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学习目标】: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基 础 知 识 梳 理
一.秦朝的统一
(一). 背景
(1)人心: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安定统一;统一逐渐成为当时人们的共识(战国中后期)。
(2)经济: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3)秦朝自身原因:
① 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② 历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
③ 秦商鞅变法后,尊奉法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为秦统一奠定了基础。
④ 秦王嬴政,重用人才,采取 远交近攻 策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
2.概况:
(1)时间: ; (2)战略: ;
(3)经过及结果:
①先后灭掉 韩、赵、魏、楚、燕、齐 六国,建立秦朝(第一个统一王朝),定都:咸阳
②南方:征服了 越族地区,并加强了对云贵一带 的控制。
③北方:击退 的进攻;修筑万里长城(公元前214年,在原有北方诸国旧长城的基础上,西起 、东至 )
(4)疆域(四至):东至 暨朝鲜,西至 、羌中,南至 ,北据 为塞,并阴山至 ,奠定了此后中国版图的基础。
(二).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1.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中央:
①皇帝制度:来源:
特征: ;
②三公九卿制:皇帝之下由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负责处理全国政务。
三公指是 、 、 ,为主要辅佐大臣。
九卿 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
【补充拓展】
① 丞相 为百官之首,位高权重,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② 御史大夫 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
③ 太尉 协助皇帝管理军务。(虚设其位,由皇帝兼任)
关系: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三方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既配合又牵制的状态,大权集于皇帝
地方:废除分封制,在全国推行 郡县制: 郡→县→乡→里→亭
县下设乡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
特点:①主要官吏由中央(皇帝)任免和考核 ②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
影响:确立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政治体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稳定、国家统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提高了行政效率;促进了封建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为后世沿用,影响深远。
2.巩固统一的措施:
(1)统一 、 、 、 ,修 、 ,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 、 等地,整顿社会风俗等。
(2)加强思想控制: 。
(三).影响:★
①秦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使统一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②促进了 各地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 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
③对我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和以华夏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④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 客观需要。
二.秦朝的暴政
1.徭役、兵役繁重:大兴土木、建造 、 ;求仙访药,花费巨大;出外 、 ;修筑万里长城,修建弛道等,征发繁重,百姓负担沉重,社会经济遭到破坏。
2.刑罚严苛、残酷:轻罪重刑,史称“赭衣塞路,囹圄成市,天下愁怨”,阶级矛盾严重激化。
3.焚书坑儒:
(1)目的:为了建立新的封建秩序,巩固 秦王朝 统治。
(2)内容:下令将非秦国历史的史书,非博士官所掌握的《 》、《 》、 等,全部交给官府焚毁,只有 、 、 不在其列(许多珍贵文献毁于一旦)。
秦始皇以“ ”罪名,将460余名儒生方士坑杀; 史称“焚书坑儒”
(3)影响:实质:思想文化专制
焚书坑儒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想一想】秦始皇的暴政与秦的灭亡有何关系?
三.秦末农民起义—秦亡
1.秦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⑴根本原因:
⑵直接原因:
2.时间及过程:
(1)公元前209年,在 的领导下,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大起义,陈胜自立为王,号为“ ”。大泽乡起义失败后,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日益壮大。
(2)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入 ,秦王投降。
3.楚汉之争:在秦朝灭亡之后,刘邦和项羽开始了长达四年的 楚汉之争,最终,项羽被刘邦击败。
【想一想】1.秦王朝在灭亡后,刘邦、项羽所进行的战争在性质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2.刘邦胜利的原因:
① ;
② 。
关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概念: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主要是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皇帝个人专制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权,行政司法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
中央集权是指一种政治体制,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的的权威和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两者的结合构成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2.形成背景
(1)经济:生产力提高(铁犁牛耕的出现及推广),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2)政治:
①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度瓦解,周王室逐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②诸侯兼并战争使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
③春秋战国的变法运动进一步扫清了奴隶主势力的残余,确立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思想:法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法治的思想提供指导思想
3.影响
(1)积极影响:
①维护了国家统一,扩大了疆域,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②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③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沿用。
(2)消极影响:
① 中央集权制度下形成的君主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和腐败,激化社会矛盾(秦末农民起义)。
②为维护君主专制而推行的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摧残了文化(如 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
郡县制与分封制有何异同点
不
同
点
分封制
郡县制
盛行时期
商周等早期社会
秦以后的各个时代
实行条件
与宗法制相联系
国家大一统
建立基础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按地域划分
传承制度
世袭
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概不世袭
官吏权利
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
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
与中央的关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郡县是地方的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
官员职责范围
封地内有行政权;
拥有土地管理权
辖区内只行使管理权,无土地管理权
历史作用
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共同点
(1)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2)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3)都在维护国家的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4)郡县制是对分封制的否定和创新
学习效果自测:
1.学者王亚楠指出:“因为有了这一项根本决定,任何贵族就没有‘食土子民’的权能。经济政治大权集中于一身,他就有无上的富、无上的贵、无上的尊严,‘朕即国家’。”材料中的“根本决定”应是( )
A设立皇帝称号 B规定王位世袭 C分封子弟为王 D推行郡县制度
2.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丞相王绾请封诸皇子为燕、齐,楚王,得到群臣的赞同。廷尉李斯力排众议,主张废分封,推行郡县制。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实行郡县制。秦始皇会采纳李斯的建议主要是因为郡县制能
A.加强专制主义 B.把官制加以调整和扩充 C. 加强中央集权 D.加强对地方军事管理
3.右图是逢年过节时乐山人民喜闻乐见的“牛儿灯”表演,生动地用舞蹈
形式表现了斗牛、牛犁田、牛戏水等场景。这项源远流长的传统民俗,表明
我国古代农业经济( )
A.以家庭为生产基本单位 B.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方式
C.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D.牛耕在生产中占重要地位
4.典故“指鹿为马”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八月己亥,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者,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该典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
A.司马迁讽刺秦二世无能 B.丞相位高权重,对皇权产生了威胁
C.实行的丞相制度不合时宜 D.秦朝面临着被灭亡的危险
5.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下列史料中,对考证秦朝设郡数目最有说服力的是( )
A.《春秋》的记载 B.民间的传说 C.史学家的论述 D.秦简的记述
6.法国著名学者雷奈·格鲁塞在《东方的文明》中写道:“秦代在历史上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周时已有的中国的力量,由它一个最有生气的成分聚合、集中起来,提高到权力的顶峰。
符合上述观点的是( )
A.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B.实现了国家统一?
C.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 D.创立三公九卿制?
7.中国古代的“城市”是由“城”(城墙及城墙所包围的地区)和“市”(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墙内的一个区域)连称而来。中国古代的城修筑得相当雄伟,有深广的护城河,数量相当多,遍及全国,但自都城、省城、府城至县城,城市的建筑规格和面积依次减小。由此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
①中国古代城市兼具政治、经济功能 ②筑城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 ③古代政治体系具有森严的等级 ④政府非常重视城市商业贸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下列关于嬴政改“王”而称“皇帝”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 B.表明嬴政要效法古代有道明君
C.是中央集权发展的必然结果 D.体现了专制主义的倾向
9.嬴政登上王位时只有13岁,大权操纵在相国吕不韦手里,他在22岁那年除掉吕不韦后,才真正掌握了秦国的政权。这段痛苦的经历在他心中难以抹去,为此他设置了( )
A.御史大夫 B.太尉 C.廷尉 D.郎中令
10.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每个郡设郡守(文官,负责行政)、郡尉(武将,负责军事与治安)和监御史(显然直接充当皇帝在郡一级的代表)。这样做是为了( )
A.使地方权力分化且相互牵制,便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使更多拥有军功的将领可以参与国家治理
C.让更多传统贵族拥有分享政治权利的机会
D.将中央官僚系统模式推广至全国,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11.史学家钱穆曾说:“从前封建时代,政府和家庭,有分不开的关系,现在则不然了。组织政府的是一个一个人,不再是一个一个家。”这一变化( )
A.促进了“民本”思想的产生 B.形成了“家国一体”的观念
C.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D.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12.秦统一后,“非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但历代皇帝“分王子弟,以为屏藩”的现象一直延续到请朝。这一现象说明( )
A分王子弟是封建专制的体现 B宗法体系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封制有利于政权稳定 D周代制度在后代得以延续
13.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嬴政出生于一月,所以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并且 “正”字的读音也改为“征”了。这主要说明了 ( )
A.中央集权 B.规范法度 C.君权神授 D.皇权至上
14.《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平民得姓一事与下列哪个历史趋势的关系最直接 ( )
A.郡县制度的发展 B.以“孝道”治天下
C.赋役制度的变化 D.皇帝制度的形成
15.光明网《分权VS集权》一文评价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说某制度是中央集权,形成的是由皇帝垂直型自上而下的大一统政治格局,而另一制度则是分权,中央犹在,但地方自治,政治权力不是一根线,而是多根线。材料涉及的制度应该是 ( )
A.分封制度VS世袭制 B.宗法制VS科举制
C.郡县制VS分封制 D.君主专制VS中央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