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考点解读
考点提示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知识经纬
知识清单
“无为”到“有为”
1.汉初的“无为”
背景:经济残破
目的:恢复生产,安定人心
治国原则:“____①_____”
应用:休养生息政策
2.“有为”成为时代需要
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社会潜伏危机。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____②_____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1.“天”的学说——“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____①_____”。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
2.“三纲五常”
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____②_____”。它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3.“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____③_____”和“______④_____”的主张。他认为大一统是天地的常理,国家的需要;要维护政治统一,必须实行思想上的统一。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儒学成为正统
1.措施
举孝廉
汉武帝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他规定,地方政府定期选出孝子、廉吏到中央任官,甚至还擢升平民、儒士为相。这样,____①_____成为政府选拨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得以大兴。
设五经“博士”
从汉武帝时起,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公元前136年,汉武帝正式规定《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并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__②__”。
兴办太学
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兴办___③___,规定太学生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学的兴办,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同时也提高了儒学地位。
除太学外,汉武帝还下令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____④_____,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参考答案:
“无为”到“有为”
①无为而治 ②国家统一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①君权神授 ②三纲五常 ③春秋大一统 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学成为正统
①儒家学说 ②博士 ③太学 ④正统思想
要点精析
要点一:汉武帝的“举贤良对策”
1.主要内容:由中央有关部门和各郡县,推荐既贤良又有才能的知识分子到朝廷,经过策问,贤良之人进入政府官员行列。
2.原因:边境不宁、诸侯国割据势力威胁中央政权、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日益激化,这一切要求汉武帝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以适应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的需要。
3.影响:选拨了大批贤能之士进入政府,适应了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的需要。
【典型例题】
(2018 湖北黄梅校级期末考)汉武帝时,董仲舒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其“养士”的主要目的是
A. 教授诸子经典,以求“通经致用”
B. 培养政府官员,扩大统治基础
C. 统一思想,维护政治稳定
D. 明定规制,确立官学体系
解析:西汉时期,董仲舒把道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加以改造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他建议兴办太学,用儒家经典教育青年子弟,目的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故C项正确。A、B、D三项都不是主要目的。
答案:C
要点二: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建立了新的儒学体系。
1.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董仲舒应诏上《天人三策》中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认为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认为现在国家统一,但学派纷呈,各执一见,思想无法统一,主张儒家六经之外的各家学术,都应当罢黜,以保证国家统治的安宁一致,以适合当时加强中央集权、形成封建大一统局面的需要。
2.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
在过去,所有的君王都是从祖先承受君位,甚至秦始皇帝也不例外。只是到了汉朝,情况不同了。汉高祖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这需要某种理论的支撑,董仲舒正是提供了这种理论的支撑。王者受命于天,并不是一个新理论。在《书经》里,已经有这个思想。孟子把它说得更清楚。董仲舒则更具体地把它纳入了自己的天人一体论。董仲舒认为,一个国君的统治是由于天命,这就为君王行使皇帝的权威有了合法的根据;但同时又对君王的权威施加了某种限制:皇帝必须时刻注意上天的喜怒表现,按照上天的意旨行事。汉朝的皇帝和此后历朝的皇帝,每逢天灾时,都程度不等地要省察自己执政的表现,刻责自身,谋求改进。“天立王,以为民也。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足以贼民者,天夺之。”
3.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4.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
在此之前,儒家认为,社会是由五种伦常关系组/成的: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董仲舒从中选出君臣、父子、夫妇三项,称为“三纲”。董仲舒对先秦儒家伦理思想进行了理论概括和神学改造,形成了一套以“三纲”“五常”为核心,以天人感应和阴阳五行说为理论基础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伦理思想体系。他认为道德是“天意”、“天志”的表现,“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为此,他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即三纲五常。三纲是社会伦理,五常是个人品德。纲常就用以泛指道德和道德规范。人的自然发展应当依循道德规范的方向,而这是文化和文明的主要内涵。他大力提倡孝道,认为孝是天经地义。
【典型例题】
【例题1】
(2019 湖北荆门期末)2018年8月,南京大学副教授黄诚在《寻找治国之道——从黄老思想的兴盛到汉武帝的独尊儒术》的讲座中指出:“董仲舒的儒家很杂,包括孟子与荀子的思想、先秦各家思想、巫盅方术,因此提出‘天人合一’,更多充满了神性的意识,于先秦儒学的思想有明显的差异。”据此,黄诚强调
A.董仲舒儒学思想侧重于宣扬君权神授
B.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C.汉武帝统治时期的儒学处于独尊地位
D.“天人感应”学说杂糅了多种学派理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材料中强调董仲舒的“新儒学”是由多种思想糅合而成,并不侧重于宣扬君权神授,排除A项;根据材料中“因此提出‘天人合一’,更多充满了神性的意识,于先秦儒学的思想有明显的差异”结合所学,汉代儒学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B项正确;C项并不是黄诚强调的重点,排除C项;“天人感应”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新儒学杂糅了多种学派理论,不是“天人感应”学说杂糅多种学派理论,排除D项。
答案:B
【例题2】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之所以被汉武帝接受,主要是因为它
A.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加强民族关系
C.有利于学术思想的开放
D.有利于巩固统一和加强专制统治
解析: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的主要目的是用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故只有D项符合题意。B、C两项不符合题意,A项不是主要原因。
答案:D
要点三:对“天人感应”的理解
君主受命于天,人不能违背天意。自然界的灾害和祥瑞是天对君主的谴责和嘉奖。 对人民来说,要听从君主的领导,即使君主无道,也不能起来推翻,有上天给君主惩罚。 对君主来说,要实行仁政,否则上天就会降灾难予以惩罚。 既维护了君主统治,同时又对君主加以限制,要求其实行仁政。 天人感应的实质:君权神授,维护君主统治。
【典型例题】
【例题1】
(2018 安徽蚌埠二中期中考)西汉时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下“罪己诏”。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分析皇帝颁布“罪己诏”受哪一学说或主张的影响?
A. “天人感应”学说
B.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C. “大一统”的主张
D. “三纲五常”学说
解析:本题以董仲舒新儒学切入考查材料信息的获取与分析理解能力。材料体现了天人感应的学说,即人与天的沟通的媒介即是“灾异”的自然现象,故A项正确。B、C、D三项是董仲舒的思想主张,但题干材料并没有涉及。
答案:A
【例题2】
(2019 江苏扬州期末)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顺命》中说:“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汉武帝接受了这一观点,主要是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有利于
A.光大儒家思想???? B.重建道德秩序?????
C.建立太学机构???? D.加强专制统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学说的理解。西汉时期,董仲舒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创立新的儒学体系;他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提出“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这种思想有利于神化君权,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
答案:D
要点四:汉武帝“独尊儒术”的具体措施和作用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思想: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政治: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教育:①规定教科书和教官(内容和名称):《诗》《书》《礼》《易》《春秋》博士;②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儒学于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典型例题】
汉武帝采取的哪些措施,对于促进国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起了直接的作用
①颁布推恩令 ②重用文学儒者
③兴办太学,讲授儒家经典 ④设立地方郡国学校,广泛传播儒学
A.①②②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解答本题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直接作用”。根据史实,分析各项与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的关系。颁布推恩令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不是直接的关系,其他各项均符合题意。
答案:C
思维拓展: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有哪些是积极可取的?哪些是今天应当扬弃的?
1.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的主张。虽然董仲舒的大一统主张充满了唯心的色彩,但是大一统确实是中国发展的主流,尤其是今天祖国统一的需要。所要扬弃的是其中唯心主义成分。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扼杀一切不同学术流派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2.“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纯属唯心主义,无稽之谈。但是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却是有利于封建统治长久的。 3.三纲充满封建意识,应当抛弃。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尤其是其中的“信”为今天社会的迫切需要。孝道应当注入社会主义的道德内涵,是人们的社会义务。 【典型例题】
【例题1】
《史记》云:“诸吕作乱,日蚀、昼晦。吴楚七国叛逆,彗星现,天狗过梁野。”上述记载 ①反映了董仲舒的思想观念 ②给后人留下了研究天文学的宝贵资料
③体现了迷信对封建史学的影响 ④记载荒诞不经,缺乏科学精神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天人感应”思想的理解。题干中诸吕作乱,出现日食,七国之乱,出现彗星和月食,这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史记》中的这些记载,体现了“天人感应”思想对史学家的影响,也从客观上反映了当时彗星出现的史实,对后人研究天文学留下了宝贵的资料。故选D项。虽然记载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但基本史实是可信的,所以④是错误的。 答案:D
【例题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转》
材料二 董永卖身葬父,感动天地,并成就一段美好姻缘的故事,自西汉以来就在我国广为流传,并受到统治者推崇。世界上很多看过中国《天仙配》的人,都说这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体现。
材料三 “抛弃传统文化是逆潮流的,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弘扬 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这是全国政协委员李汉秋教授在全国“两会”发言的 重要内容。李汉秋建议教育部门将“仁义礼智信”纳入学校教学内容,逐步实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并落实到精神文明建设中去。
(1)材料一集中反映了董仲舒哪些思想主张?对于西汉王朝的统治有何意义?
(2)材料二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起源与西汉以来的什么伦理观念有关?该故事为 什么能受到统治者推崇?
(3)最早提出将“仁义礼智信”作为为人处世道德标准的是谁?政协委员建议将“仁义礼智信”纳入教材,你认为是否合理?说出你的理由。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其意义。第(1)问结合材料概括其主张,意义在于利于国家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第(2)问材料故事的中心思想是“孝”和“忠”,之所以受到统治者的重用在于利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第(3)问评价建议是否合理,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思想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意义:巩固国家政治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2)伦理观念:“孝”道或儒家伦理道德。原因:“孝”容易被统治者引申为“忠”,有利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3)董仲舒。有一定的合理性。“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古代儒家最基本的道德范畴,具有永恒的意义和普遍价值。在我国今天,将“仁义礼智信 ”纳入教材,吸取其精华内容,一方面可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又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课外拓展
董仲舒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儒学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其教育思想和“大一统”、“天人感应”理论,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时至今日,仍有学者在研究他的思想体系及故里等方面的文化,他的著作汇集于《春秋繁露》一书。
董仲舒“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 ——《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宣视天为父,事天以孝道也;号为诸侯者,宜谨视所候奉之天子也;号为大夫者,宜厚其忠信,敦其礼义,使善大于匹夫之义,足以化也;士者,事也,民者、瞑也;士不及化,可使守事从上而已。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妾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天子不能奉天之命,则废而称公,王者之后是也;公侯不能奉天子之命,则名绝而不得就位,卫侯朔是也;子不奉父命,则有伯讨之罪,卫世子蒯聩是也;臣不奉君命,虽善,以叛言,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是也;妾不奉君之命,则媵女先至者是也;妻不奉夫之命,则绝夫不言及是也;日不奉顺于天者,其罪如此。 ——《春秋繁露·顺命》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
A.实行“无为而治” B.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彻底抛弃法家思想 D.巩固贵族世袭为官原则
2.(2018 安徽淮北期中考)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 B.正统的孔孟学说
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 D.儒家学说与权术
3.(2018 北京丰台高考模拟)某学者认为“皇帝居于社会的权力宝塔尖上,没有制度能够制约他,也没有人能制约他。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是中国古代难以解决的政治问题,□□□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使两千年的中国社会得以建立相对有序的环境。”□□□中的字可能是
A.韩非子 B.董仲舒 C.陆九渊 D.黄宗羲
4.(2019 广东惠州期末)西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而尊儒,兴办太学,重视儒学教育。下列文献,最有可能列入当时学校教育范围的是
①《尚书》 ②《诗经》 ③《日知录》 ④《四书章句集注》 ⑤《藏书》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⑤
5.下图是反映西汉时期的儒学发展情况的一组文物,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
①儒学在汉代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唯一的思想 ②汉代重视儒家经典的整理和研究
③各级教育系统基本健全,主要是传授儒家思想 ④儒学的思想价值实现了为政治服务的功能,促进了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6.(2019 湖南益阳期末)从“焚书坑儒”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社会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变化不能说明的是
A.两者统治思想不同???????B.都是加强中央集权需要
C.都属于思想文化专制统治????D.不同政治制度决定思想文化的不同命运
7.(2019 山西太原期末)秦汉时期,谶纬神学(一种宗教神学色彩的理论)一度流行。在董仲舒看来,自然界的许多现象皆与社会政治有关,所谓“王者将兴,必有符谶。”董仲舒的这一思想
A.有助于儒学走上正统地位??? B.论证了天人感应的合理性
C.决定了后世儒学的发展趋势? D.背离孔孟学说为士儒所不齿
8. 下列各项属于董仲舒的思想主张的是
A.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B.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C.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D.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9.“汉武帝所努力缔造的政体,究其实,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将儒家学说作为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基础,而在具体实践层面上则将法家学说作为统治权术来运用。”对以上材料的说明和解释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治国施政之术的核心在于“尚法尊儒”,即同时尊奉儒、法两家的学说 B.“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完全杜绝其他学说
C.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精神工具
D.儒家思想从此沦为法家的附庸
10.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
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天论》材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行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来源:Zxxk.Com]
——董仲舒《春秋繁露》材料三? “天道,自然也,无为;如谴告人,是有为,非自然也。”
——王充《论衡》
(1)在人与天的关系问题上,材料一提出了什么观点?
(2)在人与天的关系问题上,材料二和材料三各持什么观点?
/(3)结合材料二、三,扼要概括两汉时期哲学发展的特点。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丞相李斯曰:“今皇帝并有天下,别黑白而定一尊。私学而相与非法教人,闻令下,则各以其学议之;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纪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痒序(教学的地方)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同义〉,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 ──《汉书·董仲舒传》?
(1)据材料一,归纳李斯言论的要点(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2)据材料二,归纳董仲舒言论的要点(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3)概括指出这两种言论的相同处和不同处。
参考答案:
1. B 解析: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A项属于道家的思想;B项错误,汉武帝接受儒家思想,但是并没有彻底抛弃法家思想,如法家主张的以严刑峻法统治百姓等思想,都被他纳入统治思想并实行;D项不符合汉代史实。故选B。2.C 解析:董仲舒把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加以改造,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故C项符合题意。3.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董仲舒的“天人感应”。韩非子提倡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与材料制约君主不符,A项错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皇帝的暴政,B项正确;陆九渊提出心学,无法“使两千年的中国社会得以建立相对有序的环境”,C项错误;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工商皆本、经世致用,与材料无关,D项错误。故选B。
4.A 解析:《尚书》是儒家经典,其有可能列入当时学校教育范围,①正确;《诗经》是春秋末期的儒家经典,其有可能列入西汉时期的学校教育范围,②正确;《日知录》是明清时期顾炎武的代表作,③错误;《四书章句集注》是南宋时期朱熹的代表作,④错误;《藏书》
是明清时期李贽的代表作,⑤错误。故A项符合题意。
5.B 解析:汉代时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得到确立,但不能说明儒学成为中国文化唯一的思想。 ①表述错误,②③④均符合所学知识。故选B。6.D 解析:一个“坑儒”一个 “尊儒”,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建立、汉朝巩固,“坑儒” “尊儒”都是其表现,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坑儒” “尊儒”都是中央集权在文化方面控制的表现,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汉承秦制,都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D项错误,符合题意。
7.A 解析:董仲舒借用谶纬神学改造儒家思想的,使之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割据势力,从而使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使儒学走上正统地位,A项正确;董仲舒借用谶纬神学改造儒家思想,其“自然界的许多现象皆与社会政治有关”的天人感应理论是违背科学的,B项错误;决定后世儒学发展趋势的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及后世思想们对儒学的不断地发挥与发展,使之能够与时俱进,C项错误;董仲舒是在继承孔孟儒学的基础上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的,并非背离孔孟学说,D项错误。
8. B 解析: A项出自《老子》,“道法自然”是典型的道家思想。B项出自《汉书·董仲舒》传中董仲舒的《举贤良对策》,“天不变道亦不变”之“道”,是儒家之道,核心为“三纲五常”。董仲舒认为人伦道德,天经地义,绝对不能够更改。C项出自《商君书》,属于商鞅的思想,从“不必法古”,可以推断,这符合法家变法革新的主张。D项出自儒家经典《礼记》。故选B。
9.D 解析:董仲舒的新儒学以儒家思想为主,融合了阴阳家和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汉武
帝把儒学作为正统的思想。本题中D项儒家思想从此沦为法家的附庸错误。
10.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主流思想的理解。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
先秦法家理论家是韩非子,而汉朝时使儒家成为统治思想的新儒学代表是董仲舒,所以此
题正确选项是D。
11.【答案要点】
(1)观点:①认为天(自然)有规律;②人能认识和利用自然,造福人类。
(2)材料二:认为天子是执行天意的统治者,顺天意则昌,逆天意则亡。材料三:认为天无意志,不会降灾祸惩罚人;如有灾祸惩罚人,是人们的主观认为,并非天的意志。
(3)特点:出现唯物与唯心两种对立观点。董仲舒对儒学加以发挥,使其处于统治地位。
12.【答案要点】
(1)私学兴盛,诸子百家评议国政,造谣惑众,不利于中央集权加强;建议实行焚书政策,控制思想,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儒学教育,注重思想教化,以礼治民。
(3)相同点:为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需要,加强思想控制。
不同点:李斯强调以法家思想排斥其他思想,董仲舒强调以儒家思想来取代百家争鸣;李斯主张用残暴手段来实现文化专制主义,董仲舒强调教化和灌输;李斯主张以法治国,董仲舒主张以德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