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
1.作者简介。
普希金, 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 ”,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铿锵有力。”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 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父亲在他11岁时去世。母亲把他带到祖籍英格兰地区的马萨诸塞州。中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肄业二年。这前后曾做过纺织工人、教员,经营过农场,并开始写诗。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弗罗斯特常被称为“交替性诗人”,意指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他又被认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2.写作背景。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本诗选自《中外哲理诗精选》(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顾子欣译。略有改动。这首诗的内容与诗人的经历有关。1912年,弗罗斯特已经38岁,这一年他做出了一个重要的选择:放弃本来平静安稳的教书生活,选择了不可预知的诗歌创作的道路。这首诗便暗示了诗人这次重要的人生选择。作为一个现代诗人,在诗歌的创作上,弗罗斯特也像《未选择的路》中写的那样,他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并形成了与20世纪多数诗人迥然不同的创作风格。
参考答案
1.俄罗斯 俄罗斯文学之父 美国
重点
1.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朗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本诗是作者用劝说的口吻、和缓的语气鼓励人们相信生活,相信未来。所以应该用平等、娓娓而谈的语气,亲密和婉、热诚坦率的语调朗读。
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
指在生活中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身处逆境。指作者写这首诗时正被流放的经历,也是指当时正义被沙皇专制所扼杀的遭遇。
3.诗歌的两部分各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第一部分写如果身处逆境,不必悲伤,要耐性等待,快乐的日子一定到来。
第二部分写要永远向往美好的未来,现在虽处逆境,当时过境迁,往事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
4.“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写出了怎样的生活状态?
理想与现实有很大的矛盾,心中有美好的理想,现实的世界可能是令人悲哀的,可能会感受到被欺骗。
5.怎样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这句话表明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表明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人生的体验是丰富多样的,都是一笔财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6.《未选择的路》中明确写了诗人选择了“其中一条”,为什么还要以“未选择的路”为题?
7.读了《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立的选 择;人生的道路可能布满荆棘,困难重重,但只要不懈努力、奋斗、拼搏,一定会有自己的人生之路的;人生路上有无数次 的跌倒、失败,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心儿永远向往着美好的未来,以一颗平常心对待生活中的一切;人生之路是跋涉者探 索之路,其乐 无穷;人生中有无数次的选择,充满挑战和机遇,应把握机遇,随时迎接挑战。
基础训练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悲伤(bēi) 瞬息(shùn) 延绵(mián)
B.涉足(shè) 怀恋(liàn) 伫立(chù)
C.萋萋(qī) 清晨(chén) 忧郁(yù)
D.叹息(tàn) 选择(xuǎn) 欺骗(piàn)
2.下列词语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亲切 脚印 镇静 来临
B.诱人 回顾 假如 从林
C.美丽 足迹 虽然 旅人
D.人迹 清晨 路径 欺骗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心儿永远________(憧憬 渴望 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
(2)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________(留恋 怀恋 怀念)。
(3)虽然在这条小路上,很少留下________(行人 人们 旅人)的足迹。
A.憧憬 怀念 旅人 B.渴望 留恋 人们
C.向往 怀念 行人 D.向往 怀恋 旅人
4.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使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你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怎样对待你。 。 。 , 。 。 ,只不过你我未处局中,不知其中滋味而已。
①迎难而退、明哲保身固然是一种智慧与生活态度
②人生在世,总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困难与挫折
③知难而进、努力向前更是一种执着和人生哲学
④很多人从表面看来你可能很羡慕他,但人人都有自己的苦恼
⑤美学大师蒋勤在《蒋勤劝美》中曾写道:“人生五味,酸甜苦辣咸都要经历才够完美。”
⑥某种程度上说,人活着就是一种态度
A.⑥②①③⑤④ B.②①⑥③⑤④
C.⑤②①③⑥④ D.①③⑤⑥④②
5.下列有关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是俄国诗人普希金,他的代表作有《自由颂》《致大海》等。
B.《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直抒胸臆,以劝说的口吻、和缓的语气鼓励人们相信生活,相信未来。
C.《未选择的路》的作者是美国诗人弗罗斯特,这是一首具有象征意味的政治抒情诗。
D.《未选择的路》中,诗人抓住林中岔道这一具体形象,寄寓了如何选择人生道路的生活哲理。
6.“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A.声音延长 B.解释说明
C.意思递进 D.语意转折
7.下列诗句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B.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
C.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D.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能力测试
一、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不幸袭来的时候
汪国真
不幸袭来的时候
意志是一面无言的墙
可又有什么
能阻挡花朵的芳香①
我们为不幸流的泪水
总是很短很短
我们为鲜花流的泪水
却是好长好长
【注】①花朵的芳香:这里借指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1.写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与这首诗中“可又有什么/能阻挡花朵的芳香”表达意思相近的诗句。
2.“我们为不幸流的泪水/总是很短很短/我们为鲜花流的泪水/却是好长好长”蕴含着什么哲理?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小题。
风 暴
普希金
你可看过岩石上的少女
穿着白衣裙,立于波涛上,
当海水在混乱的幽暗里
和岸石游戏,澎湃和轰响,
当电闪以它紫红的光线
不断地闪出了她的形象,
而海风在冲激和飞旋,
扬起了她的轻飘的云裳?
美丽的是这海,狂暴、阴郁,
闪烁的天空没一块蔚蓝;
但相信吧:岩石上的少女
比波浪、天空、风暴更美丽。
【相关链接】普希金在年轻时结交了一些后来成为“十二月党人”的朋友。虽然“十二月革命”最终遭到反动政府的残酷镇压,但他们的进步思想深深地震撼了普希金。这一时期他的作品歌颂自由、进步,反对封建农奴制,抨击暴君专制。
1.诗的题目为“风暴”,自然“风暴”是诗人浓笔描摹的事物,仔细阅读,说说作者是怎样描摹“风暴”的。
2.诗人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少女的?着力刻画了她怎样的形象?
3.诗中所写风暴对表现少女有什么作用?
4.“风暴”和“少女”这两个形象有什么寓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提示:联系普希金的生活时代背景思考,普希金生活在俄国大革命时期。)
真题练习
【2019年中考湖北鄂州卷】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米粽之忆
雷抒雁
①一想到端午节就要到了,心里就不免浸淫出一些温馨的情绪来,一整夜一整夜都会沉进回忆里,想的都是家乡和儿时的那些事情。
②想得最多的,自然是母亲。端午的先几天,母亲就赶夜给我做红布肚兜。又一针针用五彩丝线在那红布上刺绣一些蛤蟆、蜈蚣、蜘蛛,以及蛇蝎之类的小动物。那时,并不知绣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只是觉得五颜六色,绣的好看;妈妈那时年轻,手巧眼也明亮,一边绣着一边还低声唱着歌儿,我只是趴在一旁,不眨眼地看着,一声不吱地听着。
③接着是包粽子。早一个月,妈妈就到远处的苇塘里打下一把把宽宽的苇叶,阴干在屋里。又从路旁的马兰草上剪下一根根长长的草叶。红枣大米红红白白,泡在瓷盆里;包粽时,便一张张捋平苇叶,包上糯米和红枣,菱形的粽子包好之后,再抽出泡在水里的马兰草叶一头用牙咬住,另一头去捆那米粽。那时,妈妈年轻,手脚灵活,干什么活儿都利索。
④端午的头天晚上,开始煮粽子。只一阵时间,满屋里都是米的清香,枣的清香,以及苇叶、马兰草甜丝丝的青草香。从米粽一下锅,我就像只小苍蝇,总围着锅台转,怎么也轰不走。妈妈说:睡觉去吧,粽子得煮一夜,明早吃才香哩!我说:不睡,我不困么。
⑤咕咕嘟嘟,粽子在锅里快乐唱歌;经不住这歌声和香味的催促,我的眼皮开始打架。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母亲抱到炕上,一睁眼,却天亮了。枕头边是母亲放在碗里的一只粽子,香喷喷的味道直往鼻子里钻,也不管没有洗手洗脸,端起碗就吃。我想我这一生再也没有吃过那么香的粽子,妈妈包的粽子。
⑥这时,父亲已站在门前,手里握着一把镰刀,要到野外割艾草去。我便三下五除二,穿衣登鞋,要跟父亲“趟露水”去。
⑦端午时节,已是仲夏季节,草木茂盛,到处是浓密的树叶,高深的青草。鸟儿藏在树林深处,不管有没有人走过,依旧长一声短一声地鸣叫。麦子已一片一片黄熟,心急的人家已开始开镰割麦了。在阡陌上行走,不一会露水就打湿了鞋袜,打湿了裤脚。不管!那时,父亲在前边割艾草,闻着那带有苦味的草香,我便想起了妈妈给爷爷熬药的味道来。
⑧一大捆艾草,父亲选了一些插在门楣上;剩余的,爷爷会把它拧成草绳。夏天蚊子多,点燃草绳,闻着苦艾燃烧的味道,蚊子就不敢飞过来了。
⑨哎,一说到这些事,我就忍不住想掉眼泪。全是60年以前的事了。我的爷爷,那个默默劳作一生的人1962年就去世了;我的父亲去世25年了,而母亲离开我也已近10年了。端午节其实也是个祭祀的日子,写这篇小文,想想那些逝去的亲人,也算是一个纪念吧。
⑩我面前现在正放着几个米粽,是从超市购来的。我不想急急忙忙打开它,那形状使我想起既往的端午节,想起永远不会再有的妈妈给我煮的红枣米粽,香喷喷的,让人止不住要落泪……
(选自《今晚报》,有删改)
1.文题“米粽之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文中作者围绕“米粽”回忆了哪几件往事?
3.本文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你联系上下文,品析文中第⑤段画线句子。
咕咕嘟嘟,粽子在锅里快乐唱歌。
4.读完全文说说你对文章第⑩段画线句“让人止不住要落泪”这句话的理解。
5.请结合全文的语句分析母亲的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
1.B
2.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B项不完全正确,“从”应为“丛”。
3.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选词填空的能力。选词填空首先要明确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可以从使用范围和语意侧重点角度来辨析。D项正确,本题考查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本题注意(2)处应用“怀恋”,因为怀恋是对过去的往事表示怀念,而留恋是对现在所做的表示留恋,两个意思不相同。
4.A
【解析】此题考查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一般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逻辑推理顺序等。通读文段可知,⑥表达了一种观点,是总起句,可作为第一句;②结合上句的意思,引出分析,可作为第二句;而后从两方面进行,从“固然”和“更”可辨析①在③前;⑤④句以名言为证,然后引出结论,所以⑤在④前。由此可知,可排序为:⑥②①③⑤④。故选A。
5.C
6.B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破折号作用的理解。破折号用途广泛,首先可以用来引出解释说明的语句,其次用来表示语意的突然转折或声音延长等,要结合语句的意思具体分析。“人迹更少的一条”是对上文中“两条路”的解释,故选B。
7.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朗读节奏的掌握能力。朗读节奏的划分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分析,要考虑到意义上是否恰当,有没有把意义划“破”。总之,要灵活掌握,具体分析。D项有误,正确的划分应为“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
1.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诗歌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两篇以上而且内容和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文章,加以比较分析、对照鉴别地阅读。在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中达到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和深入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与这首诗中“可又有什么/能阻挡花朵的芳香”表达意思相近的诗句是: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2.一切困难、失意、欺骗都是暂时的,只要我们有勇气面对,一切都会过去。
【解析】本题考查结合诗歌内容谈自己的理解。这类自主探究的题目,是中考的主流题型,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做这类试题,一方面要结合诗歌内容,另一方面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自己的真实感受。这句诗说明:一切困难、失意、欺骗都是暂时的,只要我们有勇气面对,一切都会过去。
二、
1.抓住了风暴中三个典型形象:在幽暗里和岸石游戏,澎湃和轰响的海水;紫红的闪电;冲激和飞旋的海风。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概括。概括出诗歌对哪些典型形象作了描写即可。由诗句“当海水在混乱的幽暗里和岸石游戏,澎湃和轰响,当电闪以它紫红的光线,不断地闪出了她的形象,而海风在冲激和飞旋”中概括即可。
2.从她的穿着、站姿、身后背景等方面来描写的,着力刻画了她静穆、素洁、勇敢的形象。
3.以狂暴的风暴来衬托少女柔韧而有力的美。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写作手法的理解。“澎湃和轰响,当电闪以它紫红的光线,不断地闪出了她的形象,而海风在冲激和飞旋”诗人是从侧面烘托少女这一形象。以狂暴的风暴来衬托少女柔韧而有力的美。
4.“风暴”象征革命浪潮;“少女”象征革命者。表现了诗人对革命者的坚定信念、英勇气概的赞扬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象征手法及情感的把握。回答此题要结合普希金的生活时代,也就是俄国大革命时期的社会背景。本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要结合字里行间和诗歌的主题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解答时需要读懂诗歌的内容,并且能够根据重点语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1.概括了文章所叙之事,标明文章行文线索。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其作用是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标题有独特之处(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可以从寓意含蓄深刻、制造悬念、引人深思、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方面去分析。本文的标题既是文章的叙事线索,又表达了文章所写的事件。暗示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之情。据此理解作答即可。
2.家乡包粽插艾的端午习俗以及端午节的来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根据主要人物的活动,采用“人+事”的方法进行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文章的②—⑧段主要回忆家乡的包粽子、吃粽子、割艾草、插艾草等端午习俗;文章第⑨段则叙写了对亲人的回忆,表达对亲人的怀念。据此理解概括作答即可。
3.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米粽在锅里头跳跃的情形;表达了作者对米粽的热切期盼之情。
4.表达了“我”对端午节和母亲的怀念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重点语句的理解。这类试题,不要浮于语句的表面意思,如果简单地理解为词句的表层意思,就容易理解偏差,一般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分析其深层意思即可。这篇文章通过回忆家乡的包粽子、吃粽子、割艾草、插艾草等过端午的情形和作者面对眼前的米粽,睹物思人,想起了妈妈,用“落泪”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之情。据此理解作答即可。
5.母亲是一个勤劳能干、心灵手巧、乐观爱子的人。比如:“母亲赶夜给我做红布肚兜”表现母亲勤劳,融入浓浓的母爱;“绣的好看”“手巧眼也明亮”“手脚灵活,干什么活儿都利索”表现母亲能干、心灵手巧;“一边绣着一边还低声唱着歌儿”表现母亲乐观的性格。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解答时要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本题要从文章中找出描写母亲的语句进行分析作答。“母亲赶夜给我做红布肚兜”——勤劳、爱孩子;“绣的好看”“手巧眼也明亮”“手脚灵活,干什么活儿都利索”——母亲能干、心灵手巧;“一边绣着一边还低声唱着歌儿”——乐观等。总体概括来说,母亲是一个勤劳能干、心灵手巧、乐观爱子的人。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