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9-09 18:25:31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 高一历史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学习目标】
时空观念:掌握西汉、东汉重要时间点。
史料实证:认识王国问题对西汉中央集权的危害。
历史解释:掌握汉武帝以及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
唯物史观:了解汉代社会矛盾,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家国情怀:全面了解汉朝巩固统治的措施,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课前预习】
西汉与东汉时间轴







西汉初年
(1)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 建立汉朝,史称 ,刘邦就是 。
(2)休养生息: 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 思想,采取“ ”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经济 ,社会 ,史称“文景之治”。
(3)汉承秦制:汉初基本沿袭 制,但地方行政制度采取 与 并行制(郡国并行制),被分封的诸侯王日渐强大,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隐患。
(4)七国之乱:汉景帝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 ,叛乱虽然平定,但王国问题仍未解决。
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重点)
汉武帝时期(前140—前87年)
政治上 (1)颁行 ,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2)设立 ,削弱丞相权力,加强皇权,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
(3)确立 ,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4)分设 ,全国划分13 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监视巡查
(5)任用 治理地方,严厉镇压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
经济上 ⑴改革 ,铸币权收归中央 抑制富商大贾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增加政府收入
⑵盐铁 ,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
⑶推行 ,国家插手商业贸易,平抑物价
⑷向工商业者征收 ; 重农抑商
思想上 ⑴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 ; ⑵公元前136年,设 ,儒学独尊地位确立 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 意识形态
民族关系 对外关系 ⑴任用卫青、霍去病,夺取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⑵在河西走廊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4 郡; ⑶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也比以前更加稳定。 西域都护府设立,标志着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
东汉兴衰
东汉建立:
个公元9年,外戚王莽篡位, 灭亡。23年,西汉宗室刘秀建立 ,刘秀即汉光武帝。
光武中兴: 政治上,加强 ;严格控制 干政;
裁并郡县,裁剪官吏,节省开支;整顿 ;
; 经济上,清查田户数量;释放奴婢;
; 思想上,重视儒学。
东汉衰亡(重点):① 交替专权,致使东汉后期政治 ;
; ② 势力发展迅速, 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 ③184年,张角“ 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
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 局面出现, 政权名存实亡。
两汉文化
史学:①《史记》首创 通史; ②《汉书》是我国第一部 史。
文学:体现在 、 上。
医学:①战国至西汉间的《 》。②东汉时的《 》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科技:①数学著作《 》。②105年 蔡伦改进 ,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对应训练】
考点1:汉武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1.《贾谊·治安策》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这一主张后来发展为( )
A.察举制 B推恩令 C.郡县制 D.封国制
2.有学者认为:“秦始皇构建了大帝国的框架,组装了硬件。汉武帝确定了大帝国的中枢运作机制加上了软件。”汉武帝加装的“软件”主要是指( )
A.分封制 B.皇帝制 C.中朝制 D.郡县制
3.《通志略》中记载:“(汉刺史)常以八月巡行所部,录囚徒,考殿最,岁尽诣京都奏事。”这表明,刺史的设置( )
A.有利于发现优秀人才 B.维护了地方上的治安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D.严格规范地方刑狱
4.从《管子》管制盐铁的“官山海”、商映管制粮食易的“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李悝“取有余以补不足”的平籴法,到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和均输平准政策,可见当时( )
A.官府将盐铁和粮食当作重要经济物资
B.盐铁和粮食方面的交易为官府所垄断
C.商人在盐铁和粮食方面与民争利
D.战国与秦汉时期的经济政策趋于一致
5.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的汗血马、毛皮、葡萄、核桃等传人中原。中原的丝绸、瓷器、茶叶、冶铁术、凿井技术等传人西域。这说明( )
A.外来物品传入改善人民生活 B.中原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丝路的繁荣
考点2:两汉灭亡的原因
6.汉顺帝末年,京都流传一首童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该童谣反映当时的政治状况是 (  )
A.政治腐败 B.经济萧条 C.民族矛盾尖锐 D.军事实力弱小
7.下面示意图反映了哪个朝代的历史?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西周


【课后作业】
1.西汉陆贾说:“秦始皇设刑罚,为车裂之诛,以敛奸邪,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秦非不欲治也,然失之者,乃举指太众、刑罚太极故也。”吸取这一教训,西汉的做法是
A.奉行儒学,以德治民 B.清静无为,与民休息
C.设中朝官,强化君权 D.封诸侯王,因俗而治
2.公元前127年,汉武帝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得封地为列侯。这一规定
A.强化了汉初的郡国并行体制 B.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C.巩固了刘姓宗室的血缘亲情 D.增强了地方封国的实力必
3.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他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东汉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发展、人口大大增长的局面,史称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4.汉武帝实施严密的户制度,凡政府控制的户口都必须按姓名、年龄贯、身份、相貌、财富情况等项目载入户籍。这一做的主要目的是中了立
A.促进经济恢复 B.增加国家税收
C.打击土地兼并 D.消除割据基础
5.史料 武帝时,凭借强盛起来的国力,采取重大军事行动,基本解除了匈奴的威胁。又通使西域,加强了中原与西域各族间的联系。同时,兴兵南越,击西南夷,稳固了南部边疆。自此,边疆地区置于西汉政权的直接管辖之下为现代中国的疆域奠定了初步基础。
根据史料结合所学,回答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6.史料 汉元帝改变了汉家“王霸道杂用”的大政方针,片面地推崇儒家……儒生津津乐道的治国主张,如减刑宽政,不与民争利等……宽弛的政策使封建权贵、官吏、地主们如同脱缰之马、贪残暴虐,对百姓敲骨吸髓的压榨益加深……成帝刘骜继续执行以儒术治国的方针…弛的吏治给他们造成的灾祸却在变本加厉。哀帝、平帝继承袭,以至政权落于外家之手,而出现了王莽篡汉局面。
根据史料结合所学,分析西汉灭亡的原因。




答案:
【课前预习】
西汉初年
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休养生息:汉初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罚,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经济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
汉承秦制:汉初基本沿袭秦制,但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郡国并行制),被分封的诸侯王日渐强大,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隐患。汉景帝时,削减诸侯封地,引发七国之乱,叛乱虽然平定,但王国问题仍未解决。
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重点)
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设立中朝,确立察举制,分设刺史,任用酷吏
经济上,改革币制,实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抑制工商业者
思想上,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民族关系上,回击匈奴,进兵南越。
对外关系上,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东汉兴衰
东汉建立:公元9年,外戚王莽篡位,西汉灭亡。23年,西汉宗室刘秀建立东汉,刘秀即汉光武帝。
光武中兴:加强皇权;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剪官吏,节省开支;
:整顿吏治;清查田户数量;释放奴婢;重视儒学。
东汉衰亡: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致使东汉后期政治腐朽黑暗;
②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③184年张角“黄巾起义”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两汉文化
史学:①《史记》首创纪传体通史; ②《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文学:体现在汉赋、乐府诗上。
医学:①战国至西汉间的《黄帝内经》。②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
科技:①数学著作《九章算术》。 ②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
【核心考点】
BCCAB AC
【课堂练习】
BBB

5.为现代中国的疆域奠定了初步基础
奠定了中国作为世界强国的历史地位
丝绸之路加强了与中西亚和欧洲的经济文化交往
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使得多民族国家特征进一步形成

6.朝政腐败,政治黑暗,
赋税徭役沉重, 土地兼并剧烈,
外戚干政,社会矛盾尖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共13张PPT)
第4课 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历史统编版 高一
时空观念:掌握西汉、东汉重要时间点。
史料实证:认识王国问题对西汉中央集权的危害。
历史解释:掌握汉武帝以及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
唯物史观:了解汉代社会矛盾,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家国情怀:全面了解汉朝巩固统治的措施,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学习目标
将学案的课前预习要点标注在课本上
预习导入
汉武帝巩固统治——推恩令



分封
郡县制
分封制
郡县
郡县
郡县
新课讲授
补充:郡国并行→王国问题→七国之乱→推恩令
郡国并行制:汉高祖时期,有的地方是郡县制,有的地方是分封制

王国问题:汉文帝时期,诸侯不服中央,拥兵、征税、铸币,实际成为独立的王国,威胁中央集权

七国之乱:汉景帝时期,晁错建议“削藩”,刘邦的侄子刘濞联合七个刘姓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3个月后被镇压。

推恩令:汉武帝时期,要求诸侯死后把领地分封给所有儿子,结果使诸侯越分越弱,再也没有实力对抗中央
汉武帝巩固统治——中外朝
尚书令
侍 中
常 侍
丞 相
御史大夫
太 尉


















有事上报
皇 帝
九 卿
中 朝
外 朝
执行
决策
汉武帝巩固统治——察举制、设刺史、用酷吏
全国划分13州,分设刺史巡视监察
改革币制:
汉武帝统一铸造的“五铢”钱,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最久的钱币,共七百多年。
汉武帝巩固统治——币、盐铁、物价、税
盐铁官营:西汉时期渔阳郡的铁官作坊使用的“渔”字标记,是西汉“盐铁官营”政策的重要证据
汉武帝巩固统治——民族关系、对外关系
漠北之战
漠南之战
河西之战
武威

敦煌
酒泉
张掖
西域都护府
标志今新疆地区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两汉的衰亡
阅读课本东汉的兴亡,P22、23
概括两汉灭亡的原因
西汉灭亡原因:朝政腐败,政治黑暗,赋税徭役沉重, 土地兼并剧烈, 社会矛盾尖锐,农民纷纷起义。

东汉灭亡原因:外企宦官交替执政,豪强地主势力发展,土地兼并严重, 阶级矛盾尖锐,爆发农民起义。
东汉绿釉陶院
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必背)
两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繁荣时期
奠定了中国作为世界强国的历史地位
封建专制制度得到巩固,官僚制度进一步完备
独尊儒术进一步统一了思想
丝绸之路加强了与中西亚和欧洲的经济文化交往
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使得多民族国家特征进一步形成
结语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