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学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学案(无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9-10 17:01: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
【西汉的建立与统治】(10 分钟)
a.西汉的建立
公元 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 ,史称西汉。刘邦即 。
b.西汉的统治
阅读教材 20-21页,自主整理西汉前期与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的基本史实,并总结。
国力强盛 前提条件
汉武帝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
中央:汉承秦制 相权过大问题
地方:郡县+分封 郡国并行制 七国之乱 (王国问题) 解决问题
白登之围(边疆问题)
汉武帝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结合教材21页,思考汉武帝稳固边疆的措施有哪些?
【东汉的兴衰】(10 分钟)
a.名词解释:新朝
b.25 年,西汉宗室 重建汉朝,不久定都 ,史称东汉。刘秀即 帝。随后,刘秀又平定一些割据政权,
实现全国统一。
c.阅读教材 22-23页,自主整理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思想的史实,并总结。
角度
光武帝采取的措施
目的和作用
政治
加强 ,稳定 ,节减开支
经济
抑制豪强势力
,缓和
思想
继续得到发展
结合“清议””党锢之祸”试分析,东汉中后期走向衰落的原因。
光武中兴
d.阅读课本23页,简单阐释以下名词解释。(3分钟)
清议
党锢之祸
【两汉的文化】(8分钟)
阅读教材 23页及24页“历史纵横”,自主整理两汉时期文化。
领域
代表性成就
特点或历史地位(意义)
史学

文学
医学
数学
科学
农学
/
【探究一】(12分钟)
材料一:武帝时期(公元前140—前87年)标志着汉代历史的新转折。巩固工作让位于扩张和积极的主动行动;建设性的政策被采纳,以加强中国和解决它存在的问题。政治家们计划改进国内的施政和加强对其人民的控制;计划组织经济和增加国家的收入;计划消除入侵的威胁和改善中国在边远地区的利益。到公元前108年,汉朝的军队已经向外推进到最远的距离,新的移民冒险活动也正在组织之中;公元前105年的宗教仪式显示了汉皇室对号称取得的丰功伟绩的自豪感。 ——《剑桥中国秦汉史》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时期存在哪些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3分钟)
【探究二】见课本p.24【问题探究】(9分钟)
【巩固训练】(限时训练:6 分钟)
1.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 )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2.汉文帝说:“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 )A.无为而治 B.轻徭薄赋 C.崇尚节俭 D.民贵君轻
3.据史书记载:元朔元年,有司奏“令二千石(郡守、刺史等级的官员)举孝廉,所以化元元(平民百姓),移风易俗也”,且“非有实行可见者,不容谬举”。这说明察举制( )
A.具有严格的选举程序 B.解决了官员空缺的问题 C.兼有社会教化的功能 D.使地方获得自主用人权
4.公元前127年,汉武帝制诏御史:“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名。”汉武帝采取这一措施的目的是( )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恢复周代的分封传统 C.限制豪强地主势力发展 D.执行严格的宗法制度
5.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 )
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 B.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 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 D.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
6.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自我整合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内容完整,形式自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