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读书 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 课件(27张PPT)+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3 《读书 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 课件(27张PPT)+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9-09 20:47:31

文档简介

13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
课后篇一起巩固
随堂演练
一、夯实基础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与字形无误的一组是 (  )
A.跋涉(bá)       麻痹(bì)
戕害(qiāng) 视而不见
B.狭隘(yì) 消遣(qiǎn)
时髦(máo) 卷帙浩繁
C.慰藉(jí) 瞬间(shùn)
蓬勃(péng) 汪洋兴叹
D.殿宇(diàn) 苍穹(qióng)
白炽灯(zhì) 豁然开郎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历尽磨难的少年中国如今已经长大成人,然而每一个屋檐下的变革都与国家命运息息相通。
②回顾刚刚过去的狗年合肥楼市,各大新城区新盘不断涌现,而老城区也是气象万千,引人瞩目。
③不少教师在批改学生造句练习的作业时,仅满足于学生掌握了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却对学生造句所存在的各种思想问题无足轻重。
④放了暑假,终于拥有了休闲度假的时间,我和朋友来到浩瀚的大海边,面对滚滚的海浪,不禁望洋兴叹,激情澎湃。
⑤这首诗既经得起细读,又非由观念敷衍而成篇,可谓在感性与诗意的交织中自动绵延生发,言其臻于佳境,也不为过。
⑥关于诺亚方舟,大家还是当个神话看看就好,没有必要非得牵强附会地在现实世界中找到所谓的依据。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近日,环保部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国大气污染治理进入攻坚阶段,到2020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优良天数要超过80%。
B.《山东省农村精准扶贫条例》是山东首次针对特困地域的特困人群制定的地方法规,也是步入新时代后将精准扶贫作为工作指针的重要实践。
C.谈到我国滑雪人才的培养,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请知名教练来华执教,而对与运动员素质提升相关的基础训练却常常被忽视。
D.泰山博物院造型以泰山“高山流水”亭为基本元素,由7个大小不一的“方亭式”场馆组成,是一座记录、解释泰山的专题性博物馆。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一个人在创作和欣赏时所表现的趣味,大半由资禀性情、身世经历和传统习尚三个因素决定。          ,          ,          。          ,           ,          。这三层功夫就是通常所谓的学问修养,而纯正的趣味必定是学问修养的结果。?
①它们的影响有好有坏
②我们应该根据固有的资禀性情而加以磨砺陶冶
③接收多方的传统习尚而融会贯通
④这三者都是很自然地套在一个人的身上的
⑤不易也不必完全摆脱
⑥扩充身世经历而加以细心地体验
A.②③⑥④①⑤ B.②⑥③④⑤①
C.④①⑤②⑥③ D.④⑤①②③⑥
5.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
A.导师出国考察,未及与会,他的这份有关环境问题的研究报告暂由鄙人代读,报告难免有不当之处,请诸君批评指正。
B.张建安是个很传统也很内向的人,遇事每每淡定自若,任凭风急雨骤,他自岿然不动,友人遇难题,问他:“张兄能否奉告一两句?”他却以微笑作罢。
C.他一生专研,著作等身,享誉世界,今日从大洋彼岸回到母校,当年的同学大都已白发苍苍,执手相看,老泪纵横,“久仰了,久仰了!”
D.如果说黄某今日取得了什么成绩的话,那也是仰仗在座诸位的鼎力相助,承蒙厚爱不胜感激。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许多人勤奋地买书、读书、藏书,但你问他们这么多年下来最喜欢什么书、哪位作者对自己影响最大,①                     。倘若把读书比作交友,这样的读书人近似交际场中那些四处点头握手、广递名片的人物,②                     。读书的无效和无聊,不过如此。要精读书,有选择地读。对不爱书的人,我劝他多读书;而对爱书的人,③                     ,郭沫若和胡适都说过类似的话,即“书桌上不要出现第二本书”。?
7.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以下是某中学老师推荐给学生的部分书目:《繁星·春水》《爱的教育》《伊索寓言》《童年》《宗璞散文》《论语》《莫泊桑短篇小说选》《西游记》《丰子恺散文集》《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老人与海》《刘墉作品选》。
材料二 以下是最受中学生喜欢的部分书目:《哈利·波特》《小王子》《伊索寓言》《谁动了我的奶酪》《神雕侠侣》《花季雨季》《男生贾里》《流星花园》《麦田里的守望者》《草样年华》《幻城》《西游记》。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不超过25字)
(2)针对上述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从老师和学生两个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课内阅读
阅读王佐良的《上图书馆》,完成8~10题。
8.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①段借用西蒙·德波伏娃的话引起了自己对过去图书馆读书生活的回忆。
B.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作者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时刻关注国家命运。
C.本文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回忆了在文华图书馆、清华图书馆、牛津大学图书馆和圆形图书馆的读书生活。
D.本文以朴实的语言叙述了自己在图书馆读书的人生经历,表达了一种毁家纾难的家国情怀。
9.作者在第⑦段说“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而在第⑧段中却说“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10.第⑨段引用莎士比亚的台词有什么深刻的意蕴?请联系全文分析。
课时作业
建议用时:40分钟 实际用时:   分钟?
满分:40分 实际得分:   分?
一、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树  木
[德]赫尔曼·黑塞
树木对我来说,曾经一直是言词最恳切感人的传教士。当它们结成部落和家庭,形成森林和树丛而生活时,我尊敬它们。当它们只身独立时,我更尊敬它们。它们好似孤独者,它们不像由于某种弱点而遁世的隐士,而像伟大而落落寡合的人们,如贝多芬和尼采。世界在它们的树梢上喧嚣,它们的根深扎在无垠之中;唯独它们不会在其中消失,而是以它们全部的生命力去追求成为独一无二:实现它们自己的、寓于它们之中的法则,充实它们自己的形象,并表现自己。
再没有比一棵美的、粗大的树更神圣、更堪称楷模的了。当一棵树被锯倒并把它的赤裸裸的致死的伤口暴露在阳光下时,你就可以在它的墓碑上、在它的树桩的浅色圆截面上读到它的完整的历史。在年轮和各种畸形上,忠实地记录了所有的争斗,所有的苦痛,所有的疾病,所有的幸福与繁荣,瘦削的年头,茂盛的岁月,经受过的打击,被挺过去的风暴。每一个农家少年都知道,最坚硬、最贵重的木材年轮最密,在高山上,在不断遭遇险情的条件下,会生长出最坚不可摧、最粗壮有力、最堪称楷模的树干。
树木是圣物。谁能同它们交谈,谁能倾听它们的语言,谁就获悉真理。它们不宣讲学说,它们不注意细枝末节,只宣讲生命的原始法则。
一棵树说:在我身上隐藏着一个核心,一个火花,一个念头,我是来自永恒生命的生命。永恒的母亲只生我一次,这是一次性的尝试,我的形态和我的肌肤上的脉络是一次性的,我的树梢上叶子的最微小的动静,我的树干上最微小的疤痕,都是一次性的。我的职责是,赋予永恒以显著的一次性的形态,并从这形态中显示永恒。
一棵树说:我的力量是信任。我对我的父亲们一无所知,我对每年从我身上产生的成千上万的孩子们也一无所知。我一生就为这传种的秘密,我再无别的操心事。我相信上帝在我心中。我相信我的使命是神圣的。出于这种信任我活着。
当我们不幸的时候,不再能好生忍受这生活的时候,一棵树会同我们说:平静!平静!瞧着我!生活不容易,生活是艰苦的。这是孩子的想法。你害怕,因为你走的路引你离开了母亲和家乡。但是,每一步、每一日,都引你重新向母亲走去。家乡不是在这里或者那里。家乡在你心中,或者说,无处是家乡。
当我倾听在晚风中沙沙作响的树木时,对流浪的眷念撕着我的心。你如果静静地、久久地倾听,对流浪的眷念也会显示出它的核心和含义,它不是从表面上看去那样,是一种要逃离痛苦的愿望。它是对家乡的思念,对母亲、对新的生活的譬喻的思念。它领你回家。每条道路都是回家的路,每一步都是诞生,每一步都是死亡,每一座坟墓都是母亲。
当我们对自己具有这种孩子式的想法感到恐惧时,晚间的树就这样沙沙作响。树木有长久的想法,呼吸深长的、宁静的想法,正如它们有着比我们更长的生命。只要我们不去听它们说话,它们就比我们更有智慧。但是,如果我们一旦学会倾听树木讲话,那么,恰恰是我们的想法的短促、敏捷和孩子似的匆忙,赢得了无可比拟的欢欣。谁学会了倾听树木讲话,谁就不再想成为一棵树。除了他自身以外,他别无所求。他自身就是家乡,就是幸福。
(选自《黑塞文集》,有删节)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第一段运用比喻手法,把只身独立的树木比喻成伟大而落落寡合的孤独者,写出了树木内在的精神气质,表达效果生动形象。
B.本文紧扣树木展开描写,由树及人,树木的描写和人物的感情融为一体。
C.本文是咏物言志之作,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主张在探索艰难的人生道路过程中要进行心灵的自我完善。
D.文章先总后分,以时间为顺序,层层递进,线索分明,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2.第三段提到树木“只宣讲生命的原始法则”,请结合全文概括“生命的原始法则”包括哪些内容。(6分)
3.作为经历过长期流浪生涯的作家,黑塞在文中表达了他对“流浪”全面而深刻的理解,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其内涵。(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近两年的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6年来,我国识字者图书阅读情况      ,其中2005年首次低于50%。而与图书阅读有      的是,国民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每年平均增长率为10.7%。这个调查结果,传递出两层意思:国民阅读率似乎还在继续提高,图书阅读率正在持续走低。而这其中,很大一部分阅读,已经被浅阅读、碎片化阅读所取代。(      ):一是手机上的阅读行为迅速普及,二是一些专门化的知识付费产品颇受欢迎。不是说碎片化阅读、浅阅读一定      ,而是说,一个社会如果只有碎片化的浅阅读,那么伪语录的泛滥和流行就未尝不具有必然性。更进一步说,当阅读嫁接上知识付费等概念,尽管说它的确可能给一部分人带来了阅读效率的提高,但当阅读变成一种消费,它也可能给人制造一种错觉:只要买了某个知识产品,或者说一天浏览了多少公众号文章,就误认为自己真的在严肃阅读了。一如伪语录的泛滥所折射的,快餐阅读的      ,很可能只是让更多的人知道了更多的语录——其中就包括不少“伪造”的。?
4.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这其实从日常的生活观察就能够得到判断,不用严肃调查
B.这其实不用严肃调查,从日常的生活观察就能够得到判断
C.这不是严肃调查,而是从日常的生活观察中得到的判断
D.这与其说是严肃调查,不如说是从日常的生活观察中得到的判断

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每况愈下 天壤之别 一无是处 风靡一时
B.一落千丈 天壤之别 一无是处 风靡一时
C.一落千丈 云泥之别 一文不名 炙手可热
D.每况愈下 云泥之别 一文不名 炙手可热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一个社会如果只有碎片化的浅阅读,那么伪语录的流行和泛滥就未尝不具有必然性。
B.如果一个社会只有碎片化的浅阅读,那么伪语录的泛滥和流行就未尝不具有必然性。
C.如果一个社会只有浅阅读的碎片化,那么伪语录的流行和泛滥就未尝不具有必然性。
D.如果一个社会只有碎片化的浅阅读,那么伪语录的流行和泛滥就未尝不具有必然性。
7.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6分)
例句 言语得体,举止优雅,传播优秀文化,新时代学生应以文明自豪。
材料 平等 诚信 友善
遵守社会公约 关怀弱势群体 维护公共权益
尊老爱幼 信息开明 克勤克正 嘘寒问暖 打击特权 有始有终
8.下面是高中生明华写给新邻居阿姨的留言,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修改。(5分)
阿姨:
您好!很欣慰能与您做邻居。您孩子午间经常练琴,而我正在备考,需要午休,琴声给我带来了伤害。我本想找您当面磋商,恰巧您不在,特此留言,期望您安排好孩子的练琴时间。若能体谅,鄙人将不胜感激。
您的邻居明华
2019年5月15日
9.下面是某服务中心为方便群众办事而提供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字。(5分)

13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
课后篇一起巩固
随堂演练
一、夯实基础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与字形无误的一组是 (  )
A.跋涉(bá)       麻痹(bì)
戕害(qiāng) 视而不见
B.狭隘(yì) 消遣(qiǎn)
时髦(máo) 卷帙浩繁
C.慰藉(jí) 瞬间(shùn)
蓬勃(péng) 汪洋兴叹
D.殿宇(diàn) 苍穹(qióng)
白炽灯(zhì) 豁然开郎
答案A
解析B项“隘”读“ài”;C项“藉”读“jiè”,“汪洋兴叹”应为“望洋兴叹”;D项“炽”读“chì”,“豁然开郎”应为“豁然开朗”。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历尽磨难的少年中国如今已经长大成人,然而每一个屋檐下的变革都与国家命运息息相通。
②回顾刚刚过去的狗年合肥楼市,各大新城区新盘不断涌现,而老城区也是气象万千,引人瞩目。
③不少教师在批改学生造句练习的作业时,仅满足于学生掌握了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却对学生造句所存在的各种思想问题无足轻重。
④放了暑假,终于拥有了休闲度假的时间,我和朋友来到浩瀚的大海边,面对滚滚的海浪,不禁望洋兴叹,激情澎湃。
⑤这首诗既经得起细读,又非由观念敷衍而成篇,可谓在感性与诗意的交织中自动绵延生发,言其臻于佳境,也不为过。
⑥关于诺亚方舟,大家还是当个神话看看就好,没有必要非得牵强附会地在现实世界中找到所谓的依据。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①③④ D.②⑤⑥
答案C
解析①息息相通:呼吸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此处语境强调的是每一次的“变革”都与国家的命运相关,侧重的是“祸福”,故改成“休戚相关”更恰当。②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壮丽而多变化。正确。③无足轻重:意思是没有它并不轻些,有它也并不重些。指无关紧要。不合语境,应改为“视而不见”。④望洋兴叹: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量不够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此处属于望文生义。⑤臻于佳境:指达到最佳境界。形容状态极佳或解决问题非常轻松。使用正确。⑥牵强附会:把没有某种意义的事物硬说成有,也指把不相关联的事物强拉在一起,混为一谈。使用正确。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近日,环保部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国大气污染治理进入攻坚阶段,到2020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优良天数要超过80%。
B.《山东省农村精准扶贫条例》是山东首次针对特困地域的特困人群制定的地方法规,也是步入新时代后将精准扶贫作为工作指针的重要实践。
C.谈到我国滑雪人才的培养,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请知名教练来华执教,而对与运动员素质提升相关的基础训练却常常被忽视。
D.泰山博物院造型以泰山“高山流水”亭为基本元素,由7个大小不一的“方亭式”场馆组成,是一座记录、解释泰山的专题性博物馆。
答案A
解析B项,“条例”是“实践”搭配不当;C项,“对……被……”句式杂糅。D项,偷换主语,前两句是“泰山博物院造型”,最后一句“是一座记录、解释……”的主语是“泰山博物院”。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一个人在创作和欣赏时所表现的趣味,大半由资禀性情、身世经历和传统习尚三个因素决定。          ,          ,          。          ,           ,          。这三层功夫就是通常所谓的学问修养,而纯正的趣味必定是学问修养的结果。?
①它们的影响有好有坏
②我们应该根据固有的资禀性情而加以磨砺陶冶
③接收多方的传统习尚而融会贯通
④这三者都是很自然地套在一个人的身上的
⑤不易也不必完全摆脱
⑥扩充身世经历而加以细心地体验
A.②③⑥④①⑤ B.②⑥③④⑤①
C.④①⑤②⑥③ D.④⑤①②③⑥
答案C
解析按照叙述先后顺序,“这三者都是很自然地套在一个人的身上的”中的“这”代指的是资禀性情、身世经历和传统习尚三个因素,因此④句应为第一句;“它们的影响有好有坏”紧跟着④句,引出这三个因素的影响,“不易也不必完全摆脱”则是概括性地指出对待它们的态度,这是由其影响决定的,①句应在④句之后;②⑥③句分别对应的是“资禀性情、身世经历和传统习尚”,分别具体叙述了我们应该对这三者的态度。故依次填入④①⑤②⑥③,与C项相符。综上,本题答案为C项。
5.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
A.导师出国考察,未及与会,他的这份有关环境问题的研究报告暂由鄙人代读,报告难免有不当之处,请诸君批评指正。
B.张建安是个很传统也很内向的人,遇事每每淡定自若,任凭风急雨骤,他自岿然不动,友人遇难题,问他:“张兄能否奉告一两句?”他却以微笑作罢。
C.他一生专研,著作等身,享誉世界,今日从大洋彼岸回到母校,当年的同学大都已白发苍苍,执手相看,老泪纵横,“久仰了,久仰了!”
D.如果说黄某今日取得了什么成绩的话,那也是仰仗在座诸位的鼎力相助,承蒙厚爱不胜感激。
答案D
解析A项,“难免”就是不可避免的意思,用来指导师的作品不可避免有不当之处,不合适;B项,“奉告”是敬辞,不能用来指他人告诉自己;C项,“久仰”,早已仰慕,与人初次见面时的客气话,用在同学们之间不合适。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许多人勤奋地买书、读书、藏书,但你问他们这么多年下来最喜欢什么书、哪位作者对自己影响最大,①                     。倘若把读书比作交友,这样的读书人近似交际场中那些四处点头握手、广递名片的人物,②                     。读书的无效和无聊,不过如此。要精读书,有选择地读。对不爱书的人,我劝他多读书;而对爱书的人,③                     ,郭沫若和胡适都说过类似的话,即“书桌上不要出现第二本书”。?
参考答案①他们却往往答不上来 ②他们没有知己、没有深交 ③我劝他要少而精
7.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以下是某中学老师推荐给学生的部分书目:《繁星·春水》《爱的教育》《伊索寓言》《童年》《宗璞散文》《论语》《莫泊桑短篇小说选》《西游记》《丰子恺散文集》《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老人与海》《刘墉作品选》。
材料二 以下是最受中学生喜欢的部分书目:《哈利·波特》《小王子》《伊索寓言》《谁动了我的奶酪》《神雕侠侣》《花季雨季》《男生贾里》《流星花园》《麦田里的守望者》《草样年华》《幻城》《西游记》。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不超过25字)
(2)针对上述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从老师和学生两个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参考答案(1)中学老师推荐的书目和中学生喜欢的存在较大差异。
(2)老师角度:作为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者,老师有责任引导学生走进经典,让学生通过阅读经典,陶冶情操,磨砺意志,传承文化;但老师在推荐书目的时候也要注意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实际需求。
学生角度:中学生有权选择自己的阅读书目,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多读一些书;但只凭兴趣爱好阅读,不利于全面发展,所以在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之外,还要扩大阅读面,加强对经典的阅读。
解析注意教师推荐书目都是经典书籍,而学生喜欢的书目除部分为经典书目外,还有一些流行书目,二者差异较大,说明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老师的愿望有较大差别。鉴于此,可就教师推荐的“唯我性”和学生选择的广泛性及不成熟性等谈谈看法,提提要求。
二、课内阅读
阅读王佐良的《上图书馆》,完成8~10题。
8.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①段借用西蒙·德波伏娃的话引起了自己对过去图书馆读书生活的回忆。
B.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作者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时刻关注国家命运。
C.本文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回忆了在文华图书馆、清华图书馆、牛津大学图书馆和圆形图书馆的读书生活。
D.本文以朴实的语言叙述了自己在图书馆读书的人生经历,表达了一种毁家纾难的家国情怀。
答案D
解析“毁家纾难的家国情怀”有误,本文主要表达了对读书生活的热爱,同时也提出了读书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理性认知的见解。
9.作者在第⑦段说“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而在第⑧段中却说“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参考答案不矛盾。“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是指国家民族命运处于危亡时刻;“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则是表达了对国内战争胜利的喜悦。一前一后的对比,表达了作者读书之余对国家命运浮沉的忧喜之情,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解析解答本题要结合句子的前后文理解,前文中的“七七事变”,后文中的“北平也解放了”,这些信息非常明确。
10.第⑨段引用莎士比亚的台词有什么深刻的意蕴?请联系全文分析。
参考答案强调了读书的意义,一方面作者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在读书中汲取了先进的革命理论,另一方面说明人类创造了知识理性。
解析解答本题,一要联系社会背景,参考本文作者的阅读经历;二要从台词“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的后两句中归纳,它也点明文章的中心。
课时作业
建议用时:40分钟 实际用时:   分钟?
满分:40分 实际得分:   分?
一、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树  木
[德]赫尔曼·黑塞
树木对我来说,曾经一直是言词最恳切感人的传教士。当它们结成部落和家庭,形成森林和树丛而生活时,我尊敬它们。当它们只身独立时,我更尊敬它们。它们好似孤独者,它们不像由于某种弱点而遁世的隐士,而像伟大而落落寡合的人们,如贝多芬和尼采。世界在它们的树梢上喧嚣,它们的根深扎在无垠之中;唯独它们不会在其中消失,而是以它们全部的生命力去追求成为独一无二:实现它们自己的、寓于它们之中的法则,充实它们自己的形象,并表现自己。
再没有比一棵美的、粗大的树更神圣、更堪称楷模的了。当一棵树被锯倒并把它的赤裸裸的致死的伤口暴露在阳光下时,你就可以在它的墓碑上、在它的树桩的浅色圆截面上读到它的完整的历史。在年轮和各种畸形上,忠实地记录了所有的争斗,所有的苦痛,所有的疾病,所有的幸福与繁荣,瘦削的年头,茂盛的岁月,经受过的打击,被挺过去的风暴。每一个农家少年都知道,最坚硬、最贵重的木材年轮最密,在高山上,在不断遭遇险情的条件下,会生长出最坚不可摧、最粗壮有力、最堪称楷模的树干。
树木是圣物。谁能同它们交谈,谁能倾听它们的语言,谁就获悉真理。它们不宣讲学说,它们不注意细枝末节,只宣讲生命的原始法则。
一棵树说:在我身上隐藏着一个核心,一个火花,一个念头,我是来自永恒生命的生命。永恒的母亲只生我一次,这是一次性的尝试,我的形态和我的肌肤上的脉络是一次性的,我的树梢上叶子的最微小的动静,我的树干上最微小的疤痕,都是一次性的。我的职责是,赋予永恒以显著的一次性的形态,并从这形态中显示永恒。
一棵树说:我的力量是信任。我对我的父亲们一无所知,我对每年从我身上产生的成千上万的孩子们也一无所知。我一生就为这传种的秘密,我再无别的操心事。我相信上帝在我心中。我相信我的使命是神圣的。出于这种信任我活着。
当我们不幸的时候,不再能好生忍受这生活的时候,一棵树会同我们说:平静!平静!瞧着我!生活不容易,生活是艰苦的。这是孩子的想法。你害怕,因为你走的路引你离开了母亲和家乡。但是,每一步、每一日,都引你重新向母亲走去。家乡不是在这里或者那里。家乡在你心中,或者说,无处是家乡。
当我倾听在晚风中沙沙作响的树木时,对流浪的眷念撕着我的心。你如果静静地、久久地倾听,对流浪的眷念也会显示出它的核心和含义,它不是从表面上看去那样,是一种要逃离痛苦的愿望。它是对家乡的思念,对母亲、对新的生活的譬喻的思念。它领你回家。每条道路都是回家的路,每一步都是诞生,每一步都是死亡,每一座坟墓都是母亲。
当我们对自己具有这种孩子式的想法感到恐惧时,晚间的树就这样沙沙作响。树木有长久的想法,呼吸深长的、宁静的想法,正如它们有着比我们更长的生命。只要我们不去听它们说话,它们就比我们更有智慧。但是,如果我们一旦学会倾听树木讲话,那么,恰恰是我们的想法的短促、敏捷和孩子似的匆忙,赢得了无可比拟的欢欣。谁学会了倾听树木讲话,谁就不再想成为一棵树。除了他自身以外,他别无所求。他自身就是家乡,就是幸福。
(选自《黑塞文集》,有删节)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第一段运用比喻手法,把只身独立的树木比喻成伟大而落落寡合的孤独者,写出了树木内在的精神气质,表达效果生动形象。
B.本文紧扣树木展开描写,由树及人,树木的描写和人物的感情融为一体。
C.本文是咏物言志之作,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主张在探索艰难的人生道路过程中要进行心灵的自我完善。
D.文章先总后分,以时间为顺序,层层递进,线索分明,条理清晰,结构严谨。
答案D
解析“以时间为顺序”不恰当,本文并非以时间为顺序。
2.第三段提到树木“只宣讲生命的原始法则”,请结合全文概括“生命的原始法则”包括哪些内容。(6分)
参考答案①生命的一次性永恒:我的职责是赋予永恒以显著的一次性的形态,并从这形态中显示永恒。(关键词:一次性永恒)②生命的信任:我的力量是信任,我相信我的使命是神圣的。出于这种信任我活着。(关键词:信任)③生命的平静:忍受生活的不幸,平静地面对生活的不易与艰辛。(关键词:平静)
解析分析思路是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回到原文找到“只宣讲生命的原始法则”这句话,然后从附近找到相关语句进行概括。如文章第四段,“一棵树说:……我是来自永恒生命的生命。永恒的母亲只生我一次,这是一次性的尝试……我的职责是,赋予永恒以显著的一次性的形态,并从这形态中显示永恒。”概括为“生命的一次性的永恒”。文章第五段开头“一棵树说:我的力量是信任……我相信我的使命是神圣的。出于这种信任我活着”,可以概括为“生命的信任”。文章第六段“当我们不幸的时候,不再能好生忍受这生活的时候,一棵树会同我们说:平静!平静!瞧着我!生活不容易,生活是艰苦的”可以概括为“生命的平静”。
3.作为经历过长期流浪生涯的作家,黑塞在文中表达了他对“流浪”全面而深刻的理解,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其内涵。(6分)
参考答案①流浪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要逃离痛苦的愿望。(关键词:逃离痛苦)②它使你在空间上离开了母亲和家乡。(关键词:离开母亲和家乡)③实际上流浪使你在感情上更加眷念母亲和家乡,也更加渴望新生活。(关键词:眷念/思念母亲,渴望新生活)④在本质上流浪是一种精神的回归,一种心灵上自我完善的过程。(关键词:精神/情感的回归,心灵/内心的自我完善)
解析此题在分析时,要从原文中找到与“流浪”相关的语段,然后找出关键语句进行概括。文章第六、七段作者对流浪进行了很深的理解。如“因为你走的路引你离开了母亲和家乡”可以概括为流浪是离开母亲和家乡。“对流浪的眷念也会显示出它的核心和含义,它不是从表面上看去那样,是一种要逃离痛苦的愿望”,可以概括为流浪是一种要逃离痛苦的愿望。“它是对家乡的思念,对母亲、对新的生活的譬喻的思念”,可以概括为流浪是对家乡、母亲、生活的眷恋。“它领你回家。每条道路都是回家的路,每一步都是诞生,每一步都是死亡,每一座坟墓都是母亲。”可以理解为流浪是精神的回归,心灵的自我完善过程。
二、语言文字运用(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近两年的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6年来,我国识字者图书阅读情况      ,其中2005年首次低于50%。而与图书阅读有      的是,国民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每年平均增长率为10.7%。这个调查结果,传递出两层意思:国民阅读率似乎还在继续提高,图书阅读率正在持续走低。而这其中,很大一部分阅读,已经被浅阅读、碎片化阅读所取代。(      ):一是手机上的阅读行为迅速普及,二是一些专门化的知识付费产品颇受欢迎。不是说碎片化阅读、浅阅读一定      ,而是说,一个社会如果只有碎片化的浅阅读,那么伪语录的泛滥和流行就未尝不具有必然性。更进一步说,当阅读嫁接上知识付费等概念,尽管说它的确可能给一部分人带来了阅读效率的提高,但当阅读变成一种消费,它也可能给人制造一种错觉:只要买了某个知识产品,或者说一天浏览了多少公众号文章,就误认为自己真的在严肃阅读了。一如伪语录的泛滥所折射的,快餐阅读的      ,很可能只是让更多的人知道了更多的语录——其中就包括不少“伪造”的。?
4.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这其实从日常的生活观察就能够得到判断,不用严肃调查
B.这其实不用严肃调查,从日常的生活观察就能够得到判断
C.这不是严肃调查,而是从日常的生活观察中得到的判断
D.这与其说是严肃调查,不如说是从日常的生活观察中得到的判断
答案B
解析C项,“不是……而是……”表并列,D项,“与其……不如……”表选择,根据句意,此处应该是一个轻微转折,故C、D两项不合适。A项,根据下文“一是……二是……”可知,它是属于判断的结果,可排除。
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每况愈下 天壤之别 一无是处 风靡一时
B.一落千丈 天壤之别 一无是处 风靡一时
C.一落千丈 云泥之别 一文不名 炙手可热
D.每况愈下 云泥之别 一文不名 炙手可热
答案A
解析①每况愈下:指情况越来越坏。一落千丈:原形容琴声忽然由高音骤然下降为低音。后来形容状况、地位、声誉急剧下降。文中形容阅读情况越来越差,选用“每况愈下”。②云泥之别:像天上的云和地上的泥那样高下不同,比喻地位的高下相差极大。天壤之别:形容极大的差别。此处不形容地位差别,而是强调图书阅读与网上阅读的差别大,应用“天壤之别”。③一文不名:连一个钱也没有,形容极度贫穷。一无是处:一点对的地方也没有。根据使用对象,此处用“一无是处”。④炙手可热:手一挨近就感觉很热,形容气焰很盛,权势很大。风靡一时:形容一个事物在一个时期非常盛行,像风吹倒草木一样。此处形容“快餐阅读盛行”,应是“风靡一时”。
6.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一个社会如果只有碎片化的浅阅读,那么伪语录的流行和泛滥就未尝不具有必然性。
B.如果一个社会只有碎片化的浅阅读,那么伪语录的泛滥和流行就未尝不具有必然性。
C.如果一个社会只有浅阅读的碎片化,那么伪语录的流行和泛滥就未尝不具有必然性。
D.如果一个社会只有碎片化的浅阅读,那么伪语录的流行和泛滥就未尝不具有必然性。
答案D
解析A项,句子主语不一致,关联词应在主语之前。B项,语序不当,“泛滥”和“流行”应调换顺序。C项,语序不当,应为“碎片化的浅阅读”。
7.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所给材料续写三句话,要求内容贴切,句式与所给示例相同。(6分)
例句 言语得体,举止优雅,传播优秀文化,新时代学生应以文明自豪。
材料 平等 诚信 友善
遵守社会公约 关怀弱势群体 维护公共权益
尊老爱幼 信息开明 克勤克正 嘘寒问暖 打击特权 有始有终
答案示例克勤克正,打击特权,维护公共权益,新时代官员应以平等自警。
信息开明,有始有终,遵守社会公约,新时代商家应以诚信自律。
嘘寒问暖,尊老爱幼,关怀弱势群体,新时代公民应以友善自勉。
解析比对例句后,需要依次从材料中确定“平等”“诚信”“友善”所对应的各两个四字短语和一个六字短句,两个四字短语还要理顺先后关系,使之连贯。再考虑例句中“学生”“自豪”这两个位置上的词语,看是否需要自己创造,才能将续写的句子表达得更贴切。
8.下面是高中生明华写给新邻居阿姨的留言,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修改。(5分)
阿姨:
您好!很欣慰能与您做邻居。您孩子午间经常练琴,而我正在备考,需要午休,琴声给我带来了伤害。我本想找您当面磋商,恰巧您不在,特此留言,期望您安排好孩子的练琴时间。若能体谅,鄙人将不胜感激。
您的邻居明华
2019年5月15日
参考答案①“欣慰”改为“荣幸”;②“伤害”改为“干扰”;③“磋商”改为“商量”;④“期望”改为“恳请”;⑤“鄙人”改为“我”。
9.下面是某服务中心为方便群众办事而提供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字。(5分)
参考答案群众办事应提供相关材料,服务中心受理后,属于协办件的,弄清协办原因;属于代办件的,明确代办承诺;属于即办件的,就即收即办,然后将受理结果反馈给办事的群众,并做好汇总上报。
解析该题考查图文转换和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因为这是为群众办事提供的流程图,故可以从“群众”开始叙述,然后根据箭头的指向逐步描述即可,如先“提供材料”,“服务中心受理”后把事情分成“协办件”“代办件”“即办件”三个部分,“协办件”要弄清协办的原因,“代办件”要明确代办的承诺,“即办件”要即收即办,接着就要把受理的结果反馈给群众,最后汇总上报。
课件27张PPT。13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赫尔曼·黑塞(1877—1962),诗人、作家。生于德国,后入瑞士籍。他热爱大自然,厌倦都市文明,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文笔优美细腻,具有心理的深度,因此被人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的一个骑士”。代表作有小说《在轮下》《荒原狼》《玻璃珠游戏》等,诗集《浪漫之歌》《一根断枝的呻吟》等。其中《荒原狼》获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他非常仰慕中国文化,对中国诗歌十分着迷,特别崇拜孔子、老子、庄子。“老庄哲学”对他的创作有明显的影响。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王佐良(1916—1995),诗人、翻译家、教授、英国文学研究专家。1929年至1934年,在武昌文华中学读书。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原清华大学外语系),留校任教,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研究生。1949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系主任、副院长。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读书:目的和前提》是作者的一篇随笔。当时社会上的一些人,特别是年轻人出现了一种浮躁的心态,觉得读书是枯燥无味的、可笑的、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短暂,应该学会享受人生。作者对此有感而发,建议那些年轻人还是应该挤点时间看书,从自己能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逐渐培养起阅读的兴趣。文章由此阐述了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
《上图书馆》写的是作者的读书经历,时间跨越了少年与中年时期,空间上跨越了中国、英国,其间经历了抗日战争,不同时期的读书经历,给作者带来了不同的人生收获。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随  笔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因此,富有“理趣”是其突出特色。
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情,可以睹物说理,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物进行综合议论,且不受字数限制。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1.读准字音 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2.写对字形 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3.掌握词语
(1)跋涉:爬山蹚水。形容路程异常艰苦,也可以比喻事业方面的艰辛。
(2)戕害:伤害;残害。
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3)慰藉:安慰、抚慰。
(4)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4.成语辨析
息息相通·休戚相关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牵强附会·穿凿附会 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知识知识整合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读书:目的和前提》:作者在这篇随笔中提出了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的观点,盛赞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
《上图书馆》:作者按照自己的成长过程来写与这几个图书馆的缘分,表达了对读书生活的热爱,阐明了读书可以提高人们理性认知水平的道理。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任务一】理解重要句子
1.《读书:目的和前提》第一段中作者认为真正的教养“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对这句话应当如何理解?
点拨:黑塞认为“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他认为真正的教养不应当追求功利,而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具体的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毕竟是生存的手段,而教养是生存的境界。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任务二】理清论证思路
2.《读书:目的和前提》一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点拨:作者在具体论述过程中,第一段阐述了什么是“真正的修养”。进而在第二段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研读“世界文学”。第三段告诉我们通过爱的阅读方式,培养自己的阅读兴趣。第四段则强调个性阅读和人格是获得教养的客体前提;在此基础上,从第五段开始,文章运用例证法,以作者个人的阅读体验为例,讲述了自己少年时期的阅读和阅读“中国丛书”的经历,说明经典作品有持久的魅力,个性阅读,可以不断地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任务三】把握观点态度
3.《读书:目的和前提》一文作者为什么要提出注重“爱的阅读”?
点拨:作者看到当今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诱惑,存在着轻视读书的现象。不少年轻人宁可去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时光也不愿翻几页书。同时,作者提出不要光阅读流行文学,快餐文学,真正的阅读必须是杰作,也就是经典名著。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4.《读书:目的和前提》一文中,作者认为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数量,那作者提倡怎样的读书观呢?为什么通过读书获得教养要和“个性”“人格”联系在一起?
点拨:作者认为读书是为了“心的教养”,他倡导的是“爱的阅读”和“有效的阅读”。善于读书的人,并不追求数量,而是追求心灵的获得。作者认为读书人要有爱的追求,要有理想,要有对知识的敬重。他所说的“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通俗地说,就是读书人自己必须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的追求。如果没有人格,没有个性,他的阅读也未必能获得教养。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5.在《读书:目的和前提》一文中,为什么作者总是提醒我们读经典作品?
点拨:作者认为通过阅读经典作品可以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逐渐熟悉并掌握大师们的思想成果。经典作品既是民族与人类文化的结晶,又是语言艺术的典范,它代表着一个时代人文和语言的顶峰。从获得教养的目的出发,必须阅读杰作。一个人在青少年时代所读的书注定要影响他的一生,对他的人文素养构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能决定他一生的审美追求。所以,人应当在学习的起始阶段就注意打好精神的“底子”,确立阅读的方向。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6.王佐良先生是一位造诣很深的教育家、散文家和诗歌翻译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新中国的“三大英语权威”。他的《上图书馆》一文就是对自己早年读书求知生活的回忆,读了之后,你得到了哪些方面的人生启迪?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点拨:①广泛阅读,培养兴趣。王佐良先生上中学的时候就酷爱读书,而且对英文图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将来成为“英语权威”奠定了基础。
②精读深读,安身立命。读书要求精求深,不可囫囵吞枣,精读,不仅仅是读到了智慧,更重要的是自己的人生可能因此而有所改变。王佐良先生被誉为新中国的“三大英语权威”之一,与年轻时精读英文类图书是分不开的。
③有恒心,有毅力,切不可一曝十寒。读书求知是一个漫长而枯燥的人生过程,单凭爱好是远远不够的。王佐良先生少年时喜爱读书,青年时坚持读书,把“独拥书城自吟啸”当成人生的乐趣,一生都在读书求知的路上,这种坚韧铺就了他人生的高度与厚重。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读书:目的和前提》《上图书馆》这两篇文章的作者都提倡读书,对于读书,有人主张“精”读,也有人强调开卷有益,也就是所谓的“博”读,你认为精读好,还是博读好?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点拨:观点1:我认为,读书还是要精读的好。读书年龄正是年少时,记忆力好,如果能够精读,对精髓的地方反复读,甚至能够诵读,那就终身不忘,到了用时,很自然地就会运用自如,可谓受益匪浅!“博读”有“博读”的好处,就是在同样情况下多读书,接受的面大,但是如果你没有过目不忘的本事,时过不久就会忘得一干二净或者基本记不得了,对其中的精髓也是一知半解,当用的时候还得重新查找资料。精读虽然慢一些,但收获更大,掌握更牢。
观点2:我认为,读书还是要博读。博览群书的好处有以下几点。第一,可以增长知识,认识世界。第二,可以学习语言。第三,从杂书里,可以悟出人生的道理。《增广贤文》中说:“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博览群书能使我们襟怀开阔,思想深邃。博古通今,我们就可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旁征博引,使我们的论据更具说服力,更震撼人心。现代社会需要复合型的人才,如果不博学一点,将来很难适应社会。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紧扣中心话题多角度论证
《读书:目的和前提》一文中,先指出教养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接着论述阅读的作用。阐述这个问题时,从正面提出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必须追求文明,敬重知识,文章末尾从反面剖析一些轻视读书、追求享乐的现象。从第五段起进一步阐述通过读经典作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作者把不同的阅读品位作对比,以人成长的不同追求作对比,这样,始终围绕中心话题,展开多角度论证。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迁移练笔 请运用多角度论证方式,以“诚信”为话题,写篇文章,自拟题目,300字左右。
答案示例:
诚信——我珍视的品格
诚信是一篇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生活中的诚信是变化的高手:公平买卖、童叟无欺是商人的诚信,清正廉明、奉公执法是公仆的诚信,诚实守信、遵守诺言是朋友的诚信,不说谎话、不欺骗人是孩子的诚信……变化虽多,诚信的实质却是一成不变的。
诚信是一篇议论文,严谨而准确。它就像一面镜子,可以照出你的善恶美丑,而且毫不包庇,毫不徇私。幽王乱点烽火,戏弄诸侯,终致国破家亡;拿破仑违背诺言,攻击盟国,沦为阶下之囚。在诚信面前是非分明,绝没有折中的态度。思维导图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诚信是一首长诗,优美而隽永,伴随我们走过一生。小时候,母亲总教导我们不要说谎。长大了,父亲总是说做人要遵守诺言。工作了,社会总是要求我们办事公正,不毁合约。诚信贯穿人的一生,为你赢得信任与支持,为你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珍视诚信这一品格,在人生道路上,写出一篇优美的散文,凝聚着纯洁而高尚的品格;写出一篇严密的议论文,做一个严谨求实的人;将这首长诗吟诵一生,做一个诚信的人。