极?——《老子·德绎》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2019 山西高三期末)成语“是可忍,孰不可忍”出自《论语·八佾》。当时的宫廷舞乐,按制度是天子八佾(八人为一行,叫一佾,八佾是八八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只能用四佾的季氏,却用了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此言论反映了孔子的
A.“仁”的思想?? B.“礼”的思想
C.“为政以德”的思想???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
2.(2018 北京朝阳高考模拟)在当时(如下图所示)的中国存在的文化现象是
A.道教出现 B.儒学兴起 C.罢黜百家 D.理学诞生
3.(2018 广东茂名高考模拟)黄宗羲在《孟子师说》中评论:“周之制度,当以《孟子》为主,以正周礼之失”;“乃知孟子性善之说,终是稳当”;“故国之所以治,天下之所以平,舍仁义更无他道”。由此可知,黄宗羲推崇孟子的
①以礼治国主张 ②性善论 ③仁政学说 ④兼爱思想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4.(2019 四川内江期末)苟子日:凡兼人(让人服从)者有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这表明荀子
A.主张以德服人 B.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C.提倡法制?????? ?D.主张兼爱,非攻
5.(2019 江苏扬州高期末)“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净为天下正。”这句话出自下列哪位思想家之口
6.下列先秦时期出现的思想主张,法家倡导的是
A.“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B.“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C.“天无为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
D.“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7.下面是一幅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上的精彩图片。下列表述中属于“巨碗”上的人物的思想精华的是
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以德治民,反对苛政 ③维护周礼,贵贱有序 ④有教无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8.(2018 海南高考)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A.重农抑商 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 D.重视道德与人伦
9.(2019 江苏徐州高考模拟)日本学者冈田武彦将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分为三系:现实主义,主张以“力”和“术”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理想主义,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一道德人生观为基础;超越主义,强调人是相对的存在,只有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东西,才能摆脱这一命运的束缚。材料中的“三系”分别是
A.法家、儒家、道家????????B.法家、墨家、道家
C.法家、墨家、儒家????????D.道家、儒家、墨家
10.现在,我们提倡“以德治国”, 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过“以德治民”的主张。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孔子的“以德治民”主张在春秋时期受到统治者的推崇
B.其主张能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C.在春秋时期形成了儒家的正统地位
D.孔子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材料二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①而为天子。”
——《孟子·尽心章句下》
丘民:百姓;得乎丘民:得到百姓的拥护。
材料三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王制》
(1)上述三则材料集中反映了先秦儒家的什么重要思想?
(2)根据材料一,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有效治理国家,统治者应该怎么做?
(3)材料二反映了孟子的什么思想?根据这一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么样做?
(4)根据材料三,荀子提出“舟水之喻”的见解,继承发扬了哪一学派的思想?后世不少统治者曾以此为鉴,请指出典型事例。
12.试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答案与解析:
1.B
解析:孔子所讲的“仁”,它的基本形式的“爱人”,材料并未体现,A项错误;孔子讲的“礼”,指“克己复礼”,就是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周礼”的要求,材料中“宫廷舞乐”属于周礼的一部分,B项正确;“为政以德”是孔子的政治思想,与材料中礼乐制度不符,C项错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属于孔子“忠恕”知道,是“仁”的实现途径,与材料不符,D项错误。
2. B
解析:依据地图中封国的信息,可知应属于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上来说,则是儒学兴起,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B项正确。A项是在东汉末;C项是在西汉时期;D项是在北宋时期。
3.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孟子的思想。依据材料第一句,意思是周朝的制度,以《孟子》为主,来修正周礼的缺失,说明孟子的主张不是“礼”,①错误;材料第二句“乃知孟子性善之说,终是稳当”可知②正确;材料第三句“舍仁义更无他道”可知③正确;兼爱是墨子的思想,④错误。故选B。
4.A
解析: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以德兼人者王”,即荀子重视德的重要性,A项正确;制天命而用之,主张顺应自然的规律去主动地改造自然,与题意无关,B项错误;法制在题目中并未体现,C项错误;兼爱、非攻是墨子的主张,D项错误。
5.D
解析:孔子主要思想主张是“仁”和“礼”,与题意不符,A项错误;孟子的主要思想主张“仁政”,与题意不符,B项错误;韩非子的核心思想是“法”,与题意不符,C项错误;材料强调“直”与“曲”、“巧”与“拙”、“静”与“躁”、“寒”与“热”等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符合老子的辩证法思想,D项正确。
6.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法家的思想。A项为道家老子的思想;B项是儒家的思想;
C项是道家的思想。D项体现了了法家的思想,即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
7. C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图中人物是孔子。③是孔子的“克己复礼”的思想,体现了孔子思想落后的一面,与“思想精华”不符,故排除③,而①②④是孔子思想的精华部分。故选C。
8.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的百家争鸣。重农抑商是我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主要是由法家提出,故A项错误;法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倡导实行法治,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儒家倡导“为政以德”,在治国方面强调“仁”“礼”注重贵贱有序的等级秩序,故B项正确;“厚古薄今”主要是儒家的思想主张,法家主张进行社会变革,反对儒家的厚古薄今,故C项错误;重视道德与人伦是儒家的主张,不符合法家的思想,故D项错误。
9.A
解析:“现实主义,主张以“力”和“术”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的另一方”是法家思想;“理想主义,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一道德人生观为基础”是儒家思想;“超越主义,强调人是相对的存在,只有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东西,才能摆脱这一命运的束缚”是道家思想。故A项正确。
10.D 解析:春秋时期是一个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时期,所以当时各诸侯国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完成统一大业,儒家思想直到汉武帝时才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故选D。
11.【答案要点】
(1)民本思想。
(2)取信于民。以德治民,爱惜民力。
(3)民贵君轻。施行仁政。
(4)儒家民本思想。事例:唐太宗君臣以此为鉴,遂成“贞观之治”。
12.【答案要点】
(1〕相同点:都提出了“仁”的思想,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仁政”,荀子也主张施政用“仁义”。都包含有民本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孟子认为“民贵君轻”,荀子提出“君舟民水”。
(2)不同点:在人性论方面的认识不同,孔子认为“性相近”;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提出“性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