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初中七年级下册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13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语文初中七年级下册知识讲解,巩固练习(教学资料,补习资料):第13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5.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09 08:45: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知识
1.作者简介。
张中行,原名张璇,河北省人,著名学者、 、 。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张中行和他记述的叶圣陶先生,都是著名的语文学家。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写下了这篇文章,从文中能深深地感受到张中行先生对叶圣陶先生的尊敬。作者通过对叶先生言行的记述,赞美了叶先生的高尚品性,同时也阐扬了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
2.简介叶圣陶先生。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汉族人,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曾当过10年的小学语文教师。新中国成立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等。主要作品: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集《隔膜》《火灾》《线下》等。
叶圣陶先生是中国文艺界、教育界的老前辈,他为人敦厚,彬彬有礼。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说过:“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老先生身上兼而有之。”[来源:Z,xx,k.Com]
叶圣陶热切地主张规范现代汉语,包含规范的语法、修辞、词汇、标点、简化字和除去异体汉字。最重要的是,叶圣陶在出版领域提倡使用白话文。他的杂志和报纸大多使用白话文,这极大地方便了读者的阅读。所有的这些贡献促进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3.为加点的字注音。
繁碎( ) 商酌( ) 累赘( )
拖沓( ) 搀和( ) 冗长( )
简明扼要( ) 躬行( ) 不耻下问( )
4.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1)繁碎:
(2)拖沓:
(3)沾溉:
(4)累赘:
(5)躬行:
(6)冗长:
(7)著作等身:
(8)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参考答案
1.哲学家 散文家
3.suì zhuó léi zhuì tà chān huo rǒnɡ è gōng xíng chǐ
4.(1)繁杂琐碎。
重点
1.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什么?
叶圣陶先生去世了,作者文章纪念他。
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高尚品德的赞誉和亲切怀念。
3.文章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哪几方面的特点?
文章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两方面的特点:宽厚待人,严以律己。
4.作者眼中的叶圣陶先生是怎样的形象?
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精神风貌。
5.叶圣陶先生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怎样理解这种“写 话”的主张?本文具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吗?举例说说。
这段话体现了叶圣陶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
本文具有这样的“写话”风格,如“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记叙事件明白如话,通俗易懂。
6.作者强调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的目的是什么?
强调叶圣陶先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人之师表,并为写他行为的单一作铺垫。
7.文章开篇写道“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
对叶老去世的悲哀,对失去这样一位教育大家而悲哀,也暗示了他与叶老的关系非比寻常。
基础训练
1.下列加点字注音和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
A.确凿(záo) 哺育(fǔ) 喧嚣 一拍既合
B.炽痛(zhì) 重荷(hè) 磐石 无遐及此
C.亘古(gèng) 污秽(huì) 仰幕 锋芒毕露
D.斑斓(lán) 胡骑(jì) 幽寂 迥乎不同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
B.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
C.《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
D.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叶圣陶先生一丝不苟、诲人不倦的治学态度使我们深受感动。
B.课堂上我们要敢于向老师提问,这种不耻下问的良好学习习惯正是素质教育所提倡的。
C.在抗战时期,不知有多少家庭妻离子散,颠沛流离。
D.我们的党员干部在群众面前必须艰苦奋斗,以身作则。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如何提高课堂效率的问题上,老师听取了广泛同学们的意见。
B.作为一种新媒体,微博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
C.考生在考场上专心答卷,而场外的老师和家长无时无刻都在焦急地等待。
D.市卫生监督部门要求各餐饮单位切实提高食品安全管理。
5.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结合语境根据括号里的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外面正响着鞭pào( ),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zhào( )上双层的悲哀。
(2)他对普通话生shū( ),于是(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___________,让我帮他(修改润色)__________。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量斟酌)______性的意见。
(3)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_________,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
(4)譬( )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ménglóng( )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付之一笑。
6.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①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A______,则吾未之有得。”②一处是,“B____________何有于我哉!”③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④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只要是A______,就能B____________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1)在横线上补填语句。
(2)①②句中都有一个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指出并修改。
(3)第④句是一个病句,请修改。
7.请你根据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莫以善小而不为,一言一行俱是君子风度。
下联:莫以恶小______,________尽显文明新风。
8.在文明城创建过程中,有关部门取缔了路边摊点,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发表观点,阐明理由。
9.遵义二中团委会打算向全校师生发出弘扬美德的倡议,请你为下面尚未完稿的倡议书补上两条具体内容。
倡议书
全校师生:
拾金不昧、扶助弱小、舍己为人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为弘扬美德,传承文明,营造校园新风,特向大家发出如下倡议:
一、走上街头,深入社区,宣传弘扬美德的重要意义。
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师、同学们,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让美德之花开遍校园内外、大江南北。
遵义二中团委会
2018年4月30日
能力测试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后,回答问题。
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人,思想和行动,范围太广,我想损之又损,只说说我深知,而且应该受到高度重视的一个方面,“语文”方面;这仍嫌范围广,只好再缩小,限于写作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言这个像是不成问题的问题。说是不成问题,因为:一,看历史,似乎早已解决。那还是民初高喊文学革命的时候,以前言文不一致,如言,说“我觉得对”,文则要写“余然之”,既增加了无谓的负担,又不容易懂,所以应该合二为一。起初有些人,如林琴南之流,不以为然,但这是大势所趋,众意所归,不久就统一了天下,理,认定怎样说就应该怎样写,行,用笔写白话。二,看现实,写,都不用文言,而用普通话。但这里还隐藏着不少问题。由文学革命时期起,就应该有所谓白话指什么(如有孔乙己的白话,鲁迅的白话,北京市民的白话,等等),能不能这样写,应该不应该这样写等问题。这且不管,文学革命之后,许多知名的和不很知名的作家,以及广大的能执笔而不成家的,总是这样做了。成果呢?我的看法,除了少数人、个别文体(如小说、戏剧里的对话)之外,都是只能“不即不离”。不即,是与街谈巷议的口语不尽同;不离,是无论如何,总可以算作雅化的精炼化的条理化的口语。这都是过去的事了。值得重视的大问题在现在,流行的文的大多数,从用语方面看,与过去相比,不即的成分显然增加了,从而不离的成分就相应地减少了。这表现为冗长,扭曲,修饰,晦涩,不像话。不像话,有影响,是不自然,不简明,不易懂。这样写,有的来于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来于看什么,学什么;但更多的是来于认识(纵使是不很明确的),以为不这样就不成其为文,甚至不足以称为文。有认识为依据,不即而离的文就会发荣滋长,终于成为文风问题。叶圣陶先生坚决反对这种文风,他提出正面的主张,要“写话”。写话,粗略说是嘴里怎么说,笔下就怎么写;加细一些说是,所写,从用语方面看,要是简明而有条理的口头话。
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只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致付之一笑。这里为题目所限,不能牵涉过多,甚至挑起论辩。专说我的看法,写话,虽然其中有些细节还需要进一步说明,但大体上说,或当作行文用语的一个高标准看,总是既正确又对症。说正确,因为这是坚持文学革命以来求言文一致的老传统。说对症,因为时下的脱离口语甚至有意远离口语的文风正在制造“新文言”。称为文言,是因为只见于书面,嘴里并不这样说。新文言,就其难于为绝大多数人轻易了解说,会比旧文言更糟,因为旧文言简短,新文言冗长,旧文言直说,新文言要多绕弯子。不简短,不直说,再加上结果的难于了解,就成为症。去症要有对症药,那就是写话,写话的主张会碰到两种性质的难易问题。一种是执笔之前,刚才说过的,认为这样就不成其为文,下里巴人,不屑于。认识,属于一念之差,可是变却大不易,要慢慢学,多多比较,细心体会,求速成办不到。另一种是执笔之后,我的经验,就说是下里巴人吧,写得简明自然,让下里巴人听着像话,不是容易,而是很难。这也要靠慢慢学(多念像话的文),多多比较,细心体会;此外还要加上叶圣陶先生提到的办法,写完,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在文风方面,叶圣陶先生还特别重视“简洁”。简洁应该是写话之内的一项要求,这里提出来单独说说,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他是带着一些感慨说的:“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关于繁简,关于修改,鲁迅提到的是字句段。叶圣陶先生只说字,我的体会,一是偏重用语,二是意在强调,精神是可简就决不该繁。可是现实呢,常常是应简而偏偏要繁。繁简有时牵涉到内容方面,意思无价值,甚至更坏,当然以不写为是。内容还会引来其他性质的复杂问题,这里不管,只说用语。用语的可简而繁,近些年来大为流行,种类和花样都很多,几年前我在拙作《作文杂谈》的“累赘拖沓”一题里曾较详细地谈到,这里不能多说。我的想法,值得重视的不是多用少用一两个字,而是应该少用而偏偏多用的这种热爱冗赘的心情,它扩张,无孔不入,就会成为风。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一个是“了”,势力越来越大,占据的地盘越来越广,如“我见到老师”,“他坐在前排”,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我见到了老师”,“他坐在了前排”,成为既累赘又别扭。另一个是“太”,如“吸烟不好”,“那个人我不认识”,也是简明自然,现在却几乎都要写“吸烟不太好”,“那个人我不太认识”,成为不只累赘,而且违理。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是竟然很少人肯删,也就无怪乎叶圣陶先生感慨系之了。
1.选文第1段第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2.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3.作者是怎样说明叶圣陶先生注重文风简洁的?
4.说说作者在选材方面的特点和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后,回答问题。
孤独温暖的旅程
铁 凝
①有一个冬天,在京西宾馆开会,好像是吃过饭出了餐厅,一位个子不高、身着灰色棉衣的老人向我们走来。旁边有人告诉我,这便是汪曾祺老。当时我没有迎上去打招呼的想法。越是自己敬佩的作家,似乎就越不愿意突兀地认识。但这位灰衣老人却招呼了我。他走到我的跟前,笑着,慢悠悠地说:“铁凝,你的脑门上怎么一点儿头发也不留呀?”他打量着我的脑门,仿佛我是他久已认识的一个孩子。这样的问话令我感到刚才我那顾忌的多余。我还发现汪曾祺的目光温和而又剔透,正如同他对于人类和生活的一些看法。
②不久以后,我有机会去了一趟位于坝上草原的河北沽源县。去那里本是参加当地的一个文学活动,但是鼓动着我对沽源发生兴趣的却是汪曾祺的一段经历。他曾经被下放到这个县劳动过,在一个马铃薯研究站。他在这个研究马铃薯的机构,除却日复一日的劳动,还施展着另一种不为人知的天才:描述各式各样的马铃薯图谱——画土豆。汪曾祺从未在什么文字里对那儿的生活有过大声疾呼的控诉,他只是自嘲的描写过,他如何从对于圆头圆脑的马铃薯无从下笔,竟然到达一种“想画不像都不行”的熟练程度。他描绘着它们,又吃着它们,他还在文中自豪地告诉我们,全中国像他那样,吃过这么多品种的马铃薯的人,怕是不多见呢。我去沽源县是个夏天,走在虽然凉快,但略显光秃的县城街道上,我想象着当冬日来临,塞外蛮横的风雪是如何肆虐这里的居民,而汪曾祺又是怎样捱过他的时光。我甚至向当地文学青年打听了有没有一个叫马铃薯研究站的地方,他们茫然地摇着头。马铃薯和文学有着多么遥远的距离呀。我却仍然体味着:一个连马铃薯都不忍心敷衍的作家,对生活该有耐心和爱。
③1989年春天,我的小说《玫瑰门》讨论会在京召开,汪曾祺是被邀请的老作家之一。会上谌容告诉我,上午八点半开会,汪曾祺六点钟就起床收拾整齐,等待作协的车来接了。在这个会上他对《玫瑰门》谈了许多真实而细致的意见,没有应付,也不是无端的说好。在这里,我不能用感激两个字来回报这些意见,我只是不断地想起一位著名艺术家的一本回忆录。这位艺术家在回忆录里写到当老之将至时,他害怕变成两种老人,一种是俨然以师长面目出现,动不动就以教训青年为乐事的老人;另一种是唯恐被旁人称“老”,便没有名堂地奉迎青年,以证实自己青春常在的老人。汪曾祺不是上述两种老人,也不是其他什么人,他就是他自己,一个从容地“东张西望”着,走在自己的路上的可爱的老头。这个老头,安然迎送着每一段或寂寥、或热闹的时光,用自己诚实而温暖的文字,用那些平凡而充满灵性的故事,抚慰着常常是焦躁不安的世界。
④我常想,汪曾祺在沽源创造出的“热闹”日子,是为了派遣孤独,还是一种难以排遣的孤独感是他觉得世界更需要人去抚慰呢?前不久读到他为一个年轻人的小说集所作的序,序中他借着评价那年轻人的小说道出了一句“人是孤儿”。
⑤我相信他是多么不乐意人是孤儿啊。他在另一篇散文中记述了他在沽源的另一件事:有一天他采到一朵大蘑菇,他把它带回宿舍,精心晾干(可能他还有一种独到的晾制方法)收藏起来。待到年节回京与家人做短暂的团聚时,他将这朵蘑菇背回了北京,并亲手为家人烹制了一份鲜美无比的汤,那汤给全家带来了意外的欢乐。
⑥于是我又常想,一位囊中背着一朵蘑菇的老人,收藏起一切的孤独,从塞外寒冷的黄风中快乐地朝着自己的家走着,难道仅仅为了叫家人盛赞他的蘑菇汤?
⑦这使我不断地相信,这世界上一些孤独而优秀的灵魂之所以孤独,是因为他们将温馨与欢乐不求回报地赠予了世人吧?用文学,或者用蘑菇。
1.作者在回忆汪曾祺先生的时候,既有与汪老的直接接触,也有从书本中了解的汪老。阅读文章填写表格。
事件
印象

目光温和而又剔透
下放沽源研究土豆


一个从容地“东张西望”着,走在自己的路上的可爱的老头
带着自己采集、晾干的蘑菇回京,并为家人烹制

2.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下面句子。
(1)文中作者说汪曾祺先生的目光温和而又剔透,结合文章分别回答“温和”“剔透”这两个词语的含义。
(2)“我想象着当冬日来临,塞外蛮横的风雪是如何在这里肆虐,而汪曾祺又是怎样挨过他的时光。”这句话中加点的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3)文中“一位囊中背着一朵蘑菇的老人,收藏起一切的孤独,从塞外寒冷的黄风中快乐地朝着自己的家走着,难道仅仅为了叫家人盛赞他的蘑菇汤?”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3.从文章看,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汪曾祺?
4.文章的标题“孤独温暖的旅程”有什么含意?
5.第⑤段中“我相信他是多么不乐意人是孤儿啊”这句话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6.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汪曾祺为什么说“人是孤儿”。
真题练习
【2019年中考湖南娄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后,回答问题。
父亲数钱
李书霞
①每个月父亲发饷的那天,家里就像过节一样,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②父亲踏进家门时,晚饭都已经准备好了。父亲坐下来,先不动筷子,而是伸手去怀里,掏出今天的工资,他将几张薄薄的钞票捏在手里,抖上两抖,把食指和拇指伸到嘴边,哈一哈气,开始一张张地数。当时的钱,最大面额是十块,主要是五块、两块和一块的,还有角币和分币。工资虽少,但细细地数起来,仍然要花费两三分钟。父亲数毕,报出数目,递给母亲。母亲笑眯眯地接了,走进卧房,把钱锁进一个隐秘的柜子里。她坐回饭桌旁,对着我们两个小人儿说:“存着,给你们交学费。”
③我早就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抢过酒壶,给父亲的杯子里,倒上满满一杯酒。父亲笑眯眯地摸摸我的脑袋,左手端起酒杯,右手拿起筷子,对着桌上的回锅肉,点上几点,得到开饭的信号,我们欢喜雀跃,急不可耐地夹菜刨饭、大快朵颐。
④几年后,全家人围着爸爸数钱的乐趣,被工资打卡剥夺了。不过,父亲最近又开始数钱。
⑤去年,父亲得了脑梗,治疗了半年,虽然康复了,但左手左脚仍不灵便。原本爱说爱笑的父亲也变成了一个木讷的老头子,不开口说话,问话也不回。精神的沉沦加速了健康的恶化,他整日蜷在沙发上,基本活动都取消了,右腿的肌肉也开始萎缩。我们对此焦虑万分,却束手无策。
⑥还是母亲有办法,她将买菜的零钱整理起来,央求父亲:“你帮我数数,有多少钱。”
⑦父亲坐在沙发上,抬起浑浊的眼睛,茫然地望了一会儿母亲,不吭声,伸出右手去拿钱,准备开数。
⑧“左手数。”母亲叮嘱道。
⑨父亲转头望向窗外,迟疑了一下,顺从地换了左手。他笨拙地将钞票一张张拿过来,把毛票归一类,块票归一类,姿势又吃力又别扭。数完以后,母亲问他:“多少钱?”
⑩“没记住。”父亲难为情地扯了下嘴角,算是回应。
?“再数数。”
?父亲又数一次,数过三四次,方才报出钱的数目。
?整理菜钱这件小事,令他的眼神重新活泛起来。一段时间后,父亲精神明显好了很多。他又主动揽下一项任务:拣谷粒。每天上午,父亲就戴上老花镜,坐在沙发上,慢慢把米粒中的谷粒选出来。隔三差五,又把母亲“不小心”弄混的黑豆和绿豆分开。
?父亲和母亲心照不宣地玩着“数钱、选豆”的游戏,三个月后,父亲能独自站立了。一段时间后,他开始练习走路。刚开始,只能扶着沙发走;慢慢地,可以拄着拐杖走几步了;现在,活动空间更大了。两个老人家,又能一起到小区里散步了。
?父亲数钱,两种姿态,每一种姿态里,都饱含着父母相伴相携的情分。
1.选文第②段画线部分,主要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何效果?
2.选文第④段画线部分在结构上有何作用?请具体分析。
3.选文第?段中画线部分“不小心”三个字有何深意?请结合语境具体分析。
4.选文结尾说:“父亲数钱,两种姿态,每一种姿态里,都饱含着父母相伴相携的情分。”请你分别说说两种姿态里饱含着怎样的情分?
参考答案
1.D
【解析】A哺育(bǔ)。一拍即合。B炽痛(chì);无暇及此。C亘古(gèn),仰慕。
2.D
3.B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成语的理解与运用。要想正确地运用成语,必须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词义的范围、词义的轻重、感彩等。B项的成语使用有误,“不耻下问”指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耻。这个成语与此处“向老师提问”的语境不符,故选B。
4.B
【解析】A语序错误。改为“老师广泛地听取了同学们的意见”。C逻辑错误。“无时无刻”改为“时时刻刻”。D残缺宾语。句末加“的质量”。
5.(1)鞭pào(炮) zhào(罩)上
(2)生shū(疏) 不耻下问 修润 商酌
(3)颠沛流离
(4)譬(pì)如 ménglóng(朦胧)
6.(1)躬行君子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把两个“一处是”后的“,”改为“:”
(3)把“只要”“就”分别改换成“既”“又”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性学习试题。(1)此类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躬”“诲”“倦”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2)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的掌握和运用情况。这是学习语文的基础知识,平时要善于归纳整理各种标点符号的正确用法。此题解题时要细读语句,了解标点的正确使用方法。①②两句中的“一处是”后面的逗号都要改为冒号。(3)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第④句的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该把“只要……就……”改为“既……又……”,因为这两个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
7.而为之千家万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对联的能力。对对联要注意:①上下句字数相等;②上下句意思相近或相反,有时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③上下句对应位置的字眼词性相对、结构相同、不重复用字。了解这些常识,根据上联内容来对出下联即可。“莫以善小而不为”是一句名言,很容易对出“莫以恶小而为之”,然后根据活动主题对出下联。
8.示例一:赞同取缔路边摊点。路边摊大多属于无证经营,往往不受有关部门的监管,卫生条件难以保证。部分人还会占道经营,造成交通拥堵。
示例二:我认为应当妥善处理,不能盲目取缔。路边摊点的经营收入往往是某些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盲目取缔会给一些家庭造成生活上的困难,不利于社会稳定。另一方面,也会给居民生活带来困难。
一、
1.过渡句,承上启下,由上文写叶圣陶先生“待人厚”过渡到下文写他律己严。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作用的分析。文章开头句子的作用一般是:统领全篇;引起下文;营造氛围;开篇点题;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选文第1段第一句话是过渡句,“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承接上文内容;“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引起下文“律己严”的内容。
2.“写话”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找出有关语句,按要求概括出来即可。作者用“写话”这个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3.作者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一个是“了”,一个是“太”,“像这样的废字,删去不只是意思没变,而且是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从“举最微末的两个字为例”“变拖沓无理为简洁合理”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
4.作者选取与自己相关的,不见于或不明显见于高文典册的典型事例来刻画人物。以小见大,凸显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解析】本题考查对选材方面的特点和作用的理解能力,回答此题要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概括。本文所叙事情虽小,但是小事情见大品格;所忆的内容多且杂,既写作者亲身感受的事,也有他人的转述和评价,但并不觉得散乱,这些片段和细节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
二、
1.①在京西宾馆开会初次相遇主动招呼 ②对生活有耐心和爱 ③真实而细致地评价《玫瑰门》 ④收藏起一切的孤独,给全家带来了意外的欢乐
(2)“蛮横”“肆虐”突出了环境的恶劣,从侧面表现了汪曾祺的乐观、豁达,体现出作者对汪老被下放到沽源县劳动遭遇的痛惜。
(3)示例一:反问,既强调了汪曾祺老人带给家人和社会丰富的精神能量:不抱怨,默默承受一切,只把温馨欢乐留给别人,又照应了标题。示例二:反问,既强调了汪曾祺老人把孤独留给自己,把温暖带给别人的崇高品质,又照应了标题。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1)“温和”是指不严厉,不粗暴,这是汪曾祺老人对待年轻人的态度。“剔透”的本义是“通澈,明澈的样子”,多比喻玉石等雕琢物。这里形象地表现出老人对世界了解之透彻。(2)“蛮横”“肆虐”表现了环境的凶险,反衬出汪曾祺的乐观精神。(3)赏析句子可以从内容和修辞手法两个方面进行,还要写出表达的情感。这一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既强调了汪曾祺老人的高尚品质,又照应了标题。
3.温和、从容、无私、乐观、寂寞的老人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要把文章标题和文章内容联系起来,二要注意作者所运用的某种手法以及所表达的某种感情。“孤独温暖的旅程”不仅概括了汪老一生的经历,也抒发了作者对他的敬佩之情。
5.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或“过渡”)。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根据第④段末尾的“序中他借着评价那年轻人的小说道出了一句‘人是孤儿’”可知,第⑤段中“我相信他是多么不乐意人是孤儿啊”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很明显,即承上启下(过渡)。这句话引出下文的内容“待到年节回京与家人做短暂的团聚时,他将这朵蘑菇背回了北京,并亲手为家人烹制了一份鲜美无比的汤,那汤给全家带来了意外的欢乐”,衔接十分自然。
6.示例:文革期间汪曾祺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冬日来临,陪伴老人的只有塞外蛮横肆虐的风雪。心中的孤独与寂寞无人诉说,只有靠画马铃薯来排解内心的痛苦。推己及人,老人觉得人心灵深处都有这种孤独感,每个人都需要去抚慰,就如同孤儿需要更多的爱与关怀一样。(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阅读全文,找到与问题相关的段落,抓住关键句子作答。第②段写汪曾祺下放沽源研究土豆的事件,陪伴老人的只有塞外恶劣的环境,从而突出了他内心的孤独,说明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关怀。
1.主要运用了神态和动作描写。这两种描写方法的综合运用,形象地表现了父亲当年挣钱的不易和对来之不易的收入的珍惜及兴奋满足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描写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本题中的语句,运用“坐、伸、掏、捏、抖、数”等动词写其动作,用“哈一哈气”写其神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父亲当年挣钱的不易和对来之不易的收入的珍惜及兴奋满足之情。(也可以从细节描写的角度分析)。
2.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前半句总结前文,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样的场景逐渐消失了。后半句提示下文,设置悬念,暗示父亲老了,有了什么特殊状况。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含义不要仅浮于语句的表面意义,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进行分析。这里的“不小心”是母亲故意的。母亲是为了能让有病的父亲有更多的锻炼机会,体现了父母之间相互扶持、相濡以沫的深厚淳朴的感情。据此理解作答即可。
4.年轻时数钱,充满骄傲和自豪,父母一个挣,一个管,把穷困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两个人相互支持的情分可见一斑;有病时数钱,笨拙可笑,这里数钱不再是为了过日子,而是体现了母亲对父亲的理解,对父亲的关心呵护。两个人年老时相互扶持的情分感人至深。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父亲数钱,两种姿态”分别是指年青时和生病后。年青的时候父亲数钱,表现了他的骄傲和自豪,然后把钱交给母亲让母亲管理,在那困难时期,父母两人相互支持合作来操持家庭的生活,表现了两人之间的相濡以沫的真情。生病后父亲数钱,动作笨拙,母亲想尽办法来让父亲多做锻炼,尽快恢复健康,体现了母亲对父亲的呵护,对父亲的深情。据此理解作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