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04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复习与巩固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04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复习与巩固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9-09 15:47: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复习与巩固
考点解读
考点提示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知识经纬
要点精析
要点一:中国古代主要思想家的民本思想
1.老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无为而治”。
2.墨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兼爱”“非攻”。
3.孔子的民本思想是“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刑杀。
4.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5.荀子的民本思想主要是“君舟民水”观点。
6.董仲舒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天人感应”学说,即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7.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主要是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观点。
【典型例题】
1、(2018 四川乐山期末考)阅读下表内容。下列早期儒学家的思想主张,体现的共同思想是(  )
思想家
思想主张
孔子
“仁者爱人”“为政以德”“有教无类”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施仁政以民,省刑罚,薄税敛”
荀子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制天命而用之”
A.教育思想 B.农本思想
C.民本思想 D.重农抑商
解析:孔子的“有教无类”是教育思想,而材料中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均无教育方面的涉及,A项错误;农本思想实际上是重农思想的另一种表述,材料中三个人的思想均无涉及,B项错误;材料中孔子的“仁”的思想,孟子“民贵君轻”“仁政”思想,荀子的“君舟民水”思想都体现出了对人民的重视,是民本思想的体现,C项正确;三个人的思想既没有涉及到重农也没有体现抑商,D项错误。
答案:C
2、蔡元培先生称黄宗羲为“东方的卢梭”,其思想充满浓厚的民本色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二 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与卢梭的民主思想仅一步之遥,再前进一步,它就会突破儒学的樊篱,进入民主思想的堂奥。黄宗羲的政治思想与他所处的时代是相吻合的。
——程志华《儒学民本思想的终极视域——卢梭与黄宗羲的“对话”》
材料三 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
——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孟子、黄宗羲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并分别用一句话来概括孟子、黄宗羲民本思想在历史上的地位或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的民本思想与卢梭的民主思想仅一步之遥”的本质区别,并从黄宗羲所处的时代分析其思想没有“突破”的原因。
(3)材料三作者主张用什么方法评价黄宗羲思想?请用这一方法评价卢梭的民主思想。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民本思想。第(1)问中第一小问内容,根据材料一中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可以得出孟子:民贵君轻;根据“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可以得出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第二小问地位或作用,根据教材可以得到孟子: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黄宗羲:为中国近代反对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第(2)问中第一小问区别,结合卢梭和黄宗羲所处的时代背景可以看出区别的本质在于卢梭否定封建王权,是近代资产阶级的民权思想。黄宗羲只要求限制君权,属于传统儒家民本思想的范畴;第二小问原因,从黄宗羲所处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来做答。第(3)问中第一小问方法,结合材料分析应该是将历史事件或者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第二小问评价,结合卢梭思想的意义和评价来作答,即否定专制王权,描绘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蓝图,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导,直接影响美国政治制度的建立。
答案:
(1)内容:孟子:民贵君轻;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或批判君主专制)。地位或作用:孟子: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黄宗羲:为中国近代反对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或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批判)。
(2)区别:卢梭否定封建王权,是近代资产阶级的民权思想。黄宗羲只要求限制君权,属于传统儒家民本思想的范畴(或封建传统民本思想)。原因:君主专制统治的强化;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及缓慢发展;文化思想专制;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或理学思想仍占主导地位)。
(3)方法: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历史的评价)【或进行全面的评价(辩证的评价)】。 评价:否定专制王权,描绘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蓝图,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导,直接影响美国政治制度的建立。
要点二: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地位及其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是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形成时期,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冷落。其原因在于“仁政”“德治”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社会大变革、大动乱时代,其主张不能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和争霸的需要。
2.秦朝时,儒家思想受到压制。原因在于秦统一后,儒生依旧遵循旧的主张,非议郡县制,站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
3.汉代是儒学的改造时期,儒学逐渐处于独尊地位。其原因在于董仲舒在继承先秦“仁”“仁政”思想的基础上,增加了“大一统”“天人感应”等新内容,对儒学思想进行了改造,适应了统治者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4.宋明时期是儒学的转型和成熟时期,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更加巩固。其原因在于经过朱熹、王阳明等人汲取佛、道的精神,儒家思想完成了理论化和思辨化的过程,从理学到心学,儒家思想更加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
5.明清之际儒学地位受到挑战。其原因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工商业者阶层扩大,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开始对儒学进行批判地继承。
【点拨提示】儒家思想的不断发展完善,是儒家学说自身的发展变化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与统治者的大力推崇和扶植也是分不开的,最终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我们对待儒家思想,既要继承其中的精华,又要剔除其中的糟粕,批判和否定其中的消极因素。
【典型例题】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多元化;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统局面。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  )
A.中国社会的大变革????????B.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
C.文化专制统治日益加强??????D.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秦汉时期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A项错误;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局面到西汉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反映出思想领域从多元走向单一,也反映出了政治领域的相应变化,即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B项正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只是提高了儒学的地位,并非禁绝其他思想学派,更不能说明文化专制统治加强,C项错误;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说明秦朝推崇法家思想,而儒家思想受到打压,D项错误。
答案:B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在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汉代以后,儒学几经变化。礼教德治思想始终一贯,从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和良知。……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该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三 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反叛。这种生活本体的变化引发了作家创作意识变化,时代前进的要求也为时代前进的思想变化提供了基础。李贽在这样一种生存环境下,他的思想也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从而为他的“民本意识”突破儒家“民本思想”提供了社会基础。从李贽生存的地理环境来看,当时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
——肖国华《李贽的儒家情节》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儒学在先秦一度成为“显学”的原因,儒家学说是怎样被“捧上独尊地位”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3)根据材料三,概括李贽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背景。
(4)综上,说明儒家思想为什么能长期居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问,第一小问原因,注意材料一中的“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说明儒家学说具有二重性的特点,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剧变变化,孔孟等儒家学者对儒学的宣传等,可概括出原因;第二小问怎样,儒家学说被“捧上独尊地位”发生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时期,儒学成为选官的标准,汉武帝重用儒家学者参与国家大政,在教育上,儒家经典成为国家教科书,西汉兴办太学和地方学校,儒学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第(2)问,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说明理学思想具有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天理是公道和良知”,可见理学崇尚道德,强调道德对社会的重要性;“格物致知”说明,理学进步在于主张力行,具有务实倾向。第(3)问,注意材料三的关键信息,经济上“物质生活富足”可见李贽生活的明朝中叶,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政治上,“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说明市民阶层的壮大;思想上,“突破儒家民本思想”可见宋明理学僵化,“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说明西学东渐局面的出现。第(4)问,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儒家之所以能长期居于主流,一是由于儒家本身既尊重过去,又能与时俱进丰富自身思想,二是由于儒家的社会责任感,时刻关注社会发展。
答案:
(1)“显学”原因:社会发生剧烈的变化;儒家学说的二重性特点;孔孟诸人对自身学说的宣传、办学活动扩大影响。
独尊地位: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汉武帝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儒学大兴;汉武帝时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兴办太学和地方学校,教育为儒家垄断,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2)进步:理学思想具有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崇尚道德,强调道德对社会的重要性;主张力行,具有务实倾向。
(3)背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壮大;宋明理学日益僵化;西学东渐局面的出现。
(4)原因:儒家主张尊重传统,又能根据时代需要吸收其他学说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儒学家的社会责任感,不断改造儒学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言之有理即可)
要点三: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和世界影响
1.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等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义利观”,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民本”思想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
(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
2.儒家思想对世界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
(1)儒家思想在日本、韩国、东南亚乃至欧洲影响巨大。
(2)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对儒家思想大加赞赏,并利用儒家思想反对封建专制。
(3)东南亚一些国家从东西方文化中汲取营养,建立了“儒家资本主义”,证明了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典型例题】
1、(2018 江苏扬州期末)《季羡林说和谐人生》一书说: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和谐”……我们讲和谐,
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下列不能佐证这一说法的(  )
A.孔子主张“仁者爱人”
B.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C.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商鞅主张“有道之国,务在弱民”
解析:A项强调要善待人,友爱人,儒家的理想就是要通过“仁”的方式,营造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B项的本质是要求人们爱人如己,彼此之间不要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观念,不要相互攻战,反映了墨家学派反对发动不义之战的和平愿望;C项是孟子民本思想最为典型、最为明确的体现,在实践上有着推动统治者减轻剥削、促进社会和谐的客观作用;“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是法家学说中针对当时的社会变化,主张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控制民众的一种观点,与“和谐”相反。故选D。
答案:D
2、(2018 浙江台州期末)黄宗羲政治观的闪光点主要体现在能够把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理念付诸实践,构筑
了传统民本政治通往近现代民主政治的桥梁。这是因为黄宗羲的思想(  )
A.受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B.否定了传统儒家思想
C.成为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来源之一????D.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愿望
解析:黄宗羲思想受西方的自然科学影响,与启蒙运动无关,A项错误;黄宗羲的思想没有跳出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的理想,仍属于儒家思想范畴,B项错误;黄宗羲批判封建君主专制,主张法治的思想,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成为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来源之一,C项正确;新兴资产阶级出现在近代,与题干无关,D项错误。
答案:C
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于掌上。”这一观点属于(  )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2.古代某思想家认为:“释法术而任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该思想家的流派是(  )
A.儒家????B.法家???? C.墨家???? D.道家
3.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了“非儒即墨”的局面。但是,主要诸侯国的统治者却纷纷采用法家学说,兴起了变法运动。官方采取与民间不同的态度,是基于(  )
A.巩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 B.实现统一全国目标的需要
C.应对政治军事形势的需要???? D.建立和谐社会目标的需要
4.(2018 浙江嘉兴期末)下图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记录了一历史事件的重要信息。他的学习内容最有可能是(  )
A.孔子创办私学????????B.齐国设“稷下学宫”
C.汉武帝设立太学???????D.隋朝开创科举制
5.(2018 四川宜宾期末)学校者,造就人才之地也,古者州有序,国有学,私有塾。文翁石室和白鹿洞书院作为不同时期地方办学的典型被载入中国史册。结合下图对其理解最恰当的是(  )
①两幅图体现了私学兴起和发展 ②都以儒家经典作为学校教育主要内容
③都作为当时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④都促进了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A.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6.(2018 江苏扬州期末)与北宋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天下开太平”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两则名句的精神内涵最为接近的是(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D.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他试图从精神层面化解16世纪的社会危机,强调突出个体道德的自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否定用外在的天理来管束人心。“他”是(  )
A.程灏 B.朱熹 C.陆九渊 D.王阳明
8.(2018 四川乐山期末)“博学于文,行已有耻,以一身以至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这说明顾炎武主张(  )
A.学以致用?????B.反对封建专制?????C.男女平等????D.反对宋明理学
9.明末清初,王夫之主张“有其力者治其地”,黄宗羲提出“授民以田”“田土均之”,顾炎武力主“均田”,这些主张(  )
A.具有浓厚的复古色彩??? B.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
C.体现了重农抑商思想????? D.表达对个体小农的关注
10.(2018 浙江嘉兴期末)关于中国古代不同思想理论的集大成者,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儒家思想集大成者是孔子????? B.法家思想集大成者是荀子
C.理学集大成者是陆九渊?????? D.心学集大成者是王守仁
二、非选择题
11.(2018 天津南开高考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得天下也。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三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四 “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于帝王驭民,最为合适,故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儒教之最缺点者,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儒学统一时代》(1902年)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2)概括材料二中的主张。程朱理学与儒学思想是何关系?
(3)依据材料三,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
(4)综合材料一、二、三,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从儒学思想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5)概括材料四中的主要观点。简要分析此观点产生的社会背景。
12.中国的思想文化源远流长,蓄积深厚。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体系的主轴,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各方面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及今上(汉武帝)即位,赵绾、王藏之属明儒学,而上亦向之,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自是之后,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言《春秋》于齐自胡毋生,于赵自济南伏生;言《礼》则鲁高堂生;言《易》自菑川田生;言《春秋》于齐自胡毋生,于赵则董仲舒。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向风矣。
——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
材料二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理学家将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约束带有自我色彩、个人色彩的情感欲求。……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方立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有一道学,高屐大履,长袖阔带,纲常之冠,人伦之衣,拾纸墨之一二,窃唇吻之三四,自谓真仲尼之徒焉。时遇刘谐。刘谐者,聪明士,见而哂曰:“是未知我仲尼兄也。”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刘谐曰:“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纸烛:灯笼)”其人默默而止。然安知其言之至哉!李生(李贽自称)闻而善,曰:“斯言也,简而当,约而有余,可以破疑网而昭中天矣。”其言如此,其人可知也。盖虽出于一时调笑之语,然其至者百世不能易。
——李贽《焚书》卷三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武帝的用人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政策带来了什么影响?
(2)宋明理学家是如何深化传统儒学,使之成为“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的?依据材料二说明宋明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
(3)材料三反映了李贽怎样的思想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思想产生的原因。
(4)儒家思想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了整套治理国家和社会的理论思想体系,并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结合上述材料,探究其主要原因。
答案与解析:
1.A
解析:材料意思是: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先王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材料反映的是儒家仁政主张,选择A项符合题意。
2.B
解析:儒家主张以德治国,与材料中的“法术”不符,A项错误;材料主张治理国家不能只靠教化而必须要依赖“法术”和“规矩”,属于法家依法治国的思想,B项正确;墨家主张“兼爱”“尚贤”“非攻”,与材料意思不符,C项错误;道家主张统治者无为而治,与材料主张相去甚远,D项错误。
3.C
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是社会变革时期,儒家学说和墨家学说并不代表历史潮流,只有法家的思想是代表历史潮流的,是顺应社会变革的,所以面对复杂的政治军事形势官方要想富国强兵、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只可能采用法家学说。故选C。
4.C
解析:A项与材料中“官立学校”信息不一致;B项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高等学府,是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与材料“少数出生社会下层的人也能得到入士机会”信息不符;C项是第一次出现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成为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符合题意;D项与材料“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信息不符。故选C。
5.B
解析:文翁石室系蜀郡太守文翁创建,属于官方办学而非私学,①错误;据材料“西汉成都文翁石室讲授五经图”和“《朱子白鹿洞教条》节选”可知两者都以儒家经典作为学校教育主要内容,②正确;西汉选官的主要途径是察举制,南宋选官的主要途径是科举制,与材料信息无关,③错误;据材料“西汉成都文翁石室讲授五经图”和“《朱子白鹿洞教条》节选”可知两者都促进了儒学成为主流思想,④正确。故选B。
6.C
解析:A项与材料中名句蕴含的社会责任感意思不符;B项是朱熹的观点,这与材料反映的主旨不符;C项意思是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这与材料反映的主旨相符;D项意思是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这反映了孔子主张的个人修养,与材料主旨不符。故选C。
7.D
解析:程颢生活在北宋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朱熹生活在南宋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错误;陆九渊生活在南宋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C项错误;王阳明是明代思想家,他建立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与材料意思相符,D项正确。
8.A
解析:“博学于文”是讲广泛的学习文化知识,“行己有耻”是讲用羞恶廉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自一身以至天下国家,皆学之事”是顾先生嫌孔圣人的“文”字的涵盖范围还不够大,特意强调学“文”不仅仅限于个人修身的知识,还包括家国大事的知识,不仅仅限于文化知识,还包括广闻博见和考察审问得来的社会实践经验的“事”。由对材料解读可以看出顾炎武对于学习的内容已经不仅仅是局限于单纯的学习传统儒学内容,还包括广泛的家国大事,进而推导出其经世致用的思想。故选A。
9.D
解析:三大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思想批判继承,其主张具有复古色彩缺乏历史依据,A项错误;三大思想家强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提出诸多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B项错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在经济上都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颠覆了传统的重农抑商经济主张,C项错误;材料中三者皆对农民土地问题强烈关注,给予小农人性关怀,D项正确。
10.D
解析:儒家思想集大成者是孟子;法家思想集大成者是韩非;理学集大成者是朱熹;心学集大成者是王守仁。故D项正确。
11.【答案要点】
(1)因素:民心。主张:仁政。
(2)主张:节用爱民。关系:程朱理学吸收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学,是对传统儒学的深化和发展。
(3)标准:百姓的忧乐。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4)共同:以民为本(或关注民生)。认识:儒学的发展不断适应统治者和时代的需要。
(5)观点:儒家学说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工具。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封建专制统治渐趋衰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西方文化思想不断传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有所发展。中国思想界逐渐向西方学习,探索强国之路。
12.【答案要点】
(1)政策:起用儒者参与国家大政。影响:儒家思想成为统治阶级被推崇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深化:宋明理学家吸收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表现:约束个人的情感欲求;通过道德自觉建树理想人格;注重民族气节和德操;强调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观点:李贽认为道学家个个都是借孔孟学说而欺世盗名的伪君子。原因:明代晚期,吏治腐败,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商品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理学日益僵化。
(4)原因:儒学本身的自我调整,适应了统治阶级需要和时代要求。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的儒家思想的演变。第(1)问,第一小问用人政策,依据材料一可以看出汉武帝起用儒者参与国家大政;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的用人政策使儒家思想成为统治阶级被推崇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第(2)问,第一小问深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学家吸收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第二小问表现,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来说明宋明理学“影响至深至巨”的表现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观点,依据材料三“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可知,李贽认为道学家个个都是借孔孟学说而欺世盗名的伪君子;第二小问原因,可以依据明朝晚期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即可。第(4)问,结合上述材料,从儒学本身的自我调整、适应了统治阶级需要和时代要求的角度探究其原因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