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9-10 21:12: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0张PPT。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标要求: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重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过程及对重要概念的理解1.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中,必然存在着哪两对矛盾?
2.历朝各代是如何解决这两对矛盾的?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解决人事任免的问题,加强中央集权)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知识结构四、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自主学思 一
(三分钟)快速阅读课本引言和第一目找出汉、唐、宋、元在地方制度设置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 结果如何?汉宋元一、中央集权发展——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汉材料一 :汉兴之初,海内初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子爵……
——《汉书》
材料二: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师。
——《史记》 结合以上材料和课本前两段回答以下问题:
(1)汉初刘邦在地方实行什么样的政治制度?造成了什么影响?
(2)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结果如何?汉1.西汉初年:郡国并行制
2.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3.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地方封国势力宋元一、中央集权发展——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唐结合P12《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说说唐朝在地方又采取何种制度?唐朝节度使享有哪些权力?产生了什么不良影响?安史之乱藩镇
割据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唐中期广设藩镇
想一想:
从汉朝初期分封诸侯王导致王国问题和唐朝设节度使出现藩镇割据局面这些史实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结论:地方权力过大会影响中央权力的集中,不利于国家的统一、社会的稳定。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是必要的。汉1.西汉初年:郡国并行制
2.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3.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地方封国势力宋元1.唐中期安史之乱后,节度使大权在握,形成藩镇割据,削弱中央一、中央集权发展——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材料一: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 ⑴唐朝灭亡、五代十国战乱不已的历史教训是什么?⑵宋采取了什么措施来改变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局面?有何特点?⑶地方收权后结果会怎么样?
⑷你得出了什么认识?(2)措施:①军事上:削夺兵权,削减节度使权力,守内虚外,强干弱枝 ②行政上:文官出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③财政上:设转运使,转运地方钱粮 特点:从军权入手(1)①地方权力的膨胀会导致国家分裂。②武将权力过大容易威胁皇权(3)利: 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弊: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臃肿,形成“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4)过分集权也无法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导致国家积贫积弱。因此中央集权应当适中,不能过小,也不能过大,使地方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够发挥。宋汉1.西汉初年:郡国并行制
2.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3.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地方封国势力宋1.北宋初年:收兵权建禁军;派文官设通判;掌控赋税,全面削弱地方元1.唐中期安史之乱后,节度使大权在握,形成藩镇割据,削弱中央一、中央集权发展——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 行省是“行中书省”的简称,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元代行省最高长官为行省丞相(后被废除)和平章政事,由中央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是中央干部,权力重大,“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也受中央节制。思考: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原因和影响①历史原因:吸取北宋过分集权导致国家积贫积弱的教训
②现实原因:疆域空前辽阔,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③民族因素: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对当时: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一。
对后世: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
省制的开端。元古代的三大地方行政制度比较奴隶社会(西周)几乎整个封建时代元朝侯国相对独立,权力地位世袭中央政府下属行政机构,郡守县令皇帝任免是中央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一定时期产生过积极作用;但后期破坏国家的统一和社会安定不仅在当时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的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①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②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③结果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汉1.西汉初年:郡国并行制
2.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3.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地方封国势力宋1.北宋初年:收兵权建禁军;派文官设通判;掌控赋税,全面削弱地方元1.元朝初年:设立行省,宣慰司管理边远民族,宣政院管理西藏1.唐中期安史之乱后,节度使大权在握,形成藩镇割据,削弱中央一、中央集权发展——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一、中央集权发展——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汉初武帝元 加强削弱 收兵权建禁军;派文官设通判;掌控赋税加强;但出现三冗;积贫积弱行省制,宣慰司,宣政院辖西藏加强,重大变革,省制开端中央权力不断加强
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加强削弱郡县制推恩令郡国并行节度使以藩镇割据秦唐宋 自主学思 二
(三分钟)快速阅读课本第二目整理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北宋、元在设置中央机构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结果如何?“三公” →中、外朝(西汉) →扩大尚书台权力(东汉)三省制逐渐形成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三司使、枢密使分割相权设中书省替代三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中书省长官行使相权,位高权重。相权 不断 削弱
皇权 不断 加强三省六部制度确立完善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削弱削弱削弱削弱反弹1、汉朝:初期“承袭秦制” 秦统一后,建立了一套以丞相为核心的中央官僚体制。西汉建立后,承袭秦制,虽略有所改,但在汉武帝以前的中央行政体制,基本上没有突破秦代模式,故有“汉承秦制”之说。只是在汉武帝时,中央官制出现了内朝与外朝的划分,皇权也进一步集中。皇 帝 九 卿 决策机构执行机构有事上报1、汉朝:武帝创立中外朝制(又称内外朝制)1、汉朝:东汉扩大尚书台权力 东汉光武帝进一步剥夺三公权限,扩大尚书的权力,使尚书台成为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有人称这种现象为“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吏 户 礼 兵 刑 工六 部三 省皇 帝三省六部制①对当时:A、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B、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2、唐朝: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魏晋南北朝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是中书省、再是门下省;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②对后世: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中书门下皇 帝 最高行政机构,
行使宰相权相权一分为三总揽大权3、北宋:度支、盐铁、户部二府三司制中书省皇帝中枢机构为一省体制 1) 行政机构精简,提高了行政效率。
2)宰相权力过于集中,导致权贵专权,内乱频繁。4、元朝:元世祖 忽必烈 自主学思 三
(三分钟)快速阅读课本第三目整理汉、魏晋南北朝、隋在选拔官吏方面分别采取了哪些制度?其标准分别是什么?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品行门第才学郡国举荐中正官评定分科考试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比较 东汉末有这样一首歌谣讽刺察举制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说当时推举出来的秀才不识字,察选出来的孝廉对父亲不孝顺。被称为“清白”的人像泥一样污浊,而出身高门的“良将”却比鸡还胆小。
应该说,汉朝察举制为国家荐举有德行有才学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与被荐举人也容易结党营私,扰乱朝政。1、汉朝:察举制2、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曹丕为了拉拢世家大族巩固统治,采纳谋士陈群的建议,制定了“九品中正制”。后来由于中正官一职多为世族门阀出身的官僚所把持,这一制度成为他们培植门阀势力的重要工具。
于是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意为出身寒门者行状评语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行状不佳亦能位列上品。)
唐太宗在金殿瑞门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毂中。”
明代思想家顾炎武则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评价科举制?3、隋朝:科举制(唐宋元各朝逐步完善)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中央集权。
③促成读书好学的风气,提高民众文化水平①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②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③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如何评价科举制度?(前期——积极,后期——消极)四、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加强对官吏的控制,逐渐将选官权收归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