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考点解读
考点提示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知识经纬
知识清单
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和传播,儒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___①___”。宋代儒学发展形成理学。
(2)代表人物:北宋时期的代表是程颢、程颐,南宋时期的代表是___②___。
(3)二程的基本观点
___③___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是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4)朱熹的理学内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
(5)评价: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朱熹编著的《_____④______》,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甚至形成“朱子学”学派。2.陆王心学
(1)南宋时期的陆九渊把“__⑤__”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张;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2)明代的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在认识论上提出“___⑥___”和“知行合一”。
(3)评价: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但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并不能科学地说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3.理学的影响
宋明理学的形成,使儒学完成了更为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李贽的离经叛道
(1)时代背景:明朝君主专制加强,禁锢思想,吏治腐败;市民工商业者力量的发展;
理学盛行,推崇孔子。
(2)李贽的主要思想: 批判孔子及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批判___①____“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说教;肯定人的正常需要,提倡自然之性,要求个性解放。
2. 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
(1)黄宗羲:代表作品《明夷待访录》。揭露___②___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主张“工商皆本”,反对重农抑商。黄宗羲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主张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对清后期的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顾炎武:代表作品是《天下郡国利病书》。主张___③___,指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学先风先河。
(3)王夫之:代表作品是《读通鉴论》。提出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唯物论思想;认为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具有朴素的___④___思想,启示近代人民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意义。
参考答案:
宋明理学
①三教合一 ②朱熹 ③天理 ④四书章句集注 ⑤心 ⑥致良知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①道学家 ②君主专制 ③经世致用 ④辩证法
要点精析
要点一:全面认识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及其特点
【宋明理学、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主要观点
(1)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天下万物都要遵循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
(2)在把握“理”的方法上,需要通过强调“格物致知”的方法,即通过接触世间万物,运用各种知识去体会事物内部的“理”。
(3)在人性论上,主张在“天理”与“人欲”发生冲突时,应该“存天理,灭人欲”。2.特点
(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去欲”或“存心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宋明理学的佛道化是更多地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吸收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张。
【典型例题】
【例题1】【宋明理学、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程朱理学的核心思想是
A.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B.格物致知
C.知行合一 D.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程朱理学的核心理念和原则。哲学内容分为本体论和认识论,核心思想要从本体论角度回答,而B项格物致知属于认识论。C项是王阳明心学思想的主张,属于认识论范畴。D项是心学的思想,而不是理学的思想。故选A。
答案:A
【例题2】
(2019 吉林高考模拟)朱熹之所以得中进士,是因为他在答卷中糅进了佛理,他的成才之路也是始于儒家经典,中间泛滥释老,最后归本孔孟。但他学成后,对佛道有很多批评和攻击的言论。这种变化反映了
A.程朱理学中糅进了佛道思想????????
B.朱熹最终对佛道思想的排斥
C.理学是以先秦儒学为起点的????????????????
D.朱熹维护儒学纯粹性的精神趋向
解析:程朱理学融合了佛道的思想,但材料中朱熹前后对佛道思想不同,不是对材料的全面概括,A项错误;朱熹虽有批评攻击佛道的言论,但抨击佛道不能体现出朱熹思想变化的本质,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理学发展历程,C项错误;理学出现的原因是当时佛道对儒学冲击,故理学吸收了佛道的内容,理学出现后为了维护儒学的正统地位,故大力排斥在当时影响力很大的佛道,D项正确。
答案:D
要点二:运用表格法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异同点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异
认识论
理是万物的本原
心是万物的本原
达到理的途径
格物致知
内心修养
哲学观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同
两者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思想,都认为“纲常伦纪,即为天理”;二者本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们的自然欲求;都是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都属于唯心主义的范畴。
【典型例题】
【例题1】
理学和心学都是儒学的继承和发展。下面有关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共同点,表述正确的是
A.理气一体,理先气后 B.心外无物,心即理也
C.纲常伦纪,即为天理 D.都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解析: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都主张以“三纲五常”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消除人们的私欲,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C项是二者的共同点。A项属于程朱理学的主张,B项属于王阳明“心学”的主张,D项不符合程朱理学。故选C。
答案:C
【例题2】
朱熹与陆九渊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两位重要的哲学思想家、文化教育家,前者集理学之大成,后者开心学之体系,由于二人成名于同一时期,且学术观点相异,故自鹅湖之会始,二人争论不休。那么他们的根本分歧是
A.朱熹主张天理是万物的本原,陆九渊强调“心”是宇宙的本原
B.“天理”是不是“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
C.是否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
D.是否进行内心反省,以致良知
解析:“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解释”是历史学科能力的重要内容。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朱熹集理学之大成,陆九渊开心学之体系,理学与心学的最大分歧是世界的本原是理还是心,故选A项。B、C、D三项有一定的共通性,但不是根本分歧,均排除。
答案:A
要点三:李贽反封建思想产生的背景、内容及其评价
【宋明理学、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背景
(1)社会原因:明朝统治后期,统治黑暗、吏治腐败,封建社会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2)个人原因:李贽任职期间,目睹了官吏和道学家的虚伪无能,不愿与之同流合污,形成了“离经叛道”的性格。
2.内容
(1)否定孔孟学说是万世至论,反对绝对的思想权威,认为人人都有权作出自己的判断,不应以“四书五经”作为统一的思考标准。
(2)认为人皆有私,主张个性发展,不应该被迫顺从统治者的利益和愿望。
(3)用夫妇生育比喻人类社会发展,从根本上否定了“天理”的存在,动摇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3.评价
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
【典型例题】
(2018 湖南张家界期末考)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专论李贽说:“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 “廉洁和诚信”:挑战正统的思想和主张
B. “个人理智”:强调三纲五常以巩固君权
C. “社会环境”:儒学家提倡“三教合归儒”
D. “形成丛林”:儒家思想成为传统文化主流
解析:材料中“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说明了明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严重禁锢了个人的思想自由以及创新发展,而李贽则对此做出了大胆的批判。C、D两项描述的内容与明代时代特征不符,B项说法与题意正好相反。故选A。
答案:A
要点四:全面把握明清之际进步思想
1.背景
(1)政治上: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专制统治走向腐化,阶级矛盾尖锐。
(2)经济上:一方面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另一方面统治者极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阶级关系上: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阶层队伍壮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4)思想界:宋明理学日益僵化,八股取士,三纲五常扼杀人的思想,摧残人的天性,进步思想家要求挣脱思想束缚,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
(5)外部条件:西方近代科学开始传人,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思想界注入新的生机。
2.主张的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明清进步思想家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圣人”,提出男女平等和“万物皆于两”的观点。他的“异端”思想和狂傲不羁的品性,令维护名教传统的士大夫惊惧。
(2)反对封建专制。黄宗羲指责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3)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主张“经世致用”,他提倡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当时的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明静之际的进步思想对晚晴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影响。
(4)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3.历史意义: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汲取儒家的民本思想,反对理学的不合理部分,是儒学的新发展。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但这种思想批判并没有成为时代的主流思想,对所处时代的影响是有限的。
【典型例题】
【例题1】【宋明理学、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段话体现出黄宗羲的思想是
A.抨击君主专制 B.反对礼教
C.提出“致良知” D.注重实学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A项符合题意。B项属于明末李贽的主张;C项属于王阳明的主张;D项符合顾炎武,顾炎武注重实学,开一代朴学之风。
答案:A
【例题2】
(2019 江苏盐城期末)明清时期出现了一系列有如“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天下为主,君为客”、“经世致用”等观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出现了与儒学对立的新式思想????????????
B.反映了思想家挑战正统的主张
C.宣告了宋明理学地位的完全沦丧????????
D.诞生了成熟的启蒙思想
解析: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性继承,“与儒学对立”表述错误,A项错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鉴于君主专制的强化,程朱理学压抑人性,适应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而提出了挑战传统儒家思想的主张,B项正确;宋明理学从南宋到近代,一直处于正统地位,“完全丧失”表述错误,C项错误;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但未超出儒家思想的范畴,未促进中国的社会转型,不具备成熟启蒙思想的属性,D项错误。
答案:B
思维拓展:归纳与时俱进的中国古代儒家思想
1.春秋时期,孔子结合社会动荡的时代特点和个人的认识,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
2.战国时期,孟子进一步发挥孔子的思想,荀子吸收战国时期法家、道家的思想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内容,使儒家思想更适应社会的需要。
3.西汉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阴阳五行家等学派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为政治“大一统”服务的新儒学体系。
4.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精神,有了新发展。
5.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儒学在“三教合一”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6.两宋时期,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取有益内容,形成理学。
7.明朝王阳明吸取佛教禅宗的思想,把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心学。
8.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从儒学思想中吸取了有益的营养,又不拘泥于传统儒学,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
【典型例题】
“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顾炎武由此成一代大学者,开一代新学风,其思想脉络清晰可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教化者,朝廷之先务;廉耻者,士人之美节;……朝廷有教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顾炎武《日知录·廉耻》
材料二 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
——顾炎武《亭林文集·华阴王氏宗祠记》
材料三 理学之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
(1)顾炎武以拯救时代为己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顾炎武该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
(2)顾炎武以社会教化作为拯救时代的重要途径。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天下昌明的社会表象,并概括社会教化的功能。
(3)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依据材料三,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其理由。
(4)在中国思想史上,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影响着时人及后世?
解析:本题以顾炎武的活动为切入点,主要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问注意设问的角度是政治背景。第(2)问理解社会表象的含义即社会风俗,依据材料归纳社会教化的功能,如材料中涉及了有利于正士人之风、立天下之人伦,有利于社会风气的好转,有利于安定社会秩序。第(3)问关于顾炎武对儒学的取舍,材料中有明确的表述,即取传统儒学(孔孟之道),舍宋明理学。其取舍的理由,顾炎武认为孔孟之道是儒学的根本。第(4)问根据所学知识来回答。教材中明确指出顾炎武的学风是经世致用,影响时人及后世的时代责任感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答案:(1)政治背景:官僚腐败;政治暴虐(或朝政混乱)。
(2)表象:风俗。功能:提高士人修养;净化社会风气;安定政治秩序;确立伦理道德。
(3)取舍:取孔孟之道,舍宋明理学。理由:孔孟之道为儒学之根本。
(4)学风:经世致用(或崇实致用)。时代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课外拓展
身边历史
三教合一
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中,除了洋洋大观的经史子集,还有一个曾经遍布高堂陋舍的图像传承系统。比如各种日用装饰器皿上的人物故事画,蕴涵着丰富的含义:在美国费城艺术博物馆藏金大定十八年(1178年)白地黑花对弈纹豆形瓷枕上,扎小巾的道家、剃度光头的释家、头戴“八字形”幞头的儒家,三者共下一盘棋,折射出“和而不同”的思想智慧。
去伪存真
李贽被人称为“异端”,实为真儒,其忧国忧民的人文情怀和经世致用的儒家精神充满于《水浒传》的评点之中。怀林在《批评水浒传述语》中说:“和尚(指李贽)读《水浒传》,第一当意黑旋风李逵,谓为梁山泊第一尊活佛,特为手订《寿张县令黑旋风集》。”(厦门大学历史系:《李贽研究参考资料(第三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61页)李贽认为李逵是第一尊活佛,因为在李贽看来,李逵率真、忠义,不像假道学那样口是心非、言行不一、虚伪狡诈等。当然,李贽所谓的“真”指的是符合“人情物理”的真,是艺术真实。李贽在第一回总评中说:“《水浒传》事节都是假的,说来却似逼真,所以为妙。”在第十回总评中说:“《水浒传》文字原是假的,只为他描写得出真情,所以便可以与天地相始终。”
历史饲典
“三纲五常”
三纲:君臣、父子、夫妇的主从关系。《韩非子·忠孝》:“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礼记·乐记》:“然后圣人作,为父子君臣,以为纲纪。”孔颖达疏引《礼纬·含文嘉》:“三纲,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矣。”西汉董仲舒则据“阴阳五行”说予以论证,“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阴道无所独行其始也,不得专起其终也”(《春秋繁露·基义》),宣称“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同上)。五常即仁、谊(义)、礼、知(智)、信。《汉书·董仲舒传》:“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五者所当修饬也。”儒家以五常配合三纲,处理父子、兄弟、朋友关系。“三纲五常”合称始见于魏何晏《论语集解》。《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何晏注引马融语:“所因,谓三纲五常。”南宋朱熹认为:“盖三纲五常,天理民彝之大节,而治道之本根也。”(《朱文公文集》卷十四)“三纲五常”系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准则。
——郑天挺等编:《中国历史大辞典·上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
经世致用
宋代以后出现的一种提倡经书研究、学术研究应与现实问题联系起来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又称“通经致用”或“实学”。其特点是,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强调学以致用。南宋时,以吕祖谦为首的金华学派,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学派和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都提倡经世致用,主张治经史以致用,反对当时的理学家奢谈心性命理的空疏之学。明末清初,随着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尖锐,经世致用之学大兴,形成一股广泛的学术思潮。代表人物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他们要求学术反虚就实,提倡经世致用的真学问和“以实为宗”的新学风。他们的研究范围,几乎涉及社会问题的一切方面,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国家、民族、法律、边疆、地理、人情、风俗、自然科学等。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诸方案,并对理学空疏的学风作了严厉的抨击。清末,由于民族危机、社会危机空前严重,经世致用之学再度兴起。代表人物有魏源、龚自珍、康有为等。他们通过发挥今文经中的“微言大义”议论时政,研究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社会改革方案。他们在救亡图存的旗帜下,继承了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精神,揭开了历史的新篇章。
——史仲文等编:《中华文化精粹分类辞典》,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8年
王阳明的哲学思想
有一天,王阳明和他的学生讨论,世界上有没有一种人,先天他就不是好人呢?学生说:“有。”王阳明说:“那你举个例子。”学生说:“小偷。”王阳明当时没有说话。刚好书院抓到一个小偷。王阳明把学生叫过来,对小偷说:“你把衣服脱了。”小偷说:“不脱,不脱。”王阳明说:“你看,他不脱,体现他有羞恶之心。”他是可以改造的,可以改造成为一个好人。
你能从这个事例发现王阳明哲学思想的特点吗?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中的“三教”与“合一”应是
A.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儒教 B.道教、儒教、回教,佛教
C.儒教、道教、佛教,儒教 D.儒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
2.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其中“灭人欲”是指
A.压抑人的本性 B.消除人所有的欲念和愿望
C.改变人的本性 D.消除使人迷失本性的欲望
3.儒家思想到两宋时期发展到了新的阶段即理学阶段。理学的代表人物北宋“二程”、南宋朱熹的共同主张是
A.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B.学术研究要为现实服务
C.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D.“天理”就是“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
4.(2019 广东惠州期末)“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也。”和“破山贼易,破心中贼难”主要体现的是
A.人的天赋差别导致命运不同????B.心学“致良知”
C.强调政府应强化思想控制?????D.天资愚笨之人本性邪恶
5.有关新儒学——理学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发展继承孔孟学说,有两个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B.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区别主要在于对“理”的来源的理解不同
C.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是唯心主义思想
D.陆王心学认为天理存于心中,是一种消极反动的思想
6.(2019 江苏扬州期末)明清时期一位思想家被人称作“快口直肠,目空一世,愤激过甚”, 自称“不信道,不信仙释,故见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则尤恶。”下列不属于其思想主张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反对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C.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D.批判礼教的虚伪,主张童心说
7.中国学术史上,明清之际著名的“三先生“,不包括
/ / / /
A B / C D
8.(2019 山东菏泽期末)明末清初思想家唐甄说:“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杀一人而取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有其布粟之富,而反不谓之贼呼!”这一思想的最大特点是
A.否定程朱理学???? B.批判君主专制?????
C.主张君主立宪???? D.强调经世致用
9.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思想的共同点是
①反传统、反教条 ②反封建专制
③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④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0.(2018 福建三明校级期中考)下列言论出现的顺序是
①学以至圣的关键在于“致良知” ②“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③“仁者,天下之公,善之本也。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无序而不和
④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A. ③④①② B. ①②③④
C. ④③①② D. ③①②④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四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2)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的什么主张和目的?这一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
(4)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从儒学家的努力与儒学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12.阅读下列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元始二年的人口统计表明,南北人口比例为1∶3.2。就人才而言,两汉时代的三公九卿、儒林文苑人物也都集中于北方,南方几乎空白。
材料二 天宝初年,南北方户口之比达到4∶5,双方相去不远。盛唐文化堪称南北共荣的文化,而北方仍略占优势,如唐前期北方进士的人数就明显多于南方。
材料三 明朝科举,南方人中进士的十倍于北方,以至于不得不采用南北分卷制,以勉强维持南北人数的均衡。
材料四 有清一代,江苏状元约占全国一半,而苏州状元几近乎江苏一半。更重要的是,著名学者,包括先进思想家和乾嘉考据派,绝大多数都是南方人。
——以上资料摘自《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
(1)上述资料反映中国古代人才的区域分布发生了哪些变化?
(2)造成这种变化的经济原因是什么?
(3)列举两位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及其主要的思想主张。
参考答案:
1.C
2.D
解析:朱熹在强调天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的同时,指出天理就是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并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但人性容易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A项属于影响;B项比较绝对;C项与题意无关。故选D。
3.D
解析:两宋时期的理学家主张“天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同时又把“天理”等同于“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A项是陆王心学的主张;B项是顾炎武的主张;C项是黄宗羲的主张。故选D。
4.B
解析:材料并没有强调人的天赋,A项错误;“良知”“破山贼易,破心中贼难”都体现了心学的“致良知”,B项正确;材料与政府强化思想控制无关,C项错误;即使天子愚笨之人,其本性仍然是善良的,D项错误。
5.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C三项表述均正确。但是,在对于“理”的来源问题上,“理学”强调“理”存在于万物之中,是客观唯心主义;“心学”则认为“理在心中”是主观唯心主义,唯心主义虽然本身有其不科学性,但其提倡的“修身养性”“内圣外王”的一些主张是有利于个人的道德修养的提升,故也不可一概否定。由此判断此题选D。
6.A
解析:由材料内容分析得知,材料中提到的思想家是李贽,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顾炎武的思想,A项错误,符合题意;李贽反对盲从孔子,认为不能以“圣人”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李贽针对理学“存天理,去人欲”的命题,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李贽提出“绝假存真”的“童心说”,以此反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7.A
8.B
解析:题目中有“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就说明了作者反对君主专制,A项错误;作者对君主专制进行了尖锐的批判,B项正确;作者在题目中没有提出君主立宪,C项错误;经世致用主张学以致用,经邦济世,A项错误。
9.A
解析: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具有反封建的思想,这些具有民主色彩思想的出现是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和反映。
10. C
解析:本题考查了古代儒学思想家的思想主张。①是明代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的思想;②是明末思想家李贽的主张;③是南宋理学大师朱熹的主张;④是西汉儒学家董仲舒的主张。故选C。
11.【答案】
(1)因素:民心。主张:仁政。
(2)主张: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 目的:神化君权;警戒、限制君权,巩固统治。
变化:成为封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3)关键:薄敛节俭。地位:南宋以后,逐渐成为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4)标准:百姓的忧乐。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影响:批判继承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焕发新的生机。
(5)相同点:以民为本(或关注民生)。认识:儒学的发展不断适应统治者和时代的需要(或与时俱进)。
12.【答案】
(1)唐以前,人才数量北方多于南方;唐以后(或明清时期),科举人才数量南方超过北方。
(2)经济重心的南移。
(3)①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②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统治。③王夫之。反对君主专制,具有唯物思想和朴素辩证法思想。(列举两人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