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老山界 课件(幻灯片17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老山界 课件(幻灯片17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09 20:09: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老山界
1934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江西)的中国工农红军开始长征,主力8万6千多人连续突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于12月间越过广西东北角的老山界,又以超乎寻常的勇毅,突破乌江、金沙江、大渡河三道天堑,爬雪山,过草地,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其主峰海拔2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颠”之美誉。本文写的是红军于1934年冬翻越这座难爬的高山——老山界的情景。

背景介绍

学习目标




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
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意思的作用
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一件事情的方法

第一次自主学习





























































































































































































































01
02
03
圈点勾画字词,准备检测
在文中勾画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
写文章首先得有条有理、顺序清楚。本文以什么为顺序呢?

当堂检测
1.为下列加线字注音:
惊惶( ) 呜咽( ) 咀嚼( )
矗立( ) 蜷缩( ) 点缀( ) 落下( ) 酣( )然入梦
军阀( ) 缴租( ) 欺侮( )
huáng

jué
chù
quán
zhuì

hān

jiǎo

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
1.时间顺序:
“下午才动身——天色已晚了——天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直到宿营地”。
?2.地点顺序:
?
“瑶民家——山脚下——半山腰——山路上——雷公岩——山顶






时 间 地 点 人 物 活 动



下午
天黑
夜里
半夜


天 黎明以后
下午
瑶民家
瑶家大嫂
攀谈,宣传红军政策,使瑶民理解了红军。
山脚下
红军战士
准备爬山
半山腰
红军战士
夜行军
山路上
红军战士
半夜露宿
雷公岩
红军战士、医务人员
翻越雷公岩
山顶
红军战士
任务完成,征服老山界

理清结构









































文章按时间顺序,分为三个部分来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一部分(1段)
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它的地理位置和山高,摆出困难。
第二部分(2段--33段)
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三部分(34段)
写作者的感受。

第二次自主学习
二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1、红军翻越老山界克服了哪些困难? 在课文中勾画出有关的句子来。
走路难
睡觉难
吃饭难?
处境难

细读品味
2、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体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
表现红军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团结互助的力量。
走路难
睡觉难
吃饭难?
处境难

1 夜晚翻山的部分 (“满天都是星光”一段,“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的上去”一段。)
2 半夜露宿山上的部分 (从“半夜里忽然醒来”到“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3 下山部分 (从“我们一口气跑下去”到“清得透底”。)
细读品味


找出登山过程中的三处景物描写部分:

精彩段落欣赏
1.怎样理解第十二段描写中的“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与星光连接起来,是一种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观”在句中突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精彩段落欣赏
01
02
03
“奇观”本来是指自然界奇特罕见的景观或景象。
“之”字形说明山路曲折,迂回;火把与星光连接,写山势之高;表现了老山界的险峻。而“许多”一词,既说明山路的曲折和陡峭,又说明有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在攀登。人、夜色、高山交织在一起,组成了瑰丽、壮观的景象。
“奇观”一词表现出这一景象的奇特罕见,表现红军队伍的宏伟气势并颂扬了红军坚强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的精神。

2.12 段描写了红军夜晚爬山的“奇观”,18段为什么还要继续描写红军爬山的景象?删去这段描写行不行?
不能删。这段描写是前段夜景的补充,它通过作者的动作和感受(“一步一步的上去”“向上看……向下看”)进一步写出了山势的险峻陡峭,写活了红军夜晚攀登老山界这一壮丽、宏伟的奇观,反映了红军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精彩段落欣赏

思考探究
1.这是一家瑶民,住着母女两人;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部队,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了起来。 (从“照着习惯”和“躲”,你读出了什么?)
反映了瑶民长期遭受军阀的欺压,每有军阀部队通过,就担心人丁被抓,财产被抢,因而不得不“躲起来”的严酷现实。

思考探究
2.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作者用“叹息”一词,拟人化地讽刺了围追红军的反动军队,又用了反问的手法想象出敌军士兵无可奈何、厌恶内战的情绪,进一步衬托出红军北上抗战,不怕远征难的革命豪情。

课堂小结
一、中心归纳: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表现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艺术特色
  1、采用顺叙的方法,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层次。
  2、描写生动,语言朴实优美、凝练而细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