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2 铁钉生锈了苏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3.2 铁钉生锈了苏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9-09 21:33: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铁钉生锈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中的第2课,主要是通过设计对比实验来研究铁生锈的原因,从而了解到各种防锈的方法。本课共分为两课时,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我主要设计了三部分活动:1、通过观察比较铁和铁锈的不同,来认识铁锈这种新物质;2、通过交流生活中见过的铁锈,为铁钉生锈原因的假设提供依据;3、引导学生初步设计铁生锈的对比实验,再通过交流、讨论,完善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并引导学生课后对实验现象和结论进行及时地观察和记录,使学生认识到铁制品生锈是和接触空气中的氧气、水分等有关,从而完成从假设到设计方案再到验证假设的科学探究过程,并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
学情分析:
生活中,铁生锈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学生们见过并能说出很多实例,能描述铁锈和铁不同的特点,也能结合生活中铁锈实例初步预测铁生锈的原因。但是学生对铁生锈原因的预测并不全面,在探究铁生锈原因的对比实验时,设计得并不严谨,所以,教师适时的引导尤其重要,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观察比较铁和铁锈的不同,认识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2、能结合生活中铁生锈的实例来预测铁生锈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能初步设计并完善探究铁生锈原因的对比实验。
2、能在课后对实验现象进行及时地观察、记录和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铁锈的危害与损失,增强了节约资源的宝贵意识。
2、通过小组探究学习,培养了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能结合生活现象来预测铁生锈的原因,并根据预测初步设计铁生锈原因的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初步设计并完善探究铁生锈原因的对比实验。
教学理念与方法:课标指出,教师是科学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而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所以本课教学设计中,以学生观察比较铁锈的活动和设计铁生锈原因的对比实验为载体,以探究为核心,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来组织教学。具体采用了观察、记录、比较、交流、讨论、演示、实验等方法,来引导学生在动脑、动手的实验活动中放飞思想的翅膀,体验探究的乐趣。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材料——废旧铁管(锈迹斑斑)小刀(刀片上小部分生锈)、三角架(未生锈和生锈)、铁钉(未生锈和生锈)、试管、试管架、试管塞、烧杯、胶头滴管、滴瓶、蒸馏水、植物油、硅胶干燥剂等。
学生分组实验——铁钉(未生锈和生锈)、试管、试管架、试管塞、烧杯、胶头滴管、滴瓶、蒸馏水、植物油、硅胶干燥剂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有趣的现象。前几天啊,老师到实验室取实验器材,发现实验室里有些物品悄悄地发生了变化。你们想不想看看?
生:想。(齐声)
师:好,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铁钉)这是——
生:铁钉。
师:(出示生锈的铁钉)这个呢?
生:也是铁钉,但是生锈了。
师:(出示三角架)这个认识吗?
生:三角架。
师:(出示生锈的三角架)这个呢?
生:生锈的三角架。
师:(出示小刀)大家再看看,这个小刀有什么变化吗?
生:没什么变化啊!
师:(翻过来)翻过来看看?
生:有一块地方生锈了。
师:(合上刀片)合上刀片再看看?
生:刀片暴露在外面的部分生了锈。
师:这是怎么回事呢,真是个有趣的现象。不如,今天,我们就以铁钉为例,一起来研究研究铁生锈的现象,好不好?
生:好。(齐声)
师:(板书课题)
二、认识铁锈:
师:(出示课件)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过铁锈?
生:小区楼下破旧的自行车生了锈。
生:大凌河岸边的铁链护栏生了锈。
生:没有洗净的铁锅。
生:切菜用的铁菜刀。
生:……
师:(出示课件)。没错,生活中随处可见铁制品生锈。看出来了,大家都很善于观察。下面,我们就来观察观察,桌箱里,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什么?
生:有一张实验报告单和一个塑料盒。
师:打开塑料盒呢?
生:里面有一些铁钉,有生锈的,也有没生锈的。
师:(出示课件)接下来,给大家3分钟时间,观察这些铁钉,比较一下铁和铁锈有什么不同?并记录在实验报告单中。好,开始观察吧!
生:观察、交流、记录。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
生:通过观察比较,我们发现:在颜色上,铁是银白色,铁锈是棕红色;在
光泽度上,铁有光泽,铁锈没有光泽;在软硬上,铁较坚硬,铁锈比较松软。同时,我们猜测,铁生锈后,体积会变大。
师:其他小组还有补充吗?
生:我们小组发现,铁锈不仅松软,还容易脱落。
师:你们是怎么发现的?
生:用手摸铁锈,铁锈会粘在手上。用指甲刮它,它就会脱落下来。
生:我们小组还发现,铁锈闻起来有气味。
师:真棒,大家会用多种手段去观察,比如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手触摸,用指甲刮一刮。通过观察比较,我们对铁锈就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看看资料中是怎么介绍铁锈的?请一位同学读一读。(出示课件)
生:(朗读)铁锈,在科学上我们叫它氧化铁。它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为棕红色粉末,疏松多孔,特别容易吸收水分。化学家们证明,一块铁完全生锈后,体积可胀大8倍。
师:(出示生锈厚的铁制品)真有这么严重吗?这是老师从废铁收购站找来的废铁管,大家看看,什么感受?
生:这根铁管全部都生锈了。
生:这根铁管表面凹凸不平。
生:这根铁管体积变大了。
师:对了,这说明铁生锈后,体积的确会变大。铁制品生锈成这样,还能正常使用吗?
生:不能。
师:这样就变成废铁了。你们知道,全世界每年因为生锈损失的钢铁有多少吗?(不知道)不知道没关系,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课件播放视频)
生:观看视频。
三、探究铁钉生锈的原因:
师:看完视频,大家觉得震撼吗?(震撼)有两个数据触目惊心啊!
生:全世界每年因为生锈损失的钢铁约占当年产量的1∕4。
生:全世界每年要花费60亿美元用于除锈工作。
师:可是美元啊!看来,我们得好好研究研究铁生锈的原因了。那么,铁生
锈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你能结合生活中的现象说一说吗?小组内可以交流一下!(板书:铁生锈的原因:假设——)
师:谁来说一说?
生:铁生锈可能与潮湿的环境有关。班级的铁柜子,每天在拖地时,都会
被湿拖布浸湿,时间长了就生了锈。
师:啊,你真是细心的孩子。潮湿就是有水分,所以你认为,铁生锈与水有关。(板书:1、水)
师:谁还有不同意见?
生:我认为与空气有关。铁锈也叫氧化铁,老师开始拿的小刀就是个例子,暴露在空气中的部分生了锈。
师:你真聪明,能够学以致用。所以你认为,铁生锈与空气有关。(板书:2、空气)
生:我不同意他的观点,因为空气中也有水分。
师:你怎么知道空气中有水分?
生:空气的成分中含有水蒸气。
师:对,没错,四年级科学课中我们学过空气的成分。你的知识掌握得真扎实。这么一分析,铁生锈可能与空气、水都有关系。(板书:3、空气、水)
师:这样,就形成了三组不同条件的假设:1、假设铁生锈只与水有关; 2、假设铁生锈只与空气有关。3、假设铁生锈与空气、水都有关系。到底哪种假设是对的?我们怎么知道呢?
生:通过实验来验证。
师:对,我们可以分别设计实验方案来进行对比验证。(出示课件)老师给大家准备了3根试管、3根未生锈的铁钉和水等实验器材,你们想怎样设计实验呢?不着急动手做,通过小组讨论,设计出你们小组的实验方案,并记录在实验报告单中,然后汇报一下,看看哪个小组的设计更合理。
生:小组讨论并设计方案。
1、假设——铁生锈只与水有关。
师:假设铁生锈只与水有关,怎样设计实验呢,谁来说说?
生:把铁钉放在盛水的试管里,水要浸没铁钉。
师:怎么放?
生:帽朝下,轻轻放。
师:为什么?
生:以免铁钉把试管扎破。
师:可是试管这么长,即便我轻轻地竖直放下去,还是会有很大的撞击。
怎么办呢?
生:试管还得倾斜。
师:好主意!就按大家说的做:试管要倾斜,铁钉帽朝下,轻轻放进它。(演
示水浸没铁钉。)这样就可以了吧?
生:不可以,试管中还有空气存在,应该把水加满试管。
师:(演示加满水。)这样试管里总算没有空气了吧?
生:我觉得还得加个盖子,防止空气进去。
师:这个想法有道理。(演示加试管塞)其他同学有没有更好的主意?
生:……
师:尽管塞上了试管塞,可是,时间一长,试管里的水会不会蒸发?
生:会。(点头)
师:那,还有没有比加试管塞更严谨的方法?
生:……
师:水是什么形态的?
生:液态。
师:试管塞呢?
生:固态。
师:液态的水和固态的试管塞,能天衣无缝地贴合在一起吗?
生:不能。
生:用油比较好。
师:说说原因?
生:油比水轻,能漂浮在水面上。同时,油和水还不相溶。
师:大家赞同这个方法吗?
生:赞同。(齐声)
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植物油,用胶头滴管滴1cm高的油就行。这样,水就不用加满,浸没铁钉就行。谁还有补充吗?
生:我觉得水中还有空气。
师:你怎么知道的呢?
生:鱼能在水中生活。
师:是呀,我们经常看见,鱼在水中,大口大口地喝水,它是口渴了吗?
生:不是,它在呼吸。
师:它是怎么呼吸的呢?
生:鱼是用腮呼吸的。腮里有许多毛细血管和嘴相通。当鱼喝了水,水便流
过腮,水中的氧气就顺着腮里的血管流到鱼的全身,而水和鱼身体里的二氧化碳又会从腮排出体外。
师:真棒,你懂得真多!这说明水中是有氧气的,这可怎么办呢?
生:用蒸馏水。
师:(出示课件介绍蒸馏水)蒸馏水——也叫纯水,不含任何杂质、细菌和矿物元素,也不含氧气。通过蒸馏设备使水沸腾变成水蒸气,然后再凝结成水滴。生活中,烧水,蒸馒头时锅盖上悬着的水珠就是蒸馏水。老师今天给大家准备的水就是蒸馏水。但是老师要说明一下:蒸馏水一经开盖,还是会有少量空气进入。虽然我们没有专业的实验设备,但是从大家身上,我感受到了像科学家一样严谨的探究态度,老师要给大家点赞!
师:经过大家集思广益,假设只与水有关的实验方案,这样设计大家OK吗?
生:OK。(齐声)
师:好,那我们就一致通过。
2、假设——铁生锈只与空气有关。
师:假设铁生锈只与空气有关,怎样设计实验呢?
生:把铁钉放入干燥的试管里。
师:试管要倾斜,铁钉帽朝下,轻轻放进它。(边说边演示放铁钉)这样就可以了吗?
生:不可以,空气中也含有水分。
师:那么,怎样减少空气中的水分呢?
生:可以塞上试管塞。
师:为什么呢?
生:可以防止空气中的水分进入试管。
师:对,有道理。可是试管里的空气还存在水分啊,怎么办呢?
生:可以放一些干燥剂,吸干水分。
师:这个主意真棒!你是怎么想到的?
生:吃海苔的时候,包装袋里就有干燥剂。
生:还有吃月饼的时候,月饼盒里也有干燥剂袋。(另一名同学及时补充。)
师:对,很多食品包装袋里都放有干燥剂,就是相同的道理。你注意过干燥剂包装袋上都写着什么吗?
生:不可食用、不可浸水、不可开袋、不可玩耍等。
师:(出示课件介绍干燥剂)看来,干燥剂使用不当也会带来危险的。据新闻报道,江西一名五岁男孩将海苔中的生石灰干燥剂倒在瓶子里兑水吹泡泡,摇晃瓶子后发生爆炸,灼伤男孩眼部,已致失明。 记者调查,生石灰干燥剂遇水后温度会急剧上升,如果放在密封的容器中,极易引起爆炸。但是,我们使用的是硅胶干燥剂,没有任何危险,可以放心使用。
师:假设只与空气有关的实验方案,这样设计大家觉得通过吗?
生:通过。(齐声)
3、假设——铁生锈与空气、水都有关系。
师:假设铁生锈与空气、水都有关系,那么又怎样设计实验呢?
生:把铁钉放入盛水的试管里,水不要浸没铁钉。
师:这组实验这样设计还有疑义吗?
生:没有。(齐声)
师:好,现在,三组不同条件的实验方案已经设计完毕。大家是不是已经跃跃欲试了?(是)下面,各小组可以动手操作了,并把实验报告单填写完整。请各组长来领取实验器材。
生:(分组实验并汇报实验方法。)
师:因为铁钉生锈可能需要1-2周时间,我们要把器材放在实验室的适当位置,以便课后观察。在这里,老师温馨提示一下:希望大家像科学家那样,耐心观察、及时记录、经常交流、坚持不懈,这样才能探究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师:大家期不期待实验结果?(期待)那我们就一起期待着!好,今天的课我们就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设计:
2、铁钉生锈了
铁生锈的原因:
假设——⑴水
⑵空气
⑶空气、水

评析一:
听完刘春娟老师执教的苏教版六上《铁钉生锈了》这节课,有一种探究的震撼,更有一种精神的享受。能够感受到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都在不断发生着改变,无论是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方法的使用,重难点的突出和突破,教学效果的反馈,都体现出上课教师的精心研究和设计,而且在充满理性的课堂上,教师的语言亲切而机智。现就几个各方面简单点评如下:
亮点一: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把握准确。紧紧抓住“铁钉生锈可能与哪些因素
有关”这一问题,通过设计实验方案,训练学生在动手前要动脑思考的探究方式,培养学生严谨而理性的思维方式。
亮点二:选择有结构的材料,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方便学生的探究。刘老
师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选取了一些关键的材料,深入材料内核,体现了这些关键材料在帮助学生理解铁锈的概念和探究中所发挥的作用。如:生锈的小刀,这把小刀极为有特点,打开后呈现在眼前的是半圆形褐黄色的铁锈,而其他部分是正常的。通过这一奇怪现象的观察,学生所看到的表象:因为闭合刀片时,漏在外面的是生锈的部位,而进到刀库里的部分是正常的,没有生锈。这就为后续的探究“铁生锈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做了铺垫。另外,教师为学生提供的铁锈较多的铁棒(铁锈厚度可达0.2—0.4CM),更让学生感受到锈蚀的铁棒的有可能不可以再利用,如果使用可能带来危害,进而通过观看视频了解铁生锈的极大危害及为后续寻找铁生锈的原因做了充分的铺垫。
亮点三:自主探究,提升能力。教师设计了可操控的观察与实验设计,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潜移默化地发展和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
比如:学生通过看、闻、摸、捻的方式,了解铁与铁锈在那么多的特征上与铁存在着不同,从而认识到铁锈是一种新生成的物质。学生在分组设计三个不同的实验方案时,教师先为学生提供了实验材料(试管、铁钉、水等),放手于学生自主设计,通过小组合作完成本组的方案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空间,极大发挥了学生的潜能。
亮点四:精心设计问题,为学生搭建思维的阶梯。课上随时以老师的问题引发学生的问题,整堂课始终贯穿着师生的问题,然后引发学生的思考,而且是深度思考。每一环节,教师都能适时、适当地根据知识、根据学生的矛盾和认知去思考设计问题,恰当地点拨,能在问题中与学生对话,顺势引导,帮助学生完成对比实验的方案设计。比如:“直接放进去吗?”引起学生的注意,帽朝下,轻轻放。“可是试管这么长,即便我轻轻地竖直放下去,还是会有很大的冲击。怎么办呢?”学生自然而言地想到试管要倾斜,铁钉帽朝下,轻轻放进去。再如:“尽管塞上了试管塞,可是,时间一长,试管里的水会不会蒸发?”“还有没有比加试管塞更严谨的方法?”“液态的水和固态的试管塞,能天衣无缝地贴合在一起吗?”等等,根据学生的问题而设计问题,在包容学生思维发展、放飞了学生想象的翅膀的同时,引导学生理性思考。
——唐丽华(朝阳市双塔区教师进修学校)
评析二: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中的第2课,刘春娟老师的教学,主要是通过设计对比实验来研究铁生锈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铁制品生锈和接触空气中的氧气、水分等有关,从而完成从假设到设计方案再到验证假设的科学探究过程,并在动脑、动手的过程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其中,有几个环节设计巧妙,亮点如下:
1、恰到好处地运用视频资料,比语言更加有说服力,给学生以视觉的巨大冲击,震撼学生的心灵。“铁锈的危害”远远比我们想象中要严重得多:钢铁锈蚀危害极大,会使机器设备、仪器仪表的精密度、灵敏度降低,影响使用或毁坏设备,会引起输液管道渗漏,输气管道爆炸,还会造成飞机失事等视频资料及讲述全世界用于除锈的的吸金达到60亿美元等,这些视频和讲述内容会进一步引发学生探究“铁生锈会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兴趣。
2、在假设铁生锈原因的环节中,刘老师先要求学生组际讨论交流,然后班际讨论交流,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集思广益,互相质疑,碰撞思维的火花,找出了他们认为可能与铁生锈有关的原因,学生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假设,并且,针对不正确的猜测,有的学生直接提出了反对的意见。在这一环节,针对学生们提出的假设,无论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教师没有直接给出判断。一方面是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另一方面,旨在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假设,来设计对比实验,并从实验中自己得出结论。在此环节中,教师还注重培养了学生相互倾听与表达的。
3、科学课上潜移默化地启发、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尤为重要。在使用干燥剂的环节,刘老师适时地出示干燥剂使用不当受伤的新闻,以及介绍干燥剂的不同种类,让学生了解到有些干燥剂是存在安全隐患的,如孩子们平时所吃的零食中的生石灰干燥剂,如果遇水可能会发生爆炸现象。而刘老师也不忘指出,我们在课堂中使用的干燥剂是硅胶干燥剂,是安全无隐患的,可以大胆放心使用。
科学课的学习从来都是一个生动的,持续的过程,源于课堂也超越课堂,并会拓展、延伸到生活中去。
——李松(朝阳市双塔区光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