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细胞的增殖》教学设计
一、课题: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二、教材分析:
“分子与细胞” 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的第一个模块,选取了细胞生物学的最基本知识。“细胞的生命历程”一章是学生在学习了细胞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之后,再来认识细胞这个系统的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有丝分裂”是本章的重点。通过这一部分的学习可加深巩固前几章的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减数分裂和遗传规律的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种层层深入的教材编排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也是极其重要的。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1.学生是高一年级的学生。
2.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较高,对生物课的学习兴趣较为浓厚。
3.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上学生已经对生物体成熟的原因,细胞不能无限增大的原因以及细胞周期的概念有所学习。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多种图片、视频和活动,使学生将新知识有效的整合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及各时期特点;
(2)举例说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变化规律。
能力目标:
(1)通过让学生观察动画展示,形成较高的观察能力;
(2)通过现场植物有丝分裂模型的制作,理论联系实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观看人和植物的生长过程图,感受生命教育;
(2)培养学生对生物阅读的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
五、课型:新授课
六、课时:第二课时
七、教学重点:
(1)有丝分裂的细胞周期的概念和特点;
(2)有丝分裂过程动态变化的理解及染色体行为变化。
八、教学难点
(1)有丝分裂过程动态变化的理解及染色体行为变化;
(2)观察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九、教具
(1)多媒体课件: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
(2)彩纸、双面胶(完成有丝分裂相关模型的制作);
十、教学方法
教法:演示法、讨论法、讲授法。
学法: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设计
本节应重点以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为例学习有丝分裂的知识。还要注重对各种课程资源的选择、整合和优化。可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各个时期静态变化,教师边讲解后,最后通过电教手段把动态的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再现出来。强调细胞分裂的各时期是为了研究方便人为划分的,实际上有丝分裂是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既让学生感受细胞分裂过程的动态性和连续性,又能克服电教手段转瞬即逝的弊端。通过剪贴图和染色体行为的模型建构,突出了探究学习,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 在这里,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归纳细胞有丝分裂的实质: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后,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从而保持了遗传物质的稳定性,为学生理解有丝分裂对生物遗传的重要意义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PPT图片展示】植物从一个受精卵到一棵参天大树,人类从一个受精卵到一个成人。
提问:真核细胞增殖的方式有哪些?
【PPT动画展示】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特点动态图。提问:细胞的有丝分裂经过哪几个阶段?各个阶段又有什么特点呢?我们今天以植物细胞为例一起走进神奇的有丝分裂。
学生通过识图和预习,很快能准确答出:有丝分裂、 无丝分裂、 减数分裂。
图片和动画展示,第一时间吸引学生注意力。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细胞核的结构
细胞核由核膜、核仁和染色质组成。
介绍细胞核的结构为学生对观察分裂期各个时期的变化情况打下基础。
有丝分裂的过程图
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是个复杂的过程,上节课我们学习过有丝分裂是一个连续的周期,这一周期称为什么?分为哪两个阶段?
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模式图如下:
请同学们回忆细胞核的结构。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准确答出细胞周期,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阶段。
学生观看,大致了解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学生对有分裂的过程进行回忆,明确有丝分裂包括两个大的时期,同时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有丝分裂的分裂期。
(一)分裂间期
(一)分裂间期:(时间长)(板书)
思考并讨论:
观察分裂间期的两幅图片,分裂间期出现了哪些变化?
染色质由哪两种成分组成?
2、演示间期变化课件。
学生进行观察并回答
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
考察学生的观察图像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检验对前面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丰富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分裂期
(二)分裂期(板书)
细胞分裂是一个连续变化的过程。通常根据染色体的变化特点,可将分裂期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四个时期,实际上四个时期没有明显的界限。
学生边听边记笔记
对有丝分裂的过程有大概的了解,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1、前期
1、前期(板书)
学生看动画思考一下问题:
1、出现了什么物质?
2、消失了什么物质?
说明:
姐妹染色单体形成在间期,姐妹染色单体看出在前期。
特点:核膜核仁消失。染色质变成染色体,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3演示前期变化课件。
仔细观察两图有什么异同。
1、核仁、核膜逐渐消失。
2、染色体出现(染色质螺旋化缩短变粗)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着重观察染色质到染色体的变化,为后几个时期的特点的学习打下基础。
2、中期
2、中期(板书)
1、中期和前期相比有什么变化呢?
2、赤道板是真是存在的吗?
赤道板:如果将分裂期的细胞看作地球,过细胞中央与纺锤体纵轴面垂直的平面即为赤道板,它只是一个平面,而不是一种结构,同时也是虚拟的,不存在的。
讲解纺锤丝和纺锤体的关系
3演示中期变化动画。
学生观看图片并结合课本知识进行回答。学生归纳总结
(1)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板上。
(2)染色体的数目、形体最清晰
锻炼学生观察图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后期
3、后期(板书)
思考:
中期和后期相比有什么新的变化?染色体数目和位置有何变化?
2、染色体为什么加倍?分开的两组有什么关系?
3着丝点的分裂是不是纺锤丝牵引的结果?
教师强调:着丝点的分裂是细胞本身自发的,纺锤丝只是将分裂后丝点拉像两级。
演示后期动态变化。
学生看图识别讨论回答
1、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成为染色体,染色体数目加倍,着丝点一分为二 ,细胞两极各有一套数目、形态结构彼此相同的染色体。
4 学生观看
5、着丝点一分为二,染色体加倍,两组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
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使学生认识到在分裂后期,染色体的数目和位置都发生了变化,并且强调后期染色体是平均移动到细胞的两极。很多同学会认为,着丝点分裂是纺锤丝牵引的结果,利用前科学概念形成认知冲突。
4、末期
4、末期(板书)
1、有丝分裂末期的变化特点
2、细胞板是什么结构?哪一种细胞器和后期关系密切?强调:细胞板是植物细胞分裂末期,由来自高尔基体的囊泡汇集在赤道板平面上,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板状结构,是细胞壁的雏形,只有植物细胞才有细胞板。细胞板是真实存在的,赤道板是虚拟的。
3演示末期动态变化。
学生看图总结主要特点以及染色体DNA以及染色单体的数量。
(1)纺锤体逐渐消失
(2)染色体变为染色质。
(3)核仁、核膜重新出现(4)细胞板形成新的细胞壁,细胞质均等分配
细胞板不同于赤道板,细胞板是真实存在的,发育成细胞壁。和前面学习的细胞器联系到一起。
反馈练习
活动1:辨认有丝分裂中各个时期。
活动2:辨认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或者染色质的形态。
活动3:给学生提供彩纸、双面胶,引导学生分组制作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和子细胞6个时期的静态模型。学生上台展示,其余学生评价。
学生思考动笔动手。
学生分组动手制作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模型。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检验学生对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掌握情况。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小结
通过配乐引导学生大声唱出《情非得已之有丝分裂版》总结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特点。
学生总结本节课自己学到了什么。
师生共同总结构建知识体系,强化重点知识,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同时在愉快的歌声中总结今天所学内容。
布置作业
课后习题第2题
巩固本节学习内容
☆板书设计
第六章 细胞的生命历程
细胞增殖
第2课时 高等植物的有丝分裂
有丝分裂的过程
间期: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分裂期:前期:膜仁消失现两体
中期:形数清晰赤道齐
后期:点裂数增均两极
末期:两消两现建新壁
附板书: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