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课后篇一起巩固
随堂演练
一、夯实基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诸多文体中,诗歌是文字较少的一类,但这种“少”不是简单而是简要。诗的写作不是 很随意就完成的事,诗需要提炼提纯,诗是民族文化和人类的精神高度的反映。诗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发泄和排遣,( ),是人情人性绝美的风景,是灵魂和良知的真实真切的显现。而当今处于“写作时代”的诗歌,由于从之者众,又必然注进太多的水分。此时我们当然需要更多的把诗歌视为宗教的写诗者,需要更多的以诗歌 的诗人,需要他们来引领诗歌、提升诗歌。近年涌现了许多大器而有深度的诗人诗作,昭示了混乱中不可阻拒的奋然前行的诗歌精神和力量。?
青年诗人郑小琼关于故乡的迷茫情境的纠结、关于“铁”的异质体验的独特情怀,都充分显现了“写作时代”诗歌不甘平庸的进取姿态。对于郑小琼的诗歌,诗歌理论家张清华的分析 :“就我的视野而言,不但她的长诗写作有十分明显的形而上学的能力,而且具有对其现实处境的深入而整体性的书写,不是量的简单积累,而是源于其强大的建构能力而创作的。”诗即使在杂乱而喧哗的时代,也必须沉下心来,以生命的本真去面对生活和世界。任何浮躁,任何 的草率都将造成诗意的流失。?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深思熟虑 安贫乐道 鞭辟入里 唯利是图
B.深思熟虑 安身立命 力透纸背 唯利是图
C.心血来潮 安身立命 鞭辟入里 急功近利
D.心血来潮 安贫乐道 力透纸背 急功近利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而是一种深度,不是浅表层次情绪的表达
B.不是浅表层次情绪的表达,而是一种深度
C.而是表达浅表层次的情绪,不是一种深度
D.不是一种深度,而是表达浅表层次的情绪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就我的视野而言,她的长诗写作不但有对其现实处境的深入而整体性的书写,而且具有十分明显的形而上学的能力,不是量的简单积累,而是源于其强大的建构能力。
B.就我的视野而言,不但她的长诗写作有对其现实处境的深入而整体性的书写,而且具有十分明显的形而上学的能力,不是量的简单积累,而是源于其强大的建构能力而创作的。
C.就我的视野而言,她的长诗写作不但有十分明显的形而上学的能力,而且具有对其现实处境的深入而整体性的书写,不是量的简单积累,而是源于其强大的建构能力。
D.就我的视野而言,不但她的长诗写作有十分明显的形而上学的能力,而且具有对其现实处境的深入而整体性的书写,不是量的简单积累,而是源于其创作的强大的建构能力。
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听说令兄已成当代金融翘楚,久仰令兄大名,想当年与他同桌三年,万分荣幸。
B.您光临寒舍,并亲自书写《爱莲说》补壁,我何德何能,得此墨宝,定当惠存。
C.为庆祝家慈七十寿辰,谨定于公历6月2日于南方酒店举行寿宴,敬备薄酌恭候。
D.十年的红学研究成果即将付梓,作为您的高足,我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5.请依照下面的例句,仿写两个句子,与所给的例句构成一组排比句。
例句:闻一多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终于写成了《唐诗杂论》。
6.学了闻一多的《红烛》,了解了他的生平,请你参考下面的颁奖词示例,为闻一多先生写一段简洁流畅的颁奖词。不超过300字。
二、课内阅读
阅读闻一多的《红烛》,完成7~8题。
7.下面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一落笔便把“红烛”和诗人区别开来,没有把自我直接投入到令人欣羡的红烛中去,自我与红烛有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这一离一即,便奠定了全诗的基本情感方式及文化品格。
B.②③两节诗人用反问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觉悟,也有力地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
C.“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表现了诗人的历史使命感:以自己的生命火焰照亮世人,让他们觉醒,使他们感奋,从而积极行动起来,去捣毁人间地狱,求得自身的解放。
D.诗的最后一句,既是对全诗所感受到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是诗人在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中陡然扬起的昂奋之情。
8.蜡烛有红有白,诗人为何以《红烛》为题?它运用了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课时作业
建议用时:40分钟 实际用时: 分钟?
满分:34分 实际得分: 分?
一、阅读(2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
闻一多的转变
①从1927年到1943年秋参加“民主运动”时,对现实满腔热血又备感无奈的闻一多一直埋头书斋,对《诗经》、《周易》、《楚辞》、远古神话和金文甲骨等传统文化都做了深入的研究。作为学兼中西的诗人学者,他将中国传统的考据校勘之学与西方现代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熔为一炉,做了开创性的工作,其成就迅速享誉学界。
②此时的他埋头故纸堆,有意过着避世的生活。抗战初期避难云南时,除上课外他平日很少下楼,以至友人皆劝他“何妨一下楼呢”,他竟因此得到“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不过,生逢时时面临民族危亡的近代中国,要成为对政治毫不关心的学者几乎没有可能。
③早在清华读书时,深受渐进改良思想影响的闻一多就对无政府主义、共产主义等激进思想十分反感,认为是只破坏不建设。1925年留美回国后,他参加过几次国家主义派在北大召开的反苏反共大会,几乎每次都与共产党人发生激烈冲突。这更加深了他对共产党的反感。
④30年代初闻一多曾在青岛大学任教两年。此时,“九一八”事变使爱国学生运动日益高涨,青岛大学亦三次爆发学潮。在每次学潮中,闻一多都站在校方一边反对学生罢课,主张开除学运积极分子。学生也将矛头对准闻一多,甚至发表《驱闻宣言》,指其为“准法西斯蒂主义者”。
⑤直到40年代初,闻一多仍与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对国民政府虽有种种不满,但基本立场还是站在国民党一边的。西安事变爆发时,清华大学的教授几乎一致反对,闻一多的态度更为鲜明。平日在课堂上从不提课外话的闻一多此时抛开讲义,怒气冲冲地说:“真是胡闹,国家的元首也可以武装劫持!一个带兵的军人,也可以称兵叛乱!这还成何国家?”
⑥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使闻一多等学院派知识分子的处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从北京到昆明的大转移中,闻一多参加了历时两个多月、横跨湘黔滇三省共三千余华里的步行团。这次转移让这些一向待遇优厚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突然贫困化,许多教授要靠业余经商、到中学兼课或卖文售字才能维持生活。要养活八口之家的闻一多只得给人治印,勉强维持日用。生活的平民化,把这些知识分子彻底赶出了安逸的象牙之塔,使他们观察问题的角度发生了极为重要的变化。于是,社会下层的生活与执政者令人触目惊心的贪腐真切地暴露在了他的面前。
⑦闻一多的变化,是从1943年春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一书在昆明发售开始的。蒋介石在这本书中公开宣扬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专制主义。他不仅反对共产主义,连自由主义也不能容忍,认为二者都是“文化侵略最大的危机和民族精神最大的隐患”。这是一向信仰民主自由的人们所难以接受的。闻一多这样写道:“《中国之命运》一书的出版,在我一个人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我简直被那里面的义和团精神吓一跳,我们的英明的领袖原来是这样想法的吗?‘五四’给我的影响太深,《中国之命运》公开向‘五四’挑战,我是无论如何受不了的。”
⑧不久,闻一多偶然读到了延安诗人田间的几首诗,深为其中的战斗精神所震惊,立即写了《时代的鼓手——读田间的诗》一文公开发表,在大后方引起了一阵波动。随后他又写了一系列针对现实的杂文,开始呐喊,开始成为一位斗士。这时,他急切地阅读各种左翼书籍,详细了解共产党的各种情况。赵超构的《延安一月》中关于全延安只有“四个警察”的记述给他极为深刻的印象,他认为“只有在那样的新社会秩序下,青年人才可以毫无阻碍地接受民主的教育”。
⑨具有诗人浪漫气质的闻一多的转变是迅猛彻底的,他于1944年夏在罗隆基、吴晗的介绍下秘密加入民盟,并表示“将来一定请求加入共产党”。从此,他在共产党的秘密领导下全身心地投入到争取民主的运动中去,直到1947年在发表激烈抨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最后一次讲演”后被特务杀害。
(摘编自雷颐《闻一多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闻一多虽然在传统文化的研究上享誉学界,但埋头故纸堆并不是他喜欢的事情,这只是满腔热血的他对现实失望后的一种无奈选择。
B.闻一多想远离政治,并曾因此获得“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不过,他又不可能对政治毫不关心,因为当时的中国时时面临民族危亡。
C.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一书中对义和团精神有所肯定却又在挑战“五四”民主自由的精神,这让深受“五四”精神影响的闻一多难以接受。
D.本文以时间为脉络,以1943年春蒋介石《中国之命运》一书的出版为界,介绍了闻一多的转变,反映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
2.闻一多思想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
3.文章题目《闻一多的转变》中“转变”的含义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与理由。(6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现代诗歌,完成4~5题。(9分)
天 狗
郭沫若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我是月的光,
我是日的光,
我是一切星球的光,
我是X光线的光,
我是全宇宙的Energy的总量!
我飞奔,
我狂叫,
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
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
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
我飞跑,
我飞跑,
我飞跑,
我剥我的皮,
我食我的肉,
我吸我的血,
我啮我的心肝,
我在我神经上飞跑,
我在我脊髓上飞跑,
我在我脑筋上飞跑。
我便是我呀!
我的我要爆了!
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以“我是一条天狗呀!”开始,“天狗”的形象脱颖而出,紧接着,诗人连续用四个“吞”字,展示了“天狗”无比豪放的气概。
B.第一节的末尾“我便是我了”是诗人充满自信的自我肯定,代表了“五四”时期革命青年的大无畏精神以及强烈的革命意识。
C.诗的第二节连续用四个“光”和“Energy的总量”,凸显了“天狗”的穿透力和生命活力,进一步强化了“天狗”的气势。
D.第二节的“月”“日”“星球”“全宇宙”四个词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层递关系,从范围和气势上来说是逐步升级的。
5.“天狗”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10分)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
类比是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模式之一。以树木作类比,一个事物之中,主要且重要的部分称为本,不重要的、附属的称为末。但是① ,则须由作此类比的人来做价值判断才可确定。一旦本末确定,也就形成了本末的两重关系。从重要性来说,② ;从相关性来说,两者是连带、因果关系。如果掌握了本,末也就自然得以掌握,这就是俗话说的“擒贼先擒王”;反之,③ ,这就是俗话说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个思维架构,显示了中国人重根源、重本质、重基础的态度。?
7.阅读下面的材料,提取四个关键词,每个关键词不超过4个字。(4分)
河北邱县是漫画之乡。近期记者在当地走访时发现,当地出现了一种反腐漫画,这些漫画都出自基层农民之手,还被放到了中纪委的网站上。“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农民反腐漫画的突出特征就是接地气——这些漫画的作者本身就是普通百姓中的一员,甚至自己就是亲历者,能够近距离地了解舆情民意。同时,这也是一种艺术创新:将廉政文化教育与漫画的艺术表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形式和内容的双重创新。
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红烛
课后篇一起巩固
随堂演练
一、夯实基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诸多文体中,诗歌是文字较少的一类,但这种“少”不是简单而是简要。诗的写作不是 很随意就完成的事,诗需要提炼提纯,诗是民族文化和人类的精神高度的反映。诗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发泄和排遣,( ),是人情人性绝美的风景,是灵魂和良知的真实真切的显现。而当今处于“写作时代”的诗歌,由于从之者众,又必然注进太多的水分。此时我们当然需要更多的把诗歌视为宗教的写诗者,需要更多的以诗歌 的诗人,需要他们来引领诗歌、提升诗歌。近年涌现了许多大器而有深度的诗人诗作,昭示了混乱中不可阻拒的奋然前行的诗歌精神和力量。?
青年诗人郑小琼关于故乡的迷茫情境的纠结、关于“铁”的异质体验的独特情怀,都充分显现了“写作时代”诗歌不甘平庸的进取姿态。对于郑小琼的诗歌,诗歌理论家张清华的分析 :“就我的视野而言,不但她的长诗写作有十分明显的形而上学的能力,而且具有对其现实处境的深入而整体性的书写,不是量的简单积累,而是源于其强大的建构能力而创作的。”诗即使在杂乱而喧哗的时代,也必须沉下心来,以生命的本真去面对生活和世界。任何浮躁,任何 的草率都将造成诗意的流失。?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深思熟虑 安贫乐道 鞭辟入里 唯利是图
B.深思熟虑 安身立命 力透纸背 唯利是图
C.心血来潮 安身立命 鞭辟入里 急功近利
D.心血来潮 安贫乐道 力透纸背 急功近利
答案C
解析①深思熟虑:意思是深入细致地考虑。心血来潮:形容突然产生某种念头。根据句中“很随意”一词,可以排除“深思熟虑”。②安身立命: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安贫乐道:指安于贫穷的境遇,乐于奉行自己信仰的道德准则。句中没有贫穷的意思,排除“安贫乐道”。③鞭辟入里:形容能透彻说明问题,深中要害。力透纸背:形容书法遒劲有力;形容文章深刻有力。“力透纸背”在句中适用对象错误,排除。④唯利是图:只贪图财利,别的什么都不顾。急功近利:急于追求目前的成效和利益。根据句中“草率”一词,“急功近利”更适合语境。根据以上分析,选C项。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而是一种深度,不是浅表层次情绪的表达
B.不是浅表层次情绪的表达,而是一种深度
C.而是表达浅表层次的情绪,不是一种深度
D.不是一种深度,而是表达浅表层次的情绪
答案B
解析解答本题可以从句式一致的角度,结合前一句“诗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发泄和排遣”;同时依据关联词语“不是……而是”,确定表达的语意与顺序。由此排除A、C、D三项。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就我的视野而言,她的长诗写作不但有对其现实处境的深入而整体性的书写,而且具有十分明显的形而上学的能力,不是量的简单积累,而是源于其强大的建构能力。
B.就我的视野而言,不但她的长诗写作有对其现实处境的深入而整体性的书写,而且具有十分明显的形而上学的能力,不是量的简单积累,而是源于其强大的建构能力而创作的。
C.就我的视野而言,她的长诗写作不但有十分明显的形而上学的能力,而且具有对其现实处境的深入而整体性的书写,不是量的简单积累,而是源于其强大的建构能力。
D.就我的视野而言,不但她的长诗写作有十分明显的形而上学的能力,而且具有对其现实处境的深入而整体性的书写,不是量的简单积累,而是源于其创作的强大的建构能力。
答案A
解析画线的句子存在三处语病:一、关联词语位置不当,“不但”应该放在“她的长诗写作”后面;二、语序不当,递进关系复句前后句关系颠倒,应该是“她的长诗写作不但有对其现实处境的深入而整体性的书写,而且具有十分明显的形而上学的能力”;三、句式杂糅,最后一句“源于……创作的”两种格式糅合在一起,删掉“而创作的”。综合以上错误类型,A项正确。
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听说令兄已成当代金融翘楚,久仰令兄大名,想当年与他同桌三年,万分荣幸。
B.您光临寒舍,并亲自书写《爱莲说》补壁,我何德何能,得此墨宝,定当惠存。
C.为庆祝家慈七十寿辰,谨定于公历6月2日于南方酒店举行寿宴,敬备薄酌恭候。
D.十年的红学研究成果即将付梓,作为您的高足,我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答案C
解析A项,“久仰”形容仰慕已久的意思,表示敬慕,大多在初次见面时说。此处用于同学,使用错误。B项,“补壁”用错,谦敬不当;“惠存”是敬辞,请保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D项,“高足”是称呼别人的学生的敬辞。此处自称为“高足”,不当。
5.请依照下面的例句,仿写两个句子,与所给的例句构成一组排比句。
例句:闻一多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终于写成了《唐诗杂论》。
参考答案司马迁焚膏继晷,夜以继日,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终于写成了《史记》。
曹雪芹历经十年,呕心沥血,含辛茹苦,埋头耕耘,终于写出了《红楼梦》。
解析仿写句子要注意字数、句式的大体一致,内容要流畅,思想要健康向上。
6.学了闻一多的《红烛》,了解了他的生平,请你参考下面的颁奖词示例,为闻一多先生写一段简洁流畅的颁奖词。不超过300字。
示例下面是扎根大地的人民科学家钟扬的颁奖词:
超越海拔六千米,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跋涉十六年,把论文写满高原。倒下的时候,双肩包里藏着你的初心、誓言和未了的心愿,你热爱的藏波罗花不求雕梁画栋,只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
答案示例作为学者,他做了再说,做了也不一定说。为了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他几年辛苦终于凝结成《唐诗杂论》;十年的艰辛,终于完成了《楚辞校补》!
作为民主斗士,他说了就做。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站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慷慨陈词,最后为革命献出了他宝贵的生命。
他就是有着红烛精神的闻一多!
解析颁奖词是对人物事迹的评价,必须体现一定的深度,触及人物的精神内核,将人物的壮举提升到一定的思想高度。写时要从大处着眼,抓住人物最主要的令人钦敬的事迹,简要概述,如同画写意画,力求用最简洁的笔墨,勾勒出丰满的笔下之物。因此,颁奖词不要求详尽地交代人物事迹的来龙去脉或是细枝末节。人物事迹点到为止。
二、课内阅读
阅读闻一多的《红烛》,完成7~8题。
7.下面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一落笔便把“红烛”和诗人区别开来,没有把自我直接投入到令人欣羡的红烛中去,自我与红烛有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这一离一即,便奠定了全诗的基本情感方式及文化品格。
B.②③两节诗人用反问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觉悟,也有力地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
C.“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表现了诗人的历史使命感:以自己的生命火焰照亮世人,让他们觉醒,使他们感奋,从而积极行动起来,去捣毁人间地狱,求得自身的解放。
D.诗的最后一句,既是对全诗所感受到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是诗人在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之中陡然扬起的昂奋之情。
答案B
解析“反问的手法”有误,诗人用了设问的手法,自问自答。
8.蜡烛有红有白,诗人为何以《红烛》为题?它运用了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用“红烛”来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的心。象征(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解析联系全诗的思想情感来解答此题。本诗表现的是诗人对祖国前途的执着追求和献身于祖国的伟大抱负。运用象征手法,利用“红烛”来托物言志,表达情感。
课时作业
建议用时:40分钟 实际用时: 分钟?
满分:34分 实际得分: 分?
一、阅读(2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
闻一多的转变
①从1927年到1943年秋参加“民主运动”时,对现实满腔热血又备感无奈的闻一多一直埋头书斋,对《诗经》、《周易》、《楚辞》、远古神话和金文甲骨等传统文化都做了深入的研究。作为学兼中西的诗人学者,他将中国传统的考据校勘之学与西方现代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和文化人类学的方法熔为一炉,做了开创性的工作,其成就迅速享誉学界。
②此时的他埋头故纸堆,有意过着避世的生活。抗战初期避难云南时,除上课外他平日很少下楼,以至友人皆劝他“何妨一下楼呢”,他竟因此得到“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不过,生逢时时面临民族危亡的近代中国,要成为对政治毫不关心的学者几乎没有可能。
③早在清华读书时,深受渐进改良思想影响的闻一多就对无政府主义、共产主义等激进思想十分反感,认为是只破坏不建设。1925年留美回国后,他参加过几次国家主义派在北大召开的反苏反共大会,几乎每次都与共产党人发生激烈冲突。这更加深了他对共产党的反感。
④30年代初闻一多曾在青岛大学任教两年。此时,“九一八”事变使爱国学生运动日益高涨,青岛大学亦三次爆发学潮。在每次学潮中,闻一多都站在校方一边反对学生罢课,主张开除学运积极分子。学生也将矛头对准闻一多,甚至发表《驱闻宣言》,指其为“准法西斯蒂主义者”。
⑤直到40年代初,闻一多仍与大多数知识分子一样,对国民政府虽有种种不满,但基本立场还是站在国民党一边的。西安事变爆发时,清华大学的教授几乎一致反对,闻一多的态度更为鲜明。平日在课堂上从不提课外话的闻一多此时抛开讲义,怒气冲冲地说:“真是胡闹,国家的元首也可以武装劫持!一个带兵的军人,也可以称兵叛乱!这还成何国家?”
⑥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使闻一多等学院派知识分子的处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从北京到昆明的大转移中,闻一多参加了历时两个多月、横跨湘黔滇三省共三千余华里的步行团。这次转移让这些一向待遇优厚的知识分子的生活突然贫困化,许多教授要靠业余经商、到中学兼课或卖文售字才能维持生活。要养活八口之家的闻一多只得给人治印,勉强维持日用。生活的平民化,把这些知识分子彻底赶出了安逸的象牙之塔,使他们观察问题的角度发生了极为重要的变化。于是,社会下层的生活与执政者令人触目惊心的贪腐真切地暴露在了他的面前。
⑦闻一多的变化,是从1943年春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一书在昆明发售开始的。蒋介石在这本书中公开宣扬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专制主义。他不仅反对共产主义,连自由主义也不能容忍,认为二者都是“文化侵略最大的危机和民族精神最大的隐患”。这是一向信仰民主自由的人们所难以接受的。闻一多这样写道:“《中国之命运》一书的出版,在我一个人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我简直被那里面的义和团精神吓一跳,我们的英明的领袖原来是这样想法的吗?‘五四’给我的影响太深,《中国之命运》公开向‘五四’挑战,我是无论如何受不了的。”
⑧不久,闻一多偶然读到了延安诗人田间的几首诗,深为其中的战斗精神所震惊,立即写了《时代的鼓手——读田间的诗》一文公开发表,在大后方引起了一阵波动。随后他又写了一系列针对现实的杂文,开始呐喊,开始成为一位斗士。这时,他急切地阅读各种左翼书籍,详细了解共产党的各种情况。赵超构的《延安一月》中关于全延安只有“四个警察”的记述给他极为深刻的印象,他认为“只有在那样的新社会秩序下,青年人才可以毫无阻碍地接受民主的教育”。
⑨具有诗人浪漫气质的闻一多的转变是迅猛彻底的,他于1944年夏在罗隆基、吴晗的介绍下秘密加入民盟,并表示“将来一定请求加入共产党”。从此,他在共产党的秘密领导下全身心地投入到争取民主的运动中去,直到1947年在发表激烈抨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最后一次讲演”后被特务杀害。
(摘编自雷颐《闻一多与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闻一多虽然在传统文化的研究上享誉学界,但埋头故纸堆并不是他喜欢的事情,这只是满腔热血的他对现实失望后的一种无奈选择。
B.闻一多想远离政治,并曾因此获得“何妨一下楼主人”的雅号;不过,他又不可能对政治毫不关心,因为当时的中国时时面临民族危亡。
C.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一书中对义和团精神有所肯定却又在挑战“五四”民主自由的精神,这让深受“五四”精神影响的闻一多难以接受。
D.本文以时间为脉络,以1943年春蒋介石《中国之命运》一书的出版为界,介绍了闻一多的转变,反映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
答案B
解析A项,“埋头故纸堆并不是他喜欢的事情”的说法在文中没有依据;C项,《中国之命运》一书“对义和团精神有所肯定”不妥,“义和团精神”只是闻一多借以形容此书中的专制主义思想;D项,反映了与闻一多一样的知识分子的思想历程,而非全部知识分子。
2.闻一多思想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对下层的生活和执政者严重的贪腐有了真切了解,②不能接受蒋介石专制主义思想,③受田间诗歌战斗精神的鼓舞。
解析本题的信息在文章第⑥段到第⑧段。文章第⑥段,写闻一多从北京到昆明的转移中观察问题的角度发生变化,思想也有了大的变化,其中社会下层的生活与执政者的贪腐暴露在他眼前。第⑦段,反对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表现出来的专制主义思想。第⑧段,写闻一多受到了延安诗人田间的诗歌的影响。
3.文章题目《闻一多的转变》中“转变”的含义是什么?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与理由。(6分)
参考答案含义一:“转变”指闻一多由学者变为斗士。①由埋头书斋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到全身心投入争取民主的运动中;②由对现实的无奈逃避到为现实呐喊;③由研究成就享誉学界到为民主献身。
含义二:“转变”指闻一多政治态度的变化。①由站在国民党政府一边到抨击其反动统治;②由反感共产党到希望加入共产党并接受其领导;③由对蒋介石的维护到认清其思想之专制。
解析把握“转变”的含义,要注重筛选闻一多的变化。比如思想方面的变化、做法的变化等。如,闻一多开始是埋头书斋,后来是投入到民主运动中;开始是逃避现实,到后来是为现实呐喊;开始是反苏反共的,后来希望加入共产党等。
(二)阅读下面一首现代诗歌,完成4~5题。(9分)
天 狗
郭沫若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
我是月的光,
我是日的光,
我是一切星球的光,
我是X光线的光,
我是全宇宙的Energy的总量!
我飞奔,
我狂叫,
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
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
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
我飞跑,
我飞跑,
我飞跑,
我剥我的皮,
我食我的肉,
我吸我的血,
我啮我的心肝,
我在我神经上飞跑,
我在我脊髓上飞跑,
我在我脑筋上飞跑。
我便是我呀!
我的我要爆了!
4.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以“我是一条天狗呀!”开始,“天狗”的形象脱颖而出,紧接着,诗人连续用四个“吞”字,展示了“天狗”无比豪放的气概。
B.第一节的末尾“我便是我了”是诗人充满自信的自我肯定,代表了“五四”时期革命青年的大无畏精神以及强烈的革命意识。
C.诗的第二节连续用四个“光”和“Energy的总量”,凸显了“天狗”的穿透力和生命活力,进一步强化了“天狗”的气势。
D.第二节的“月”“日”“星球”“全宇宙”四个词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层递关系,从范围和气势上来说是逐步升级的。
答案B
解析B项,“强烈的革命意识”错,应为“强烈的自我意识”。
5.“天狗”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这首诗借用“天狗吞日”“天狗吞月”的民间传说”,塑造了一个狂放不羁、气势磅礴的“天狗”形象,这一形象既是“五四”时期觉醒了的古老民族的自我写照,又是具有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精神的新人形象,体现了个性解放的时代潮流。
解析进行分析,要结合“天狗”吞日、放光、飞跑所体现的横扫宇宙的破坏精神,获取无穷能量创造新宇宙、新人生的勇气,舍弃一切,在爆裂中求得自我新生的个性进行概括。
二、语言文字运用(10分)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
类比是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模式之一。以树木作类比,一个事物之中,主要且重要的部分称为本,不重要的、附属的称为末。但是① ,则须由作此类比的人来做价值判断才可确定。一旦本末确定,也就形成了本末的两重关系。从重要性来说,② ;从相关性来说,两者是连带、因果关系。如果掌握了本,末也就自然得以掌握,这就是俗话说的“擒贼先擒王”;反之,③ ,这就是俗话说的“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个思维架构,显示了中国人重根源、重本质、重基础的态度。?
参考答案①何者为本,何者为末 ②两者是主从(或主次)、轻重关系(意思对即可) ③若只注意到末,根本就会失落(注意句式与前文一致)
解析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处注意前文“主要且重要的部分称为本,不重要的、附属的称为末”,第②处注意前面的“从重要性来说”,第③处注意后文“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7.阅读下面的材料,提取四个关键词,每个关键词不超过4个字。(4分)
河北邱县是漫画之乡。近期记者在当地走访时发现,当地出现了一种反腐漫画,这些漫画都出自基层农民之手,还被放到了中纪委的网站上。“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农民反腐漫画的突出特征就是接地气——这些漫画的作者本身就是普通百姓中的一员,甚至自己就是亲历者,能够近距离地了解舆情民意。同时,这也是一种艺术创新:将廉政文化教育与漫画的艺术表达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形式和内容的双重创新。
答案示例反腐漫画 农民 接地气 艺术创新
解析解答提取关键词类题目,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语段表述的主体,二是文段表述主体的特征。材料记叙的主体是漫画之乡邱县出现的反腐漫画;主体的特征主要是邱县出现的反腐漫画都出自农民之手,体现农民的意愿,接地气,是一种艺术创新。从不同角度分析这两个方面的信息后,可以提取相关的关键词语。
课件23张PPT。2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闻一多(1899—1946),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
民主战士。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著有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学术著作有《古典新义》《楚辞校补》《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闻一多的主要著作收在《闻一多全集》。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到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诗人写下的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红烛》:同“五四”时代的其他一些诗人比较,闻一多显然对中国传统诗歌的感情更为深厚,在吸收西方诗歌营养的同时,他未曾放弃过对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研习、摹写。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是能引起闻一多兴趣的中国古典诗歌之一。李商隐的传世名句“蜡炬成灰泪始干”当然亦是闻一多烂熟于心的,就这样,“红烛”作为中国文人的理想、追求的象征,就被现代诗人闻一多理所当然地接受了下来。但是,《红烛》显然又不是李商隐《无题》的现代翻版,诗中到处充满了现实的投影、时代的声音。诗人属于“五四”的、属于个体的那个“自我”与属于传统文化的、属于民族心理沉淀的“自我”又是如此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互相有补充,有说明,但更有矛盾、冲突,由此而诞生了一首奇特的《红烛》。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新诗格律化
早期白话诗的作者如胡适、郭沫若等人,他们所写的新诗是不讲究格律的,他们推崇“自由”与“自然”。但后来徐志摩、闻一多等人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即用白话写诗,也讲究诗的韵律。如徐志摩的新诗多以四行一节,且多有押韵。闻一多提出了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建筑美就是要求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句(行)与句(行)之间要均齐。徐志摩、闻一多等是新格律派的代表诗人。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1.读准字音 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2.写对字形
3.掌握词语
(1)脂膏:脂肪;借指人民的血汗和劳动果实。
(2)慰藉:安慰。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 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方面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另一方面,自然形象“怒涌的白云”“滚滚的洪涛”是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诗人借这首诗想要告诉人们:科学的进步,人民的觉醒,终将彻底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
《红烛》概括了诗集所表现的对祖国光明前途的执着追求和献身于祖国的伟大抱负,表达了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情怀。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任务一】理解重要意象
1.诗歌末尾“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最突出的一个字是“力”,如何理解这个“力”字?
点拨:整首诗就是一幅惊心动魄的力的画图,力的颂歌。这里的“力”有两层含义:①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的“力波”。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这种力量直接震动了年轻气盛的诗人,使他的如椽之笔,得到了纵横挥写的创作契机。②大工业生产之力,诗中所描绘的全部力的形象,也可以看作是新兴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强起奋进图。诗人曾以极大的热情歌颂这种新兴的生产力。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任务二】赏析诗歌形象
2.这首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点拨:这首诗向读者展现的,是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巨人就是要掌握它、驾驭它,用他那火热赤诚的心,澎湃激扬的热情,彻底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
【任务三】赏析诗歌技巧
3.《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点拨:诗人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开篇由空中怒涌的白云,引发对北冰洋情景的赞美;接着由眼前的滚滚的洪涛,抒发对“力”的赞美,把这种力量形容成“绘画”“舞蹈”“音乐”“诗歌”“律吕”。而且,诗歌中用感叹词“啊啊”来直接表达情感,热烈奔放,激情澎湃昂扬。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任务四】把握思想情感
4.《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点拨:这首诗呼唤“大破坏大创造”,这正是诗人身上那种“五四”精神的表现。所谓“大破坏”,就是要反帝反封建;所谓“大创造”,就是要建设民主与科学的新中国。正好反映了“五四”时期诗人那种奋起直追、高扬的个性和改变“弱国愚民”状况的强烈愿望。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红 烛
【任务一】理解重要词句
5.《红烛》一诗,“吐出你的心来比比”一句中“吐”字有什么作用?
点拨: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6.《红烛》一诗,第2节中说“一误再误”,而第3节却说“不误,不误!”前后是否自相矛盾?
点拨:前后并不自相矛盾。“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又包含着自作聪明的意味;“不误,不误!”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一反一正两种回答,相形之下,更强烈地表现了认识的根本转变,包含着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由顿悟而对红烛产生了深为敬仰的感情。诗人彻悟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己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任务二】分析篇章结构
7.阅读《红烛》一诗,请梳理诗人的抒情脉络。
点拨:本诗共九节。开头一节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凸现了红烛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刻联想到诗人自身,“物”与“我”就完全交融起来。这首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样一个哲理,也就是将红烛精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哲学,也就表明了诗人自己的人生宗旨。
全诗以诗人与“红烛”心迹的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的宗旨求索的过程和结果。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任务三】赏析诗歌技巧
8.在《红烛》一诗中诗人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来抒发情感?
点拨:这首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与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诗人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可以说,闻一多融汇古今、化合中外的诗歌形式,以强烈的情感表达和追求精神开辟了中国的一代诗风,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诗人去耕耘和探索。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任务四】把握思想情感
9.《红烛》一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点拨:本诗抒发的爱国主义激情,具有震撼人们灵魂的力量。红烛的精神是献身祖国的精神。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自我牺牲;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这首诗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的心声,他赤诚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拯救世人的灵魂,结成快乐的果子。这表明作者的诗歌创作一开始就有严肃的社会责任感。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诗篇闪耀着诗人人格美的光辉。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鲁迅认为“诗须有形式,要易记,易懂,易唱,动听,但格式不要太严,要有韵,但不必依旧诗韵,只要顺口就好”。郭沫若则认为“诗的精神在其内在的韵律”,即“情绪的自然消涨”,至于诗的外在形式,诸如语言之类则像衣服,“诗无论新旧,只要是真正的美人穿件什么衣裳都好,不穿衣裳裸体更好!”闻一多将写诗比作戴着镣铐跳舞。请结合《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两首诗,谈谈你的观点。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点拨:观点1:我认为诗歌不一定要追求形式上的韵律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我们最突出的感受正是这种惠特曼式的“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它是在感情激荡时一气呵成的,是火山爆发喷涌而出的岩浆,其气势汹涌,灼热逼人。郭沫若一向主张,诗不是“作”出来的,而是“写”出来的。“作”有造作之意,而“写”字在古汉语中可以和“泻”字通用。郭沫若的早期诗歌,很多都是灵感到来一泻直下的产物,不去过分追求形式上的韵律美。读这样的诗,我们会感到诗人就站在我们面前,他的火热赤诚的心,澎湃激扬的热情,一下子就把我们感染了。
观点2:我认为诗歌诚如闻一多、鲁迅所言,要讲究韵律。《红烛》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使其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诗人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诗词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
比如诗人闻一多在《红烛》一诗中托物言志,通过赞美红烛精神,表达了自己献身祖国、勇于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情怀。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迁移练笔 请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个片段,400字左右。
答案示例:蒲公英小伞似的绒毛纷纷离开顶端,任由风将它带到任何一个地方。它是不在乎的,它不会放过任何生长的机会。哪怕是无人的野外,没有悉心的照料,它依然积极地成长,只要能为苍茫的大地增添一抹绿色,一分生机。
这就是蒲公英,野外随处可见的一种野草,但绝不是不美丽的植物。它没有树木的伟岸,不是植物中的伟丈夫;也没有鲜花的芬芳,不是植物中的好女子。但它吃苦耐劳,随遇而安,无私奉献。难道你在野外看到它,就没有想到那些到贫困山区支教的老师?他们放弃好的工作环境,到艰苦的地方去。他们在乎自己在哪里工作吗?不,他们不在乎,他们只是单纯地希望山区里的孩子们能接受教育,获得知识,从而改变孩子们的命运。
蒲公英不是不美丽的,它和无私奉献的支教老师一样,是极其美丽的存在。我赞美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