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结合律》教案
教学目标
经历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会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进一步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果冻经验。
能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运算,体会数学方法的多样化,发展数感。
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概括出乘法结合律,并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算。
教学难点
乘法结合律的推导过程。
教学方法
自主 合作 探究
课前准备
课件等,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和同学共享。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课
出示题目:
前面我们共同探索与发现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这些运算定律能使我们的计算变得快捷、简便。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再次走进探索与发现的旅程,本节课我们要探索的新的运算定律是:乘法结合律(板书课题)
二、新授
1. 出示主题图
(1)要求一共要浇多少桶水需要哪些数学信息? 生(一共25个小组;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
(2)请同学们试着用不同的方法解答这个问题。
2.自学交流
师:同学们解答的怎么样了,请把你的解答方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3.组织全班交流
(1)教师组织各小组推举代表汇报各组的表述方法,重点讲解自己的解题思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结果怎样。
方法一:先求一共种多少棵树,再求一共浇多少桶水。
(25×5)×2 = 125×2 = 250(桶)
方法二:先求一个小组浇多少桶水,再求25个小组共浇多少桶水。
25×(5×2) = 25×10 = 250(桶)
(2)比较上面两个算式,想一想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由两种算法的结果相同,可以看出两个算式有什么关系? 这种关系可以怎样表示?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个算式的关系?
4.共同优化,形成结论
师:从上面两个算式我们可以看出,三个数相乘,总是先算前面的两个,所得的积再与第三个数相乘,现在我们先算后两个数相乘,所得积再与第一个数相乘,而它们的计算结果是一样的,我们发现的这个问题是不是乘法中的一个规律呢?咱们来共同验证一下好吗?看一看这个规律对其他的算式是不是也适用呢?请同学们列举一些这样的算式,看看它们的结果是不是相等。
①学生独立列式验证。
②指几名学生展示自己的验证结果。
③小结:从刚才大家列举的算式来看,每一组的计算结果都是相同的。两个算式结果相同,我们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接在一起。观察黑板上的这些算式,谁来说一说我们发现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规律呢?
5.抽象概括
师: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3个数,怎样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呢?(多指几名学生回答)
三、练习
1.说一说,下面算式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72+48=48+72 ( ) A×B=B×A( )
a+(20+9)=(a+20)+9 ( )
(△×○)×b=△×(○×b) ( )
2.用合适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25×17×4 13×17×19 25×12
四、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作业
课本55页第1、2、3、4题。
六、板书
乘法结合律
(25×5)×2 25×(5×2)
= 125×2 = 25×10
= 250(桶) = 250(桶)
乘法结合律:(a×b)×c=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