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拿来主义
课后篇一起巩固
随堂演练
一、夯实基础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自诩(xǔ) 冠冕(guān)
蹩进(biē) 摄取营养(shè)
B.展览(lǎn) 国粹(cuì)
给予(gěi) 呼天抢地(qiāng)
C.脑髓(suǐ) 徘徊(huái)
倘使(tǎng) 兼收并蓄(xù)
D.残羹(gēng) 吝啬(sè)
孱头(chán) 脍炙人口(zhì)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八小时之外摆地摊,搞创收,靠劳动自己养活自己,冠冕堂皇,无可非议。
②你对我态度如此恶劣,却指望我对你友好,这怎么可能呢?投桃报李,礼尚往来,人之常情。
③有些所谓的“理论家”,惯于引经据典,故弄玄虚,把本来简单明了的理论搞得复杂难懂,以显其学问的高深和立场的正确。
④我们以前使用的复习资料题型陈旧,毫无新意,这种残羹冷炙是很难保证复习质量的。
⑤我们应该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起初可能是邯郸学步,但终究会走出自己的路来。
⑥日前,美国司法部秘密调阅了美联社部分记者和编辑的电话通话记录,此事让美联社社长勃然大怒,他以“最强烈的言辞”发出抗议信。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鲁迅说,“看客”是“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这是站在社会学的角度来说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似乎有另一种解释,就是被看者给看客提供了一面反观自身的镜子。
B.在鲁迅留学日本期间,对当代世界文化发展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对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有了更彻底的思考,也初步形成了他的独立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C.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一天,观众为悼念遇难同胞敬献了鲜花;幸存者还讲述了亲人在大屠杀中当年被残害的情形。
D.广告中吹嘘:这种治疗糖尿病的新药无任何毒副作用,只要糖尿病患者坚持服用三至六个疗程,就能彻底根治糖尿病。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鲁迅几百万字的遗著,其中很大一部分必将永远受到读者的喜爱,后世读者将以一种赞叹和欣赏的态度阅读它。 ?
①他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这形象,这精神,必将永世长存。
②比起文章来,更重要的是鲁迅这个人,他的入世的态度,他的爱国心和正义感。
③更有若干篇在写作的当时就并不正确,就只能作为一种研究资料保留下去了。
④他对强暴的反抗和对弱者的同情,他为了中国进步不懈的努力。
⑤还有一部分时过境迁,不再使人感到兴趣。
⑥他身上那种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传统的骨气,用他的话说,“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A.④⑥①②⑤③ B.④①⑥⑤③②
C.⑤③①⑥②④ D.⑤③②④⑥①
5.仔细观察下面一幅题为《鲁迅大撤退》的漫画,按要求回答问题。
(1)请结合漫画标题和画面内容,谈谈这幅漫画反映了什么社会事件。
(2)对于“鲁迅大撤退”的现象,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简要表述出来。
6.在下面语段的横线上补写两句话,要求修辞、句式必须和所给句子相同。
文学家的鲁迅是长空雁群中的一只头雁,鸣叫成为现代文学的第一声呐喊;思想家的鲁迅, ;革命家的鲁迅, 。?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从第7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始至结尾,完成第7~9题。
7.下列对课文节选部分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先把中外文化遗产比作一所大宅子,强调了“拿来”的态度,要果敢,要坚决;然后反面设喻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B.对待文化遗产,作者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错误观点;用“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来比喻三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的三个步骤。
C.鲁迅既批判了在旧的遗产面前畏首畏尾的“孱头”,也批判了那种为了表示自己的“革命性”而故意毁灭遗产的“昏蛋”,但对前者的批判明显强于后者。
D.运用比喻说理,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风趣,变陌生为熟悉,从而增强杂文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是这几段文字的突出特点。
8.“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一句话,在内容和结构上各起什么作用?
9.如何理解“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这句话的内涵?
课时作业
建议用时:40分钟 实际用时: 分钟?
满分:39分 实际得分: 分?
一、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凝望那道横眉
卞毓方
20年代中期30年代初,围剿鲁迅曾是文坛一道独特的风景。鲁迅生前曾想出一本《围剿集》,展览一下“阴面的战法的五花八门”,供读者和他的文章对照了看。但由于精力不济或形势变化,始终没能完成。鲁迅生前的热望变成了遗愿,而这遗愿又一直拖到近年,拖到当事诸君大多魂归道山、化作乔木,才得以实现。出一本汇编要等一个花甲,那么五千年历史之长之久,又能编出几多拷贝真实、剪辑世象的奇书?
如今才得以对照了看。也正由于当事人纷纷仙去,我们才能平心静气,不带一丝感彩。然而,我左看,右看,正看,反看,还是觉得鲁迅的文章最具时代光彩。这是因为——我武断地认为——他们,至少是他们中的多数,既没有像鲁迅那样,从异域盗来火种煮自己的肉,也没有像鲁迅那样,反复拷打自己心中的鬼魂;既没有鲁迅那种决绝的怀疑精神,也缺乏鲁迅那种心寒入骨的忧患意识。因此,就难以接受鲁迅的歌、哭、怒、骂,更无法吃透他那充满血腥的歌声:血和铁,火焰和毒,恢复和复仇。这就自然分出了高下轩轾。我们说,元气就是元气,虚火就是虚火,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如潮的咒骂,充其量只是泼墨于码头,水一冲便净光;倒是因此而引发的鲁迅的驳诘,却如同刻刀于石,任怎么刮也去不掉。
镜头闪跃。复兴门外大街,鲁迅先生之子周海婴的客厅。对面墙上是一幅油画肖像:鲁迅一手夹烟,一边眯眼盯着前方出神;他的视线的尽头,是那首“灵台无计逃神矢”的小诗。油画下方,搁着许广平和海婴的照片;海婴的那道横眉,看上去,和鲁迅的一模一样。往事如海,涌动着跨岁月的波浪,倏忽在我的心头弥漫开一片片烟波。我突然想到:在这世界上,谁最了解鲁迅?
海婴吗?许广平吗?周作人吗?瞿秋白吗?毛泽东吗?不是,统统不是。“对于某些超凡卓绝的人物,真正了解他的,不是他的门生,不是他的亲友,也不是他的追随者、崇拜者,而是他的对手。”凝望着对面墙上鲁迅先生的画像,我想到了十年前写下的这段札记。
而谁又是鲁迅先生的真正对手呢?鲁迅直接的有形的对手,固然包括上述论敌,进而言之,还包括清朝政府,北洋军阀,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以及国民党右派。在角斗场上血战过的,当能体会,常常是对手有多强大,逼得你也有多强大。鲁迅卓荦的文化品格和人格力量,正是在与对手的搏杀中脱颖而出。但人们一般还是误读,或者片面理解了鲁迅。鲁迅毕生仇恨最烈、用力最专、下手最辣的,却是绵亘数千年的黑暗;是被黑暗同化了的“奴性集体无意识”;是麻木怯懦的“看客”心理;是在黑暗中疯狂滋生的,仇“新”戮“异”的全社会排他力量;是混沌一团的国民性……假若“黑暗”会说话,当会告诉你,它非常非常地痛恨鲁迅,比那些有形对手的痛恨要强过百倍、千倍!那些有形的对手,莫不祈祷鲁迅的文章速朽,以为那样一来,旧账全部勾销,怨鬼销声匿迹,世事从此归于太平。他们毕竟还算懵懂的。唯“黑暗”心知肚明,天下最希望鲁迅文章速朽的,不是别人,正是鲁迅自己,因为鲁迅文章速朽的前提,必定是“光明”遍布尘寰,“黑暗”遁入地狱,万劫不复。鲁夫子真是何其毒也!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作者看来,围剿鲁迅的人的文章不如鲁迅的文章有光彩,是因为他们,至少是他们中的多数,没有反复拷打自己心中的鬼魂,也没有决绝的怀疑精神,也缺乏鲁迅那种心寒入骨的忧患意识。
B.“如潮的咒骂,充其量只是泼墨于码头,水一冲便净光”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意在表明围剿鲁迅的人的文章内容浮浅,不具备时代光彩。
C.鲁迅的论敌,以及清朝政府、北洋军阀、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民党右派等,所有这些便是鲁迅的全部对手。
D.鲁迅的论敌希望鲁迅文章速朽,而鲁迅本人也同样希望自己的文章速朽,但二者的出发点是不同的。
2.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3段有何作用。(6分)
3.文章的结尾说“鲁夫子真是何其毒也!”,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守望者。守望是一种角度。当我这样说时,我已经承认对待历史进程还可以有其他的角度,它们也都有存在的理由。譬如说,你不妨做一个战士,甚至做一个将军,在时代的战场上 ,发号施令。你不妨投身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帅文化,叱咤风云, ,去充当各种名目的当代英雄。但是,在所有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
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并不直接投身于时代的潮流,毋宁说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着一个距离,但他们也不是旁观者,相反对于潮流的来路和去向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他们关心精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 )。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同时警惕地瞭望着人类前方的地平线,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他们守的是人类 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 的精神之天。?
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赴汤蹈火 指点江山 安居乐业 超世绝伦
B.冲锋陷阵 指点江山 安身立命 超凡脱俗
C.赴汤蹈火 高谈阔论 安身立命 超世绝伦
D.冲锋陷阵 高谈阔论 安居乐业 超凡脱俗
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如果心神难定,意识不明,就绝无幸福可言
B.无论是精神流于平庸,还是灵魂变得空虚,都绝无幸福可言
C.无论是心神难定,还是意识不明,都绝无幸福可言
D.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B.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C.在土地和天空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D.土地和天空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7.下面是某省气象台发布的寒潮蓝色预警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省气象台24日发布寒潮蓝色预警信号。受强冷空气不断影响,估计今天夜间至26日,我省将出现大风和很冷天气。气温将明显下降,过程降温幅度大:内陆地区-8 ℃左右,沿海地区-6 ℃左右。要求全省交警密切关注天气和路况,及时打开应急响应,采取有效措施,消除交通安全风险。
8.下面是某单位工作人员请假、销假流程图,请用一段文字介绍该图。要求内容完整,语言连贯,表述有条理,不超过100字。(6分)
9.仿照下面的句子,仍以“理想”为话题,续写两个句子。要求使用比喻修辞手法,句式保持一致。(4分)
崇高的理想就像生长在高山的鲜花,如果要摘下它,勤奋才是攀登的绳索; ; 。?
12 拿来主义
课后篇一起巩固
随堂演练
一、夯实基础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自诩(xǔ) 冠冕(guān)
蹩进(biē) 摄取营养(shè)
B.展览(lǎn) 国粹(cuì)
给予(gěi) 呼天抢地(qiāng)
C.脑髓(suǐ) 徘徊(huái)
倘使(tǎng) 兼收并蓄(xù)
D.残羹(gēng) 吝啬(sè)
孱头(chán) 脍炙人口(zhì)
答案C
解析A项,“蹩”读“bié”;B项,“给”读“jǐ”;D项,“孱”读“càn”。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八小时之外摆地摊,搞创收,靠劳动自己养活自己,冠冕堂皇,无可非议。
②你对我态度如此恶劣,却指望我对你友好,这怎么可能呢?投桃报李,礼尚往来,人之常情。
③有些所谓的“理论家”,惯于引经据典,故弄玄虚,把本来简单明了的理论搞得复杂难懂,以显其学问的高深和立场的正确。
④我们以前使用的复习资料题型陈旧,毫无新意,这种残羹冷炙是很难保证复习质量的。
⑤我们应该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起初可能是邯郸学步,但终究会走出自己的路来。
⑥日前,美国司法部秘密调阅了美联社部分记者和编辑的电话通话记录,此事让美联社社长勃然大怒,他以“最强烈的言辞”发出抗议信。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答案A
解析①“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此处应为“光明正大”。④“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与句意不符。⑤“邯郸学步”,比喻模仿别人不成,反而丧失了原有的技能。与句意不符。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鲁迅说,“看客”是“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这是站在社会学的角度来说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似乎有另一种解释,就是被看者给看客提供了一面反观自身的镜子。
B.在鲁迅留学日本期间,对当代世界文化发展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对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有了更彻底的思考,也初步形成了他的独立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C.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一天,观众为悼念遇难同胞敬献了鲜花;幸存者还讲述了亲人在大屠杀中当年被残害的情形。
D.广告中吹嘘:这种治疗糖尿病的新药无任何毒副作用,只要糖尿病患者坚持服用三至六个疗程,就能彻底根治糖尿病。
答案A
解析B项,缺主语,开头改为“鲁迅在留学日本期间”;C项,语序不当,“当年”应调至“亲人”后;D项,“彻底”与“根”语义重复。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鲁迅几百万字的遗著,其中很大一部分必将永远受到读者的喜爱,后世读者将以一种赞叹和欣赏的态度阅读它。 ?
①他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这形象,这精神,必将永世长存。
②比起文章来,更重要的是鲁迅这个人,他的入世的态度,他的爱国心和正义感。
③更有若干篇在写作的当时就并不正确,就只能作为一种研究资料保留下去了。
④他对强暴的反抗和对弱者的同情,他为了中国进步不懈的努力。
⑤还有一部分时过境迁,不再使人感到兴趣。
⑥他身上那种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传统的骨气,用他的话说,“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A.④⑥①②⑤③ B.④①⑥⑤③②
C.⑤③①⑥②④ D.⑤③②④⑥①
答案D
解析⑤③承接前文谈鲁迅的著作,②由文章转入谈鲁迅的精神,④⑥分析鲁迅的精神,①总结语段。
5.仔细观察下面一幅题为《鲁迅大撤退》的漫画,按要求回答问题。
(1)请结合漫画标题和画面内容,谈谈这幅漫画反映了什么社会事件。
参考答案反映了在新一轮的教材改革与编写中,有很多鲁迅的文章被踢出教材这一事件。
解析结合漫画标题《鲁迅大撤退》,再根据漫画中课本里一只手把鲁迅推出。再联系当今课改后的新课本,大量地删除了鲁迅的作品。可知,本漫画主要表现了有很多鲁迅的文章被踢出新教材这一事件。
(2)对于“鲁迅大撤退”的现象,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简要表述出来。
答案示例①赞同这种做法。因为鲁迅的作品确实晦涩难懂,选入教材,反而增加了学生的畏难情绪,将鲁迅作品撤出中学教材未尝不可,等中学生阅历增加之后,再来读一段鲁迅的作品,这样才能更加深刻地领会他的文章背后的现实意义。
②不赞同这种做法。因为鲁迅的作品有着很深刻的社会与人文教育意义,他的作品意义深刻。鲁迅的文章能把中国几千年封建礼教这颗“毒瘤”对人的迫害一一展现出来,这在中国近现代文人当中无人可及。
解析本题主要是要表明自己对这种现象的看法,即对这种现象持何种观点,是赞扬还是批评,要观点明确,不能含糊,模棱两可。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持不同的观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时要说明理由。
6.在下面语段的横线上补写两句话,要求修辞、句式必须和所给句子相同。
文学家的鲁迅是长空雁群中的一只头雁,鸣叫成为现代文学的第一声呐喊;思想家的鲁迅, ;革命家的鲁迅, 。?
参考答案(思想家的鲁迅)是大海上的一座灯塔,灯光划破中国社会的黑暗
(革命家的鲁迅)是寒光闪闪的一把宝剑,剑锋直指封建时代的妖魔鬼怪
解析注意所给句子运用了暗喻的修辞手法,并且突出作为文学家的鲁迅的重要作用,续写的句子都要用暗喻,两个句子要分别围绕“思想家”和“革命家”展开。
二、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从第7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始至结尾,完成第7~9题。
7.下列对课文节选部分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先把中外文化遗产比作一所大宅子,强调了“拿来”的态度,要果敢,要坚决;然后反面设喻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B.对待文化遗产,作者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错误观点;用“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来比喻三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的三个步骤。
C.鲁迅既批判了在旧的遗产面前畏首畏尾的“孱头”,也批判了那种为了表示自己的“革命性”而故意毁灭遗产的“昏蛋”,但对前者的批判明显强于后者。
D.运用比喻说理,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风趣,变陌生为熟悉,从而增强杂文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是这几段文字的突出特点。
答案C
解析C项,“但对前者的批判明显强于后者”,在文中没有依据,鲁迅先生对“孱头”“昏蛋”和“废物”都是给予强烈批判的。
8.“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一句话,在内容和结构上各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①内容上:以简要的语言明确了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和本国文化遗产,即要通过独立思考,鉴别精华和糟粕,完全自主地进行选择,这是全文的基本观点。②结构上:起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解析分析这句话在内容上的作用,“运用脑髓”即要善于思考,“放出眼光”即要善于鉴别,“自己来拿”即要争取主动。分析这句话在结构上的作用,要看上下文,特别要注意句中的“所以”一词,通过它可看出此句是承上而来的,然后再看它与下文的关系,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就很明显了。
9.如何理解“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这句话的内涵?
参考答案这句话揭示了继承文化遗产的意义。强调实行“拿来主义”对于改造民族素质和建设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中特别提到“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显示了作者认为首要的是改造国民性和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真知灼见。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新人”和“新文艺”,然后结合本文主旨进行阐释。
课时作业
建议用时:40分钟 实际用时: 分钟?
满分:39分 实际得分: 分?
一、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凝望那道横眉
卞毓方
20年代中期30年代初,围剿鲁迅曾是文坛一道独特的风景。鲁迅生前曾想出一本《围剿集》,展览一下“阴面的战法的五花八门”,供读者和他的文章对照了看。但由于精力不济或形势变化,始终没能完成。鲁迅生前的热望变成了遗愿,而这遗愿又一直拖到近年,拖到当事诸君大多魂归道山、化作乔木,才得以实现。出一本汇编要等一个花甲,那么五千年历史之长之久,又能编出几多拷贝真实、剪辑世象的奇书?
如今才得以对照了看。也正由于当事人纷纷仙去,我们才能平心静气,不带一丝感彩。然而,我左看,右看,正看,反看,还是觉得鲁迅的文章最具时代光彩。这是因为——我武断地认为——他们,至少是他们中的多数,既没有像鲁迅那样,从异域盗来火种煮自己的肉,也没有像鲁迅那样,反复拷打自己心中的鬼魂;既没有鲁迅那种决绝的怀疑精神,也缺乏鲁迅那种心寒入骨的忧患意识。因此,就难以接受鲁迅的歌、哭、怒、骂,更无法吃透他那充满血腥的歌声:血和铁,火焰和毒,恢复和复仇。这就自然分出了高下轩轾。我们说,元气就是元气,虚火就是虚火,不一样就是不一样。如潮的咒骂,充其量只是泼墨于码头,水一冲便净光;倒是因此而引发的鲁迅的驳诘,却如同刻刀于石,任怎么刮也去不掉。
镜头闪跃。复兴门外大街,鲁迅先生之子周海婴的客厅。对面墙上是一幅油画肖像:鲁迅一手夹烟,一边眯眼盯着前方出神;他的视线的尽头,是那首“灵台无计逃神矢”的小诗。油画下方,搁着许广平和海婴的照片;海婴的那道横眉,看上去,和鲁迅的一模一样。往事如海,涌动着跨岁月的波浪,倏忽在我的心头弥漫开一片片烟波。我突然想到:在这世界上,谁最了解鲁迅?
海婴吗?许广平吗?周作人吗?瞿秋白吗?毛泽东吗?不是,统统不是。“对于某些超凡卓绝的人物,真正了解他的,不是他的门生,不是他的亲友,也不是他的追随者、崇拜者,而是他的对手。”凝望着对面墙上鲁迅先生的画像,我想到了十年前写下的这段札记。
而谁又是鲁迅先生的真正对手呢?鲁迅直接的有形的对手,固然包括上述论敌,进而言之,还包括清朝政府,北洋军阀,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以及国民党右派。在角斗场上血战过的,当能体会,常常是对手有多强大,逼得你也有多强大。鲁迅卓荦的文化品格和人格力量,正是在与对手的搏杀中脱颖而出。但人们一般还是误读,或者片面理解了鲁迅。鲁迅毕生仇恨最烈、用力最专、下手最辣的,却是绵亘数千年的黑暗;是被黑暗同化了的“奴性集体无意识”;是麻木怯懦的“看客”心理;是在黑暗中疯狂滋生的,仇“新”戮“异”的全社会排他力量;是混沌一团的国民性……假若“黑暗”会说话,当会告诉你,它非常非常地痛恨鲁迅,比那些有形对手的痛恨要强过百倍、千倍!那些有形的对手,莫不祈祷鲁迅的文章速朽,以为那样一来,旧账全部勾销,怨鬼销声匿迹,世事从此归于太平。他们毕竟还算懵懂的。唯“黑暗”心知肚明,天下最希望鲁迅文章速朽的,不是别人,正是鲁迅自己,因为鲁迅文章速朽的前提,必定是“光明”遍布尘寰,“黑暗”遁入地狱,万劫不复。鲁夫子真是何其毒也!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作者看来,围剿鲁迅的人的文章不如鲁迅的文章有光彩,是因为他们,至少是他们中的多数,没有反复拷打自己心中的鬼魂,也没有决绝的怀疑精神,也缺乏鲁迅那种心寒入骨的忧患意识。
B.“如潮的咒骂,充其量只是泼墨于码头,水一冲便净光”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意在表明围剿鲁迅的人的文章内容浮浅,不具备时代光彩。
C.鲁迅的论敌,以及清朝政府、北洋军阀、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民党右派等,所有这些便是鲁迅的全部对手。
D.鲁迅的论敌希望鲁迅文章速朽,而鲁迅本人也同样希望自己的文章速朽,但二者的出发点是不同的。
答案C
解析C项,以偏概全,根据原文可知,“论敌,以及清朝政府、北洋军阀、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民党右派等”是鲁迅的有形的对手,另外他还有“绵亘数千年的黑暗”“被黑暗同化了的‘奴性集体无意识’”“麻木怯懦的‘看客’心理”“在黑暗中疯狂滋生的,仇‘新’戮‘异’的全社会排他力量”“混沌一团的国民性”等无形的对手。
2.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3段有何作用。(6分)
参考答案首先,这段话描写了鲁迅的肖像,重点强调了鲁迅的“横眉”,照应了文章题目。其次,引出下文对“谁最了解鲁迅”的论述。
解析此类题一般要从内容、结构方面进行分析在文章中的作用。在内容上,要结合着对鲁迅的肖像特点的描写来体现鲁迅的形象及精神;在结构上,这段描写鲁迅的外貌与题目“横眉”相照应;由这段的最后一句与下文的内容关系看,起着引出下文的作用。
3.文章的结尾说“鲁夫子真是何其毒也!”,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答案示例作者在这里是运用了反语的手法来评价鲁迅。这里的“毒”字,更加突出了鲁迅对社会的认识之深,对“黑暗”剖析的力度之大。
解析此题首先要知道这是对鲁迅的评价,要抓住“毒”来理解,“毒”是什么意思,鲁迅在哪些方面比较“毒”,如对社会的认识深刻,对“黑暗”的剖析力度之大等方面,围绕这些内容阐述作者对鲁迅的评价。
二、语言文字运用(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守望者。守望是一种角度。当我这样说时,我已经承认对待历史进程还可以有其他的角度,它们也都有存在的理由。譬如说,你不妨做一个战士,甚至做一个将军,在时代的战场上 ,发号施令。你不妨投身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帅文化,叱咤风云, ,去充当各种名目的当代英雄。但是,在所有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
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并不直接投身于时代的潮流,毋宁说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着一个距离,但他们也不是旁观者,相反对于潮流的来路和去向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他们关心精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 )。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同时警惕地瞭望着人类前方的地平线,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他们守的是人类 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 的精神之天。?
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赴汤蹈火 指点江山 安居乐业 超世绝伦
B.冲锋陷阵 指点江山 安身立命 超凡脱俗
C.赴汤蹈火 高谈阔论 安身立命 超世绝伦
D.冲锋陷阵 高谈阔论 安居乐业 超凡脱俗
答案B
解析①“赴汤蹈火”,指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艰险,奋不顾身。“冲锋陷阵”,形容作战勇猛。第一处,句中说“不妨做一个战士”“在时代的战场上”,自然是说作战,应使用“冲锋陷阵”。②“指点江山”,指评说国家大事。“高谈阔论”,指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第二处,句中说投身时代的潮流“叱咤风云”“去充当各种名目的当代英雄”,如使用“高谈阔论”,则情感色彩不当,故应使用“指点江山”。③“安身立命”,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安居乐业”,指生活安定,对所从事的工作感到满意。第三处,是说人类寄托精神的生命之土,应使用“安身立命”。④“超凡脱俗”即超出常人,脱离凡俗,指与众不同,超脱世俗的高雅境界。“超世绝伦”,指超出世人和同辈。第四处,是形容“精神之天”,这是脱离凡俗的高雅境界,应使用“超凡脱俗”。故选B项。
5.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如果心神难定,意识不明,就绝无幸福可言
B.无论是精神流于平庸,还是灵魂变得空虚,都绝无幸福可言
C.无论是心神难定,还是意识不明,都绝无幸福可言
D.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性。前面说“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后面说“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由此可知,语段主要强调“精神”“灵魂”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且根据上下文来看,括号处应该是表假设关系的复句,而不是表条件关系的复句,这就可以排除B、C两项;“精神”“灵魂”是与“物质”相对的概念,分析A、D两项,这两项涉及“心神”“意识”“精神”“灵魂”,而括号前面说“物质……”“生活……”,可见括号中要说的应是与“物质”等相对的内容,“心神”“意识”虽然也属于“精神”范畴,但不与“物质”概念相对,这就排除A项,故选D项。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B.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C.在土地和天空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D.土地和天空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画线句,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这个句子有两处语病:“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成分残缺,缺少介词“在”,这导致出现了两个主语;“天空和土地……守卫土地,仰望天空”与下文“他们守……土,望……天”照应不当,所以前面的“天空和土地”应改为“土地和天空”。故选C项。
7.下面是某省气象台发布的寒潮蓝色预警的部分内容,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省气象台24日发布寒潮蓝色预警信号。受强冷空气不断影响,估计今天夜间至26日,我省将出现大风和很冷天气。气温将明显下降,过程降温幅度大:内陆地区-8 ℃左右,沿海地区-6 ℃左右。要求全省交警密切关注天气和路况,及时打开应急响应,采取有效措施,消除交通安全风险。
参考答案①“不断”改为“持续”;②“估计”改为“预计”;③“很冷”改为“降温”或“寒冷”;④“要求”改为“希望”或“请”;⑤“打开”改为“启动”。
解析“受强冷空气不断影响”中“不断”用词太随意,是口语,应改为书面语“持续”。“估计今天夜间至26日”中“估计”是口语,用词太随意,应改为书面语“预计”。“很冷天气”中“很冷”也是口语,应改为书面语“降温”或“寒冷”。“要求全省交警密切关注天气和路况”中“要求”一词不妥,有命令的口气,应改为“希望”或“请”。“及时打开应急响应”中“打开”与宾语“应急响应”搭配不当,应改为“启动”。
8.下面是某单位工作人员请假、销假流程图,请用一段文字介绍该图。要求内容完整,语言连贯,表述有条理,不超过100字。(6分)
答案示例(1)请假时,填写请假条后找部门领导签字,然后上交人力部审核、备案;销假时,直接报人力部。若请假超过3天或假期超期,还需请人事领导签字后再报人力部审核、备案、销假。
(2)请假时,填写请假条后找领导签字:3天内,只需部门领导签字;超过3天,还需人事领导签字。然后上交人力部审核、备案。销假时,未超假,直接报人力部;若超假,由人事领导签字后再报人力部审核、备案、销假。
9.仿照下面的句子,仍以“理想”为话题,续写两个句子。要求使用比喻修辞手法,句式保持一致。(4分)
崇高的理想就像生长在高山的鲜花,如果要摘下它,勤奋才是攀登的绳索; ; 。?
答案示例崇高的理想就像深埋在地底下的金子,如果要拥有它,坚持才是挖掘的铲子 崇高的理想就像围绕在大海边的港湾,如果要抵达它,拼搏才是航行的帆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要保持修辞一致、句式一致、内容相关。“崇高的理想就像生长在高山的鲜花,如果要摘下它,勤奋才是攀登的绳索”,要模仿的句式是“崇高的理想就像……,如果要……它,……才是……”。
课件21张PPT。12 拿来主义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准风月谈》《集外集》《且介亭杂文》等。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国民党反动政府继承他们的衣钵,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上以至文化上继续实行“送去主义”。当时在文化工作者中间,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针对这些错误认识,鲁迅写了这篇文章,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口号,阐明了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杂 文
杂文是简短的评论性短文,兼有政论、文艺两种因素,但以议论为主。杂文不像一般议论文那样抽象地说理,或者简单地举例说明,而是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剖析,以比喻、征引、联想、引申、夹叙夹议等手法来阐发深刻的道理。杂文的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灵活。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以及政治事变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都可归入这一类。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1.读准字音 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2.写对字形 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3.掌握词语
(1)自诩:自夸。诩,夸耀。
(2)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文中喻指权贵的施舍。
(3)孱头:懦弱无能的人。
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4.成语辨析
礼尚往来·以礼相待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这是一篇杂文。文章先批判了“送去主义”的危害,然后以生动的比喻论证阐述了“拿来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最后明确了实行“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和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必须具备的品质。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任务一】理解重要词句
1.“闭关主义”的做法是什么?为什么行不通?
点拨:做法是“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因为“给枪炮打破了大门”,遭到了帝国主义的武力逼迫,“又碰了一串钉子”。
2.“抛来”和“抛给”有何区别?
点拨:抛来——是中性的,无轻蔑、侮辱的意味。抛给——犹如“嗟来之食”,那意味着轻蔑、侮辱。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3.“拿来”的观点是在哪一段提出来的?是从哪一段开始阐述其要旨的?
点拨:第二段点到“拿来”后,第五、六段再次提到,到第七段才开始正面阐述“拿来主义”这一主张。
4.“拿来主义”者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
点拨:有益的(“鱼翅”),要“拿来”,而且“使用”;既有危害又有用处的(“鸦片”),要吸取、使用它有用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无用但有一点文化价值的(“烟灯”“烟枪”),少许送博物馆,其余的毁掉;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姨太太”),请她们各自走散。
5.文章最后一段共5句话,如果这5句话是5个问题的答案,那么应该是哪5个问题?
点拨:①究竟应该怎样对待文化遗产?②对文化遗产应该怎样区别对待?③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意义?④要处理好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具备哪些条件?⑤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迫切性何在?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任务二】学习论证方法
6.作者要提倡“拿来主义”,为什么先从“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写起?
点拨: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
7.作者用什么方法否定“送去主义”?
点拨:采用类比手法,通过与尼采的类比,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必沦为乞丐。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8.作者用“大宅子”批判了哪几种错误对待文化遗产的人?他们的行为和实质是什么?
点拨:①孱头——徘徊不敢走进——不敢继承;②昏蛋——放火烧光——拒绝继承;③废物——欣欣然蹩进——全盘接受。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9.为了说明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作者运用了一系列比喻,请根据喻体,写出本体,指明作者的态度。
点拨:①鱼翅——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吸收(使用);②鸦片——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趋利避害(合理使用);③烟枪、烟灯——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作为史料、反面教材(存放);④姨太太——糟粕——彻底抛弃。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任务三】把握观点态度
10.本文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当时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在我国已经是经济强国,“拿来主义”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点拨:作者所论述的“拿来主义”的主张,与马克思、列宁所讲的对待文化遗产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吻合的,就其见解来说,这篇文章仍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当今世界,任何国家和地区保持封闭的自给自足状态(“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都不可能取得经济的迅速发展,更不可能实现现代化。拒绝接受外国的先进科学文化,任何国家、任何民族要发展进步都是很困难的。但是,我们在接受外国的科学文化时必须要“挑选”,要摒弃外来的一切腐朽的东西,按自己民族的需要去吸取、去发展、去创新。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最后阐述“拿来”的方法时说,“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鲁迅先生没有说“其次”应该怎样。结合你对“拿来主义”的理解,谈谈你认为还要注意什么。
点拨:观点1:“拿来”的前提必须有开放的、先进的思想。如果思想保守,观念落后,分不清哪是精华,哪是糟粕,就会拿错。保守的思想、落后的观念都是拿来的大敌。
观点2:必须为有用而“拿”。这个世界上,许多东西不一定对我们有用。没有用的东西,我们拿来,只会增加我们的负担,显示我们的贪婪。
观点3:“拿来”后必须咀嚼、消化、吸收。“拿来”的毕竟不是自己的,只有通过咀嚼、消化、吸收,才能成为自己的血肉,丰富自己的肌体;否则,“拿来”只是占有,不是创造,更不会生成。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比喻论证
比喻论证法又叫喻证法,是通过打比方来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恰当地使用这种方法,能深入浅出,平易生动,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具体化,让人易于理解与接受。
《拿来主义》是巧妙地运用比喻论证的典例。文中的八、九两段,集中运用了比喻论证法。第八段中,作者用“譬如罢”这一标志语,引出后面的若干比喻:“大宅子”“孱头”“昏蛋”“废物”等,比喻文化遗产和不同的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在第九段中,作者用“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一群姨太太”分别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与糟粕。两段中的比喻,新颖别致,形象生动,将深奥、抽象的道理说得浅显和具体,达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迁移练笔 请尝试使用比喻论证法,写一段文字,阐述某种道理,200字左右。力求体现语言雄辩性的特点。
答案示例:拿洗脸作比方,我们每天都要洗脸,许多人并且不止洗一次,洗完之后还要拿镜子照一照,要调查研究一番,(大笑)生怕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你们看,这是何等地有责任心呀!我们写文章,做演说,只要像洗脸这样负责,就差不多了。拿不出来的东西就不要拿出来。须知这是要去影响别人的思想和行动的啊!一个人偶然一天两天不洗脸,固然也不好,洗后脸上还留着一个两个黑点,固然也不雅观,但倒并没有什么大危险。写文章做演说就不同了,这是专为影响人的,我们的同志反而随随便便,这就叫做轻重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