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地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我的地球》是在学生已有的对地球认识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科学史以及通过观察地球仪知道地球的概貌。本课教学设计主要针对前一部分,是在对相关材料搜集、分析、整理、辨析、归纳、应用的过程中引领学生体会科学地认识地球形状的艰难曲折与科学技术在人们科学直观地认识地球形状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孩子大脑发育正好处于内部结构和功能完善的关键期,思维能力的发展处于转折时期,抽象概括、分类、比较和推理能力开始形成,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提高;四年级的孩子注意力开始增强,已经熟悉和掌握了一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极大的好奇心。
《我们的地球》一课,从知识层面来说,学生之前对“地球”的认识比较多,如地球非常大、地球是个球体等,部分学生也初步观察过地球仪,但对于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现代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科学技术与认识地球的关系等等还不能准确的认知。从能力层面来说,学生具备了一定形象思维能力,可以对某些较为形象的事物或局部进行感知,但对于我们生活的地球,还不能进行整体感知,对分析、比较、综合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教学思路分析】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本课如果只是按照科学阅读的方式,学生会缺乏更为形象的感知,而四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化思维向抽象化思维过渡的时期,因此适当调整教学策略,尝试将本课内容设计为科学技术课,即通过模型制作,提高学生动手制作的兴趣,并加强学生形象化感知,课堂教学效果会更好。
【教学目标】
1.能够说出地球的形状,概述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2.能快速、准确整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历程的资料,并制作时间轴模型。
3.能感受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人类认识地球的巨大作用。
4.能够和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并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资料整理、模型分析认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
难点:学生顺利完成资料整理与模型制作。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历程的资料。
3.模型制作相关材料:木尺、标签夹、标签纸,底板、粗线、曲别针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2分钟)
1. 观看Google Earth(谷歌地球)导入。
教师:同学们看,这是什么?这是从哪儿个角度看的?(一点一点缩放Google Earth谷歌地球)这又是什么?
(学生发言)
2.了解学生已经知识基础。
教师:是美丽的地球,我们人类的家园。不过说到地球,我们现在可以通过卫星知道地球的形状与大小,古人可没有先进的技术,他们认为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呢?
(学生发言)
3.提出核心问题。
教师:同学们,你们刚才说出了人们最早认为地球的样子,但是这中间是如何发展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来学习地球究竟是怎样的?我们人类又是如何认识地球的?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Google Earth(谷歌地球),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课主题。通过谈话,了解学生对于地球的认知基础,明确学生学情,便于更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策略,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地球的兴趣。】
二、明确目的,掌握方法(10分钟)
1.明确活动目的
教师:为了更好的研究这个问题,我们一起通过阅读,整理制作这样一件模型,通过模型一起来研究人类认识地球的历程。
(出示模型示意图片。)
2.掌握科学阅读方法(出示)
分段阅读:分段依次阅读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资料。
圈画重点:重点圈画每一时期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与采用的方法。
制作标签:根据重点信息,填写标签。
(提示:整理完成标签后,教师可优先发放模型制作材料。)
教师:(出示时间轴图)如果按照时间节点,构建一个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历程的模型,我们需要什么材料?(学生:时间标尺)
3.掌握模型制作方法(出示)
选择模型:根据标签信息,选择每阶段合适的地球模型。
固定模型:用小夹子将模型按照时间节点固定在时间标尺上。
固定标签:将标签固定在小夹子上。
4.出示评价标准:
(1)能够轻声阅读并圈画重点。
(2)能够准确地整理每一张标签。
(3)能够很好的进行分工合作。
(4)能够在指定时间内完成模型的制作。
(5)能够认真思考,有自己的观点。
(6)能够认真倾听,主动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方法提示,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阅读、模型制作的方法。】
三、阅读制作,获取事实(15分钟)
1.阅读资料,整理标签。
(完成标签后,教师适当发放模型制作材料。)
2.选择材料,制作模型。
(教师指导,关注学生进程。)
四、分析事实,形成知识(8分钟)
1.汇报交流,统一认识。
教师:大家现在都完成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历程”的模型,哪个小组向大家展示一下你们的成果。
(学生分组汇报,教师逐步总结归纳。)
教师:人类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认识我们地球形状的,同学们完成得都很好。
2.比较分析,讨论交流。
教师:现在我们仔细观察模型,从时间、地球形状、方法手段三个方面认真思考,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学生讨论,然后发言,其他同学补充或改正,教师适时评价。)
3.播放视频,提升认知。
4.总结归纳,形成知识。
A.从认识地球的形状上分析:从人类“盖天说”认为大地是平面的,再到“浑天说”认为大地是弯曲的,再到后来认为地球是球形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对地球的认识越来越精确,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从平面,到曲面,再到球体、精确的椭球体这样三到四个过程。
说到平面,古人为什么认为大地是平的呢?
出海的帆船、日食为什么会说明地球是曲面、是球体呢?
B.从时间节点上分析:从人类有记载的“盖天说”到现在,经历了大约3000多年,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从时间进程上来看,呈现前慢后快的特点,前面对于地球平面、曲面的认识,直到真正通过事实证明地球是球形时,共经历了2500多年,而后面的500多年,对地球的精确认识又集中在了近100年中。(指示说明)
C.从采用的技术上分析,从最早人类通过直观观察、再到利用简单仪器进行观测,再到后来通过航海技术进行事实验证,最后通过航天技术、遥感技术精确测量,体现出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也极大推动了人类认识地球的进程。
教师:可见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平面到曲面,再到球体,从直觉观察到仪器观测,从航海验证到遥感精确测量,可以说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对人类认识地球起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时间轴上时间点的明显间隔,很直观的体会到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过程。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体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巨大作用。】
五、创新思路,拓展延伸(5分钟)
1.分析判断。
教师:下面考考大家,这三幅图是远航归来的帆船,请按照看到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序。
2.创新拓展。
教师:根据自己的情况,请从下面三个任务中任选一个课下完成。
(1)制作卡片:请选择你感兴趣的地球资料,设计制作一份地球资料卡。
(2)完善模型:可以增加人类认识地球其它方面的资料,并通过彩泥制作模型,绘制、剪贴图片,完善今天这个模型。
(3)设计实验:人类是如何认识地球是曲面或球体的呢?请尝试利用以下材料设计一个模拟实验进行验证。
①帆船实验:大地球仪、小帆船、小人。
②月食实验:手电筒、几个不同的几何形体。
【设计意图:拓展运用环节,设计不同形式的拓展活动,更有利于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案。】
3.小组自评。
请小组完成自评表,下课交表。
【板书设计】
我们的地球
(模型)
平面 → 曲面 → 球体
科学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